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患者男性,31岁。因健康体格检查常规心电图发现心室异位心搏连发,遂做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时间(t)RR间期散点图显示在窦性心率慢时,有大量密集的室性心搏出现,窦性心率快时,只有少数室性心搏出现;整体Lorenz-RR散点图呈现为45度线上的“丫字形”散点图。逆向的片段心电图显示室性并行心律的特点,连发的室性自主心搏考虑为室性并行性室性自主节律,其室性自主节律的频率与窦性心率一样,具有变化的特点。提示室性并行心律的异位起源点的频率可能并不是传统意义上“固定的”。  相似文献   

2.
交接区心搏(JB)具双向传导性,发生逆向文氏型传导时致反复心搏(RR)的报告较为罕见,现报告1例。 患者女性,64岁。临床诊断为病窦综合征(SSS)、肺气肿于1995年3月31日因呼吸困难伴“心律不齐”作心电图检查。 图示Ⅱa,b两条,Ⅱa末和Ⅱb初系重印。 全图呈每4个心搏为1序列的周期性反复,并可见约  相似文献   

3.
<正>患者男性,88岁,因“外伤致右髋部肿痛伴活动受限5小时”入院。既往有“冠心病、陈旧性心梗、心功能Ⅱ级、植入圣犹达永久性心脏双腔起搏器、冠状动脉支架术后、高脂血症、痛风”等多种病史,术前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本例为DDD起搏动态心电图,为方便叙述散点图,记VP心搏为“N”,AP心搏为“P”。24小时时间散点图(图1)可见贯穿始终的绿色NN层为主导心律,部分时间于NN层下方出现红色的NV层,表明存在偶发室性早搏。NN层上方间歇出现疏密不等的宽条带,  相似文献   

4.
四重心律     
患者女,38岁。因扩张型心肌病,心功能Ⅳ级于1986年5月24日入院1 心电图资料 PⅠ低小、Ⅲ双峰、V_1导呈园钝尖角形、V_6导直立;和图2P波不同,可判为异位房灶所释放。P—P0.46~0.48s(130~125次/min)可判为非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Ⅰ导可见P和 QRS完全无关“P—R”距离不等,提示为房室传导阻滞伴干扰。QRS可见3种外形:①RS型:图中呈偶数心搏、宽0.08s,属室上性起源,可判为交界性心搏;②窄高“R”型:时限0.12s,距RS型之联律间期基本相等,属室性起源;③宽低平顶“R”型:有R4、6、8、10,时限0.14s,联律间期相等,属另一室性起源之心搏。三种QRS之R—R相同,为1.36~1.40S(37~43次/  相似文献   

5.
李兴杰  陆红 《心电学杂志》1998,17(4):226-227
患者女,36岁。因“感冒”后心悸15天就诊。体检:T37.4℃,P70次/min,R20次/min,BP14/10kPa(105/75mmHg)。心率70次/min,心律不齐,频发期前收缩,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超声心动描记术示:心内结构未见明显异常。临床诊断:病毒性心肌炎。心电图(附图)基本节律为窦性,可见频繁出现的交接区性期前收缩(多呈QRS-P~-序列),R-P~-间期固定为0.10s。较特殊的是交接区性期前收缩偶联间期规律性地呈现逐搏延长(R-R′间期0.40—0.58s)继而期前收缩“脱漏”的周期性改变。每3—5次交接区性心搏(含“脱漏”者)为1个周期。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交接区性期前收缩伴折返径路内文氏现象。  相似文献   

6.
先前的观察和数据模型表明Lorenz-RR散点图(1h)呈倒"丫"字形图形,但进一步的观察发现(计算机提供了全程24hRR间期散点图),足够多的室性并行心律的个数(24h均有发生,室性早搏占总心搏的比例大)所呈现的图形却不呈倒"丫"字形,笔者列举典型3例大数据室性并行心律患者,男性1例、女性2例,年龄分别为32、76、67岁。24h总心搏数分别为117 673、115 780、123 637次,室性并行心律的室性异位搏动分别为7 510、6 505、11 593次,分别占总心搏的6.4%、5.6%、9.4%,平均每小时室性早搏数分别为313、325、483次。全程RR间期散点图均呈"△"形组合,从24h时间RR间期(t-RR)散点图中逆向观察任意1h的t-RR散点图及相应的1hLorenzRR散点图,发现绝大多数的1hLorenz-RR散点图呈现倒"丫"字形图形,亦有少数呈现"△"形组合图形,但点的分布较稀疏。隐藏室性早搏后点及窦性心律散点图集后,更清晰地显示了室性早搏点及室性早搏前点的散点集呈现的△形图形。结论:窦性心律合并室性并行心律的大数据Lorenz-RR散点图呈△形组合图形,其△形的各边为其节律的边界线,表达了相应的电生理意义。  相似文献   

7.
左束支的前后分支或右束支的固有节律点 (有传入保护功能 ) ,通常与窦性节律点 (往往无传入保护功能 )共同控制心脏搏动而形成的一种竞争心律 ,称之为分支性并行心律(FPSR)。FPSR的心电图表现除具有分支性心搏的定位诊断特点外 ,其他诊断条件完全与室性并行心律相同 -即异位心搏的联律不等 ,异位心搏长短周期之间有简单倍数关系或有一个最大公约数 ,往往出现室性融合波 (FPSR的融合波特称“窦 -分支室融”)。本文报告的 3例皆完全符合上述诊断条件 ,下面 3例资料将不再重复提及。例 1 女 ,3 5岁 ,有时心慌 ,血压偏高。图 1为非…  相似文献   

8.
患男性,69岁。胸闷气急入院。临床诊断: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发作。图为I、Ⅱ、Ⅲ导联同步记录。图中可见2个心搏为一组的序列反复出现,2个心搏组中:科。延迟出现,其前无P波,R'2-R'1间期均为1.08s,为房室交接性逸搏。R'1的QRS波形态呈逐搏变化:Ⅱ、Ⅲ导联由R形逐渐转为qR形,时限由0.08s增至0.10s,电轴右偏程度逐渐加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Demix技术对分析宽QRS的价值。方法Demix分析是在Holter分析中建立心律失常模块,N-代表正常心搏,S-代表室上性心搏,V-代表室性心搏,J-代表交接性心搏,X-代表各种干扰与伪差。将各模块中的心搏进行波形快速叠加分析,从中找出波形不同的心律失常特别是宽QRS波或伪差。结果191例频发室性期前收缩(PVS)者,应用Demix分析和不应用Demix分析,PVS检出数目分别为1385419和986147次(P〈0.05),使编辑Holter的时间由平均60min降低到了15man左右。结论在Holter分析中引入Demix分析技术,提高分析PVS与室性心动过速的精度,缩短了编辑心电信息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其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性,53岁。因胸闷就诊。查24h动态心电图(图1)示:图1A为模拟aVF导联,基本心律窦性,心率65次/分,第3、4、7个P波形态异常且提前出现为房性期前收缩,第7心搏较3、4心搏更为提前,出现QRS波形态略异,为Ashman现象。P5.6形态与窦性者不同,系房性期前收缩后连续2次房内差异传导,即“钟氏现象”。R4-比间距为0.95s,R7-R8间距为1.20s,在较长间期后心房不应期得以恢复,故P8未出现房内差异传导。图1B为不同时记录的模拟aVF导联。第2、7、10心搏为房性期前收缩,其中第2心搏为插入性房性期前收缩,第7心搏呈Ashman现象。第6、第9心搏前,未见房性期前收缩,但出现P波形态改变,  相似文献   

11.
逸搏、夺获及折返可形成不同组合的二、三联律,国内曾有报告。现报告另一种罕见的“逸搏-夺获-折返”三联律和四联律。例1 患者女性,50岁,头昏、疲乏、阵发心悸1年余,发作时胸闷,临床诊断为病窦综合征,1985年5月20日心电图(图1,见第101页,后同):示Ⅱ、aVF、V_1导联均可见周期性呈现3个心搏(以R_1-R_2-R_3示意)一组之序列继以长间歇,后复现R_1-R_2-R_3。各导联R_1之T互有轻微变化,V_1  相似文献   

12.
如果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突然出现,容易诱发窦性反复心搏和窦性反复心律性心动过速,房性反复心搏和房性反复心律性心动过速以及心房颤动等。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 ,2 6岁。因心悸来院检查 ,临床无明确器质性心脏病证据。图中可见“短 -长”序列 2种P -P ;短P -P为 0 72~ 0 76s,长P -P为 0 92~ 1 0 0s。“短” ,“长”P -P转变突然 ,无渐变现象。P波外形相同 ,P -R间期略图 1 “短 -长”P -P的思考讨论 “短 -长”P -P可分为两种情况 :①P波外形不同 ;可能为 : 房性早搏 (PAS) ; 房性逸搏 ; 房性反复心搏 ; 房性逸搏 -室性夺获 ; 房性并行心律。可以结合P波外形、P -R间期、联律时间是否不同可予区分。②P波外形一致 (如本图 )有下列可能 : 位于窦房结附近的P…  相似文献   

14.
本刊1997年16卷1期32页所刊刘建英医师《房性期前收缩心房回波搏动伴加速性交接区逸搏二联律1例》一文,读后提出几点异议。 一、题目立意模糊不清,题中“二联律”本意是指心室搏动二联律,但“房性期前收缩心房回波搏动”强调的是心房搏动,故题目不确切。 二、通常“二联律”分为房性二联律与室性二联律两种,指两个P波或QRS波群接踵出现,其后有一较长的间歇,且此种情况连续出现3次以上者(《临床心电学词典》)。本图的长间歇位于房性期前收缩下传心搏且伴心房回波之后出现交接区逸搏之时,故应改称加速性自律性交接区搏动伴房性期前收缩下传心搏之二联律。 三、梯形图解及正文中均未论及交接区心搏有无逆传心房的问题:梯形图所示未能逆传心房属逆传阻滞,若此则交接区心搏后的房性期前收缩无从谈起,因该P'波非但未提前,相反,其距前面逆行P~-波达1.12s以上,只能称之为房性逸搏,但是实际上该交接区逸搏肯定是逆传心房了,其逆传P~-波恰巧与下传QRS波重叠,根据仅见的一  相似文献   

15.
心肌梗塞的心电图表现在室性异位心搏及室上性异位心搏伴室内差异传导,可能比窦性心搏表现得更明显,甚至在窦性心搏尚未出现心肌梗塞的心电图表现前,可根据异位心搏的特殊表现提示心肌梗塞的诊断,现将我们近年所遇3例介绍如下。心电图资料例1,男,65岁,1985年8月21日在擦浴中突感  相似文献   

16.
对“非线性公式与Kubicek公式测定心搏出量的性别比较”一文的探讨吕景新编辑同志:看过《心功能杂志》第7卷第4期上潘桂兰等“非线性公式与Kubicek公式测定心搏出量的性别比较”一文后,我认为有几个较为重要的问题值得提出来讨论。1.潘桂兰等用Kub...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16岁。因系统红斑性狼疮累及心脏及肝脏而入院治疗。入院时ECG(附图A)示:窦性心动过速(120次/分)伴QRS-T波电交替。在V_1导联交替出现两型心搏.“A”型,S波较深,T波低平;“B”型,S波较浅,T波浅倒。两型心搏QRS时限均正常。入院后第8日复查ECG(附图B)示;窦性心动过速(124~136次/分)伴快频率依赖性右束支阻滞.在V_1导联,当P-P 0.44s时呈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66岁。临床诊断冠心病,图为Ⅱ导联记录。图中可见3个心搏组与2个心搏组交替出现。3个心搏组中:R_1′延迟出现,其前无P波,QRS窄,为房室交接性逸搏;R_2呈RS型,QRS较宽,其前有一直立的P波,P-R间期0.32s,为夺获心搏伴干扰性房室传导延缓及时相性室内差异传导;  相似文献   

19.
双源性交界性心律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李兴杰,曹淑芹,赵娓,陆红,卢元平,徐云春1病例介绍例1男,8岁。临床诊断: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ECG(图1,IIa~IIc系连续描记):全图皆为交界性心搏(呈p--QRS序列),QRS形态相同,依p-及...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性,36岁。因胸不适伴心悸3月来诊。既往无心动过速史。查体:血压128/90mmHg,心律整,未闻及杂音,除心电图异常外其他检查均未发现异常。查心电图(图1A)示:Ⅱa、Ⅱb系连续记录。Ⅱa、Ⅱb、V1导联前2次激动皆为窦性心搏,P—R间期0.14s,P—J间期0.24s,QRS波群时限0.07s,起始部未见“8”波,频率62次/分,Ⅱa导联第4,Ⅱb导联第3~8次心搏,V1导联第3~8次心搏皆系异位心搏,P波呈逆行性,P—R间期0.08s,QRS波群宽大畸形,时限0.14s,起始部粗钝,P—J间期0.22s,继发性ST—T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