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健康新概念的传播,中药熏蒸以其特有的方式确有的保健与治疗效果及无损伤的特点正日益成为自然疗法的宠儿。中药熏蒸疗法又叫蒸汽疗法、汽浴疗法、中药雾化透皮疗法,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利用药物煎煮后所产生的蒸汽,通过熏蒸机体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中医外治疗法。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摩之浴之”之说,《理渝骄文》曾指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  相似文献   

2.
"穴位贴敷"一词,首见于《针灸资生经》,属中医外治之法,既可治外症,也可内病外治,内治、外治之法在理、方、药等方面相通,仅仅是治疗方法的不同。正如清代集外治法之大成,被后人誉为"外治之宗"的吴尚先在《理瀹骈文》中写道"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故遵此提出穴位贴敷疗法的理论核心为"内外同治之理"。该理论指出穴位贴敷疗法以中医理论为依据,并以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为重要原则,根据脏腑-经络系统,选取一定的穴位,并采用相应的药物进行贴敷治疗,是针灸与方药巧妙结合的产物。本研究基于穴位贴敷疗法的理论核心"内外同治之理"依次从穴位贴敷疗法的古文献记载、中医基础理论以及"内外同治之理"的具体内容3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为其临床应用提供有力证据,使其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逆治”、“从治”法是《内经》提出的治疗原则之一,其作为“正治”、“反治”法指导临床选方择药治疗疾病的寒热虚实已为人熟知,如《中医学基础》、《中医基础理论》两版教材都较详细论述了这一理论。中医临床内、外、妇、儿、针灸等各科也无一不用,然这只是《内经》“逆治”、“从治”法中的一种意义,观《内经》论“逆治”与“从治”还有两种含义,试论述如下: 一、调理气机中的逆治与从治《素问·至真要大论》曰:“气调而得者,何如?岐伯曰:逆之、从之,逆而从之,从而逆之,疏气令调,则其道也”。得者,治有疗效谓之得。《标本病传论》说:“有取标而得者,有取本而得者”即谓之有治本、有治标而病愈者,可为证。《经》问曰:怎样使气机调畅而  相似文献   

4.
“胁痛”是临床极为常见的一种证候,多与肝、胆、脾、胃有关。内经云:“邪在肝、则两胁中痛”,《证治汇补》:“足厥阴肝经之络令人胁痛,然亦有少阳胆经病者,亦有肝乘脾经者,有肝侮肺经者,有肝肾同治,当推原之”。内治之法,历代医家论述极详,而外治一法略也。余十年来,诊求于古训,得吴师机先哲“凡病多从外入,故医有外治法,经文内外外取并列,未尝教人专用内治法”,“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启示。将内治之方药改型外用,取得较为满意疗效。现将“胁痛”外治法临床运用简述如下。1 外感胁痛《诸病源候论…  相似文献   

5.
中医内病外治法 (下称“中医外治法”)是中医学古老的治疗方法之一 ,千百年来它以简、便、廉、验等特点深受广大患者的喜爱。据有关方面资料考证 ,中医外治法起源于远古 (《内经》时代 ) ,发展于中古 (汉、晋、唐、宋、元、明 ) ,成熟于明清。清代外治大师吴师机在其《理瀹骈文》(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内病外治法专著 )中明确指出 :“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 ,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 ,法耳。”此语对中医内病外治之阐述可谓开宗明义 ,为中医外治法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后世医家在确立中医外治法的理、法、方、药时均沿用此理论 ,其…  相似文献   

6.
《神农本草经》谓:药“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凡此七情,合和视之。”其中所说的“单行”,就是指不须配伍的单味药方。“单行”的临床应用,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它要比多种药物配合应用为早。换言之,也就是先有“单行”,然后才会有组合的方剂。“单行”治病不但源远,而且直至现在仍广泛地流传应用,深受群众欢迎。一、“单行”治病的历史记载“单行”治病见于典籍,最早的应首推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举如谓:“伤胫(痉)者,择薤一把,以敦(淳)酒半斗者(煮)溃(沸),饮之,……”;“膏弱(溺):是胃(谓)内复(即膏溺别名),以水与溺煮陈葵种而饮之”;  相似文献   

7.
敷贴疗法是将鲜药捣烂或将干药研成细末,制成膏药、药饼或直接涂敷于患处或穴位上的一种外治法。早在《内经》就有“内者内治,外者外治”的记载,历代医家应用敷贴外治更是不乏其人,记载甚多。清代吴师机则编著了中医史上的第一部外治专著《理论骈文》。敷贴疗法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适应证广。笔者在临床上运用该法治疗疾病,体会颇深,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和法为八法之一,首见于《内经》,弘扬于《伤寒杂病论》,系统于《医学心悟》,所以程国彭说:“而论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温、清、补八法尽之。”狭义的和法一般认为有和解少阳、调和脾胃、调和胃肠的区别,唯戴北山深得和法要领,指出和法有更为广泛的涵义,提出了“寒热并用之谓和,补泻合剂之谓和,表里双解之谓和,平其亢厉之谓和”的精辟见解。把《伤寒论》“和”的涵义进行高度概括,赋予了《伤寒论》“和”的最新意义。一、寒热并用之谓和寒热并用者,适用于又有寒象,又有热象,寒热错杂的病证。单用热药不能治其热,单用寒药不能治其寒,必须寒热杂投,方能中病。《伤寒论·太阳篇》说:“伤寒  相似文献   

9.
熏蒸疗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将中药加水煎煮,煎好后,使热气蒸腾上熏人体,具有简、便、效、廉、捷等优点。清代吴师机在《理瀹骈文》一书中提出了“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的著名论点。周天寒主任医师为重庆市名中医、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重庆市中医药学会会长,善用“先熏后服疗法”治疗面部疾病。周天寒主任医师将内治外治两法结合,先用中药熏蒸头面部,然后内服该药液,独创“先熏后服疗法”,临床上多有效验。  相似文献   

10.
灵活用药话「反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灵活用药话「反佐」陈家英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0032反佐法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王冰注曰:“奇,谓古之单方;偶,谓古之复方也。……病有小大,治有轻重所宜,故云制也...  相似文献   

11.
“未病”一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句,一般都视作强调预防的名言。但是仔细推敲,从字面上看,已病不去治,未病倒要治,说是重视预防,意思虽然不错,但总有突兀、跳脱的感觉。《说文·疒部》对“疾”、“病”二字的解释有轻重之别:“疾,病也。“”病,疾加也。”认为“疾”轻而“病”重。清代有位医家叫陆懋修,他依据许慎的这一说解,在所著《世补斋不谢方·小引》中指出“:经盖谓人于已疾之后、未病之先,即当早为之药。乃后人以疾为病,认作服药于未疾时,反谓药以治病,未病何以药为。不知经言未病,正言已疾,疾而不治,日以加甚。病甚…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peripheral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目前临床上尚无成熟有效的治疗手段。临床表现以肢端感觉异常,如蚁行感,麻木,针刺样疼痛或烧灼感,袜套样痛觉为主,夜间尤甚。DPN的西医治疗主要是控制血糖,改善微循环及营养神经、止痛等。中药熏洗疗法是传统的中医外治方法,依“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而选药制方。  相似文献   

13.
刘学勤教授从事临床、科研、教学50年,学验俱丰,善用经方,临证精于望诊和脉诊,对内、外、妇、儿各科疑难杂症多能匠心独运,自成机杼.今将其应用复方反佐法的临证经验整理如下.复方反佐法治疗疾病理论肇基于《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曰:“是故平气之道,近而奇偶,制小其服也;远而奇偶,制大其服也,……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提出疑难病可以用寒热药配伍治疗,这为疑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圣济总录·诸痹门》涉及痹证的外治方有7首,分别为治疗痛痹的当归摩膏方,治疗著痹的摩风膏摩之方、龙虎膏方,治疗皮痹的蒴藋蒸汤方,治疗风湿痹的无名熨方、陈元膏方及涂摩膏方。通过归纳总结,可知《圣济总录·诸痹门》痹证外治七方有以下特色:疗法不一,摩法为主;专治寒湿,兼治他因;多以辛温,用药峻猛;配以脂类、调味之品。探析《圣济总录·诸痹门》痹证外治七方的组方思路、用法操作,对当代运用外治法治疗痹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熏蒸疗法是中医治疗眼病的外治特色之一,其原理在于眼部黏膜中具有丰富的血管,能够充分吸收中药煎剂在雾化状态下转化的药气离子,达到内病外治的效果。追溯至《黄帝内经》有"摩之浴之"之说,《理瀹骈文》中"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有研究表明治疗眼部疾病运用熏蒸疗法,局部组织内所吸收的药物浓度要高于内服吸收的药物浓度,药物直达病所,效专力宏,效如桴鼓。用中药熏蒸眼部可以疏通经络,退红消肿,收泪止  相似文献   

16.
《针灸学·施灸的禁忌》谓:“凡实证热证及阴虚发热者,一般不宜用灸法”。 疔疮实热阳证的病因病机为外感火热毒邪,而致气血凝滞,经络阻塞,热盛肉腐而成脓。治疗原则应为“热者寒之”,宜用清热解毒法,药用寒凉之剂,内治外治皆然。若用辛温的艾灸之,以火济火,似犯重戒,故疔疮实热阳证忌灸,似乎以成定论,但笔者以为不能一概而论,故特商榷如下。 1 文献记载疔疮实热阳证可灸 我国最早的医学专著《五十二病方》中就记载有灸法治疗众多疾病的内容,因当时针法尚未产生,故所有的经脉病证均用灸法治疗,并未指明灸法仅适用于虚寒阴证而禁用于实热阳…  相似文献   

17.
尹燕  张婷婷 《陕西中医》2007,28(3):366-367
外治法历史源远流长,其理论依据源于《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说:“上取下取,内取外取,以求其过”。《至真要大论》说:“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 《血气形志》说:“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等等。  相似文献   

18.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历代许多注家,都据王冰“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论述,解释为用寒药治热证,热不退而反增者,是真阴不足,所谓“寒之不寒是无水也”,治以滋阴,阴足则火自灭;用热药治疗寒证,寒不减而反甚者,是真阳不足,所谓“热之不热是无火也”,治当温补,阳足则寒自消。吴崑、张景岳、张隐菴等,均持这种观点。如张景岳谓:“诸寒之而热者,谓以苦寒治热  相似文献   

19.
膏药疗法是祖国医学的一项传统的治疗手段。它作为治疗或辅助治疗某些疾病有一定的疗效。为了继承和发扬祖国医药学,特谈谈中医内科的膏药疗法。中医运用膏药来治疗内科疾患最早见于内经。灵枢经筋篇说:“颊筋有寒……故僻,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以桑钩钩之。”其次见于金匮:“中风历节病篇,头风摩散方,大附子一枚(炮),盐等分。右二味。为散;沐了,以方寸匕,以摩疢  相似文献   

20.
“反佐”考     
方剂有严格的配伍法度,药物按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有序排列。为了达到药物作用与机体状态的协调统一性,在佐药中不仅有“正佐”之法,更有“反佐”一法。“反佐”之法,始于《素问·至真要大论》:“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