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呈亚铃型生长的椎管内肿瘤并非少见.文献统计约占椎管内肿瘤的5.7~14.2%其中颈段占33~57.5%,胸段占34-42%,腰骶段占8.5~25%.在胸、颈段者多为神经元性肿瘤,其中胸段占92.6%、颈段占85.2%.椎管内—纵隔的亚铃型肿瘤有13.2%为后纵隔神经元性肿瘤.这种肿瘤的病程与一般椎管内神经纤维瘤无特殊差别,椎间孔扩大及脊椎骨质破坏和萎缩较明显.作者提出以下主要诊断根据:1.临床上有神经根刺激症状或脊髓受压表现,脑脊液检查、脑脊液动力学以及脊髓造影等阳性资料.2.X线摄片发现相应椎间孔扩大和破  相似文献   

2.
报告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颈椎椎管内(颈髓3~8)良性肿瘤80例,其中神经纤维瘤68例,脊膜瘤12例,以硬膜下及亚铃型居多,76%累及颈髓2~3个节段,而神经纤维瘤的半数是以颈髓5~6为中心。本组近半数以颈神经根痛为首发症状,神经纤维瘤更多见,其与肢体麻木,力弱和肌萎缩均有一定的定位意义,神经纤维瘤者多有椎间孔扩大,辅助检查以脊髓碘油造影确诊率最高。本组术后复发者占17.5%,复发的神经纤维瘤均为亚铃型。  相似文献   

3.
C_1、C_2神经根神经鞘瘤极少见,通常包括在脊髓神经鞘瘤或枕骨大孔肿瘤系列中。约占脊髓神经鞘瘤的5%和颈髓神经鞘瘤的18%。 作者回顾了1982—1992年十年中治疗的42例C_1、C_2神经鞘瘤病例,男女各21例,年龄18—80岁,平均45.6岁;病程3月—12年,平均26.8月。其中运动障碍83%、感觉障碍60%、括约肌功能障碍19%、头后部疼痛31%,运动时加重8%,17%的病人颈部僵硬,Lhermitt's征5%。  相似文献   

4.
1 三叉神经鞘瘤(trigeminal neurinoma,TN) TN约占颅内肿瘤的0.07%~0.28%,占颅内神经鞘瘤的0.8%~8%左右。大多数为良性,恶性者甚少。按肿瘤的部位分为:颅中窝型,肿瘤源于三叉神经节,主要位于幕上,硬膜外生长;颅后窝型,肿瘤起于感觉根,位于幕下,硬膜内生长;哑铃型,源于三叉神经节或神经根的末梢段,位于颅中、后窝,呈哑铃状。颅内外沟通型,肿瘤源于三叉神经  相似文献   

5.
脊髓恶性星形细胞瘤罕见,仅占全部脊髓内神经胶质瘤的7.5%.作者1981.7~1987.8为170例患者施行了脊髓髓内星形细胞瘤切除术,病检发现其中19例(11%)为恶性星形细胞瘤(KernohanⅢ级和Ⅳ级),男10例,女9例,年龄1~32岁,平均14岁.肿瘤位于颈髓12例,中胸段2例,园锥5例.症状和体征有疼痛,麻木感觉异常,肿瘤水平以下  相似文献   

6.
神经鞘膜瘤通常发生于髓外硬膜下,位于髓内者实属罕见.作者报告两例并结合文献中的16例进行讨论.例1,女,45岁,半年前从自行车上跌下,此后出现臂及肩部疼痛伴灼热感,并逐渐消瘦和出现左手苯拙.入院时诉颈~肩胛区痛,时左时右,左更明显.查:双上肢运端肌力减弱,左重于右,腱反射存在,但三头肌反射消失,左小腿远端肌力亦稍减弱,锥体束征(一),感觉正常.脊髓造影示C_3~C_7髓内肿块伴椎管不完全性阻塞,侧位片见椎管轻度扩大.CSF蛋白增高(3g/L).术中发现C_2~C_6脊髓肿胀,沿后正中裂切开脊髓.见一白色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髓/囊比值对儿童复杂脊髓脂肪瘤手术后远期再拴系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6月深圳市儿童医院神经外科采用手术治疗的复杂脊髓脂肪瘤患儿的临床资料,共56例。采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显微手术切除脂肪瘤+重塑神经基板+硬膜囊成型的方法。术后应用MRI评估髓/囊比值,分析髓/囊比值对术后远期脊髓再拴系的影响。结果56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MRI显示髓/囊比值<30%者10例,30%~50%者31例,>50%者15例。患儿均未发生术后严重并发症。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8.9年(5.0~10.5年),失访4例。6例(11.5%,6/52)发生脊髓再拴系需要再次行手术治疗(再拴系组),其中术后髓/囊比值为30%~50%者2例,>50%者4例。无再拴系组的46例患儿髓/囊比值<30%10例,30%~50%27例,>50%9例。两组髓/囊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结论髓/囊比值是影响儿童复杂脊髓脂肪瘤术后再拴系的重要因素,髓/囊比值越小,再拴系的概率越小。  相似文献   

8.
脊髓神经鞘瘤为最常见的脊髓良性肿瘤,约占脊髓原发肿瘤的30%,多数位于髓外硬膜下[1].单发的髓内神经鞘瘤较少见,同时存在于脊髓内、外的单发神经鞘瘤罕见.目前为止,国外仅报道9例,国内报道1例[1-3].本文为我院收治的1例脊髓内-外神经鞘瘤,现结合文献报告如下. 病例报告 患者,男,29岁.主因"右上肢疼痛、麻木3年伴左下肢发凉1年"入院.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查体:右侧肘以远、脐水平以下针刺觉减退,右侧伸肘、屈腕及手内在肌肌力Ⅳ+级,右侧Hoffmann征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脊膜瘤老年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及显微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3月至2011年10月显微手术治疗的56例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脊膜瘤老年患者(年龄60~84岁)的临床资料;按McCormick神经功能分级,56例患者中术前McCormickⅠ级6例,Ⅱ级11例,Ⅲ级22例,Ⅳ级14例,Ⅴ级3例。结果肿瘤位于硬膜下髓外55例(98.2%),完全位于硬膜外1例(1.8%);56例患者中38例(67.9%)肿瘤位于胸段。55例(98.2%)肿瘤全切除,1例大部分切除。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McCormick分级改善者31例(55.4%),不变者19例(33.9%),恶化者6例(10.7%)。术后随访3个月至7年,肿瘤无复发。结论老年脊膜瘤患者中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老年患者术前脊膜瘤误诊率高,术前大多数患者有中、重度神经功能障碍。肿瘤多位于胸段及脊髓腹侧及腹外侧,且部分质地坚硬,显微手术应精细操作,尽量避免脊髓及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10.
<正>脊髓神经鞘瘤是椎管内最常见的肿瘤,其好发部位以髓外硬膜下为主,而发生在髓内的神经鞘瘤临床罕见,根据文献统计其发生率仅占原发性髓内肿瘤的0.3%~1.5%[1]。髓内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与髓外硬膜下神经鞘瘤及常见髓内肿瘤有所不同,因此其围手术期护理措施也应有所区别[2]。髓内神经鞘瘤手术危险性较大,因此做好围手术期护理,对促进患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我科2005-12—2013-12  相似文献   

11.
男性,60岁,因双侧胸壁疼痛半月,加重伴双下肢活动受限、小便失禁3天入院。查体:肋弓以下深浅感觉减退,左侧明显。右下肢肌力0级,左下肢肌力II级。双下肢肌张力较低。双下肢生理及病理反射均未引出。肺部CT示:右肺下叶结节影,纵隔淋巴结增大(图1)。图1肺部CT示患者肺部原发占位病灶胸椎MRI示:约T4-5水平椎管内髓外背侧硬膜下可见截面约1.2×0.8cm等T1长T2信号肿物,同层面脊髓受压信号不均。诊断:神经鞘瘤,转移瘤不除外。入院后CT椎管造影检查见肿瘤位于T4-5节段髓外硬膜下,肿瘤主体位于脊髓左侧,脊髓明显受压(图2)。图2CT椎管造影显示椎管内占位情况腰穿提示椎管内堵塞,压力为10cmH2O。完善术前检查后行半椎板入路椎管内肿瘤切除及椎管减压术。术中打开T5椎板后可见,硬膜外脂肪减少,硬膜张力较高。切开硬膜后见鱼肉样组织,与硬膜、脊髓及周围神经根粘连紧密,且血供丰富,完全切除肿瘤后可见脑脊液流出。缝合硬膜及肌肉各层。术后大小便功能较术前有所恢复,双下肢肌力改善不明显,但肋弓以下感觉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病理报告为肺小细胞癌。术后行脑及其他部位检查,结果示肝内、颅内等处均有转移性病灶。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38岁。因双下肢疼痛3月余,肌力下降并行走困难10多天入院。查体:T12棘突明显压痛,L5、S1棘突轻压痛,左下肢肌力Ⅰ级,右下肢肌力Ⅱ~Ⅲ级,双下肢痛觉减退,深感觉及定位觉差,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征未引出。胸椎MRI示:T12椎体水平椎管内可见一结节状信号影,病变于T2WI呈高信号,边界清楚。增强扫描明显强化,横断位及冠状位可见病变位于椎管左侧,脊髓受推压向右前移位。术前诊断:T12髓外硬膜下神经鞘瘤。局麻下行T12~L1椎管探查术,术中发现T12椎体水平有一包膜完整呈纺锤形的肿瘤约2.5×3cm大小,与硬膜及脊髓无粘连,肿瘤的上下极各有  相似文献   

13.
我院2000年1月~2003年6月在显微镜下手术治疗高颈段各种性质的椎管内肿瘤18例,其中硬膜下良性肿瘤11例,脊髓内恶性肿瘤7例,报道如下:1对象与方法1.1临床资料男10例,女8例;年龄2~64岁,平均52岁。病程3~36月。发病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和运动障碍及疼痛、麻木,感觉分离6例,二便障碍者11例。髓外硬膜下肿瘤表现为上下肢单瘫者8例,多伴有根痛及感觉障碍症状,单纯根痛、麻木2例;脊髓髓内肿瘤中双上肢瘫重于下肢瘫者4例,感觉分离明显,其中四肢瘫累及肋间和膈肌运动障碍者2例,有明显呼吸困难和缺氧表现。1.2影像学检查均行MRI检查,其中髓…  相似文献   

14.
神经节神经胶质瘤(Ganglioglioma)占脊髓肿瘤的1.1%,而脊髓园锥神经节神经胶质瘤在文献中尚未见报导。本文报告一例成功摘除后经组织学证实的园锥脊髓内神经节神经胶质瘤。患儿男性、2岁半,系正常妊娠和分娩,一岁时出现步态失调呈鸽步(Pigeonlike),入院前两周加重并有括约肌功能障碍,而于1983年3月2日入院。检查:步行时双踝外翻,双下肢肌无力,以近端为重,肌张力和腱反射均减低,左侧Babinski(十)。右侧T_(12)水平以下有感觉障碍。脊椎X线照片显示T_(10)~L_2椎管增宽,经腰部和C_(1-2)侧方穿刺行脊髓腔造影检查,椎管内梗阻显示为硬膜内髓内病变,病变位于L_2-T_(10)。将T_(10)-L_2椎板切除经探查证实为髓内肿瘤,肿瘤囊壁较厚、富于血管,在显微手术下行肿瘤切除,组织学检查证实为神经节神经胶质瘤。术后近端肌力逐渐恢复,15个月后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5.
72例脊神经鞘瘤大部分位于硬膜下,89%全切,术后疼痛、感觉障碍、运动障碍均明显改善;5年内肿瘤复发率为11%,10和15年的复发率为19.4%;年轻患者、无蛛网膜疤痕、肿瘤的第1次手术预示治疗效果好(P<0.01),年老者、部分切除肿瘤、复发肿瘤的再次手术后有无残留是预测肿瘤复发的重要因素(P<0.01)。  相似文献   

16.
自1986年至1989年2.5年间收治急性颈髓损伤23例,男20例。女3例。平均年龄51.6岁。除外单纯颈椎伤而无神经症状者或仅有神经根症状者。初诊时神经学检查分为完全损伤和不全损伤,后者又分为脊髓中央损伤、脊髓前部损伤、半横断型和横断型。本组中完全损伤者13例,不完全损伤者10例。受伤后到就诊时间为40分钟至23小时(平均2.5小时),其与神经症状的改善无关。观察14~589天(平均133天)。对完全损伤者急性期行脊髓造影术(MLG),了解有无完全性梗阻,对脊髓造影CT(CTM)检查发现脊髓肿胀者行脊髓切开术,清除血  相似文献   

17.
脊髓脊膜瘤多发生于中年女性胸段,但可沿椎管发生在别处。临床上常表现为脊髓或神经根受压体征,常为硬膜内髓外肿瘤,硬膜外脊膜瘤也有描述,对所有报告的病例近已有人作过文献复习,除1例外所有肿瘤都在椎管内。本文报告一例异位于C_2平面脊膜瘤,主要位于椎管外。患者51岁女性,颈部右侧乳突后下方有一无疼性肿块。四月前,注意到有一肿块,位于枕骨下部及颈后三角区顶端,质较硬,耳、头皮、咽部均无异征,颅骨及颈椎X 片均正常。两年后,颈部开始疼痛,向右看时更重,肿物扩大而住院。活检为梭形细胞伴有砂粒样体的肿瘤,周围侵及一淋巴结。于是转到神经外科,神经系统检查正常。颈椎侧位片C_1棘突后有轻微钙化。选择性右椎动脉导管造影有明显血管性肿瘤,主要由右侧椎动脉,位于C_1和C_2处的脊膜支供血。手术:  相似文献   

18.
神经纤维瘤     
<正>神经纤维瘤是一种分化良好的神经鞘膜肿瘤,主要由施万细胞、纤维母细胞和神经束膜样细胞组成,常见残留的有髓或无髓轴索。肿瘤组织主要由胞核呈卵圆形或梭形、胞质较少的波浪状施万细胞和纤维母细胞组成,周围包绕胶原纤维,黏液基质阿利新蓝染色呈阳性(图1)。与神经鞘瘤相比,神经纤维瘤施万细胞形态较小、细胞突起纤细,常规光学显微镜不易发现(图2);肿瘤组织可见散在的不典型胞核(不典型神经纤维瘤)或细胞密度增加(细胞性神经纤维瘤);核分裂象罕见;胶原纤维增生  相似文献   

19.
报告枕骨大孔区良性肿瘤43例,为25例神经纤维瘤和18例脑膜瘤。20~50岁占32例。以颈或枕下疼痛、感觉及运动障碍、肢体腱反射亢进为主要临床表现。37例碘油造影32例一次获阳性,硬脊膜内肿瘤的脑脊液蛋白平均值在332.5mg%以上。42例作手术切除,复发的5例均为脑膜瘤。主张力争一次全切除肿瘤。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告2例脊髓髓内神经鞘瘤,结合文献中已报告的18例进行讨论。髓内神经鞘瘤可分为髓内型与髓外髓内型。临床和放射学诊断髓内神经鞘瘤缺乏特征性。由于肿瘤常位于脊髓背侧,手术切除肿瘤是可行的。最好在显微镜下操作,在避免损伤脊髓的条件下,争取肿瘤全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