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小针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56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以小针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小针刀和牵引的方法进行治疗,并对治疗前后的有关数据进行对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85%,对照组总有效率7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椎动脉和基底动脉血流3项流速的变化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对照组治疗后仅椎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舒张期血液速度差异有显著性(P均<0.01)。结论:采用小针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其效果优于牵引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小柴胡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肝胆郁热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肝胆郁热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对照组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观察组予小柴胡汤加减联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对比总结治疗前后,2组患者在总有效率、中医症状体征积分以及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平均峰流速等方面的变化。结果 对照组总有效率以及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平均峰流速等方面低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头晕目眩、头胀或痛、少寐多梦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余症状体征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研究方案对于治疗肝胆郁热型VBI疗效确切,无明显副作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银杏达莫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61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银杏达莫注射液静脉滴注,对照组采用复方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观察并对比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及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变化等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7%,治疗组疗效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在治疗后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或P﹤0.05);且其下降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银杏达莫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基于标本根结理论针灸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接诊的24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20例,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试验组加用标本根结理论下针灸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及基底动脉平均流速、收缩期峰值流速、血管搏动指数。结果: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2. 50%(111/12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 67%(98/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治疗后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及基底动脉平均流速、收缩期峰值流速均显著升高,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治疗后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及基底动脉搏动指数均显著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标本根结理论下针灸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  相似文献   

5.
刘元梅 《光明中医》2009,24(7):1280-1281
观察阳和汤加减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158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79例采用阳和汤加减治疗,对照组79例采用西药治疗,并对两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体征的变化情况,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椎动脉、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改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见效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两组治疗后椎动脉、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阳和汤加减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能明显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症状、体征,提高椎动脉、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且见效迅速.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头穴丛刺与常规体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的疗效差异。方法:将48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头穴丛刺并加电针的方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体针进行操作;10次为一疗程,连续治疗两个疗程后两组进行疗效对比,并比较治疗前后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结果:治疗组改善临床症状总有效率为(91.7%),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5.0%(P〈0.05)。结论:头穴丛刺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其疗效优于普通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7.
赵新春 《河北中医》2008,30(3):298-299
目的观察疏血通注射液联合西比灵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5例予疏血通注射液4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每日1次静脉滴注;西比灵5mg,每日睡前服。对照组55例采用丹参注射液20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每日1次静脉滴注。14日后评定2组临床疗效,观察2组药物起效时间、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73%,对照组总有效率72.7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药物起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用药后起效早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前后双侧椎动脉(VA)和基底动脉(BA)平均血流速度变化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疏血通注射液联合西比灵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8.
冀秀萍  张烨雄 《陕西中医》2005,26(6):541-542
目的探讨活血、行气类中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理。方法10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随机分为治疗组(用川芎嗪注射液治疗)和对照组(丹参注射液治疗),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血脂、血液流变学参数、TCD椎基底动脉平均流速(Vm)、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血脂、TCD椎基底动脉平均流速(Vm)、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血液流变学多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提示川芎嗪注射液是预防和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安全有效的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9.
针刺推拿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及机理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优选提高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综合征(VBI)临床疗效的最佳方案,并探讨其治疗VBI的作用机理.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针推治疗组(A组)、针刺治疗组(B组)、推拿治疗组(C组)进行治疗对比观察,并采用经颅多普勒(TCD)检测治疗前后收缩期峰流速(Vs)、舒张期末峰流速(Vd)、平均峰流速(Vm)以及血管搏动指数(PI).结果:A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B组与C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此外,A组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及基底动脉(BA)的Vm、PI和血管弹性指数(DI)治疗前后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针推结合疗法对改善椎-基底动脉的Vm、PI、DI以及VBI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显著作用,且优于单纯针刺和推拿疗法,是目前治疗VBI的最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薄芝糖肽注射液、注射用血塞通联合水蛭颗粒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3例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治疗组43例予薄芝糖肽注射液、注射用血塞通联合水蛭免煎颗粒治疗。2组均2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并比较2组治疗前后眩晕症状评分情况;比较2组治疗前后双侧椎动脉与基底动脉血液流速变化情况,包括舒张末期流速(Vd)、收缩期峰流速(Vs)及平均流速(Vm);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情况,包括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及纤维蛋白原。结果2组治疗后眩晕症状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眩晕症状评分较对照组治疗后降低更明显(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88.4%,对照组总有效率72.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液流速各指标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增加(P0.05),且各指标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水平(P0.05),对照组治疗后仅左侧椎动脉Vm及右侧椎动脉Vd、Vm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且各指标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水平(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薄芝糖肽注射液、注射用血塞通联合水蛭颗粒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眩晕症状,提高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有效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1.
针药结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针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10 0例患者随机分两组 ,治疗组采用针灸配合药物、牵引治疗 ,对照组采用药物与牵引治疗 ,治疗前后均做 TCD检测对比 L VA、RVA、BA的 Vm值变化 ,且进行证型治疗前后比较。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 96 % ,对照组总有效率 80 % ,经统计学处理 (P<0 .0 5 ) ;两组治疗前后 TCD检测均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 ,但治疗组比对照组更能改善椎 -基底动脉供血状况 ,两组证型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 ,治疗组对痰湿中阻型、气虚血瘀型疗效最明显。结论 针灸配合药物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能起到针药协同作用 ,能更好地改善椎 -基底动脉供血状况 ,从而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2.
周燕飞  孔文良  杨晓媛  何飞 《陕西中医》2022,(10):1463-1466
目的:观察针刺“五输穴”联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CSR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活血止痛软胶囊联合针刺“五输穴”治疗,观察组采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联合针刺“五输穴”治疗。比较两组颈椎功能、血流动力学、Mc Gill疼痛问卷评分、血清因子、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颈椎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两组患者颈椎活动度、颈椎曲度均上升,且观察组CSR患者颈椎功能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因子、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两组患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gG、IgM及椎-基底动脉阻力指数(RI)均下降,而椎-基底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Vs)、峰值平均血流速度则上升(Vm),且观察组血清因子及椎-基底动脉RI低于对照组,而椎-基底动脉Vs、Vm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Mc Gill疼痛问卷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两组患者Mc Gill总分及其涵盖的疼痛分级评分(PRI)、目测类比(VAS)、现有疼痛强度(PPI)评分均下降,且观察组患者整体Mc Gill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2.00%,高于对照组的7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五输穴”联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CSR可减轻患者疼痛,改善颈椎功能,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项七针与颈夹脊穴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为项七针组38例和颈夹脊组34例,进行经颅彩色多普勒检查。结果 项七针组有效率为89.47%,颈夹脊组为76.47%,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项七针组治疗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MV)、血流量(Q)、椎动脉内径(D)、椎-基底动脉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的改变与颈夹脊组比较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在改善脑供血方面项七针组优于颈夹脊组。  相似文献   

14.
刘淳 《上海针灸杂志》2007,26(12):26-27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颈牵组和药物颈牵组各60例,治疗1个月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椎动脉内径和血流变化。结果与结论针刺颈牵组有效率为100%,药物颈牵组有效率为66.7%,两组疗效比较针刺颈牵组优于药物颈牵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椎动脉狭窄均有改善(P<0.05),但针刺颈牵组改善更显著(P<0.05);针刺颈牵组治疗后椎动脉左右各段最大血流速度减慢得以改善(P<0.001),而药物颈牵组治疗后则无改善(P>0.05)。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推拿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 I)患者脑血管功能的影响,探讨该法治疗VB I的作用机理。方法:采用经颅多普勒(TCD)检测VB I患者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及基底动脉(BA)治疗前后收缩期峰流速(Vs)、舒张期末峰流速(Vd)、平均峰流速(Vm)以及血管搏动指数(PI),观察其指数的改变情况而作出评价。结果:患者Vm、PI和血管弹性指标(D I,D I=VD/VS)治疗前后均有显著性改变(P<0.01,P<0.05)。结论:推拿疗法对VB I患脑血管有较好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风痰上扰型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312例眩晕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予以盐酸培他啶、尼莫地平片和西比灵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服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比较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和血液流变学以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和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复发率和不良反应少。结论: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风痰上扰型眩晕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不易复发。  相似文献   

17.
蒋霞 《陕西中医》2022,(7):950-953
目的:探究针灸结合穴位贴敷对脑动脉供血不足型眩晕患者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160例脑动脉供血不足型眩晕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0例。对照组予以倍他司汀等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针灸结合穴位贴敷干预。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血流动力学指标[左侧椎动脉血流速度(LVA)、右侧椎动脉血流速度(RVA)、基底动脉血流速度(BA)、平均血流速度(Vm)]、中医症候积分、眩晕状况[月眩晕发生次数、眩晕持续时间、眩晕残障调查量表(DHI)]。结果:治疗14 d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4 d后,两组患者LVA、RVA、BA、Vm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 两组患者各项中医症候积分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1、3个月,两组患者月眩晕发生次数、眩晕持续时间、DHI评分均下降,且观察组均低于同时期对照组(均P<0.05)。结论:针灸结合穴位贴敷可以改善脑动脉供血不足型眩晕患者脑部血流动力学指标,缓解临床症状,改善眩晕,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舒血宁注射液联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疗效以及治疗前后脑血流动力学及血液流变学变化。[方法]将68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8例用舒血宁注射液20mL/次联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对照组30例用舒血宁注射液20m[/次治疗,1次/d,14d为1疗程。所有病例均于治疗前后观察患者症状、血液流变学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前血液流变学及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Vm)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异常,治疗后两组患者症状、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及双侧推动脉、基底动脉的Vm值明显改善,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改善更为明显(P<0.05)。[结论]舒血宁联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可明显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的症状、血液流变及TCD指标异常,具有扩张血管、解除血管痉挛,增加椎-基底动脉血流量等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辨证分型中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VBI)性眩晕的疗效。方法:116例VBI性眩晕患者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西比灵胶囊和盐酸培他啶注射液,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辨证分型给予中药汤剂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经颅多普勒检测椎一基底动脉收缩峰血流速度的变化及疗效。结果:观察组痊愈32例(55.17%),有效率达96.55%,对照组痊愈17例(29.31%),有效率为86.21%,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TCD显示治疗组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峰值与治疗前及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快(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VBI性眩晕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