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分析102例胆道闭锁Kasai术后胆管炎的发生情况,探讨其与预后的关系,以加强对胆道闭锁Kasai术后胆管炎的诊治。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6年6月山西省儿童医院行Kasai手术并统一术后治疗方案的102例胆道闭锁患儿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包括Kasai术后胆管炎发作的时间、次数及频率,术后是否遵嘱服药、治疗情况及疗效等,分析胆管炎与自体肝存活率、黄疸消退率及肝功能恢复等预后情况的关系。结果术后未发生胆管炎组及胆管炎发作组2年累计自体肝存活率分别为65.5%和41.1%(P=0.030)。早期胆管炎发作组和晚期胆管炎发作组其2年累计自体肝存活率分别为22.2%和52.2%(P=0.013)。早期胆管炎发作组和晚期胆管炎发作组的黄疸消退率分别为33.3%和67.4%(P=0.007)。早期胆管炎发作组和晚期胆管炎发作组的肝功恢复良好率为44.4%和73.9%(P=0.023)。频发胆管炎组与偶发胆管炎组的2年自体肝生存率分别为19.4%和57.1%(P=0.002),频发胆管炎组和偶发胆管炎组的黄疸消退率分别为38.7%和66.7%(P=0.001),频发胆管炎组和偶发胆管炎组的肝功能恢复良好率分别为45.2%和76.2%(P=0.008)。结论胆管炎尤其早期、频发胆管炎影响自体肝存活率、黄疸消退率及肝功能恢复,最终影响胆道闭锁预后。提高医患双方对胆道闭锁术后胆管炎的认识,加强对胆管炎的防治,对提高胆道闭锁生存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肝门肠吻合术(Kasai手术)治疗胆道闭锁的效果并总结治疗经验.方法 对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集中收治并采用统一的治疗方案进行Kasai手术的Ⅲ型胆道闭锁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进行Kasai手术的126例有112例(89.7%)获得完整随访.术后有70例黄疸清除,总黄疸清除率为62.5%,黄疸清除率在手术年龄≤60 d、60~90 d(包含90d)、90~120 d、>120 d组分别为72.0%、80.5%、60.0%和19.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胆管炎发生率为30.4%(34/112),黄疸清除组(15例)的胆管炎发生率(21.4%)低于未清除组(19例,45.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8例(60.7%)出现持续肝纤维化,在各因素中分组中手术年龄>90 d、黄疸未清除和胆管炎发作的病例,出现持续肝纤维化的比率较高(分别为93.5%,100%和5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1年和2年自体肝生存率分别为64.9%和61.8%.单因素生存分析发现,患儿手术年龄、术后黄疸消退与否、胆管炎发作与否以及肝纤维化活动情况是影响自体肝生存的相关因素(P<0.05).结论 术后黄疸清除和胆管炎发作与否以及自体肝生存时间是胆道闭锁Kasai手术的评价指标,手术年龄≤90d,术后黄疸清除和较少的胆管炎发作有利于术后自体肝生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胆道闭锁Kasai术后的近中期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0月至2010年9月在本院行Kasai手术并获得随访的152例胆道闭锁患儿,男68例,女84例,手术时的中位日龄为75 d(31~528 d),平均(82.36±45.17)d,定期门诊复诊并电话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0.11±16.11)个月(2~62个月),对其诊疗过程及随访情况进行分析,对黄疸消退情况、生存率及影响因素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Cox regression分析及x2检验.结果 Kasai术后黄疸消退率为50%(74/149),Ⅰ、Ⅱ、Ⅲ型患儿的黄疸消退率分别为67%、67%、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6);≤60 d、60~≤90d、91~120 d手术组患儿的黄疸消退率分别为54%、53%、46%,≥120 d手术组患儿的黄疸消退率明显降低(2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0);胆管炎发生率57%(85/149),有无胆管炎发作的黄疸消退率分别为31%、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Kasai术后2、4年的自体肝存活率分别为56%、49%,有胆管炎组和无胆管炎组的2年自体肝存活率分别为43%、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Kasai手术是目前我国治疗胆道闭锁的首要方法,手术年龄和分型与Kasai术后的近中期效果无明显相关,胆管炎是影响Kasai术后效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胆道闭锁患儿术前营养状态对术后胆管炎发生的影响.方法 对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底收入我院的66例经手术探查确诊为Ⅲ型胆道闭锁的患儿采用STRONGKid方法进行营养不良风险评估并分组:低度营养不良风险组,中度营养不良风险组及重度营养不良风险组.通过门诊及电话进行随访,随访内容为首次发生胆管炎的时间,早期胆管炎发生情况及术后3个月内发生胆管炎的次数,术后6个月内黄疸消退情况.结果 低度营养不良风险患儿0例,中度营养不良风险患儿30例(45.5%),重度营养不良患儿36例(54.5%).中度营养不良组首次发生胆管炎的时间(44.31±18.75)d明显晚于重度营养不良组(26.75±7.96)d,P=0.002;中度营养不良组早期胆管炎的发生率13.3%明显低于重度营养不良组66.7%,P=0.04;重度营养不良组患儿术后3个月内胆管炎的平均发生次数(2.11次/人)明显高于中度营养不良组(1次/人),中度营养不良组术后6个月黄疸清除率60.0%高于重度营养不良组16.7%,P=0.014.结论 胆道闭锁患儿术前合并重度营养不良易于发生早期胆管炎且反复发生,中度营养不良组的患儿首次发生胆管炎的时间明显晚于重度营养不良组,重度营养不良组术后黄疸清除率明显低于中度营养不良组.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胆道闭锁手术年龄与术后早期效果的关系以及较大年龄(>90 d)患儿的Kasai手术指征.方法 2004-2010年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收治胆道闭锁患儿452例,均经术中胆道造影确诊.手术采用标准的Kasai术,术后常规使用激素,对不同年龄组患儿术前肝功能、B超等资料及术后胆红素下降情况进行分析,总胆红素水平低于20 mmol/L定为黄疸完全消退.结果 将所有患儿根据年龄分为三组,手术年龄≤60 d者146例,手术年龄在60~90 d者222例,>90 d者84例(90~10Od者33例,100~110 d 26例,110~120d 10例,120~ 130 d 8例,>130 d 7例).术前各年龄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谷丙转氨酶无显著差异.术后2周,60 d以内组,胆红素下降水平最低(P<0.05),<45 d患儿胆红素下降水平并未更加显著.术后3个月随访率为61.3%,各年龄组总胆红素水平无显著差异(F=0.132,P=0.970).术后6个月随访率37.4%,90 d以上组总胆红素(58.09±58.55) mmol/L,90 d以内组总胆红素水平(27.67±30.60) mmol/L(P=0.226).>90d患儿,每间隔10d分成一组,各组间术后早期胆红素下降水平无差异(F=1.115,P=0.355).>90 d手术患儿两年自体肝生存率为36.1%.90 d以上患儿延误手术原因:39.2%因家长未重视,51.6%因误诊婴儿肝炎耽误治疗.结论 胆道闭锁患儿>90 d并非手术绝对禁忌,多数患儿可取得较好的早期黄疸消退,部分患儿术后6个月可以有较好的肝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胆道闭锁肝脏组织和残存胆道组织中T细胞的主要类型及其与Kasai术后胆管炎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对22例胆道闭锁患儿(早期胆管炎和非胆管炎各11例进行配对)肝组织标本和肝门纤维块标本与13例其他肝胆道疾病患儿肝组织标本进行对比研究.同时结合胆管炎的发生与否分析免疫组化结果与Kasai术后胆管炎相关性.结果 胆道闭锁患儿肝脏组织和肝门纤维块内有大量CD4+T细胞和CD8+T细胞浸润(与对照组相比均P=0.000).胆道闭锁组与对照组中CD57+的NK细胞均为阴性.颗粒酶B在胆道闭锁组与对照胆道闭锁组中均为阴性.早期胆管炎组CD8+T细胞数量明显低于非胆管炎组(P=0.002).CD8+T评分与早期胆管炎的发生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0.674(P=0.001).结论 在Kasai手术之前患儿的肝脏组织和残存的胆道组织中有大量CD4+T和CD8+T细胞浸润,而颗粒酶B的杀伤途径不参与胆道闭锁的免疫损伤.CD8+T细胞浸润程度与胆管炎的发生有明显负相关,其对胆道闭锁肝内的损伤性炎症反应可能具有保护性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7.
胆道闭锁是婴儿期最严重的肝胆系统疾病之一。肝门-空肠吻合术(Kasai手术)是治疗胆道闭锁的主要手段,但术后自体肝长期生存效果不佳,大部分患儿需要通过肝移植来挽救生命。肝纤维化是影响胆道闭锁患儿自体肝生存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发生机制复杂,涉及多种信号通路及细胞因子的调控。Kasai手术后胆汁引流不畅、胆管炎发作都会导致肝纤维化进展,进而发生肝硬化。在完善早期诊断、早期手术、通畅引流胆汁及控制胆管炎的同时,还应积极应对患儿肝纤维化的持续进展,以期达到自体肝的长期生存。  相似文献   

8.
Kasai术后近期胆管炎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Kasai术后近期胆管炎发生的可能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2002年9月~2005年11月于我院行Kasai术的胆道闭锁患儿资料.肝炎病毒筛查阴性,生存1年以上者123例.平均随访时间(20.54±8.57)个月(13~41个月).分析术后胆管炎与患儿手术年龄、是否合并巨细胞病毒感染、术中胆汁引流量、黄疸消退时间等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平均手术年龄(70.48±11.23)d(32~126 d),术后1年内胆管炎发生率52.85%(65/123).手术年龄是胆管炎发作的危险因素(Odds Radio=1.921,P<0.01),胆管炎首次发作时间与手术年龄负相关(Spearman's rho=-0.3646,P=0.037<0.05).约三分之一患儿1年内发作≥3次(23/65),但次数多少与手术年龄及首次发作时间不相关(P>0.05).巨细胞病毒活动性感染与否(P=0.1523>0.15)和术中胆流量多少(P=0.399>0.15)不是影响胆管炎发作的危险因素.术后6个月总黄疸消退率58.62%,黄疸消退受术后胆管炎发作次数影响(Odds Radio=3.7668,P<0.01),并与术中胆流量情况相关(Odds Radio=0.3280,P=0.011<0.05).20例胆管炎病例常规血培养,仅1例1次大肠埃希菌阳性.结论 Kasai术年龄与胆管炎发作相关.巨细胞病毒活动性感染并不是胆管炎发生的危险因素.手术近期胆管炎发作的次数影响术后黄疸的消退,并可能影响整个疾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24例胆总管未闭锁型胆道闭锁的临床疗效,旨在指导临床对此类胆道闭锁的手术方式进行选择.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1995至2006年间收治的24例胆总管未闭锁型胆道闭锁患儿手术、术后病理及随访资料.对空肠肝门吻合(A组)与胆囊肝门吻合(B组)在自体肝生存率、黄疸清除率、反流性胆管炎发生率及临床疗效等方面比较分析;并对胆道闭锁胆囊病理标本及正常对照组胆囊进行胶原纤维Van Gieson染色和CD68免疫组化染色,比较其纤维化及炎性反应的差异.结果 平均(51±29.02)个月随访期内,自体肝生存率为66.7%.A组自体肝1年生存率为78.6%,3年生存率78.6%;B组1年生存率为66.7%,3年生存率33.2%,两组3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6个月黄疸清除率明显高于B组(86.7%比33.3%,P<0.05);术后1年胆管炎发生率,A组为60.0%,B组为44.4%(P>0.05).胆道闭锁患儿胆囊表现为明显纤维化和CD68阳性细胞浸润.结论 胆囊肝门吻合治疗胆总管未闭锁型胆道闭锁的疗效较肝门空肠吻合差,可能与胆囊肝门吻合后残余胆道存在纤维化及炎症细胞浸润有关,对其治疗推荐采用肝门空肠吻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影响胆道闭锁(biliary atresia,BA) Kasai术后预后的相关因素,了解我省BA的治疗现状.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在山西省儿童医院行腹腔镜探查、胆道造影确诊胆道闭锁后行Kasai术且随访资料完整的91例患儿.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各亚组患儿自体肝存活率.各亚组之间自体肝存活率的比较应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结果 全组患儿6个月、1年、2年的自体肝存活率分别为76.9%(70/91)、48.3%(44/91)、36.3%(33/91).按手术日龄将患儿分为:<60 d(34例)、60~90(含60)d(47例)、90~120(含90)d(8例)和≥120 d(2例)组,各组2年累计自体肝存活率分别为55.8%(19/34)、44.7%(21/47)、12.5%(1/8)和0(P=0.047).男、女童2年累计自体肝存活率分别为36.4%(16/44)和46.8%(22/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3).有胆管炎发作组(67例)与无胆管炎发作组(24例)的2年累计自体肝存活率分别为31.3%(21/67)和62.5%(15/24)(P=0.011);黄疸消退明显组(61例)和黄疸消退不明显组(30例)的2年累计自体肝存活率分别为50.8%(31/61)和23.3% (7/30) (P=0.012);肝功能恢复良好组(53例)和肝功能恢复较差组(38例)2年累计自体肝存活率分别为56.6%(30/53)和21.1%(8/38)(P=0.01);Ⅰ型、Ⅱ型、Ⅲ型闭锁的2年累计自体肝存活率分别为77.8%(7/9)、66.7%(4/6)和31.6%(24/76)(P=0.0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手术日龄、有无胆管炎发作、黄疸消退情况、肝功能恢复情况及胆道闭锁分型为影响Kasai手术预后的影响因素,其中手术日龄、黄疸消退和肝功能恢复情况是影响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提高民众对胆道闭锁的认知水平,加强术后随访评估,对提高胆道闭锁生存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Ⅲ型胆道闭锁肝外胆道畸形(BA)的不同表现与预后的关系。方法2009年6月至2010年10月,作者收治64例BA患儿,其中男33例,女31例;手术日龄(31-131)d,均接受Kasai手术治疗,均在术中进行胆道造影,根据胆道造影及术中探查结果诊断为Ⅲ型BA。根据胆道造影表现,将Ⅲ型BA分为3个亚型:Ⅲa型:胆囊无腔型;Ⅲb型:胆囊及胆总管显影型;Ⅲc型:胆囊显影且胆总管未显影型。术后对所有患儿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包括术后血生化结果、胆管炎发生情况、黄疸消退情况(以血TBIL〈19μmol/L或DBIL〈7μmol/L为黄疸消退标准)及术后1年存活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胆管炎发生率:Ⅲa型67%(8/12)、Ⅲb型45%(5/11)、ⅢC型58%(11/19)。术后3个月黄疸消退率:Ⅲa型0(0/14)、Ⅲb型12%(2/17)、1IIc型21%(6/29);术后6个月黄疸消退率:Ⅲa型21%(3/14)、Ⅲb型35%(6/17)、IIIc型38%(11/29)。术后1年内死亡率:Ⅲa型60%(6/10)、Ⅲb型50%(7/14)、Ⅲc型48%(12/25)。3个亚型术前和术后第1个月血生化值(包括ALT、AST、GGT、ALP、TBIL和DBIL)无明显差别(P〉0.05);术后第2个月,Ⅲa型DBIL显著高于Ⅲb型(69.3±28.2vs34.5±25.5,P=0.042),Ⅲa型DBIL显著高于Ⅲc型(69.3±28.2 vs 34.2±26.8,P=0.021)。术后第3个月,Ⅲa型DBIL显著高于Ⅲc型(70.84-8.5 vs 30.4±12.8,P=0.004)。胆汁性肝硬化发生率:Ⅲb型100%(12/12),Ⅲb型93.8%(15/16),Ⅲc型96%(25/26)。纤维块内少许小胆管增生与较多小胆管增生比例:Ⅲa型1.67(5/3),Ⅲb型1.2(6/5),Ⅲc型0.85(11/13)。结论Ⅲa型(胆囊无腔型)较Ⅲb型(胆囊及胆总管显影型)和Ⅲc型(胆囊显影且胆总管未显影型)预后差,可能是由于其伴有较高的肝硬化发生率和纤维块内少许小胆管比例所致。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胆道闭锁(BA)肝门肠吻合术(PE)进行手术改进并评价治疗效果.方法 对2012年3月至2014年2月进行PE的Ⅲ型BA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研究病例的PE方式分为扩大肝门部病变切除范围PE手术(EPE)、Nakamura的Kasai改进手术(MKPE)和本研究的改进Kasai手术(OMKPE)3种并根据PE方式将病例分组.对病例的术前临床资料、术后黄疸清除率、胆管炎发作率和自体肝生存率按PE方式分组比较,并按不同手术年龄(≤90d和>90d两组)再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87例获得完整随访,其中EPE 34例,MKPE 19例,OMKPE 34例.各组手术年龄、体重、术前肝功能指标、肝外胆管Ohi亚型和术中肝纤维化Weerasooriya分级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OMKPE的术后黄疸清除率和自体肝生存率为73.5%和73.5%高于EPE的38.2%和38.2% (P<0.05),但MKPE的为57.9%和58.9%,与OMKPE和EP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90 d手术年龄组中OMKPE的术后黄疸清除率和自体肝生存率为90.9%和90.9%以及MKPE的为90%和90%,高于EPE的46.2%和38.5%(P<0.05),但OMKPE与MKP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0 d手术年龄组中OMKPE的术后黄疸清除率和自体肝生存率为65.2%和65.2%,高于MKPE的22.2%和22.2%以及EPE的12.5%和12.5% (P<0.05)但MKPE与EP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胆管炎发作率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比EPE和MKPE,OMKPE手术更有利于提高BA术后黄疸清除率和延长自体肝生存,尤其适用于>90 d大龄患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热休克蛋白47的表达与胆道闭锁患儿肝脏纤维化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30例胆道闭锁、10例胆汁淤积症和10例胆总管囊肿患儿入组,分别取肝脏组织以及外周血,通过RT-PCR、Western-blot、ELISA以及病理切片来评估不同水平HSP47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肝脏纤维化相关性.结果 三组HSP47在mRNA水平(0.915±0.730比0.066±0.037比0.314±0.150,P<0.05)、蛋白水平(3.061 81±0.504 763比1.358 018±0.373 174比1.23649±0.350 173,P<0.05)以及血清水平(63.38±17.11比57.87±14.83比45.78±11.23,P<0.05)的表达胆道闭锁组均比胆汁淤积组以及胆总管囊肿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不同水平表达具有一致性(mRNA比蛋白水平:r=0.836,P<0.05;蛋白水平比血清水平:r=0.989,P<0.01;mRNA比血清水平:r=0.883,P<0.05).胆道闭锁血清HSP47的表达与肝脏组织光镜下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关系(r=0.669,P<0.01).结论 肝脏组织HSP47的表达与血清HSP47的表达水平具有一致性,能够评估肝脏纤维化程度;血清HSP47的高表达可能作为胆道闭锁预后不良的一个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4.
新生儿先天性膈疝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导致先天性膈疝(congenital diaphragmatic hernia,CDH)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10年来诊断明确的37例CDH患儿,分析其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利用非条件多元回归进行死亡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37例患儿中有29例进行了手术,其中CDH总病死率为32.4%(12/37),手术病死率为13.8% (4/29).存活组(25例)与死亡组(12例)间,在出生体重[(3.12±0.41)kg vs (2.66±0.65) kg]、住院年龄[(135.14 ±209.71)h vs (6.67 ±7.79)h]、住院时间[(16.52±6.23)d vs (1.25 ±1.38)d]、氧合指数[(239.55±115.95) mmHg vs (96.10±59.18) mmHg,1 mmHg=0.133 kPa]、早期产前诊断(3例vs 6例)、右侧膈疝(1例vs 4例)、心脏畸形(2例vs 6例)和持续性肺动脉高压(3例vs 7例)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多元回归分析,CDH的死亡危险因素分别为产前诊断(OR=20.97,95% CI 1.60~ 275.78),低氧合指数(OR=18.12,95% CI 0.80 ~ 123.12)和心脏畸形(OR=22.0,95%CI 1.46~332.32).结论 CDH有较高的病死率,死亡危险因素为产前诊断、低氧合指数和心脏畸形.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讨论合伴有各类并发症的儿童胆总管囊肿的临床处理及手术时机和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上海新华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45例合伴有各类并发症的儿童胆总管囊肿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胆道穿孔7例,胆源性胰腺炎9例,胆管炎、阻塞性黄疸、肝功能受损29例,保守治疗效果不佳.7例胆道穿孔中,5例胆汁性腹膜炎行囊肿外引流和二期根治术;2例隐匿性胆道穿孔一期行根治术.9例胆源性胰腺炎给予内镜下鼻胆管引流,待淀粉酶正常后一期行根治术.29例阻塞性黄疸伴肝功能受损的患儿中,17例发病年龄小于3个月行一期根治手术;12例发病年龄大于6个月患儿先行ERCP置鼻胆管引流,待黄疸消退、转氨酶正常后一期行根治性手术.结果 伴胆道穿孔的7例胆总管囊肿患儿中,2例在外引流期间出现水电解质紊乱,1例T管脱落,1例隐匿性穿孔在根治术后出血再次手术,余者术后均痊愈出院.9例胆源性胰腺炎患儿置鼻胆管引流后淀粉酶均恢复正常,根治术后均痊愈出院.并发急性胆管炎、伴有梗阻性黄疸、肝功能受损29例中,12例发病年龄大于6个月,其中11例行内镜下置鼻胆管引流后并发症改善行根治手术,1例ERCP失败后改行外引流和二期根治术;小于3月龄婴儿直接行一期根治性手术,术后均痊愈出院.所有患儿保持随访,术后随访时间1~3年.1例术后慢性胰腺炎史,1例胆管炎史,均通过药物治疗缓解症状.结论 对合伴有各类并发症的儿童胆总管囊肿选择合理的处理手段和合适的手术方式将有效减少并发症所造成的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