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小剂量丝裂霉素膀胱灌注治疗腺性膀胱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报告腺性膀胱炎32例。均以膀胱刺激症状、血尿为主要表现,经膀胱镜及病检证实。3例行部分膀胱切除术。32例均行膀胱灌注MMC20mg加生理盐水40ml治疗,每周1次,6次为1疗程。随访6个月~3年,疗效良好,未见复发和癌变。认为该方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腺性膀胱炎是临床上较少见的一种膀胱上皮良性病变。近年来,随着临床上的重视以及膀胱镜检查和病理活检技术的提高,腺性膀胱炎的检出率有明显的增加。腺性膀胱炎由VON LIMBERK于1887年首先报道,其本质是移行上皮增生和化生。腺性膀胱炎病因不明,多数学者认为与膀胱慢性炎症、结石、尿路梗阻有关。  相似文献   

3.
经尿道电切联合丝裂霉素治疗腺性膀胱炎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腺性膀胱炎治疗的有效方法.方法:对55例腺性膀胱炎患者以经尿道前列腺电切镜电切除病变组织,3例开放手术电灼膀胱病变部位并同时去除合并的相关诱因,术后3~7天均用丝裂霉素30 mg膀胱灌注,每周1次,连续8次;5例单纯丝裂霉素膀胱灌注8次.结果:随访6~36个月,63例患者中55例电切术后配合丝裂霉素灌注痊愈52例,好转2例;3例开放手术痊愈2例,好转1例;5例单纯丝裂霉素膀胱灌注痊愈3例,好转1例,其他转归2例.结论:经尿道电切或电灼病变组织,需去除导致腺性膀胱炎的相关诱因,术后大剂量丝裂霉素膀胱灌注,可缓解或治愈腺性膀胱炎.  相似文献   

4.
腺性膀胱炎由VON LIMBECK于1887年首次描述属于膀胱黏膜化生性病变,发病机制至今仍未完全明了,目前认为可能与以下几个方面相关:①由胚胎器官发育形成,在膀胱中发育的部分内胚层肠上皮细胞,形成移行上皮下结缔组织内的肠上皮样腺体。②膀胱黏膜受到细菌、结石、  相似文献   

5.
经尿道电切术联合丝裂霉素膀胱灌注治疗腺性膀胱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腺性膀胱炎的诊治方法。方法:采用经尿道电切术联合丝裂霉素膀胱灌注治疗腺性膀胱炎患者18例。结果:18例经尿道电切联合丝裂霉素膀胱灌注治疗的患者中,16例随访6~40个月,治愈12例,明显好转4例。结论:分析讨论了本病的病因、诊断及手术方法,并提出了电切的范围,电切深度及术后联合丝裂霉素膀胱灌注的重要性,认为该方法疗效确切,可作为治疗腺性膀胱炎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腺性膀胱炎的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12年3月至2016年12月采用经尿道腺性膀胱炎等离子电切术,术后丝裂霉素膀胱灌注治疗的51例腺性膀胱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中无膀胱穿孔,术后无尿失禁、膀胱颈口狭窄等并发症。51例随访平均1.8年,48例治愈,好转3例,无复发,无癌变。结论经尿道腺性膀胱炎等离子电切术联合丝裂霉素膀胱灌注治疗腺性膀胱炎治疗效果满意,无明显不良反应,可作为腺性膀胱炎微创治疗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7.
腺性膀胱炎是一种黏膜慢性炎性病变,且有化生性改变。随着腔内泌尿外科技术的普及和病理医师对本病认识的逐步提高,腺性膀胱炎病例有增多趋势。腺性膀胱炎是一种良性病变,通常有膀胱过度活动症状,控制困难,易于复发,且具有恶变的可能。因此,我们支持对腺性膀胱炎的患者进行膀胱灌注治疗,以控制临床症状,降低复发,预防癌变,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8.
我院自2006年3月—2009年2月收治腺性膀胱炎患者11例,采用经尿道电汽化联合丝裂霉素膀胱内灌注治疗,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11例,男4例,女7例;年龄37~62岁,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吡柔比星(THP)膀胱灌注预防腺性膀胱炎术后复发的疗效。方法 对30例腺性膀胱炎患者行经尿道汽化电切术,术后定期应用THP(40mg/50ml)膀胱内灌注化疗。结果 30例患者随访5~20个月,平均14.5个月,3例复发(10%)。未见有全身性药物不良反应,仅2例血白细胞降至3000个/ml。结论THP膀胱灌注预防腺性膀胱炎术后复发疗效满意,病人耐受性好,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10.
经尿道电切联合丝裂霉素膀胱内灌注治疗腺性膀胱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腺性膀胱炎的临床特点及诊治体会。方法对我院2001年3月至2008年2月收治15例腺性膀胱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5例,女10例,年龄35~63岁,平均52岁,病程1—24个月。反复尿急尿频12例,间歇性肉眼血尿3例。均行经尿道腺性膀胱炎电切术,术后-24小时内即用丝裂霉素(MMC)行膀胱内灌注,以后每周一次,持续6次。每3个月复查膀胱镜,持续1年。结果所有手术均成功,手术时间平均20min,术中无严重出血和膀胱穿孑L等并发症发生。随访6-12月,症状消失11例,症状好转3例,总有效率93.3%(14/15)。结论经尿道电切联合术后丝裂霉素膀胱内灌注是治疗腺性膀胱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腺性膀胱炎合并膀胱过度活动症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2009年10月收治的132例经病理确诊的腺性膀胱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32例患者随访3~28月,治愈85例(68.7%),好转38例(24.9%),未愈9例(6.4%);合并有膀胱过度活动症34例,经托特罗定治疗2周后26例尿急、尿频、夜尿好转,4例急迫性尿失禁缓解,4例治疗后无效,加用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治疗2周后症状缓解。结论经尿道电切术联合化疗药膀胱灌注治疗腺性膀胱炎疗效满意,但不能忽视合并有膀胱过度活动症的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12.
腺性膀胱炎伴肾积水并发症的治疗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腺性膀胱炎伴单、双侧肾积水并发症的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腺性膀胱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两组:单侧肾积水组21例,双侧肾积水组11例,均进行积极的局部治疗,包括经尿道电切和激光切除膀胱内可见病变组织。如输尿管膀胱开口清晰,给予膀胱镜下放置输尿管支架,解除输尿管梗阻(10例);如输尿管膀胱开口无法明确判断,不能放置支架管,则给予开放手术行输尿管膀胱再植(22例)。术后治疗包括膀胱灌注及口服药物抗感染和预防复发。结果:32例随访12~45个月,伴单侧肾积水并发症的腺性膀胱炎在尿常规缓解、膀胱镜下缓解、肾积水缓解以及最终是否行膀胱全切治疗等方面的结果显著优于伴双侧肾积水并发症的结果(P<0.05)。14例患者最终行膀胱全切(回肠膀胱或输尿管皮肤造瘘),两组均未发生癌变。结论:对于并发单侧肾积水并发症的腺性膀胱炎患者,积极的局部治疗有效,缓解率高;对于并发双侧肾积水并发症的腺性膀胱炎患者,积极的局部治疗效果差,最终往往需要行膀胱全切除术。  相似文献   

13.
腺性膀胱炎尿动力学检查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9  
目的:采用尿动力学方法评估腺性膀胱炎患者下尿路功能,提高治疗水平,降低复发率。方法:腺性膀胱炎组48例,正常对照组20例,常规方法行尿流率、压力—流率、静态尿道压力测定。比较两组尿动力学结果。治疗分单纯电灼膀胱内病变和同期行膀胱尿道病变电灼、膀胱颈切开及应用α-受体阻滞剂,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累:腺性膀胱炎组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排尿量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P<0.01,P<0.05),排尿总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膀胱感觉、膀胱容量、顺应性、通尿肌收缩力、排尿时括约肌电活动有不同程度改变。最大尿道压及最大尿道关闭压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后3—6个月,随访显示:同时进行膀胱尿道病变处理并服用α-受体阻滞剂的患者症状改善率较高,复发率较低。结论:腺性膀胱炎患者多数同时存在下尿路排尿功能障碍。下尿路排尿功能紊乱可能是一部分腺性膀胱炎患者的病因。在治疗腺性膀胱炎的同时治疗下尿路排尿功能障碍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腺性膀胱炎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腺性膀胱炎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提高腺性膀胱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43例腺性膀胱炎患者进行经尿道膀胱黏膜电灼术,术后用羟基喜树碱作膀胱灌注治疗,并定期复查膀胱镜.结果:随访3~24个月,平均16个月.143例患者中,98例在术后3个月内症状消失,6例复发,均再次手术治疗,无癌变.结论:经尿道膀胱黏膜电灼术联合羟基喜树碱膀胱灌注是治疗腺性膀胱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女性腺性膀胱炎26例报告   总被引:35,自引:2,他引:33  
目的:探讨女性腺性膀胱炎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经膀胱镜检结合组织活检确诊26例女性腺性膀胱炎,均行经尿道电气化术治疗。结果:26例获得6~38(平均21)个月随访。21例治愈;5例好转,其中3例6~10个月复发,无一例癌变。结论:膀胱镜检结合组织活检对女性腺性膀胱炎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经尿道电气化术或电切术是治疗女性腺性膀胱炎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膀胱内灌注脂多糖法建立腺性膀胱炎动物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脂多糖与腺性膀胱炎发病的关系,并探索腺性膀胱炎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方法:将28只雌性Wistar大鼠分三组:正常对照组(A组,8只)、生理盐水对照组(B组,10只)和脂多糖组(C组,10只)。用膀胱内灌注脂多糖的方法制作腺性膀胱炎动物模型,6周后收集膀胱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A组无腺性膀胱炎病变,B组出现腺性膀胱炎1例(10%),C组出现7例(70%),C组与B组及A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膀胱内灌注脂多糖可导致腺性膀胱炎,这证实了细菌感染是腺性膀胱炎的病因之一,同时为临床上的抗感染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此方法可用来建立腺性膀胱炎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7.
女性腺性膀胱炎的临床特征和尿动力学表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女性腺性膀胱炎患者的尿动力学表现及其临床特征、形态学表现等的特点。方法女性腺性膀胱炎患者32例,病程2个月~10年。回顾分析其主要临床表现;应用膀胱尿道镜作形态学检查;尿动力学测定压力流率等。结果32例患者均有尿频、尿急表现,22例(69%)合并排尿不尽和夜尿增多。膀胱尿道镜下均表现为膀胱三角区或膀胱颈部黄色有核的滤泡样或绒毛膜样改变,17例(53%)并膀胱后唇隆起。尿动力学检查表现为膀胱出口梗阻20例(62%),最大尿流率下降26例(81%),9例表现为膀胱逼尿肌不稳定。结论腺性膀胱炎临床特征主要是下尿路症状,膀胱尿道镜检查见膀胱三角或膀胱颈黄色有核滤泡样的特异性黏膜改变即可确诊而无需病理活检,尿动力学表现则呈多样化表现。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提高腺性膀胱炎诊治的水平,减少误诊误治。方法收集5年来误诊误治患者病例资料,总结分析误诊误治的原因。结果本组15例误诊11例,误诊率73%(11/15),误诊时间3个月~4年。结论对本病认识不足是误诊的主要原因,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准确的膀胱镜检查和组织活检诊断是病情早期诊断的关键,经尿道电灼后间断膀胱灌注抗肿瘤药物是治疗腺性膀胱炎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9.
腺性膀胱炎动物模型的尿流动力学检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SD大鼠腺性膀胱炎尿流动力学检查方法。方法:将50只SD大鼠分成3组:模型组采用DH5a大肠杆菌溶液,隔两日灌注雌性SD大鼠膀胱诱导产生腺性膀胱炎动物模型;盐水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每隔两日膀胱灌注,共持续45天;空白组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同条件饲养。45天后行尿流动力学检查及病理检测。结果:尿动力学检查提示模型组大鼠储尿期膀胱逼尿肌不稳定发生率与对照组、空白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确立了腺性膀胱炎的动物模型尿流动力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0.
rasP21的表达与腺性膀胱炎的生物学转归   总被引:62,自引:2,他引:60  
为了探讨腺性膀胱炎的生物学转归,自1981~1994年,对44例腺性膀胱炎患者进行了系统追踪治疗,并对其病变不同阶段的ras癌基因产物P21进行检测。结果发现31例P21呈阳性表达,其中14例分别在5~17个月后恶变为膀胱癌(癌变率45%);而阴性病例无1例恶变。提示rasP21高表达是腺性膀胱炎发生恶变的标记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