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Eli  G 马虹 《心电学杂志》1992,11(1):11-13
在急性心肌梗塞伴左束支传导阻滞病人中,体表信息叠加心电图的主要参数在合并早期自发性室速/室颤组(n=6)与无室速/室颤组(n=23)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心室晚电位的检出率亦有非常显著性差异(83%与17%,P<0.01)。结果提示在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的病人组,体表信息叠加心电图也可以用于识别自发性室速/室颤的病人。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各类室性心律失常(VA)的相关因素和对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161例确诊为AMI患者.根据心电记录将VA分为5组.单发室性早搏组(单发室早组,10例);成对,二联律的室性早搏组(成对室早组,21例);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组(非持续室速组,31例);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组(室速室颤组,11例);对照组88例.每位均接受了冠状动脉造影,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左主干病变在室速室颤组较对照组发生率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在非持续室速组较对照组显著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相关血管再通未达到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Ⅲ级发生率在室速室颤组较对照组显著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支血管存在大于70%冠状动脉狭窄病变发生率在室速室颤组较对照组显著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在室速室颤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0天病死率室速室颤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I早期发生的各类VA中,室速室颤的发生影响患者近期预后.持续性室速室颤发生的相关因素为梗死相关血管为左主干病变,再通血流未达到TIMIⅢ级,多支血管病变和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3.
利用万方数据库,采用主题词检索,对1998~2005年国内心室颤动(简称室颤)文献进行统计分析,8种心血管杂志共发表53篇室颤文章,其中基础研究8篇,临床研究6篇,个案报道26篇,其他13篇。发表室颤文章最多的杂志是《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其次是《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分别为21,9,7篇。基础研究表明心脏钠通道基因SCN5A与自发性室颤的发生有关,β受体阻滞剂卡维地洛、小剂量M1胆碱受体阻滞剂呱仑西平、缺血预适应等均有抗室颤的作用;心室复极期间施加在T波上的电击引起室颤的机制与电击引起的复极离散增加有关;胺碘酮使单、双电击的易损窗右移,并提高双相电击的易损下损;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向室颤的转化符合非线性动力学特性,室颤是心肌激动陷入浑沌所致;对室颤发生的初始过程观察表明多折返是室颤形成的机制之一。临床研究表明冠状动脉造影时,室颤易发生于多支病变者。一些室性早搏(简称室早)或室速与室颤同源,消融室早或室速可预防室颤的发生。个案统计31例发生室颤,其中男15例、女16例,年龄49.6±17.8岁。与冠状动脉有关的室颤11例,年龄最大;外界因素引起的室颤10例,年龄次之;与心电异常有关的室颤8例,年龄最轻。J波引起的室颤风险最大,特发性室颤发生前均有室早诱发,且好发于女性。综述性文献共3篇,均涉及一个主题———动作电位时程(APD)的恢复性,认为APD恢复曲线的斜率是螺旋波折返激动稳定与否的最重要因素。如何阻止室早或室速向室颤的转化是今后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室性心动过速95例临床及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95例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及心电图分析认为:早搏指数和易损指数对预测室速和室颤并不可靠,而多源性及成对性室早与室速的发生关系更为密切;室速多见于严重器质性心脏病者;加速心室节律型室速预后并非绝对良好,其中由室早诱发者易转为早搏型室速或室颤;在心动过缓及/或低血钾症者若伴Q—T间期延长易发生室速;并行收缩型室早并非多由严重器质性心脏病所致,其预后似比以往的估计为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室早指数对器质性病变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方法106例经动态心电图诊断为窦性心律伴发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分为器质性与非器质性病变两组,统计室早个数、室速和室颤的发作阵次及诱发室速、室颤的室早联律间期、室早前次心搏的QT间期。结果106例患者中,平均24h室早总数12066±1105个;阵发室速662±79次,53例由RonT室早诱发,其中器质性病变46例(86.85%);阵发室颤39±5次,均发生于器质性病变者,其中11例(68.8%)由快速多形性室速诱发;器质性与非器质性病患者中诱发室速和(或)室颤的室早联律间期分别为340±15ms和420±20ms,室早前次心搏的QT间期分别为420±10ms和410±25ms,室早指数分别为0.90±0.10和1.00±0.1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当室早指数在0.78~0.83之间时,易诱发阵发性室速和室颤,尤其是器质性病变者,临床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心室电风暴的临床特征及心电图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心室电风暴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9例心室电风暴患者均出现一项或多项心电图异常改变,主要表现为室速/室颤,但在室速/室颤发作前常有交感神经激活,伴有相应的一些预警性心电图表现.结论 早期识别心室电风暴的临床特征及心电图特点,及时采取有效的抢救措施,是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心室晚电位(VLP)与QTc离散度(QTcd)的关系及QTcd的临床意义。方法:观察86例冠心病患者心室晚电位阳性组及阴性组QTcd的改变。结果:VLP阳性组QTcd明显高于VLP阴性组(72.6±18.7和25.9±8.7,P<0.05),VLP阳性组室速和室颤的发生率明显高于VLP阴性组(28.2%对4.2%P<0.01),发生室速和室颤者QTcd>80ms。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QTcd与VLP具有良好的相关性,QTcd可作为预测冠心病患者室颤发生的一种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8.
低血钾状态胺碘酮诱发尖端扭转性室速频发2例报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尖端扭转型室速(TdP)是较为严重的一种室性心律失常,发作时呈室性心动过速特征,QRS波的尖端围绕基线扭转,典型者多伴有QT间期延长。其发生机制与折返有关。因心肌细胞传导缓慢,心室复极不一致引起,常反复发作,易致晕厥,可发展为室颤致死。常见病因为各种原因所致的QT间期延长综合征。严重的心肌缺血或其他心肌病变。现报道2例低血钾状态使用胺腆酮诱发尖端扭转性室速频发病例资料如下。  相似文献   

9.
冠心病患者心室晚电位与QTc离散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且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心室晚电位(VLP)与QTc离散度(QTed)的关系及QTed在预测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发生方面的价值。方法:观察了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心室晚电位阳性组与阴性组QTed的改变。结果:VLP阳性组QTed明显高于VLP阴性组(63.2±11.2和41.8±17.1,P<0.01),VLP阳性组室速和室颤的发生率显著高于VLP阴性组(26.7%对3.3%,P<0.05),发生室速和室颤者QTed≥80ms。结论:本组结果提示QTed与VLP具有良好的平行性,QTcd可作为预测冠心病患者室颤发生的一种简便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0.
笔者观察到在窦性P 波后出现的室早(RonP 现象)也常发生室速。对225例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入院后持续48小时心电图监视。共有54例(男34,女20)发生了室速或室颤,其中5例是不伴有室速的室颤,其余49例室速中出现室颤3例。在这54例中入院前用了心得安者有17例。室速时的窦性心率82±17次/分,服心得安的17例是72±13次/分。49例病人共发生了212次  相似文献   

11.
目的:本研究观察了频谱时间标测检测心室晚电位心室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发生的预测价值,并观察了心肌梗死、缺血及心肌梗死部位对心室晚电位的影响。方法:用频谱时间标测法,对210例健康人(Ⅰ组)、202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Ⅱ组)、100例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Ⅲ组)及39例心肌梗死并持续性室速/室颤患者(Ⅳ组)的信号平均心电图进行分析,根据健康人的正常因子值确定心室晚电位诊断标准,并用X2检验对各组患者心室晚电位阳性率进行比较。结果:心室晚电位阳性率Ⅰ组与Ⅱ组无显著差异(P>0.05);Ⅲ组与Ⅳ组显著高于Ⅰ组(P均<0.005)及Ⅱ组(P均<0.005);Ⅳ组显著高于Ⅲ组(P<0.005)。不同心肌梗死部位无显著差异(P>0.05);多部位与单部位心肌梗死无显著差异(P>0.05)。预测的敏感性为51.3%、特异性为91.0%、阳性预告值为35.1%、阴性预告值为95.2%。结论:频谱时间标测检测心室晚电位对预测持续性室速/室颤的发生有重要价值,心肌梗死部位、心肌缺血对心室晚电位的发生无影响。  相似文献   

12.
报道 1例短QT综合征经导管消融多频率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和心室颤动(简称室颤)的经验,描述一种Purkinje网络共用多分支折返模型。患者男性, 22岁,阵发心悸、冷汗、黑矇 14年,有猝死家族史,体格、仪器及实验室生化检查未见器质性心脏病。遂行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心电图QT间期≤280ms,QTc间期随心率增快矛盾性延长,自发室性早搏的联律间期短和多变,且自发多频率室速和室颤。窦性心律时左室后乳头肌与室间隔的相交处标测到心室波前、后的多个Purkinje电位。室速时以心室波前Purkinje电位为靶点, 30W、60℃温控消融,多个电位逐一传出阻滞,室速频率逐渐减慢后终止。消融 720s直至多电位消失,不再诱发室速和室颤。随访 23个月,无症状发生。以Purkinje网络共用多分支折返模型可解释该病例的发病机制。结论:短QT间期、QTc间期随心率增快矛盾性延长,增加室颤与心脏猝死的危险。经导管局灶消融可成功消除短QT综合征的多频率室速和室颤。  相似文献   

13.
174例心血管病心室晚电位检测与分析张潮沧张琳吴军(浙江省兰溪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兰溪321100)关键词心血管疾病;心室晚电位近年来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广泛应用心室晚电位(VLP)预测室速(VT)、室颤(VF)及猝死的发生,我院用高频心电检测仪对174...  相似文献   

14.
174例心血管病心室晚电位检测与分析张潮沧张琳吴军(浙江省兰溪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兰溪321100)关键词心血管疾病;心室晚电位近年来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广泛应用心室晚电位(VLP)预测室速(VT)、室颤(VF)及猝死的发生,我院用高频心电检测仪对174...  相似文献   

15.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orsade de pointes,TdP)是一种介于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和心室纤颤(室颤)之间的特殊类型的室速。近年来对TdP的命名、分类、发生机理及治疗均有新的认识。 一、概述 TdP早在50年前已被描述,但皆被误诊为室颤。Schwartz在1949年首先指出其发作的特点为短暂性,且可自行消失,因而称之为“短暂性室颤”。以后又由其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缺血QT离散度变化与室速室颤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急性心肌缺血对 Q T 离散度( Q Td)、校正后的 Q T 离散度( Q Tcd)的影响及其与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心室颤动(简称室颤)的关系。方法:选择71例确诊为冠心病心绞痛的患者,分成室速室颤组(13例)和非室速室颤组(58例),测定每例患者心绞痛发作前、发作时及发作后的 Q Td、 Q Tcd。结果:心绞痛发作时 Q Td、 Q Tcd 均显著大于心绞痛发作前和发作后(均 P < 0.01),后两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 0.05)。室速室颤组心绞痛发作时 Q Td、 Q Tcd均显著大于非室速室颤组(均 P < 0.01)。心绞痛发作前以 Q Td≥80 m s 为标准,则预测室速室颤发生的敏感性为53.8% ,特异性为82.8% ,准确性为77.5% ;心绞痛发作时以 Q Td≥100 m s 为标准,则预测室速室颤发生的敏感性为92.3% ,特异性为84.5% ,准确性为85.9% 。结论:冠心病患者急性心肌缺血时 Q Td、 Q Tcd 显著增大,易发生室速室颤。急性心肌缺血时的 Q Td、 Q Tcd 变化可能是预测室速室颤发生更为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常听说某心脏病患者突然发生意料不到的死亡.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心脏性猝死。据统计,约90%以上猝死是由室速(室性心动过速)及室颤(心室纤颤)引起的。因心脏骤停发生突然。使大多数患者来不及医院抢救,失去救治机会。目前最有效的猝死预防方法是植入ICD。植入ICD后可及时治疗室速或室颤,防止猝死发生.挽救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18.
双腔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双腔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ICD)可提供起搏及抗室性和房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报道 11例双腔ICD应用的临床体会。男 8例、女 3例 ,年龄 6 0 .5 5± 10 .0 7岁。缺血性心脏病 9例、Brugada综合征 1例、缺血性心脏病合并肥厚型梗阻性心脏病 1例。双腔ICD安置指征有 :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伴室性快速心律失常 6例 ,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伴房室阻滞 1例、伴左室功能不全 4例 ;临床上明确记录到室性心动过速 (简称室速 )、心室颤动 (简称室颤 )和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者分别为 8,2和 5例。 8例病人术前进行电生理检查 ,诱发出持续性室速 6例、室颤 2例 ;3例行电生理检查 ,其中 2例太虚弱、1例为反复发作持续性室速。 5例安置具有心室转复除颤伴心房、心室起搏的ICD ,5例安置具有心房、心室起搏转复及除颤的ICD ,1例安置具有双心室起搏及心室转复、除颤的ICD。所有病人在置入ICD时都进行除颤阈值的测定。总共有 2 3次室颤被诱发 ,除颤阈值为 12 .0 9± 5 .2 4J,除颤电极阻抗为 44 .0 0±11.0 5Ω ,P波和R波电压幅度分别为 3.5 3± 1.32mV ,13.42± 4.73mV ,心房、心室起搏阈值分别为 1.39± 0 .71和 0 .91± 0 .38V。随访 8.82± 5 .0 0 (2~ 19)个月 ,5例共有 12 0次持续性室速发生 ,其中 118次经抗心动过速起搏成功?  相似文献   

19.
<正> 引言心室晚电位(Ventricular Late Poten-tial VLP)是心室除极末(即在 QRS 终了处出现并延伸到 ST 段内)迟晚出现的低振幅、高频的碎裂电活动(Delayed fractionatedelectical activity)。目前认为 VLP 是预测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与室颤)和心脏猝死的信号。室速和室颤通常发生在器质性心脏病,尤其在缺血性心脏病是其主要的致死原因。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369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临床观察,分析了心室晚电位在心肌梗塞患者和并发室速/室颤(VT/VF)患者中的发生率以及梗塞部位、左心功能与心室晚电位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