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塞的Q-Tc间期延长及其预后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110例急性心肌梗塞早期的心电图Q-Tc间期,与非心肌梗塞冠心病相比显著延长,其中严重心律失常亚组比无严重心律失常亚组Q-Tc显著延长。说明急性心肌梗塞Q-Tc越长越容易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可认为它是急性心肌梗塞预后不良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正>2005年,全球有5800万人死亡,其中非传染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肿瘤等)3500万(60%),随着当前经济水平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在全球人口死亡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心源性猝死是导致心血管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增加对心源性猝死的认识,发现心源性猝死的预防措施,对于降低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1.心脏性猝死定义当前对于心源性猝死(SCD,sudden cardiac death)  相似文献   

3.
心源性猝死的预测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猝死已成为西方国家的一个主要死亡原因,约占心血管病死率的20%。心源性猝死(SCD)是指由于心脏病发作而导致的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世界卫生组织规定发病6h内死亡者为猝死。绝对准确预测猝死尚有困难,现对我院68例心源性猝死患者作一回顾性分析。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1999年3月~2004年3月心内科住院患者2560例次进行随访。心源性猝死68例,其中男45例,年龄22~85岁,平均66.2岁;女23例,年龄24~82岁,平均65.4岁。对猝死病例的住院资料进行回顾分析,68例诊断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标准[1],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标准[2]。分析项…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塞J—Tc间期延长与住院期猝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心肌梗塞(AMI)时由于心室肌复极延迟,致 Q-Tc 和 J-Tc 间期延长,临床研究已证实,AMI 时 Q-Tc 间期延长可诱发致命性心律失常,且是心原性猝死的危险因素。J-Tc 间期能更好地反映心室肌复极状况,其与 AMI住院期猝死的关系,目前尚无报道。作者分析测定255例 AMI 患者的心电图 J-Tc 间期,初步探讨 AMI 时 J-Tc 间期延长与住院期猝死的关系。对象和方法1.观察对象 1984年1月—1992年6月入 CCU 治疗 AMI 的患者291例(均按  相似文献   

5.
大剂量倍他乐克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观察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中约半数死于心源性猝死 ,在大多数病例中 ,AMI后短时间内发生的心室颤动与猝死关系密切〔1〕。为了减少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 ,临床上必须积极探讨能降低心源性猝死危险的有效治疗方法。传统上 β 受体阻滞剂治疗AMI一般从小剂量开始 ,逐渐递增。但这将失去最有效的治疗时间窗。为此 ,我科探讨了早期大剂量倍他乐克治疗AMI的方法 ,现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观察 2 0 0 0年 8月~ 2 0 0 3年 3月在我科住院的99例AMI患者并随机分为倍他乐克组和对照组。其中倍他乐克组 5 4例 ,男 44例 ,女 1 0例 ,…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临床上积极研究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品种迅速增多.室性心律失常(VA)的减少或消除常作为试验终点.然部份VA患者虽无症状但心源性猝死(SCD)增加,因而,对于这些患者的临床试验终点应取预防心源性猝死为宜.一、VA患者群体心源性猝死是20~64岁美国人的主要死亡原因.Holter监测示:心源性猝死前约80%患者有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和/或心室扑动,后转为致死性心室颤动,另20%患者心肌缺血急性发作导致缓慢心律失常或心脏停搏.临床和流行病调查表明,心源性猝死的二个主要易患因素为  相似文献   

7.
心源性猝死及心肺脑复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猝死是指平素身体“健康”,非预料中的突然死亡,由心脏原因引起的,称为心源性猝死。猝死的定义,在发病时间至死亡时间上有分歧,有主张以发病24小时或6小时以内死亡作为标准。目前较多的人,特别是心脏病学家主张以发病后1小时内死亡作为猝死标准。发病至死亡时间愈短,心源性猝死的可能性愈大。有资料表明,发病后1小时内死亡者90%是由冠心病引起,其它尚有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急性巨大肺动脉栓塞,巨大动脉瘤破裂,Q-T期间延长综合征,重度电解质紊乱等。心源性猝死的发病机制猝死死于室颤(Vf)者占绝大多数,冠心病监护病房所提供的资料表明,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约50%的死亡发生在发病后6小时以内,大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 Q-T 间期延长综合征(LQTS)是严重心律生常和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国内自19■年至今仅报道50余例.事实上,本病并不少见,主要因临床医生对本病认识不足而长期误诊或漏诊,甚至导致死亡.现就所见9例 LQTS 误诊情  相似文献   

9.
正尽管在美国,心源性猝死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但大多数心源性猝死的死亡者在死亡前并未被确定为处于危险中。研究者试图建立和验证基于人群的心源性猝死的风险评分。方法:社区动脉粥样硬化风险(atherosclerosis risk in communities,ARIC)研究记录了基线年龄45~64岁男性和女性的临床指标,分析中包括了11 335名白人和3780名非洲裔受试者。受试者随访时间10年,心源性猝死由医师确定。利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索高血压以及不同血压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院内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8年8月~2021年7月解放军总医院因AMI入院且院内发生SCD的患者165例,收集同期未发生SCD的患者363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Programmed cell death 4,PDCD4)与端粒酶在冠心病心肌组织中的表达关系,探讨其对冠心病心肌损伤患者的临床诊疗意义。方法收集冠心病心源性猝死组、冠心病非心源性猝死组及正常死亡组心肌切片标本各25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PDCD4与端粒酶进行检测,观察并分析两者在各组中的阳性检出率及表达量的关系。结果 (1)PDCD4与端粒酶在冠心病心源性猝死组的阳性平均检出率分别为27.36%、30.08%;在冠心病非心源性猝死组的阳性平均检出率分别为73.58%、76.22%;在正常死亡组的阳性平均检出率分别为89.52%、92.31%,冠心病心源性猝死的PDCD4与端粒酶的阳性检出率明显少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PDCD4与端粒酶的积分光密度中位数冠心病心源性猝死组分别为2 776.32、11 889.65,冠心病非心源性猝死组分别为1 073.52、7 254.91,正常死亡组分别为987.48、6 908.27,冠心病心源性猝死组的PDCD4与端粒酶的积分光密度的中位数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CD4与端粒酶在冠心病心源性猝死患者的心肌组织中阳性检出率较低,中位数呈过表达,而在冠心病非心源性猝死及正常死亡患者的心肌组织中检出率均较高,表示PDCD4与端粒酶可能是冠心病心肌损伤中的关键标志物,对临床诊疗冠心病心肌损伤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动态心电图证实心源性猝死2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心源性猝死是由各种心脏原因引起的以急性症状开始1 h内骤然意识丧失为表现的意外自然死亡.而心源性猝死中最常见的是心律失常性猝死,我科用动态心电图记录到2例心源性猝死发生的全过程的心电图改变,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C反应蛋白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危险分层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危险分层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09例UA患者入院时分别测定CRP、心脏肌钙蛋白T(cTNT)、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随访三个月,观察终点为急性心肌梗死(AMI)和心源性猝死。结果在109例UA患者中,CRP升高37例(34.2%),正常72例(66.1%),三个月中发生急性心肌梗死10例,心源性猝死5例,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15例,冠脉搭桥术(CABG)6例。其中CRP升高组AMI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但死亡率无明显差别。CRP的敏感度(83.33%)较TNT、CK-MB增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RP升高、cTNT升高、陈旧性心梗和胸痛次数是预测近期AMI、心源性猝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RP对UA患者的近期预后和早期治疗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是危险分层的良好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冠状动脉不稳定性粥样斑块的破裂、表面破损或裂隙,随后继发的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引起冠状动脉急性完全或不完全堵塞,是导致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急性心肌梗塞(AMI)和心源性猝死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的主要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   

15.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其最大危险是导致心脏缺血事件频发和心源性猝死(SCD)。溶血栓等现代疗法虽使急性心肌梗死(AMI)死亡率由70年代的20%~25%降至目前的8%~12%左右,但是AMI出院者仍有非致  相似文献   

16.
心源性猝死是发达国家的首要死亡原因:在我国,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约为0.42‰,每年死亡总人数超过50万圆。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可以明显降低因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VT)和心室颤动(ventricular fibrillation,VF)引起的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然而,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心内科住院患者发生心脏性猝死的原因,并根据其因素分析相应的处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中2016年8月至2019年1月间出现心脏性猝死的心内科住院患者的一般资料,按照本次实验要求,抽选出其中39例患者纳入研究作为实验对象,分析所有患者发生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并根据其状况探究其处理对策。结果在39例患者中,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患者心源性疾病突发而死亡,其占比约为53.85%(21/39),而8(20.51%)例患者存在呼吸道感染状况,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15.38%)例,高血压患者4(10.26%)例。结论就目前我院心内科中导致住院患者发生心脏性猝死的因素较多,绝大多数患者是在心源性疾病的影响下而导致死亡的。所以在患者住院期间,医务人员应当重视患者的具体状况,并积极对其原发性采用合理的治疗措施,监视患者的生命体征,并抑制患者的心脏性猝死因素以达到有效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18.
C-反应蛋白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AMI)预后的关系。方法测定120例患者的CRP。根据CRP水平分为CRP升高组和CRP正常组,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急性期治疗后再发心绞痛、心律失常、心衰、再梗死和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结果CRP升高组心绞痛的再发生率45.1%(37/82),心律失常的发生率42.7%(35/82),心衰的发生率9.8%(8/82),再梗死的发生率22.0%(18/82),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8.5%(7/82);CRP正常组心绞痛的再发生率13.2%(5/38),心律失常的发生率10.5%(4/38),心衰的发生率2.6%(1/38),再梗死的发生率5.3%(2/38),无心源性猝死的发生。两组比较有高度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CRP在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而且使AMI后再发心绞痛、心律失常、心衰、再梗死和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心内科老年患者院内心源性猝死的临床原因。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心脏病猝死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心内科老年患者院内心源性猝死的临床原因和过程。对在住院期间患者的主要病因予以记录分析。结果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病等是导致老年患者发生院内心源性猝死的主要病因;饮酒、抽烟和情绪激动用力等是导致老年患者发生院内心源性猝死的常见危险因素。结论心内科老年患者院内心源性猝死的原因比较复杂,因此应详细的了解患者的相关病史,预防导致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的相关危险因素,减少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云南省祥云县不明原因心源性猝死回顾性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云南省祥云县不明原因心源性猝死的流行特征。方法 对祥云县2004年以前上报的云南不明原因心源性猝死病例和同发病例开展回顾性调查,疑似病例搜索调查,将资料核实整理、讨论归类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调查到14例云南不明原因心源性猝死病例,3例同发病例,4例野生菌中毒死亡病例和4例未定论病例。不明原因猝死病例村庄、家庭聚集性明显(P〈0.01),时间分布在7、8月份,发病年龄为10—50岁,性别及民族间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调查中野生菌中毒死亡的流行特征与不明原因心源性猝死极为相似。结论 祥云县不明原因心源性猝死呈现出明显的地区性、季节性、人群选择性、村庄聚集和家庭聚集的流行特点,提示危险因素在特定条件下存在,猝死病例间具有同源暴露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