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古代浅刺针法在临床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浅刺针法是指在毫针刺法中 ,将针体刺入穴位内组织较浅部位的一类针刺方法。它是针刺手法的基本要素 ,正如《素问·刺要论》中说 :“病有浮沉 ,刺有浅深 ,各至其理 ,无过其道。”就是说不同部位、组织的疾病对针刺的深度而需要不同的浅深刺法。旱在《灵枢·官针》篇中就有关于“浅内而疾发针 ,无针良肉 ,如拔毛状 ,以取皮气”的半刺法 :“刺浮痹于皮肤”的毛刺法 ;“傍入而浮之”的浮刺法 ;“刺小络之血脉也”的络刺法 ;“引皮乃刺之”的直针刺法 ;“正内一 ,傍内四而浮之”的扬刺法等浅刺法的详细记载 ,为后世医家在临床中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围刺(扬刺),是<灵枢·官针>"十二刺"之一,即在穴位正中刺一针,再上下左右各浅刺一针,因刺的部位较为分散,又称扬刺."扬刺者,正内(纳)一,傍内(纳)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适宜治疗寒气浅而面积较大的痹证.现代应用围刺法不仅仅限于痹症.笔者应用围刺法治疗某些外科疾病,取得了满意疗效,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1丛刺的产生 <灵枢·官针>篇详述了治疗痹证的齐刺、扬刺两种针法.其曰:"齐刺者,直入一,旁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齐刺的操作方法是在病痛正中先刺1针,并在两边各刺1针,3刺齐用.齐刺用于病变范围小而部位较深的痹证."扬刺者,正纳一,旁纳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扬刺的操作方法是在病痛正中刺1针,在病变周围上下左右各刺1针.扬刺用于治疗寒气浅而面积较大的痹证.余曾师从成都针灸推拿专科医院黄芸老师,他在临证治疗中灵活运用齐刺和扬刺两种针法,并针对痹证日久、病变范围大、病位较深的痹症,特别是痹证急性期,在<内经>齐刺和扬刺基础上,创立了丛刺针法,其操作方法是:在痹证局部正中先刺1针,并于上下左右各深刺1针,再于外围直刺4~5针,针尖微指向痹痛中心.因针数较多,聚如草木丛立状,故取名丛刺.  相似文献   

4.
“五虎擒羊”针法治疗体会口锁堂甘肃中医学院附院“五虎擒羊”针法就是《灵枢官针》篇所述“十二节刺”中的“扬刺”。文中云“扬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寒气小深者。”具体针法就是中间先刺一针,然后再向四周各浅刺一针,刺的部...  相似文献   

5.
扬刺法是<灵枢·官针>中记载的十二刺法之一,"扬刺者,正内(纳)一,傍内(纳)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即在穴位正中先刺一针,然后在上下左右各刺一针,这种疗法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寒气浅而面积较大的痹证,亦可用于脊椎疾病的治疗.我科自2000年开始采用扬刺法治疗颈椎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内经》中多处提到巨刺的问题,其中《灵枢·官针篇》指出:“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素问、调经论》又指出:“痛在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其他文献亦有“巨刺巨之大刺,谓以长大之针刺之也”的记载。从以上文献可以看出巨刺法是指左病刺右,右病刺左,且以“长大之针”深刺的一种针刺法。近两年来,笔者用巨刺法为主适当配合刺血治疗了251例四肢软组织损伤患者,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针刺的深浅属于针灸学的刺法范畴,它是直接影响针刺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针刺深浅的问题上,有强调深刺的,也有强调浅刺的,那么,究竟是深刺效果好,还是浅刺效果好,我们认为在决定针刺的深浅时,一方面要看病情的适应,另一方面要按局部穴位的解剖特征而定,如与体质、年龄、形体、季节等有着密切关系。正如《灵枢·它针》篇所载“疾浅针深、内伤良肉,皮肤为痈、病深外浅、病气不泻,反为大脓”,“分刺者,刺分肉之闻也”,“毛利者,刺浮痹皮肤也”,“输刺者,直入直出深内之至骨”,以及半刺、短刺、浮利等刺法,都是直接对针刺…  相似文献   

8.
“浅刺多针法”又称“浅刺多穴法”。“浅刺”是指毫针刺入穴位较浅,一般仅有2、3分深度,而“多针”则是指临床治疗时选穴较多,或指在病变部位刺针较多。将二者结合起来,称之为“浅刺多针法”或“浅刺多穴法”。  相似文献   

9.
<正> “浅刺多穴”法又称“浅刺多针”法,是包括刺法和选穴法在内的一种方法。“浅刺”就是用毫针刺入穴位,深度较浅,一般仅有二、三分深,并根据病情虚实,行以补法或泻法;“多穴”或“多针”是指治疗时选穴较多,或在病变部位投针较多。临床应用时把二者结合起来,称之为“浅刺多穴”法或“浅刺多针”法。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简称面瘫)是由于感受风邪或风寒,阻于经络,气血过行不畅,面部肌肉、筋脉失于濡  相似文献   

10.
刺络放血疗法治病由来已久 ,它是用三棱针或粗而尖锐的针具 ,在患者身上一定穴位或浅表血络 ,施以针刺放出适量的血液 ,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古人对刺络放血非常重视 ,应用较广。早在《内经》一书中就有详细的记载。《灵枢·九针论》谈到锋针 (即三棱针 )有“泻热出血”的作用 ,《灵枢·官针》篇指出 :“病在经络痼痹者…… ,病在五脏固居者 ,取以锋针。”因此 ,不论内伤外感 ,新病宿疾 ,皆可取锋针刺出血以治之。笔者就刺络放血之法的运用 ,谈谈个人的体会。1 施用原则刺络放血疗法的施用原则 ,《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明确指出 :“锋针…  相似文献   

11.
围针治疗小儿肛裂1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针治疗小儿肛裂18例施正华(江苏省中医药研究所210028)主题词肛门裂/针灸疗法围针是由古时的扬刺演变而来的,“扬刺者,正内(纳)一,傍内(纳)四而浮之”,在临床多用于治疗带状浪疹、臀上皮神经炎等疾病,笔者在临床实践中,运用此法治疗小儿肛裂,取得...  相似文献   

12.
刺血疗法又称刺络放血疗法,是用锋利的针具刺破人体腧穴或部位的浅表血络.使之出血,以达到祛邪安正之目的。其适应证大多为实证、热证;适宜刺血的针具有镵针、锋针、铍针和毫针;方法可有点刺、挑刺、散刺、割治和刺血拔罐等。刺血法遵循《内经》“宛陈则除之”、“血实则决之”的治疗原则。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排脓、急救开窍、镇静安神等作用。有着主治范围较广、奏效较快、操作简便等优点。此疗法一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途。  相似文献   

13.
合谷刺法的临床应用冷际琴1张玲2(1日照市人民医院2768002附属医院)合谷刺法出自《素问·五刺应五脏论》:“……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刺法:将针进到分肉间,向周围刺3~4针。针刺时不可过浅或过深,“皮肉筋脉各有所处,病各有...  相似文献   

14.
“巨刺”、“缪刺”见于《灵枢·官针》,属九刺之一,临床中屡屡应用,教学中也常强调,因其为易混淆的刺法。现结合自己多年学习和临证应用体会,谈谈我对这二种刺法之管见。 “巨刺”和“缪刺”都是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的交叉刺法。《灵枢,官针》篇说:“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为什么将这种刺法称作“巨”呢?“巨”可能是“互”字的传误;互,才有交互,交叉的意思。《灵枢·终始》篇又载:“形肉未脱,少气而脱又躁,躁厥者,必为缪刺之。”何谓缪刺,篇中未作解释。至《素问·缪刺论》才提出:“愿闻缪刺,以左取右,以右取左……。”并进一步说明:“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故络病者,其病与经脉缪处,故命曰缪刺。”意指偏侧的病痛,  相似文献   

15.
《灵枢.官针》刺法治疗中风后遗症从师临证一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杨兆民教授应用《灵枢·官针》中的“偶刺”、“齐刺”和“扬刺”法治疗中风后遗偏瘫、失语及精神障碍等证的经验,由此表明杨老精研古法,又融经旨于实践,师古不泥,中西合参,博采众长之学术风格。  相似文献   

16.
张从正乃金元四大医家之一 ,以攻泻而著称。其攻邪不仅表现在用药方面 ,还特别赏用刺络泻血针法 ,纵观其《儒门事亲》一书的针灸医案 ,大多采用泻血疗法。张氏的泻血疗法是承《内经》而来 ,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提高 ,为后世刺络泻血针法的应用树立了典范。笔者不揣浅陋 ,对张氏刺络泻血学术思想加以论述 ,以期共同提高。1 经脉气血多少泻血论张氏以十二经脉气血的多少来指导临床刺络泻血。他认为 :血多之经刺之 ,能祛邪而不伤血 ;血少之经刺之 ,则使血受损而正不足 ,有助于邪气之虞。张氏据《内经》太阳、阳明多血之经 ,少阳为少血之经 ,…  相似文献   

17.
结合临床重新将《灵枢·官针》中较为模糊、易于产生歧义或以往注释多有谬误、脱离临床的多种刺法,如恢刺、输刺、短刺、阴剌、傍针刺、合谷刺等加以分析译注,以期还《内经》原义的本来面目。并将具体操作相似而容易混淆的几种刺法,如三种刺血法、合谷刺与恢刺、输刺与短刺等,进行了对比论述。  相似文献   

18.
<正> 《灵枢·四时气》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徒(疒水),先取环谷下三寸,以铍针针之,已刺而(?)之.而内之,入而复之,以尽其(疒水),必坚束之,束缓则烦悗,束急则安静,间日一刺之,(疒水)尽乃止。”各经均无环谷穴,那环谷下三寸又当位于何处? 1 诸子百家众口难一杨上善云:“环谷,当是脐中,脐下三寸,  相似文献   

19.
金元四大家学术观点各成一派,但在针灸尤其是在刺络方面其思想却有相似之处。笔者从《内经》“菀陈则除之”这一刺络疗法的历史渊源入手,总结了金元四大家刺络的共同理论基础以及各自在实践中对《内经》更深的阐述和发挥,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手足同名经上下相应交叉取穴法是在《内经》缪刺、巨刺理论及前人之对应取穴法、同名经配穴法之基础上而产生的一种复合取穴方法。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四肢局限性疼痛及各种肢体、关节的扭挫伤。本文简述了其理论方法的形成及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