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非清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减轻了预处理强度,减少了移植相关的死亡。目的:分析非清髓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老年急性白血病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71岁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b患者1例,行非清髓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为患者同胞弟弟,60岁,HLA5个位点相合,ABO血型相同。预处理用药包括采用氟达拉滨、塞替派、环磷酰胺和马利兰针剂。移植物抗宿主病预防用抗胸腺球蛋白、巴利昔单抗、环孢素A、麦考酚酯肠溶片及丙种球蛋白,移植后并发症防治和支持治疗:更昔洛韦防治巨细胞病毒感染、前列腺素E1、丹参、肝素及熊去氧胆酸防治肝静脉闭塞症,预处理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低于0.5×10^9L^-1时开始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5μg/(kg·d)促进造血重建。必要时输注辐照的浓缩红细胞和血小板,供者采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连用7d,第6,7天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当天输注给患者。结果与结论:移植后28d完成造血重建。移植后50d,行STR检测结果显示供受者100%一致。移植后+20~30d陆续出现"出血性膀胱炎"、"败血症(洋葱伯克霍尔德菌胞菌)",移植后2个月出现黄疸、肝功能损害,诊断"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Ⅲ度(肝脏,3级)",经过抗感染、保肝、调整免疫抑制药物治疗后病情缓解。结果表明采用以氟达拉滨为基础的非清髓性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有多种合并症老年急性白血病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流式细胞术(FCM)评价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allo-HSCT)后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微小残留病(MRD)预后的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4月到2016年9月收入本科室符合条件的allo-HSCT后的AML(M3除外)患者82例(入选条件为allo-HSCT后FCM定期监测骨髓MRD,未出现阳性事件者随访满2年),其中男50例,女32例,平均年龄27.27(2-57)岁;按照FAB分型,在82例中M0/M1 2例,M2 51例,M4/M5 24例,M6 5例。根据患者初发时的白血病相关免疫表型(LAIP),选取相应的抗体组合。结果:82例allo-HSCT后的AML患者(骨髓形态学均处于完全缓解状态)中检测到20例患者(24.39%)MRD,阳性率平均为1.64(0.10-4.91)%。在随访过程中,20例MRD阳性者中16例骨髓复发(复发率80%),其中1例伴髓外复发;62例骨髓MRD阴性者4例骨髓复发(复发率6.45%),2例髓外复发。MRD阳性组平均无白血病生存(LFS)时间为15.19±3.99个月,中位LFS为10±3.84个月;MRD阴性组平均LFS时间为53.50±1.69个月(P0.001)。MRD阳性组平均总生存(OS)时间为22.52±5.72个月,中位OS为18±3.27个月;MRD阴性组平均OS时间为42.86±2.83个月(P=0.008)。结论:对处于形态学完全缓解的allo-HSCT后AML患者,FCM定期监测骨髓MRD结果与其复发率、LFS及OS时间密切相关。与MRD阴性组相比,MRD阳性组复发率显著增加,LFS及OS明显减低。 相似文献
3.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20,(1)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多参数流式细胞术(multi-parameter flow cytometry,MFC)检测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对于急性白血病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并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8年7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一院血液内科首次进行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的急性白血病患者81例,其中移植前达形态学完全缓解的急性白血病患者79例,未达形态学完全缓解2例,分析完全缓解组(CR)与未完全缓解组(NCR)患者移植预后的差异,根据移植前的MRD情况分为阳性组(MRD~+) 30例和阴性组(MRD~-) 49例,分析MRD是否转阴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81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中,CR与NCR患者3年总生存期(OS)(CR 82.2%:NCR 0%)、累计复发率(RI)(CR 17.7%:NCR 100%)、无白血病生存期(LFS)(CR 42.3%:NCR 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9例患者移植前MRD~+30例(38.0%),MRD~-49例(62.0%),2组的2年OS差异有统计学差异。根据单因素分析,与MRD~-相比,MRD~+组的LFS率更低(P0.001,95%CI 10.5%vs 36.2%)。结论: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MRD对预测急性白血病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与MRD~-组相比,MRD~+率无白血病生存期更短。 相似文献
4.
非清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包括非清髓性预处理和移植后的临床干预治疗.而以后者更为重要。通过免疫抑制强度的调整、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onor lymphocyte infusion,DLI)及二次移植等手段,强化移植物抗自血病(graft versus leukemia effect,GVL)效应,增加供体细胞植入,预防白血病复发,使部分移植后发生移植排斥和白血病复发的患者得到再次植入和完全缓解。国际骨髓移植登记处(IBMTR)主张干预性治疗必须在嵌合状态动态监测结果的指导下进行。我们对9例非清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处于混合嵌合状态或疾病进展期.出现供体细胞(donor cell。DC)嵌合率下降,早期移植排斥和复发的患者在术后不同时间段监测嵌合体,并在此指导下给予临床干预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多参数流式细胞术(FCM)监测微小残留(MRD)水平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复发预测及治疗指导方面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37例诱导化疗后形态学完全缓解的AML患者,在诱导化疗后和巩固治疗后,用FCM监测MRD水平。结果 17例MRD阳性的患者最终发生复发,其MRD阳性检测时间比形态学诊断时间平均提前5个月。诱导化疗后、巩固治疗后的MRD阳性组和阴性组的临床复发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诱导化疗后MRD阳性组的临床复发率低于巩固治疗后MRD阳性组,二者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FCM连续监测MRD水平能够有效预测AML患者的复发,并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探讨非清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non-myeloablative allogene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NAST)治疗血液病时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发生情况及临床特点。对71例患者中19例发生aGVHD者进行了分析,其中Ⅰ-Ⅱ度16例,Ⅲ-Ⅳ度3例。男9例,女10例,中位数年龄38岁(18-59岁)。结果发现,NAST的aGVHD发生率为26.7%(19/71),重度GVHD占4.2%(3/71);发生中位时间在移植后58天(17天-240天),其中3例发生于移植100天以后;临床表现以肠道及皮肤症状为主,尤以肠道为早发、多发明显,并有3例出现多部位急慢性GVHD混合表现。在早期达完全供者嵌合体(FDC)者中aGVHD发生率占38.2%(13/34),在早期为供受混合嵌合(MC)者中aGVHD发生率为16%(6/37),两组相比有明显差异。用NAST治疗血液病时所发生的急性、慢性GVHD比较迁延,治疗后期合并的严重感染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结论:NAST治疗血液病时aGVHD发生率较低且较轻,有一定的迟发现象;早期形成FDC者aGVHD多见,易累及肠道和皮肤,病程较迁延。早期联合用药及加强综合治疗对提高aGVHD患者的存活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非清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有并发症的白血病三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应用非清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NAST)治疗 3例有并发症的白血病患者 ,报告如下。病例和方法1 病例 例 1 ,男 ,36岁。于 2 0 0 0年 7月出现乏力、低热、脾大平脐 ,外周血常规 :Hb 1 1 8g L ,WBC 2 0× 1 0 9 L ,BPC 2 31×1 0 9 L。骨髓增生明显活跃 ,以中晚幼粒细胞为主。骨髓活检 :粒系明显增生 ,无骨髓纤维化。骨髓细胞染色体分析 :Ph(+)伴t(1 1 ;X)。丙型肝炎病毒 (HCV) RNA(+) ,丙氨酸转氨酶 (ALT) 1 62U L。患病前 2年因反复黑便、纤维胃镜检查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曾接受输血 ,并一直应用制缓剂。诊断为慢性粒细…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非清髓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non myeloablativeallogeneicstemcelltransplantation ,allo NST)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疗效及相关技术 ,对 2 6例恶性血液病患者 (急性白血病 10例 ,慢性髓性白血病 14例 ,多发性骨髓瘤 2例 )中 14例采用FAC预处理 (Fludara ATG CY) ,12例采用MAC预处理 (马法兰 /马利兰 ATG CY) ,用G CSF 6 0 0 μg/d或G CSF 30 0 μg/d GM CSF 30 0 μg/d进行外周血干细胞动员 ,第 5天开始采用Cobe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连续采集 2 - 3次 ;环孢菌素A联合短程甲氨蝶呤预防GVHD ;移植后第 4周开始供体淋巴细胞输注 ,首剂 1×10 7/kg ,之后依据临床反应及嵌合体形成情况 ,每 4周 1次 ,剂量逐级递增 ;以微卫星短串联重复序列 (STR)分析、Bcr/Abl融合基因、Ph染色体、HLA位点分析、性染色体及ABO血型等为植活检测指标。结果表明 ,植入率 84 .6 2 % ,其中 18例已转为完全供体型 ;aGVHD发生率 11.5 4 % ,cGVHD发生率 2 3 0 7% ;感染、出血等毒副反应发生率低、反应轻。结论 :非清髓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疗效确切 ,毒副作用小 ,但相关技术 ,如适应证的选择、预处理方案、移植过程中的免疫治疗等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ABO血型不合的急性白血病非清髓性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中红细胞血型血清学检测的临床意义。采用红细胞凝集试验方法检测供,受ABO和MN血型,用Diana Gel phenotypeRh卡检测Rh血型,移植后观察受血型和红细胞凝集素效价变化以及用STR-PCR方法监测供细胞植入情况。结果显示,4例受中2例供细胞混合嵌合伴血型嵌合,其中1例在移植后100天转为完全嵌合,血型亦转为供型,另2例受细胞呈供,受混合嵌合体,但血型未见转变,其中1例在移植后154天出现移植排斥,红细胞凝集素效价检测显示,受红细胞凝集素效价高,供细胞植入率低,血型不易嵌合,反之,效价低,供细胞植入率高,血型易嵌合。结论:在非清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NAPBSCT)中红细胞血型血清学检测可间接反映移植效果。协助确定临床预处理方案和移植后免疫抑制治疗的强度,估计预后,指导移植期的输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8色流式细胞术动态监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微小残留病(MRD)的预后意义。方法:使用8色流式细胞术对282例初治缓解的AML患者进行MRD动态监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确定预测复发的MRD阈值,分析患者从出现MRD+到临床复发的时间,比较不同MRD变化情况的患者总生存时间(OS)和无复发生存时间(RFS)的差异,对影响MRD-患者复发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ROC曲线确定预测复发的MFC-MRD阈值为0.105%,MRD+患者复发率明显高于MRD-患者[52.45%(75/143例) vs 35.97%(50/139例),P=0.005]。MRD持续阳性组和阴性转阳性组患者比阳性转阴性组和阴性阳性波动组患者在出现MRD+后更早出现复发(P<0.005)。生存分析结果表明,MRD持续阳性组患者的OS、RFS时间较持续阴性组、阳性转阴性组和阴性阳性波动组患者明显缩短(P<0.005)。MRD阴性转阳性组与持续阳... 相似文献
11.
非清髓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嵌合体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研究旨在探讨非清髓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NAPBSCT)后造血嵌合体的临床意义。采用FBC(氟达拉宾+白消安+环磷酰胺)±阿糖胞苷(Ara-C)预处理方案,对28例血液病患者进行NAPBSCT,采集供者和受者术前外周血及术后不同时间段的序列血样,用STR-PCR结合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色和凝胶成像分析技术半定量方法计算供体细胞嵌合率。结果显示:移植后1月,28例患者中1例移植失败,22例形成完全供者造血嵌合体(CC),5例形成混合造血嵌合体(MC);移植后7天时供者细胞即占优势(74.71%),较中性粒细胞(ANC)和血小板(Plt)的平均恢复时间均明显提前;CC组的aGVHD发生率高于MC组(P<0.05),两组cGVHD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1例MC患者发生早期移植排斥;CC组和MC组复发率无显著差异(P>0.05),1例在CC状态下复发。3例MC患者经早期临床干预治疗获得CC和完全缓解。结论:造血嵌合体的动态定量检测对判断早期植入,预测移植物排斥、复发和GVHD,以及指导临床干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叶国芬 《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7,4(18):1648-1649
目的探讨非清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复发难治性白血病的临床护理特点。方法对13例复发难治性白血病患者行非清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13例难治性白血病在非清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过程中(除3例植入失败外),加强预处理相关毒性的预防和护理,重视ABO血型不合引起的造血重建延缓和溶血的现象,定时检测供者造血细胞的植入状况,可以及早发现疾病的复发和移植物被排斥,及时采取措施,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结论定时检测供者细胞的植入状态,做好预处理相关毒性的预防,重视造血重建,加强移植护理人员的临床观察是极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13.
自体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SCT)是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有效手段之一,但移植后较高的复发率仍是影响其疗效的主要原因。近年研究发现,微小残留病(microresidual disease,MRD)的存在是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复发和移植失败的 相似文献
14.
肾细胞癌约占成人癌症的2%,男女之比为3:2,大多数的肾脏实体肿瘤属恶性。临床症状为肉眼或镜下血尿、心痛、扪及肿块和不明原因的发热。高血压可因节段性缺血或肾蒂压迫而发生,有时因促红细胞生成素活性增高而出现继发性的红细胞增多症。 相似文献
15.
髓外浆细胞瘤(Extramedullar Plasmacytoma,简称EMP)是起源于骨或骨髓之外其他组织的单克隆性浆细胞异常增殖性疾病。间变性浆细胞瘤(Anaplastic Plasmacytoma,简称AP)在浆细胞瘤中恶性程度最高,尚缺乏有效的治疗。目前,国内外尚无非清髓移植治疗AP的报道。2004年我科收治一例髓外间变性浆细胞瘤,由于该病人侵犯淋巴结区域多,浆细胞恶性程度高,我科为其进行了化疗后异基因非清髓性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非清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病多中心临床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观察我国多中心非清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NST)治疗血液病的疗效和相关并发症.方法 我国NST协作组9个中心共243例血缘相关HLA相合的血液病患者接受了NST治疗.在FAC[氟达拉滨(Flud)、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和环磷酰胺(CTX)]非清髓预处理方案的基础上加用阿糖胞苷或白消安等.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预防采用环孢素(CsA)联合霉酚酸酯(MMF)方案.结果 移植后4周供体完全植入163例(67.1%),移植失败2例(0.8%),混合植入78例(32.1%),其中56例移植后1~16个月转为完全植入,16例维持混合嵌合(MC)状态,6例移植排斥.83例(34.2%)发生急性GVHD,其中Ⅰ~Ⅱ度26例(28.9%),Ⅲ~Ⅳ度16例(6.6%);慢性GVHD 78例(32.1%).随访3~99个月,243例中仍存活162例(66.7%),其中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慢性白血病、急性白血病首次完全缓解(CR1)和难治复发急性白血病患者的5年预期存活率分别为76.5%、73.9%、70.7%和27.8%.243例中46例(18.9%)移植后疾病复发或移植排斥.58例急性白血病CR1患者中白血病复发率为17.2%,36例难治复发急性白血病复发率为50%.结论 以FAC为基础的非清髓预处理方案有较好的耐受性和造血恢复作用,供体植入可靠,重度GVHD减少,总体生存率较高,为血液病的治疗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非清髓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间变性浆细胞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髓外浆细胞瘤(Extramedullar Plasmaeytoma,简称EMP)是起源于骨或骨髓之外其他组织的单克隆性浆细胞异常增殖性疾病。间变性浆细胞瘤(Anaplastic Plasmaeytoma,简称AP)在浆细胞瘤中恶性程度最高,尚缺乏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18.
非清髓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非清髓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NASCT)在治疗血液病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NASCT治疗 33例HLA相合的血液病患者。男 2 0例 ,女 13例 ,中位年龄 36岁 (18~ 5 9岁 )。33例中急性白血病第 1次完全缓解期 (CR1 ) 11例 ,CR2~ 34例 ,难治复发性急性白血病未缓解期 3例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SAA) 4例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 7例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 2例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骨髓纤维化各 1例。非清髓预处理方案 :白血病患者采用环磷酰胺 (CTX)、阿糖胞苷及CD3单克隆抗体 ,6例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氟达拉宾。SAA和MDS患者采用CTX和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结果 33例均顺利渡过造血抑制期。平均移植后第 10 .5天 (移植后第 8~ 2 1天 )中性粒细胞计数 >0 .5× 10 9 L ,第 15天 (移植后第 10~ 30天 )血小板计数 >30× 10 9 L。 33例中供者细胞完全植入2 4例 (其中 13例于移植后 1~ 6个月由供受者嵌合性植入转为完全植入 ) ,稳定混合嵌合体 4例 ,移植排斥 5例。 33例中发生急性和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各 7例 (2 1.2 % )。随诊 2~ 36个月 2 5例 (75 8% )仍存活。结论 NASCT简便安全 ,并发症少 ,疗效较好 ,为治愈血液病提供了新手段。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非清髓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non-myeloablative allogene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llo-NST)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疗效及相关技术,选择26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急性白血病10例,慢性髓性白血病14例,多发性骨髓瘤2例),其中14例采用FAC(fludarabin+ATG+Cy)预处理,12例采用MAC(melfalan/maleran+ATG+Cy)预处理;用G-CSF 600 μg/d或G-CSF 300 μg/d+GM-CSF 300μg/d进行外周血干细胞动员,于第5天开始用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连续采集2-3次;用环孢菌素A联合短程甲氨蝶呤预防GVHD;移植后第4周开始供体淋巴细胞输注,首剂1×107/kg,之后依据临床反应及嵌合体形成情况,每4周1次,剂量逐级递增;微卫星短串联重复序列(STR)分析、Bcr/Abl融合基因、Ph染色体、HLA位点分析、性染色体及ABO血型等为植活检测指标.结果显示 植入率84.62%,aGVHD发生率11.54%,cGVHD发生率23.07%;感染和出血等毒副反应发生率低、反应轻.结论非清髓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但相关技术,如适应症的选择、预处理方案、移植过程中的免疫治疗等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20,(4)
目的:分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生存与复发危险因素,并探讨AML复发后的治疗选择。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本中心行allo-HSCT术后处于完全缓解(CR)期的180例AML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探讨影响移植后生存及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180例患者中,134例(74.4%)存活,46例(25.6%)死亡,40例(22.2%)复发。移植后5年总生存(OS)率、无事件生存(EFS)率、累积复发率分别为74.3%、42.5%和25.0%。AML危险分层为高危组、伴高危细胞遗传学、移植前为CR2期以及未发生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是影响移植后OS的独立危险因素;移植前为CR2期、AML危险分层高危组是影响移植后EFS的独立危险因素;AML危险分层高危组、单疗程诱导治疗后微小残留病MRD+、伴高危细胞遗传学、未发生cGvHD是影响移植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移植后应用去甲基化药物(HMA)辅以G-CSF动员的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维持治疗可提高移植后复发患者的总生存率,2年OS率为62.5%。结论:allo-HSCT可大大提高AML患者的生存率,但移植后复发仍为影响生存的主要因素之一。应用HMA联合DLI维持治疗可能成为治疗移植后复发患者新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