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癌基因AKT2、磷酸酶基因(PTEN)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胃癌组织、癌旁正常组织以及萎缩性胃炎组织中AKT2和PTEN的表达。结果胃癌组织与萎缩性胃炎组织中AKT-2阳性率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1);胃癌组织中AKT-2阳性率明显高于萎缩性胃炎组织(P<0.05)。胃癌组织与萎缩性胃炎组织中PTEN阳性率低于癌旁正常组织(P<0.01);胃癌组织中PTEN阳性率亦低于萎缩性胃炎组织(P<0.01)。AKT2、PTEN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有无淋巴转移及临床分期具有相关性(P<0.05);胃癌组织中PTEN和AKT2蛋白表达强度呈明显负相关(r=-0.349,P<0.05)。结论联合检测AKT2和PTEN蛋白的表达可作为判断胃癌生物学行为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Wnt-5a基因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实时定量RT-PCR方法对10例胃癌和癌旁组织Wnt-5a mRNA进行检测;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4例胃癌、癌旁组织及20例正常胃黏膜Wnt-5a和β-catenin蛋白的表达.结果:胃癌和癌旁组织中Wnt-5a mRNA表达的相对含量分别为5.9194±1.869和1.281±0.744(P<0.05);Wnt-5a蛋白在胃癌和癌旁组织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0.54%(34/84)和14.29%(12/8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肿瘤中Wnt-5a上调表达相关于高的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P<0.0 1).β-catenin在胃癌及癌旁组织中异常表达率分别为70.23%(59/84)、38.1%(32/84),两者差异表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癌组织中β-catenin的异常表达相关于肿瘤的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P<0.05).胃癌中Wnt-5a和β-catenin蛋白表达呈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Wnt-5a在胃癌中可能发挥癌基因样作用,其异常活化可能部分参与了胃癌发生的始动过程,并可能相关于肿瘤差的预后.Wnt-5a与β-catenin在胃癌发生过程可能经由不同的信号途径在胃癌进展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2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2α, HIF-2α)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36例胃癌及正常胃黏膜上皮组织中HIF-2α蛋白及mRNA的表达, 并分析其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HIF-2α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胃黏膜上皮(83.3% vs 8.3%,P <0.05), 并且其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随分化程度的降低而显著增高(P <0.05);在有淋巴结转移组中HIF-2α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91.3% vs 69.2%,P <0.05). HIF-2α mRNA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及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胃黏膜上皮(77.8% vs 5.6%, 0.755±0.238 vs 0.581±0.147, 均P <0.05);HIF-2α mRNA的表达与胃癌患者的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均存在明显相关性(均P <0.05).结论:HIF-2α的表达可能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并对判断胃癌患者的生物学行为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检测不同类型患者胃黏膜活检组织和血清中MG7和胃蛋白酶(PG)的表达,研究两者的相关性及对胃癌前病变癌变风险预报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25例中正常胃黏膜12例,浅表性胃炎21例,胃黏膜糜烂溃疡24例,萎缩性胃炎15例,异型增生22例,胃癌31例,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检测胃黏膜标本中MG7和PGC的表达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血清中MG7、PGA和PGC的含量.结果 1.从正常胃黏膜→浅表性胃炎或胃糜烂溃疡→萎缩性胃炎或异型增生→胃癌,组织中MG7表达率依次逐渐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中MG7含量亦有升高趋势(P<0.01),两者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346,P=0.001).2.从正常胃黏膜→浅表性胃炎或胃糜烂溃疡→萎缩性胃炎或异型增生→胃癌,组织中PGC表达率依次逐渐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中MG7含量逐渐升高,PGA含量依次降低,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PGA/PGC比值依次下降,浅表性胃炎组与胃癌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与萎缩性胃炎/异型增生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PGA/PGC的比值随着其病变组织中PGC表达的降低而明显下降(P<0.05),两者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287,P=0.001).结论 1.胃黏膜细胞恶性程度与MG7表达呈正相关而与PGC表达呈负相关,有望将MG7、PGC作为胃癌前病变随访、进行癌变风险预测以及早期癌诊断的预警标志物.2.血清中MG7与组织中MG7表达有良好的相关性,血清中PGA/PGC与组织中PGC表达亦有良好的相关性,以血清为标本代替组织检测具有取材方便、依从性好等优点,便于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胃癌组织中PTEN、Cyclin D1蛋白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正常胃黏膜、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不典型增生及胃癌组织中的PTEN、Cyclin D1蛋白。结果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中PTEN蛋白阳性率为95.24%、Cyclin D1蛋白阳性率为14.29%,慢性萎缩性胃炎组织中分别为81.48%、29.63%,胃黏膜不典型增生组织中分别为79.17%、37.50%,胃癌组织中分别为55.13%、62.82%,胃癌与其他各种胃黏膜组织比较,P均〈0.05。胃癌组织中PTEN和Cyclin D1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rs=-0.587,P〈0.01)。结论胃癌组织中PTEN蛋白低表达、Cyclin D1蛋白高表达,这可能是胃癌发生过程中的早期分子事件。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胃癌组织中HIF-1α、Glut1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HIF-1α、Glut1及PCNA在52例胃癌组织及20例正常胃黏膜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结果 HIF-1α、Glut1在正常胃黏膜均无表达,胃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9.2%和75%,与正常组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IF-1α蛋白阳性表达率与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lut1蛋白阳性表达率与分化程度、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IF-1α与Glut1表达呈正相关(r1=0.580,P<0.01);PCNA在胃癌中的表达(65.19%±20.82%)显著高于正常组织中的表达(15.50%±9.72%)(P<0.01).HIF-1α、Glut1蛋白的异常表达与PCNA呈正相关(r2:0.723,P<0.01;r3=0.527,P<0.01).结论 胃癌组织HIF.1α、Glut1、PCNA蛋白过度表达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具有协同作用,对于胃癌的诊断及预后判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周芳 《山东医药》2008,48(25):72-73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7例胃癌、31例癌旁非典型增生及2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的MTA1蛋白表达,分析其与胃癌发生发展、浸润转移的关系.结果显示,MTA1蛋白在正常胃黏膜、癌旁非典型增生和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5.00%、22.58%和67.16%,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MTA1蛋白表达与胃癌浸润程度、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均<0.05).提示MTA1参与胃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真核细胞起始因子4 E(eukaryotic initiation factor 4 E,eIF4E)、C-myc及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cyclin-dependent kinase 4,CDK4)在胃癌及胃癌前情况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胃黏膜活检组织及外科手术切除标本共202例,包括慢性非萎缩性胃炎23例,慢性萎缩性胃炎30例,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25例,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7例,胃癌97例(同时收集距肿瘤边缘2~3 cm的癌旁组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上述标本中eIF4E、C-myc及CDK4的表达。[结果]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胃黏膜中均未检出eIF4E蛋白阳性表达;eIF4E蛋白阳性表达率从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及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高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胃癌组逐渐上升(P0.01),且胃癌组中有淋巴结转移者、进展期者eIF4E蛋白阳性表达率在分别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早期者(P0.01)。在胃癌癌旁黏膜组织eIF4E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其非癌对应黏膜组织(P0.01或P0.05);而且癌旁与相应癌灶eIF4E蛋白检测结果存在显著正相关(r=0.343,P0.01)。C-myc和CDK4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均未见阳性表达,在胃癌前情况及胃癌中其阳性表达率逐渐升高(P0.01);胃癌组与胃癌前情况各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及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相比差异亦有显著性(P0.01或P0.05)。胃癌组织中eIF4E分别与C-myc及CDK4呈非常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652、0.494,P0.01),而胃癌前情况各组中eIF4E分别与C-myc及CDK4亦呈非常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775、0.694,P0.01)。[结论]追踪胃癌前情况患者胃黏膜eIF4E蛋白表达可能有助于提高胃癌的早期诊断率;胃癌及胃癌前情况中C-myc及CDK4表达水平增高可能与eIF4E高表达有关,为深入研究胃癌的发病机制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真核细胞起始因子4E(eukaryotic initiation factor 4E,eIF4E)、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cyclin-dependent kinase 4,CDK4)在胃癌及胃癌前情况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武汉科技大学附属普仁医院2016年3月至2017年12月胃黏膜活检组织及外科手术切除标本共202例,包括慢性非萎缩性胃炎23例,慢性萎缩性胃炎30例,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25例,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7例,胃癌97例(同时收集距肿瘤边缘2~3 cm的癌旁组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上述标本中eIF4E及CDK4的表达。结果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胃黏膜中均未检出eIF4E蛋白阳性表达;在胃癌前情况及胃癌中,eIF4E的表达差异显著,呈递增趋势(P0.01),且eIF4E蛋白阳性表达率在胃癌有淋巴结转移组和进展期组分别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和早期胃癌组(P0.01)。在胃癌癌旁癌前情况组eIF4E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明显高于非癌对应组(P0.01或P0.05);且癌旁与相应癌灶eIF4E蛋白检测结果存在显著正相关(φ=0.343,P0.01)。CDK4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中未见阳性表达,在胃癌前情况及胃癌中其阳性表达率逐渐升高(P0.01)。胃癌组织中eIF4E与CDK4呈显著正相关(Kappa=0.464,P0.01),而胃癌前情况组织中eIF4E与CDK4也呈显著正相关(Kappa=0.693,P0.01)。结论追踪胃癌前情况患者胃黏膜eIF4E蛋白表达可能有助于胃癌的早期发现。胃癌及胃癌前情况中eIF4E高表达可能导致CDK4表达水平增高,这为深入研究胃癌的发生、发展机制及寻找胃癌治疗的分子靶点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Ras相关结构域家族(RASSF)1A抑癌基因mRN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应用RT-PCR法检测胃癌和癌旁组织中RASSF1A mRNA的表达情况,并以正常胃黏膜组织作对照。结果 RASSF1A mRN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缺失率为45.0%(27/60),高于癌旁组织1.7%(1/60)和正常胃黏膜组织0(0/20),P均〈0.01;RASSF1A mRNA表达缺失与胃癌TNM分期、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相关,而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和分化程度无关。结论胃癌组织中RASSF1A mRNA表达缺失与胃癌发生、进展和转移相关,可作为胃癌诊疗和预后评估的分子标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DNA错配修复基因hMLH1在胃癌和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PV-6000二步法检测2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2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8例胃腺瘤性息肉、58例胃癌患者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的hMLH1基因蛋白表达.结果:hMLH1基因蛋白主要表达于黏膜上皮的细胞质内,少量表达于细胞核.在慢性浅表性胃炎上皮细胞和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的阳性表达率(均为90%)明显高于胃腺瘤性息肉及胃癌旁组织上皮细胞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2.5%和62.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 9.741,P=0.02).hMLH1基因蛋白在胃癌细胞的表达率为72.41%,与前四者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在58例癌旁组织中,21例(36.2%)为慢性浅表性胃炎,37例(63.8%)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二者hMLH1蛋白阳性表达率相近,但明显低于非胃癌患者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的阳性表达率,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X~2=9.885,P=0.02).结论:hMLH1表达缺失可能是胃癌的早期分子事件,对hMLH1蛋白表达缺失的慢性胃炎患者进行随访、监测,可能有利于胃癌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p16蛋白在胆汁反流性胃炎(BRG)中的表达,探寻BRG与胃癌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过氧化物酶标记的SP染色法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检测癌基因CyclinD1及抑癌基因p16蛋白在正常胃黏膜、BRG、癌旁组织、胃癌中的表达。结果 CyclinD1在正常胃黏膜、BRG、癌旁组织、胃癌中的阳性表达率逐渐升高,在BRG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16在正常胃黏膜、BRG、癌旁组织、胃癌中的阳性表达率逐渐降低,在BRG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正常胃黏膜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CyclinD1、p16蛋白在BRG、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RG可能有癌变倾向,且CyclinD1、p16蛋白可能参与了其向胃癌发生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马博  郑建忠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5):3150-3152
目的分析microRNA-146a基因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及miR-146a表达水平与胃癌的关系。方法纳入胃癌患者86例设为胃癌组,取胃癌及自身正常胃癌旁组织,另取正常胃黏膜42例作对照设为对照组。使用基因测序方法确定单核苷酸多态性的等位基因,分析不同基因型与胃癌发生及转移的关系。使用RT-PCR方法检测并比较不同基因型胃黏膜组织中miR-146a表达量;对比癌组织与自身正常组织中miR-146表达量;同时比较转移患者以及未转移患者癌组织miR-146表达量。结果胃癌组与对照组miR-146a基因型分布不同,Logistic回归显示GG及GC是胃癌发病危险因素;对照组中GG及GC基因型携带者miR-146a表达量较胃癌基因型携带者低;胃癌患者中癌组织miR-146a水平较其自身正常组织低。转移患者及未转移患者基因型分布亦有所不同,前者GG基因型比例较高,miR-146a表达量则降低,显示GG是胃癌转移的危险因素之一。结论 miR-146a多态性中的G等位基因是胃癌发病和转移的危险因素之一,可能与其导致的较低miR-146a表达量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DNA错配修复基因hPMS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对41例胃癌患者的癌组织、37例癌旁萎缩性胃炎组织、2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组织及2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组织中hPMS2 mRNA进行定量检测,以三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基因(hGAPDH)为内参照.结果:胃癌组织、癌旁萎缩性胃炎组织、慢性萎缩性胃炎组织及慢性浅表性胃炎组织中hPMS2 mRNA的含量分别是28.33±14.05,16.88±10.67,7.25±8.72和1.78±1.34,四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F=31.82,P=0.00).胃癌组织中hPMS2 mRNA含量明显高于其他三组;癌旁萎缩性胃炎组织中含量明显高于非胃癌患者的胃炎组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而非胃癌患者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组织中hPMS2 mRNA的含量与慢性浅表性胃炎组织相比差别无显著性.hPMS2 mRNA含量与肿鬃瘤的大小、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关系不明显,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hPMS2基因的异常转录可能与胃癌的发生有关,而与胃癌的发展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RASSF1A蛋白和CyclinD1在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及二者的关系.方法:收集延安大学附属医院2005-01/2006-10行手术切除的69例胃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和切除标本的组织蜡块.同时收集慢性浅表性胃炎4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45例、慢性胃炎伴肠化生45例及慢性胃炎伴不典型增生57例胃黏膜组织蜡块.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胃癌及癌前病变胃黏膜组织中RASSF1A蛋白和CyclinD1的表达.结果:胃癌组织中RASSF1A表达的阳性率低于其在慢性浅表性胃炎胃黏膜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χ2=10.4,P<0.05);RASSF1A蛋白的在胃癌癌前病变黏膜中阳性率表达逐渐降低(χ2=28.7,P<0.05),并且与胃癌组织分化程度有关(P<0.05).胃癌组织中CyclinD1表达的阳性率为84.1%,慢性浅表性胃炎黏膜组织中的几乎不表达:CyclinD1在胃癌癌前病变黏膜中阳性率表达逐渐升高(χ2=11.9,P<0.05);胃癌组与其他各组之间阳性差率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异(χ2=22.0,19.6,29.4,P<0.01);RASSF1A蛋白和CyclinD1蛋白在胃癌中阳性表达率二者呈负相关(r=-0.323,P<0.05).结论:胃黏膜在从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不典型增生→胃癌这→演化模式过程中,RAssF1A蛋白表达减弱,CyclinD1蛋白表达增强;二者的联合检测,对研究胃癌发生发展机制有一定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错配修复基因hMLH1和hMSH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错配修复基因hMLH1和hMSH2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收集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普外科手术切除的胃癌组织40例, 经病理诊断腺癌33例, 黏液腺癌7例, 患者术前均未接受放化疗和免疫治疗, 每例均取相应癌旁组织. 胃镜活检20例慢性胃炎黏膜组织(慢性浅表性胃炎10例, 慢性萎缩性胃炎10例). 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hMLH1和hMSH2蛋白在胃癌组织、癌旁组织及胃炎组织中的表达.结果:胃癌组织中hMSH2蛋白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和胃炎组织(0.28±0.10 vs 0.23±0.07, 0.11±0.10, 均P <0.01); hMLH1蛋白在胃炎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胃癌组织(0.28±0.07, 0.26±0.06 vs 0.22±0.06, 均P <0.01); hMLH1和hMSH2在胃癌中的表达与年龄、性别、肿瘤部位、肿瘤大小、浸润深度、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等无关, 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hMSH2高表达可能是胃癌发生的标志之一, 而hMLH1则可能是胃癌预警组织的一种标志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let-7a在胃癌组织、癌旁组织及远端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索let-7a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相关生物学机制。[方法]收集11例胃癌根治术后患者的胃癌组织、癌旁组织和远端胃黏膜组织,固定并行石蜡包埋,采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3种组织中let-7a的表达情况。[结果]let-7a在正常胃黏膜组织、癌前病变组织和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量分别为(165.45±77.64)%、(83.64±39.31)%、(41.36±39.06)%,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正常胃黏膜组织、癌旁胃癌癌前病变组织和胃癌组织中,let-7a的表达呈显著递减趋势,表明let-7a可能作为一种抑癌因子参与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不同类型胃黏膜活检组织胃蛋白酶原C(PGC)的表达和血清胃蛋白酶原含量的检测,研究二者的匹配程度及其在胃癌筛查与诊断中的价值.方法:129例胃黏膜活检组织及其血清标本(浅表性胃炎30例,胃黏膜糜烂溃疡35例,萎缩性胃炎29例,胃癌35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胃黏膜标本中PGC的表达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血清PGA(sPGA)和PGC(sPGC)含量.结果:30例浅表性胃炎PGC抗原均为阳性表达,表达率为100%,而胃黏膜糜烂溃疡、萎缩性胃炎和胃癌组PGC抗原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0.00%,34.48%和11.43%,其表达率随疾病恶性程度的增加而下降(P<0.05).sPGC、sPGA含量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sPGA/sPGC比值从浅表性胃炎→胃黏膜糜烂溃疡→萎缩性胃炎→胃癌依次下降,分别为11.55±0.69,9.39±0.86,8.86±0.63,6.83±0.68(P<0.05).sPGA/sPGC比值随其病变组织PGC表达程度的降低而下降,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297,P=0.001).结论:PGC的组织表达与胃黏膜细胞恶性程度呈负相关.sPGA/sPGC与PGC抗原组织表达有良好的相关性,是一个方便、经济的胃癌及癌前病变筛选和诊断的指标,具有较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α-连接素表达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α-连接素在胃癌及癌前组织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学及患者生存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63例胃癌、44例异型增生、25例肠化生、28例萎缩性胃炎石蜡标本的α-连接素表达水平.结果:肠化生以及对照组胃黏膜均保留正常的细胞膜染色;萎缩性胃炎组仅有1例异常染色.α-连接素在胃癌异常表达率为76%;异型增生为43%.BorrmannⅢ型和BorrmannⅣ型α-连接素异常表达率显著高于Borrmann I型和BorrmannⅡ型(P<0.01).α-连接素在管状腺癌、黏液腺癌及印戒细胞癌的异常表达率分别为78%、79%和91%,显著高于乳头状腺癌(47%)(P<0.01).α-连接素在肠型胃癌和弥漫型胃癌的异常表达率分别为68%(73/108)和95%(38/40),二者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α-连接素表达与胃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无关(分别P>0.05).α-连接素正常表达患者并未显示生存优势.结论:胃癌组织广泛存在α-连接素表达异常,且异常表达与分化程度差密切相关,α-连接素表达异常可能是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早期事件.  相似文献   

20.
背景胃癌(gastric cancer, GC)近年来的发病率居高不下,发掘诊疗GC的新型靶点十分迫切.目的研究色素框同源物2(chromobox homolog 2, CBX2)在GC细胞及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和临床意义.方法根据Western-blot和Real-Time荧光定量PCR法测定GC细胞、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GC组织及其配对的癌旁正常组织CBX2 m RNA和编码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免疫抗原抗体反应检测66例GC及其配对的癌旁组织中CBX2的表达状况;分析CBX2的表达与G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生存预后情况的关系.结果GC细胞中CBX2mRNA的表达量高于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中的表达量(P0.05);同样GC组织中CBX2mRNA及蛋白的表达量高于与其配对的癌旁组织中的表达量(P0.05); CBX2在G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40.9%(27/66),在癌旁正常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12.1%(8/66),CBX2在G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癌旁组织(P0.05); CBX2蛋白的表达与患者的肿瘤转移情况有关(P0.05).结论GC细胞及组织中CBX2呈高表达状态,并与GC患者的病情预后及转归存在一定程度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