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分析椎管内阻滞麻醉在经阴道分娩中的应用,探讨椎管内阻滞麻醉对经阴道分娩产妇产后盆底肌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于2012年12月至2013年10月在我院妇产科选择阴道分娩的240例产妇,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120例,实验组阴道分娩椎管内阻滞分娩麻醉,对照组阴道分娩未采用椎管内阻滞分娩麻醉。观察两组产妇的产程时间、分娩时会阴疼痛程度和会阴裂伤程度及产后盆底肌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的产程缩短、会阴疼痛程度减弱、会阴裂伤程度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盆底肌功能恢复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管内阻滞分娩麻醉缩短了产程、减弱了产妇的疼痛程度、减小了会阴裂伤程度、保护了盆底结构,是一种优质的分娩麻醉手段,值得在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自然裂伤与分娩中会阴侧切对初产妇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6年1月于我院经阴道分娩的初产妇131例进行研究,并分为研究组(会阴侧切)和对照组(自然裂伤),分娩42d后比较两组产妇第二产程、产后相关并发症、肌电位及盆底肌力。结果:排尿困难与压力排尿失禁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性生活障碍与会阴伤口疼痛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第二产程(1.05±0.53)h,对照组第二产程(1.03±0.64)h,第二产程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91,P0.05)。研究组肌电位(2.81±2.65)μV,对照组肌电位(2.89±2.79)μV,肌电位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62,P0.05)。两组产妇产后42d盆底肌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_c=1.083U,P0.05)。结论:会阴侧切对初产妇盆底功能损伤较大,易发生性功能障碍与会阴伤口疼痛,选择该术式时应严格把握指征。  相似文献   

3.
目的基于产检数据建立盆底功能障碍(PFD)的预测模型,从而降低PFD的发生率。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1年5月宣城市人民医院诊治的306例行规律产前检查以及产后42d复查PFD的孕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产后42d是否出现PFD将其分为PFD组及非PFD组。比较两组基线资料并筛选导致PFD的独立影响因素。分析各因素预测PFD的准确性并建立联合预测模型,探索孕期产检数据预测产后PFD的准确性。结果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OR=1.063,P=0.001)、阴道分娩史(OR=3.333,P0.001)、便秘史(OR=2.158,P=0.022)、妊娠期尿失禁(OR=2.611,P=0.006)和孕32周胎儿体重(OR=3.717,P=0.005)是产后42d发生PFD的独立影响因素。利用上述因素建立预测模型,联合诊断拟合方程为Logit(P)=-10.293+0.061×年龄+0.769×便秘史+1.086×阴道分娩史+0.959×妊娠期尿失禁+1.312×孕32周胎儿体重,其曲线下面积为0.905。结论基于PFD影响因素建立的预测模型有望在孕32周时预测产妇PFD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孕妇阴道分娩妊娠结局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山东省单县东大医院建档并进行按期体检的300例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妊娠结局分为妊娠良好组(n=210)及妊娠不良组(n=90),统计妊娠不良产妇的妊娠结局。从年龄、产前体重指数、子宫瘢痕厚度、距上次剖宫产手术时间和有无阴道分娩史等方面分析妊娠不良组产妇与分娩良好组产妇的区别;分析瘢痕子宫再次妊娠阴道分娩出现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结果 90例妊娠不良组产妇中出现产后出血43例(47.78%),产褥感染20例(22.22%),新生儿窒息10例(11.11%),子宫破裂9例(10.00%),子宫切除8例(8.89%);与妊娠良好组产妇相比,妊娠不良组产妇的年龄更高、产前体重指数显著升高、子宫瘢痕厚度显著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妊娠良好组产妇相比,妊娠不良组产妇的自然分娩史率下降、临产入院率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妊娠良好组产妇相比,妊娠不良组产妇家庭月收入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妊娠是否良好作为自变量,对以上结果中分析得出的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因变量进行拟合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30、产前体重指数30kg/m~2、子宫瘢痕厚度≤4mm及家庭月收入500元是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孕妇阴道分娩妊娠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经阴道分娩是一项可行措施,年龄30、产前体重指数30kg/m~2、子宫瘢痕厚度及家庭月收入5 000元是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孕妇阴道分娩妊娠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今后的临床研究中应该注意以上因素的影响,以减少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自由体位分娩在阴道分娩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141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产妇采用常规体位分娩,实验组产妇采用自由体位分娩,比较两组产妇分娩结局、产程、生殖道损伤情况、新生儿Apgar评分以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产妇顺产率高于对照组,而剖宫产率、会阴Ⅰ度裂伤、宫颈裂伤以及会阴侧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产妇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第三产程以及总产程时间均远低于对照组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和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产妇产后出血率低于对照组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由体位分娩可加快产程进展,顺产率高,生殖道损伤和产后出血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持续性枕后位的临床特点及分娩方式.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03年12月在大庆油田总医院分娩的112例持续性枕后位(枕后位组)和112例枕前位(枕前位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两组产程情况、分娩方式及母儿结局.结果:两组头位分娩评分、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及总产程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枕后位组产钳助产、剖宫产、会阴裂伤、产后出血、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率等均显著高于枕前位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枕后位组宫口扩张及胎头下降延缓和第二产程延长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阴道分娩组(P<0.05).而剖宫产组和阴道分娩组骨盆临界狭窄、潜伏期及活跃期延长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持续性枕后位导致母儿并发症增加,及时处理并选择最佳分娩方式可减少母儿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无保护会阴接生法对初产妇会阴裂伤程度、产后疼痛、产后性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6年6月本院收治经阴道分娩初产妇80例,对照组实施传统经阴道分娩,观察组实施本研究无保护会阴接生技术,比较两组会阴裂伤情况、生产后3个月FSFI评分比较、生产后恢复正常性生活时间、性生活时性唤起时间以及每月性生活次数及干预不同时间点疼痛程度。结果:观察组会阴完整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行会阴切开比例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FSFI评分中性欲望强度、性兴奋唤起事件、性高潮出现比例、性交疼痛感受、性交时阴道湿润度及对性生活的整体满意度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生产后恢复正常性生活时间显著早于对照组(P0.05),性生活时性唤起时间显著快于对照组(P0.05),每月性生活次数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当天、术后48h及出院时,入组者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无保护会阴分娩接生技术能有效的减少会阴裂伤程度、提高产后性生活质量、减少产后疼痛。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疤痕子宫再妊娠分娩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疤痕子宫再妊娠阴道分娩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疤痕子宫再妊娠分娩的110例产妇的病案资料,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无疤痕子宫阴道分娩产妇40例作为对照组,对二者分娩结局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两组阴道分娩产妇在出血量、产程时间、新生儿评分、住院天数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择期剖宫产出血量、住院天数明显高于阴道分娩(P0.05);疤痕子宫阴道试产成功和失败的比较,孕周、分娩次数、新生儿体重、出血量差异显著(P0.05)。结论:严格掌握阴道分娩的适应症,结合预测评分系统,对疤痕子宫产妇能否阴道分娩作出预测。符合条件的产妇,疤痕子宫阴道分娩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冀南地区城乡青少年痤疮流行病学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冀南地区城乡青少年面部痤疮的流行病学特点,分析其患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调查方法,对调查者逐一检查并以问卷的方式收集流行病学资料,用SPSS11.5软件进行资料统计分析。结果调查2891名城乡青少年,其痤疮患病率为39.1%。将年龄构成标准化后,城市痤疮的患病率高于农村;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男性、油性皮肤、混合性皮肤、便秘以及痤疮家族史是痤疮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城市患病率高于农村。城市、农村的危险因素基本相同,饮食因素对城市痤疮患者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子宫脱垂的临床治疗情况及其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了我院2011年9月至2014年1月期间收治的120例诊断为子宫脱垂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子宫脱垂程度、相关危险因素以及主要的手术方式进行了分析。结果:120例子宫脱垂的患者中,子宫脱垂Ⅰ度有23例(19.2%),Ⅱ度有61例(50.8%),Ⅲ度有36例(30.0%),经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后发现,年龄越大、阴道分娩次数越多、绝经及子宫脱垂病史等均会影响子宫脱垂的严重程度;而对于子宫脱垂或合并阴道前后壁膨出的患者,主要采用的手术方式有曼氏手术、经阴道子宫全切术+阴道壁修补术、部分宫颈切除术+阴道壁修补术等方式。结论:手术治疗子宫脱垂的患者均能够获得较好的效果,应该根据影响子宫脱垂严重程度的相关危险因素逐情选择治疗方式,能够提高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产后6至8周妇女盆底功能情况,探讨产后盆底损伤的因素。方法:对2200例产后6至8周妇女盆底筛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1126例阴道分娩病例中,盆底Ⅰ类肌力不正常率为34.28%,Ⅱ类肌力不正常率为19.54%;剖宫产1074例,盆底Ⅰ类肌力不正常率为35.67%,Ⅱ类肌力不正常率为21.6%,两组的两类肌力不正常率比较,均为P0.05(aP=1.21,bP=0.9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阴道分娩组盆底动态压力不正常率为69.98%,剖宫产组盆底动态压力不正常率为41.06%,两组比较P0.05(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娩组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为28.06%,剖宫产组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为27.09%,两组比较P0.05(P=0.6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阴道分娩组盆腔脏器脱垂发生率为31.34%,剖宫产组盆腔脏器脱垂发生率为15.64%,两组比较P0.05(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妊娠和分娩是盆底功能障碍的高危因素,阴道分娩对盆底功能损伤更严重,与阴道分娩比较,剖宫产可以降低子宫、阴道脱垂的发生,但并不减少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采用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盆底肌肉锻炼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北京市通州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10例产后半年盆底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n=55)和对照组(n=55)。观察组采用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盆底肌肉锻炼,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盆底肌肉锻炼,两组均治疗6个月。对比分析两组治疗前后盆底器官功能相关指标改善情况。结果两组的盆底Ⅰ类肌纤维疲劳度和盆底Ⅱ类肌纤维疲劳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手测阴道横断面肌力为(4.06±0.45)级、盆底Ⅰ类肌纤维肌电压为(7.86±1.62)μV、盆底Ⅱ类肌纤维肌电压为(8.03±1.62)μV,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44±0.64)级、(5.16±1.22)μV、(5.58±1.32)μV,观察组压力性尿失禁、尿频、尿急、腰骶酸痛、阴道松弛和阴道干涩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的PFIQ-7及PFDI-20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PFIQ-7及PFDI-20评分均有降低,且观察组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盆底肌肉锻炼可以显著改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的盆底肌肉张力,有助于提高患者的产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本研究主要分析分娩方式对阴道静息压、盆底强度和耐力有何影响。方法:本研究收集了2009年1月至2010年8月之间初产妇276例,对其进行回顾性队列调查研究。研究运用压力法在妊娠中期和产后6周两个阶段分别测定产妇阴道静息压、盆底强度和耐力,以探讨其影响。结果:不同分娩方式组内比较发现,剖宫产产妇阴道静息压显著降低7.73%(t=127.321,P=0.005),而盆底强度和耐力无显著变化(P>0.05);自然分娩和阴道助产分娩后,产妇阴道静息压、盆底强度和耐力均显著降低(P<0.001)。剖宫产与阴道分娩(自然分娩和阴道助产分娩)产后6周的VRP与PFM强度及耐力差异显著(P<0.001),但自然分娩和阴道助产分娩之间无显著差异。回归分析表明剖宫产的分娩方式与ΔVRP(回归系数B:-8.3,95%CI:-11.8^-4.9,P<0.001)、ΔPMF耐力(回归系数B:-111.7,95%CI:-157.1^-66.1,P<0.001)、ΔPMF强度(回归系数B:-16.4,95%CI:-21.1^-10.5,P<0.001)显著负相关。结论:阴道分娩显著降低产妇阴道静息压、盆底强度和耐力,而剖宫产对其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盆底动态核磁共振(dynami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MRI)在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合并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患者中的鉴别和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恩施州中心医院妇科经查体确诊的35例SUI合并POP患者和同期同年龄段的25例SUI患者为研究对象。将35例SUI合并POP患者设为观察组,25例SUI患者设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行1.5T dMRI检查和经会阴超声检查,从横断位、矢状位、冠状位影像,测量其膀胱尿道后角、尿道长度、尿道倾斜角、H线和盆膈裂孔横径指标情况;分析比较dMRI在单纯SUI和SUI合并POP中的鉴别和诊断价值,探究dMRI检查与POP分级的一致性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静息相经会阴超声、dMRI诊断的尿道长度、膀胱尿道后角、尿道倾斜角、α角等参数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力排相dMRI检查测量的膀胱尿道后角、α角略高于超声测量数据,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dMRI静息相、力排相H线、盆膈裂孔横径2项参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dMRI在诊断观察组前盆腔、中盆腔脏器脱垂严重程度与POP-Q体格检查一致性良好。结论 dMRI相对于传统经会阴超声诊断技术在SUI合并POP检查中,可以更精确地测量盆底相关参数,清晰显示盆底支持结构功能状态,可以准确鉴别SUI、SUI合并POP,并且准确评估盆腔脏器脱垂程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腹腔镜检病灶特点与盆腔疼痛的相关性。方法:分析2009年2月至2014年2月于我院诊治的242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手术前盆腔疼痛的性质和程度及患者术中所见的病变部位、类型、浸润深度及粘连程度,分析盆腔疼痛与腹腔镜检病灶特点的相关性。结果:(1)34例为单纯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患者无盆腔疼痛,208例为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合并盆腔粘连、深部浸润及腹膜病灶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盆腔疼痛。(2)手术所见病变位于子宫直肠凹者81例,位于子宫骶韧带者73例,位于阔韧带者74例,位于输卵管与子宫表面者45例,位于输卵管与反折腹膜者18例。其中,病变位于子宫直肠凹及子宫骶韧带者盆腔疼痛发生率显著高于病变位于其它部位的患者(P0.05)。(3)轻度盆腔粘连66例,中重度粘连142例,中重度粘连患者的盆腔疼痛发生率明显高于轻度粘连者(P0.05)。(4)64例为浅表型浸润(深度5mm),144例为深部型浸润(深度≥5mm),深部型浸润患者盆腔疼痛发生率明显高于浅表型浸润患者(P0.05)。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盆腔疼痛与腹腔镜检所见病灶的特点关系密切,盆腔粘连、深部浸润、骶韧带及子宫直肠凹部位病变等为盆腔疼痛的重要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补中益气汤加味结合盆底肌锻炼应用于产后早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江阴市第五人民医院诊治的76例产后早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38)与对照组(n=38)。对照组患者予以盆底肌锻炼,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方法基础上加用补中益气汤加味内服。两组患者均以4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比较两组临床治疗的有效率,治疗前后测定患者盆底深部肛提肌肌力、会阴肌、阴道浅肌层肌力及盆底动态压力值,比较其持续时间,评价患者生活质量。结果对照组患者的有效率73.68%(28/38)明显低于观察组患者的有效率92.11%(35/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的盆底深部肛提肌肌力、会阴肌、阴道浅肌层肌力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盆底肌收缩压力明显增强,收缩持续时间明显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观察组患者的肌力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盆底肌收缩压力明显强于对照组患者,收缩持续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相关PFDI-20、PFIQ-7评分均明显降低,PISQ-12评分则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观察组患者的变化程度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中益气汤加味结合盆底肌锻炼利于促进产后早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盆腔组织肌力的提高,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性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盆底肌训练联合阴道给药雌三醇对围绝经期全子宫切除术后盆底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11月佛山市禅城区中心医院接收的67例行全子宫切除术后出现盆底功能障碍的围绝经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盆底肌训练联合阴道给药雌三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盆底肌张力、膀胱功能改善情况,评价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性生活满意度,并对术后两组患者阴道分泌物清洁度、pH值阳性率、细菌性阴道炎发生率等进行对比。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阴道静息压(VRP)、阴道收缩压(VSP)、阴道收缩持续时间(PT)、残余尿量、膀胱颈移动度(BNP)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VRP、VSP、PT、残余尿量、BNP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以上指标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阴道分泌物清洁度、pH值阳性率、细菌性阴道炎发生率(20.59%、20.59%、17.65%)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9.09%、6.06%、6.0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性生活满意度91.17%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66.6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底肌训练联合阴道给药雌三醇对于行全子宫切除术后出现盆底功能障碍的围绝经期妇女具有较好疗效,能显著促进盆底肌力及膀胱功能恢复,改善阴道微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盆腔重建手术治疗老年女性重度盆腔器官脱垂对盆底功能和性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75例老年重度盆腔器官脱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留置导尿管时间、住院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均明显比对照组短,术后出血量明显比对照组少(P0.05);PFDI-20、PFIQ-7评分均明显比对照组低,PISQ-31评分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6%(8/50)明显比对照组24%(6/25)低(P0.05)。结论:盆腔重建手术治疗老年女性重度盆腔器官脱垂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盆底功能和性功能。  相似文献   

19.
Biologic behavior and management of rectal cancer differ significantly from that of colon cancer. The surgical treatment is challenging since the rectum has dual arterial blood supply and venous drainage, extensive lymphatic drainage and is located in a bony pelvic in close proximity to urogenital and neurovascular structures that are invested with intricate fascial covering. The rectum is encased byfatty lymphovascular tissue(mesorectum) that is surrounded by perirectal fascia that act as barrier to the spread of the cancer and constitute the surgical circumferential margin. Locoregional recurrence after rectal cancer surgery is influenced by tumor-related factors and adequacy of the resection. Local recurrence is associated with incomplete excision of circumferential margin, violation of perirectal fascia, transmesorectal dissection, presence of isolated deposits in the mesorectum and tumor in regional lymph nodes and incomplete lymph node clearance. Hence to eradicate the primary rectal tumor and control regional disease, the rectum, first area of lymph node drainage and surrounding tissue must be completely excised while maintaining an intact fascial envelope around the rectum and preserving surrounding structures. This is achieved with extrafascial dissection and removal of the entire mesorectum including the portion distal to the tumor(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 within its enveloping fascia as an intact unit. 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 is the standard of care surgical treatment of mid and low rectal cancer and can be performed in conjunction with low anterior resection,abdominoperineal resection, extralevator abdominoperineal resection, and extraregional dissection. To accomplish such a resection, thorough knowledge of the surgical anatomy of the rectum and pelvic structures and fascial planes is paramount.  相似文献   

20.
Summary The prevalence of polycystic ovaries was determined by pelvic ultrasound imaging in 119 women (mean age, 23.6±6.06 years; range, 14–45 years) with acne but with no menstrual disorders, obesity, or hirsutism, and in 35 healthy controls (mean age, 25±5.8 years; range, 21–40 years). Polycystic ovaries were found in 54 out of 119 patients with acne (45.37%) and in 6 out of 35 controls (17.14%).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indicate that polycystic ovaries are common in women with acne and not necessarily associated with menstrual disorders, obesity, or hirsutis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