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分析应用CCLG-ALL2008方案治疗初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的长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5年4月期间,本院确诊为ALL的940例初诊患儿应用CCLG-ALL2008方案治疗的临床特征及疗效。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评估患儿总体生存(OS)率和无事件生存(EFS)率,运用COX回归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940例初诊ALL患儿,男性570例,女性370例,中位年龄为5(1-15)岁。完全缓解(CR)率为96.7%。对获得完全缓解的916例患儿进行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64(3-123)个月]的生存分析显示,预期10年OS率为(78.6±1.5)%,EFS率为(66.0±1.8)%。低危组10年OS率为(93.0±1.5)%,EFS率为(84.2±2.2)%;中危组10年OS率为(77.6±2.7)%,EFS率为(67.8±2.9)%;高危组10年OS率为(59.3±3.7)%,EFS率为(42.1±3.9)%。B-ALL的10年OS率(79.8±1.6)%、EFS率(67.7±1.8)%,明显优于T-ALL的OS率为(63.6±5.6)%和EFS率为(53.5±6.3)%。复发201例(21.9%)中,复发中位时间为CR后19 (2-81)个月。诱导缓解后微小残留病监测(MRD)≥0.01%者10年EFS为(48.4±9.8)%,明显低于0.01%患儿的EFS率(81.7±3.7)%。结论 :CCLG-ALL2008方案对儿童初诊ALL疗效接近发达国家治疗的水平,危险分组是良好的个体化治疗指标。B-ALL预后优于T-ALL,诱导缓解后MRD阴性患者预后明显优于阳性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早期治疗反应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7年3月期间在海南省人民医院进行诊治的278例ALL患儿。所有患者接受CCLg-ALL-2008治疗方案治疗,从对患儿早期治疗反应的第8天泼尼松敏感试验、第15天骨髓缓解状态(D15-BM)、第33天骨髓缓解状态(D33-BMR)和第33天微小残留病(D33-MRD)4个指标分析不同分组患儿3年无事件生存率(3年EFS),将这4个指标和其他可能影响患儿预后的指标纳入Cox回归模型分析及其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共269例患儿参与了第8天泼尼松敏感试验,结果显示激素反应良好(PGR)者240例(89.22%)、高于激素反应不良(PPR)者29例(10.78%),其中PGR患者3年EFS明显大于PPR患者(P0.05)。262例患儿D15-BM试验显示,骨髓缓解状态为M1者230例(87.79%),M2组20例(7.63%),M3组12例(4.58%);3年EFS M1组明显高于M2组、而M2组明显高于M3组(P0.05)。257例患儿D33-BMR试验显示,骨髓缓解状态为M1者227例(88.33%),明显高于M2组21例(8.17%)和M3组9例(3.51%);M1组的3年EFS高于M2组,M2组高于M3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85例患儿D33-MRD试验显示,MRD10~(-4)组128例(69.19%),MRD≥10~(-4)-10~(-2)组43例(23.24%),≥10~(-2)组14例(7.57%);10~(-4)组的3年EFS高于MRD≥10~(-4)-10~(-2)组,而MRD≥10~(-4)-10~(-2)组高于≥10~(-2)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模型分析显示,D8泼尼松敏感试验中PPR、D15和D33-BMR中M2和M3、D33-MRD中≥10~(-2)和T-ALL分型为影响ALL患者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早期治疗反应指标可预测ALL患儿预后情况,为ALL患儿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儿童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化疗过程中监测不同时间点微量残留病(MRD)水平的临床意义。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8月至2011年9月以流式细胞术监测3个时间点(即诱导化疗第15天、第33天和治疗第12周)的206例B-ALL患儿骨髓的MRD。结果表明:①206例B-ALL患儿中196例诱导化疗后迭完全缓解(CR)(CR率95.1%),其1年与3年无事件生存(EFS)率分别为(92.7±1.8)%和(78.7±3.7)%,其中标危、中危、高危组的3年EFS率分别为(85.6±4.9)%、(82.1±5.8)%和(58.1±9.2)%,3组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01);②各时间点上MRD分析显示:MRD水平越高,患儿的3年EFS率越低,其中第15天MRD≥10^-2组、第33天和第12周MRD≥10^-3组的患儿预后明显不佳;多因素分析显示,第12周MRD≥10^-3为独立的不良预后因素;第12周MRD〈10^-3的3年EFS率为(86.3±4.1)%,MRD≥10^-3的3年EFS率为(55.8±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在化疗第33天MRD阴性(MRD〈10^-4)的98例患儿中有8例复发(复发率为8.2%),在这98例惠儿中有39例在第12周时转为阳性(MRD≥10^-4),其中5例复发;在第12周时MRD仍为阴性的59例中有3例复发;在第33天MRD阳性的108例患儿中有19例复发(复发率为17.6%),复发率在MRD阳性和阴性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ALL患儿治疗过程中以流式细胞术动态监测MRD可有效地评估治疗反应、判断预后、预测复发及指导化疗方案的调整,其中第15天、第33天及第12周的MRD分别以10^-2、10^-3、10^-3为区分危险度最佳界值,第12周MRD≥10^-3为独立的不良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动态监测儿童白血病微量残留病(MRD)对指导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 以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确诊并完成诱导治疗的81例B-ALL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初诊时用流式细胞术(FCM)筛选白血病细胞标志,随后定时随访.结果 81例患儿中80例诱导治疗获缓解,5年无事件生存(EFS)率为(76.80±5.70)%,其中标危组(89.40±5.90)%,中危组(66.99±13.60)%.81例患儿中68例筛选出特异性白血病细胞抗原作为MRD监测标志,13例未筛选出特异性白血病细胞抗原标志,两者5年EFS率分别为(79.10 ±6.20)%和(62.50±15.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治疗第35天MRD检测显示68例患儿中MRD阴性(残留白血病细胞<0.01%)52例,5年EFS率为(88.50±4.90)%;MRD阳性(残留白血病细胞≥0.01%)16例,5年EFS率为(42.10±20.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提示MRD监测结果与危险度分层相关.诱导治疗第55天MRD监测显示,诱导第35天MRD阴性的52例患儿中,51例仍为阴性,1例阳性;而16例MRD阳性患者中14例(87.50%)转为阴性,2例仍阳性(后经加强治疗转为阴性).68例缓解患儿1年内MRD阳性9例(3例复发),1年后MRD阳性4例(2例复发),持续MRD阴性55例(4例复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动态监测B-ALL患儿MRD,可判断预后,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sequentially monitoring minimal residual disease( MRD)in childhood B-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B-ALL). Method Eighty one B-ALL cases were enrolled in the study from January 2004 to December 2009. Leukemia cell markers were detected by flow cytometry at diagnosis, then regularly followed-up. Results Of 81 cases, 80 achieved complete remission (CR) after induction therapy, 5-year event-free survival (EFS) was (76.80 ±5.70)%. Among them, the EFS was (89.40±5.90) % in standard risk group and(66.99 ±13.60)% in intermediate risk group. Eight cases were screened for leukemia markers for MRD monitoring and identified in 68; and 5-year EFS was (79. 10 ±6.20) % and (62.50 ± 15. 10) % (P>0.05, respectively). MRD detection at day 35 in induction therapy showed that 52 of 68 cases were MRD negative (leukemia cells < 0.01%), the 5-year EFS being (88. 50 ± 4. 90)% , and 16 were MRD positive (leukemia cells ≥ 0. 01% ), the 5-year EFS being (42. 10±20. 10)% (P>0. 05). Univariate analysis confirmed that there was a correlation between MRD monitoring and risk stratification. MRD detection at day 55 showed that among the 52 day 35 MRD negative cases, 51 were still negative, 1 positive, among 16 day 35 MRD positive cases, 14(87. 50% ) turned negative, 2 still positive. Of the 68 cases, 9 were MRD positive within one year after CR (3 relapsed), 4 MRD positive after one year (2 relapsed) and 55 MRD negative (4 relapsed) (P > 0.05). Conclusions Sequential monitoring MRD can find out treatment outcome and adjust therapy in time.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IKZF1基因缺失在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者中的预后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9年9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收治的142例接受儿童样化疗方案的B-ALL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IKZF1缺失患者的临床特征。无事件生存(EFS)和总生存(OS)的多因素分析使用Cox回归模型。将患者分为IKZF1缺失/单纯化疗组(A组)、IKZF1缺失/移植组(B组)、IKZF1非缺失/单纯化疗(C组)、IKZF1非缺失/移植(D组)四组比较患者生存。结果142例患者,50例(35.2%)检出IKZF1基因缺失,其中4~7号外显子缺失占44.0%;与非缺失型比较,IKZF1缺失组B-ALL患者初诊时白细胞计数升高比例更高(52.0%对28.3%,P=0.005)、诱导治疗第14天微小残留病转阴率更低(MRD1,40.0%对70.7%,P<0.001)以及Ph染色体阳性比例更高(52.0%对21.7%,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IKZF1缺失组3年EFS率、OS率明显低于IKZF1非缺失组[(37.1±7.3)%对(54.7±5.4)%,P=0.025;(51.8±7.9)%对(73.9±4.7)%,P=0.013];多因素分析显示IKZF1缺失是影响B-ALL患者EFS(HR=1.744,95%CI 1.082~2.812,P=0.022)、OS(HR=2.036,95%CI 1.119~3.705,P=0.020)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A组的3年EFS、OS、无病生存率(DFS)均明显低于其他亚组。在IKZF1缺失患者中,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组3年OS率为(67.9±10.4)%,3年EFS率为(46.6±10.5)%,均明显高于非移植组的(31.9±11.0)%和(26.7±9.7)%(P值分别为0.005、0.026)。结论IKZF1基因缺失的B-ALL患者整体预后差,儿童样化疗方案不能完全纠正IZKF1缺失对预后的不良影响;儿童样方案联合allo-HSCT可显著改善IKZF1缺失B-ALL的整体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患儿经CCLG-ALL2008方案化疗后微量残留疾病(MRD)监测预测生存预后的最佳时机。方法:回顾性总结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无锡市儿童医院确诊T-ALL后接受CCLG-ALL2008方案化疗的患儿共96例,中位随访时间43.5(9-65)个月。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绘制总体无事件生存率(EFS)和总生存率(OS),单因素比较EFS组与复发组、OS组与死亡组的临床资料、化疗d 15、33和90 d的MRD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EFS和OS的主要危险因素,根据d 15、33和90 d的MRD水平将患者分为低、中和高风险,再次比较组间EFS和OS的差异。结果:至随访截止,96例患儿中共复发50例,46例未复发;死亡40例,存活56例。EFS为(49.5±6.3)%,OS为(61.5±5.9)%。单因素分析发现,EFS组(n=46)初始白细胞数明显低于复发组(n=50)、33和90 d的MRD水平明显降低(P0.05); OS组(n=56)强的松反应优于死亡组(n=40),中枢神经侵犯率降低,33和90 d的MRD水平明显降低(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90 d的MRD水平是EFS的主要危险因素,强的松反应、中枢神经侵犯和90 d的MRD水平是OS的主要危险因素(P 0.05)。根据d 15和33 d的MRD水平分组结果显示,组间EFS和OS无明显差异(P 0.05),但根据90 d的MRD水平分组结果显示,高风险组EFS和OS明显低于中风险组,中风险组明显低于低风险组(P0.05)。结论:T-ALL患儿CCLG-ALL2008方案化疗后90 d的MRD水平对预测生存预后可能是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MicroRNA-210(miR-210)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的表达水平,探讨miR-210与微小残留病灶(MRD)联合检测对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的意义。方法:采用RQ-PCR方法检测88例初诊儿童ALL骨髓样本中miR-210的表达水平及第33天的MRD表达水平。结果:miR-210在儿童ALL初诊骨髓样本中普遍高表达,且在非复发组miR-210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复发组(10.64±1.5 vs 3.27±0.68)(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表明,与高表达组相比,miR-210低表达组具有较差的无复发活存率(RFS)(P=0.011)、无事件活存率(EFS)(P=0.013)及总活存率(OS)(P=0.0108)。根据miR-210及MRD水平,将88例患儿分为3组。miR-210-MRD高风险组复发率(70%)显著高于miR-210-MRD中风险组(6.25%)及miR-210-MRD低风险组(2.1%)。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表明,miR-210-MRD高风险组RFS、EFS及OS均显著低于中风险组和低风险组(P0.01)。结论:儿童ALL初诊骨髓样本中miR-210的表达水平对疾病复发、诱导失败有良好的预测价值。miR-210的低表达与低LFS、EFS及OS高度相关。miR-210与第33天MRD水平的联合检测,可以更准确地识别出预后差、复发风险大的患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高危组患儿的临床特点和预后因素。方法:2008年8月至2013年3月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就诊的初诊ALL患儿共421例,均采用中国儿童白血病协作组(CCLG)-2008-ALL方案危险分层并治疗,其中标危组148例,中危组191例,回顾性分析高危组82例患儿的临床特点、预期5年概率无事件生存(pEFS)率及总生存(pOS)率。结果:82例病人中位随访时间64(3.0-76.3)个月;诱导化疗1个疗程后达完全缓解55例(缓解率67.1%),复发25例(30.5%)[以早中期复发为主,与标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死亡27例(32.9%);5年pEFS率及pOS率分别为57.20%和58.50%。单因素分析显示,Ph~+或BCR/ABL~+和第33天MRD10~(-2)两项因素对EFS和OS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Ph~+或BCR/ABL~+具有独立预后意义,第33天MRD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LL高危组患儿具有诱导缓解率低、复发率高和5年pEFS率低的临床特点;存在有Ph~+或BCR/ABL~+是其预后差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以VICP+L-ASP/TKI为诱导方案治疗成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的疗效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对2008年8月至2014年6月期间41例成人B-ALL患者进行了随访,观察接受VICP+LASP/TKI方案诱导治疗后的完全缓解率(CR)、毒副作用和总生存(OS)、无事件生存(EFS)。比较分析不同危险因素分层亚组之间的治疗结果,观察规范化巩固、维持治疗及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等因素对生存期的影响。结果:41例ALL患者无早期死亡,其中37例患者为CR,1疗程CR率为90.2%,随访至2015年3月17日,中位随访时间25(9-79)个月;1年OS率为75.3%,EFS率为58.3%。3年预期OS为48.6%,EFS率为37.5%。危险因素分析显示,初诊时白细胞计数≥30×10~9/L,LDH≥250 U/L,诱导治疗后微小残留病灶(M RD)水平10-4是预后的不良因素。缓解后根据《2012年中国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进行规范化巩固治疗或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均能改善长期生存,3年OS分别为73.8%和61.5%、3年EFS分别为63.5%和65.7%。主要毒副作用是血液学毒性,诱导治疗中有97.6%(40/41)出现Ⅳ级血液学不良反应。结论:以VICP+L-ASP/TKI为基础诱导化疗和缓解后根据《2012年中国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进行规范化巩固治疗将有助提高疗效。对于初诊白细胞或LDH升高的高危患者,应积极实施造血干细胞移植,与此同时,规律监测MRD,根据MRD监测结果调整治疗方案,以改善成人ALL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儿童成熟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NHL/B-ALL)的临床病理特点、治疗反应及转归,以期更好地规范治疗,进一步改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6月至2013年12月规范化疗的43例B-NHL/B-ALL患儿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特点,其中按中国小儿肿瘤协作组B-VLH-2010方案化疗26例,LMB-89方案化疗例17例,中位随访时间24月;采用Kaplan-Meier方法比较不同化疗方案B-NHL/BALL患儿预期2年总体生存率(OS)和无事件生存率(EFS),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其预后的因素。结果:①本组患儿中位发病年龄为7.58岁(2.42-13.67岁),男女比例2.9:1,男女患儿发病年龄无统计学差异(P=0.837);②本组43例B-NHL/B-ALL患儿中Burkitt淋巴瘤34例(79.07%),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4例,ALL-L3型3例,其他成熟B细胞NHL 2例;③临床分期为:Ⅰ期4例(4/43,9.30%),Ⅱ期9例(9/43,20.93%),Ⅲ期23例(23/43,53.49%)和Ⅳ期(包括ALL-L3)7例(7/43,16.28%);④常见原发部位:腹腔(特别是回盲部)11例(11/43,25.58%),鼻咽部10例(10/43 23.26%),颌面部9例(9/43,20.93%),外周淋巴结8例(8/43,18.60%),其他5例如纵隔、骨髓等(5/43,11.63%);⑤本组患儿中位随访时间24月(0.7-105月),2年OS为79.8%±6.5%,EFS为71.0%±7.2%,其中B-VLH-2010方案组2年OS和EFS分别为79.1%±8.4%和74.1%±8.4%;LMB-89方案组2年OS和EFS分别为87.5%18.3%和66.7%1 1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734和0.691);LDH2N患儿和骨髓浸润B-NHL/B-ALL患儿的2年EFS明显低于其他各组病人(P0.05);⑥43例患儿中,1例病情未缓解并进展至死亡,8例复发,中位复发时间为6个月(2-9月)死亡/复发/进展组患儿年龄略大于非复发组患儿,以男性患儿多见,常伴有全身症状,乳酸脱氢酶升高明显,骨髓浸润及CNS浸润更为常见,分期多为Ⅲ期和Ⅳ期。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LDH2N是B-NHL/B-ALL患儿死亡/复发/进展的危险因素(OR=31.129,P=0.02)。结论:短程、强化疗可提高B-NHL/B-ALL疗效,本组患儿2年OS为79.8%±6.5%,EFS为71.0%±7.2%,B-NHL-2010和LMB 89治疗方案疗效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晚期B-NHL及B-ALL患儿的疗效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旨在探讨儿童T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的临床特征与预后。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到2010年8月我院血液科收治的初诊T-ALL 38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并随机抽取B系ALL中危组、高危组患儿共78例作为对照,比较两者泼尼松试验敏感率、诱导化疗第33天完全缓解(CR)率、复发率及3年无事件生存(EFS)率。结果表明,T-ALL与B-ALL两者在年龄、肝脾淋巴结肿大、中枢神经系统浸润及染色体异常、融合基因比例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B系ALL患儿比较,T系ALL患儿在性别构成、白细胞计数≥50×109/L比例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ALL、B-ALL患儿对泼尼松预处理敏感率分别为51.9%和8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儿诱导化疗未缓解率分别为15.4%、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6例T系ALL患儿中有8例(30.8%)复发,74例B-ALL患儿中有11例(14.9%)复发。T系和B系ALL患儿CR至复发时间分别为(9.78±3.48)个月和(21.28±14.32)个月(p<0.05)。中、高危组B-ALL和中、高危组T-ALL患儿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3年EFS率分别为(66.7±7)%、(37.5±17.1)%、(51.7±9.3)%、(22.2±9.8)%(p<0.05)。结论:与B-ALL患儿相比T-ALL男性比例和初诊白细胞数均较高,且早期泼尼松反应和3年EFS率均较B-ALL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诱导缓解后不同巩固治疗方案对青少年与年轻成人Ph-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Ph-B-ALL)的治疗效果及不同危险因素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血液科(65例)与解放军第三〇九医院血液科(15例)1999-2016年收治的16-39岁Ph-B-ALL患者的治疗及疗效数据。对患者以4药或者5药行联合诱导化疗(VDCLP/VDLP/DOLP/IOLP),获得缓解后行序贯儿童方案化疗,巩固化疗3到5疗程后行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和巩固化疗3到5疗程后行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identicalHSCT)。患者中位随访时间29(6-153)个月。结果:在完全缓解CR1后行allo-HSCT,全相合HSCT组(n=29)5年OS为(73±16)%,EFS为(67±17)%;单倍体相合HSCT组(n=20)5年OS为(53±22)%,EFS为(53±22)%;在CR1行儿童方案化疗组(n=31)5年OS为(63±17)%,EFS为(50±18)%。3组之间OS与EFS均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儿童方案累积治疗相关死亡率低于allo-HSCT(P0.05),疾病累积复发率具有高于allo-HSCT的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复发患者的再缓解率为(50±23)%,CR2患者持续缓解中位时间为14(2-36)个月。对解放军总医院65例患者进行了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显示,CD13~+或CD33~+,CD22~-提示预后较差(P0.05)。结论:对于青少年与年轻成人Ph~- B-ALL患者,儿童方案化疗可使患者获得与allo-HSCT相近的生存时间,但需要扩大病例数并进行随机对照的前瞻性临床研究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CCLG-AML-2015方案治疗初诊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临床效果。方法:总结2015年8月至2019年9月武汉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60例初诊AML患儿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使用CCLG-AML-2015方案(以下简称2015方案)化疗的效果,对照组为本中心2010年2月-2015年7月使用AML-2006方案(以下简称2006方案)治疗的42例AML患儿。结果:2015方案组与2006方案组患者在性别、初诊年龄、危险度分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015方案组诱导1个疗程化疗后骨髓细胞学完全缓解率(CR,84.7%vs 73.1%,P=0.155)、微小残留病灶检测(MRD)阴性(42.3%vs 41.4%,P=0.928)与2006方案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诱导2个疗程后骨髓细胞学CR(98.1%vs 80.6%,P=0.004)及MRD阴性(83.3%vs 52.8%,P=0.002)高于AML-2006方案组。2015方案组5年总生存(OS)率(62.3%±6.4%vs 20.6%±6.4%,P=0.001),5年无病生存(EFS)率(61.0%±...  相似文献   

14.
蒋黎敏  徐翀  傅启华 《检验医学》2012,27(7):601-605
目的通过检测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儿骨髓中叉状头/翅膀状螺旋转录因子(Foxp3)mRNA的表达及CD4+细胞中调节性T细胞(Treg)比例,探讨Treg与儿童B-ALL发生及预后的关系。方法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10名正常儿童、35例初发B-ALL患儿及68例临床缓解患儿骨髓中Foxp3mRNA水平;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上述骨髓标本中CD4+CD25highFoxp3+Treg的比例;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骨髓中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的表达情况。结果骨髓中Foxp3 mRNA表达水平在B-ALL初发患儿组是对照组的4.44倍,微小残留病(MRD)阳性组是阴性组的2.39倍;B-ALL初发患儿骨髓中Treg占CD4+T淋巴细胞的比例[中位数(M)=12.77%]较对照组(M=8.09%)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MRD阳性组Treg比例(M=14.74%)与MRD持续阴性组(M=11.3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MRD阳性组骨髓中IL-10水平[(24.69±11.73)pg/mL]显著高于MRD持续阴性组[(9.19±5.82)pg/mL,P<0.05]。结论 B-ALL初发和MRD阳性患儿骨髓中Foxp3 mRNA水平和Treg比例显著增高,且骨髓中IL-10水平与Treg的比例变化趋势相一致。Treg可作为评价B-ALL患儿预后和复发的指标,Treg可能是通过分泌抑制性细胞因子IL-10而发挥其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供者来源靶向CD19或联合靶向CD22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细胞)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22年1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及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血液科22例接受供者来源CAR-T细胞治疗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的B-ALL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主要研究终点是总生存(OS), 次要研究终点是无事件生存(EFS)、完全缓解(CR)率、3~4级不良事件。结果 CAR-T细胞输注后, 18例(81.82%)患者获得CR且微小残留病(MRD)均为阴性。中位随访1037(95%CI 546~1509)d, 中位OS期为287(95%CI 132~441)d, 中位EFS期为212(95%CI 120~303)d, 6个月OS率为67.90%(95%CI 48.30%~84.50%), 6个月EFS率为58.70%(95%CI 37.92%~79.48%), 1年OS率为41.10%(95%CI 19.15%~63.05%), 1年EFS率为34.30%(95%CI 13.92...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流式细胞术(FCM)评价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allo-HSCT)后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微小残留病(MRD)预后的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4月到2016年9月收入本科室符合条件的allo-HSCT后的AML(M3除外)患者82例(入选条件为allo-HSCT后FCM定期监测骨髓MRD,未出现阳性事件者随访满2年),其中男50例,女32例,平均年龄27.27(2-57)岁;按照FAB分型,在82例中M0/M1 2例,M2 51例,M4/M5 24例,M6 5例。根据患者初发时的白血病相关免疫表型(LAIP),选取相应的抗体组合。结果:82例allo-HSCT后的AML患者(骨髓形态学均处于完全缓解状态)中检测到20例患者(24.39%)MRD,阳性率平均为1.64(0.10-4.91)%。在随访过程中,20例MRD阳性者中16例骨髓复发(复发率80%),其中1例伴髓外复发;62例骨髓MRD阴性者4例骨髓复发(复发率6.45%),2例髓外复发。MRD阳性组平均无白血病生存(LFS)时间为15.19±3.99个月,中位LFS为10±3.84个月;MRD阴性组平均LFS时间为53.50±1.69个月(P0.001)。MRD阳性组平均总生存(OS)时间为22.52±5.72个月,中位OS为18±3.27个月;MRD阴性组平均OS时间为42.86±2.83个月(P=0.008)。结论:对处于形态学完全缓解的allo-HSCT后AML患者,FCM定期监测骨髓MRD结果与其复发率、LFS及OS时间密切相关。与MRD阴性组相比,MRD阳性组复发率显著增加,LFS及OS明显减低。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建立检测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微小残留病(MRD)的流式细胞术,评估监测MRD对于判断B ALL预后的价值。 方法:用四色荧光抗体组合流式细胞术对33例确诊并接受SCMC-ALL-2005方案治疗的B-ALL患儿进行MRD检测,并随访5年,分析监测结果、复发率、5年无事件生存率。 结果:建立了正常骨髓细胞分布的分析模板;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表明,18例MRD阳性患儿的白血病复发率为55. 6%(10/18)、15例MRD阴性患儿复发率为13.3%(2/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5年无事件生存率分别为44%和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7,P<0.05)。 结论: 监测MRD对于B-ALL患儿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并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目的是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早期治疗反应在儿童ALL预后中的价值。采用细胞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定量r,cR)方法对2005年3月31日至2008年3月31日期间我院收治的426例初治ALL患儿进行了早期治疗反应评估,评估内容包括第8天强的松试验反应(D8-PR)、第22天骨髓缓解状态(D22-BM)、第33天骨髓缓解状态(D33-BM),以及第33天MRD水平(D33-MRD)。单因素分析4个评估指标对无事件生存率(EFS)的影响,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其独立预后意义。所有病例随访截止至2013年10月31日,中位随访时间80个月(0.5-106个月)。结果表明:单因素分析4个早期治疗反应评估指标均具有明显的预后意义。强的松反应良好(PGR)患儿的8年EFS明显高于强的松反应不良(PPR)患儿;第22天、第33天骨髓缓解状态为M1骨髓的患儿预后明显好于M2、M3骨髓的患儿;第33天MRD高水平(≥1014)的患儿预后明显差于MRD低水平(〈1014)患儿(P〈0.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儿童ALL中具有独立预后意义的指标有BCR/ABL+、D8-PR、D33-BM和D33-MRD,其中以D33-MRD≥10^-2的风险比最高(HR:11.886,P〈0.001)。结论:早期治疗反应在儿童ALL中具有重要的预后价值,是具有独立意义的预后因素,对儿童ALL的危险度分层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大年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的临床与预后特征.方法 2005年5月1日至2009年4月30日采用ALL-2005方案治疗10岁以上的ALL患儿共67例,根据细胞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特点进行临床分组,并按分组治疗.对患儿进行临床特点、疗效及生存分析.结果 在67例大年龄ALL患儿中男40例(59.7%),女27例(40.3%),平均年龄12.3岁,中位年龄12.2(10.0~17.8)岁,进入中危和高危组的患儿分别为48例和19例.在诱导缓解治疗中,泼尼松窗口试验反应好和治疗第19天骨髓达M1的比例分别为83.6%和86.6%.有59例(88.1%)患儿在诱导第30~ 35天达骨髓形态学缓解,达缓解时间为(31.8±2.9)d,有微量残留病(MRD)标志的58例患儿中,42例(72.4%)在1个疗程后MRD <0.01%,在治疗过程中有7例患儿出现MRD阳性,2例患儿接受骨髓移植治疗.共15例患儿复发,持续完全缓解至复发时间为(14.9±9.9)个月.大年龄ALL患儿的5年无事件生存(EFS)和总生存(OS)率分别为(64.4±6.3)%和(74.1±6.1)%.单因素分析发现初诊时的高血清铁蛋白水平、伴有bcr-abl融合基因、窗口治疗反应差、第19天骨髓形态学非M1状态、第1个疗程结束时的骨髓形态学不缓解和MRD阳性与患儿预后不良呈显著相关性.多因素分析发现第1个疗程结束时骨髓MRD阳性与患儿预后不良呈显著相关性(RR =2.20,95%CI1.26 ~3.84,P<0.01).结论 ALL-2005方案对大年龄ALL患儿疗效良好,初诊时的血清铁蛋白水平、融合基因检测、早期治疗反应以及治疗过程中的MRD监测可以作为判断患儿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微量残留病(MRD)监测在儿童B-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治疗中的预后价值。方法2001年9月1日至2004年10月31日采用ALL-XH-99方案行MRD标记筛选并监测的B-ALL患儿102例。用四色多参数流式细胞仪监测诱导治疗结束完全缓解(CR)时、髓外白血病预防性治疗前、早期强化前、维持治疗中定期强化前、维持治疗1年及2年时患儿。MRD 。结果①行筛选并监测的102例B-ALL患儿中,对诱导治疗结束获CR的86例患儿进行了MRD监测。其中MRD ≥10~(-4)的患儿20例,占23.30%;MRD<10~(-4)的患儿66例,占76.70%,其39个月无事件生存率分别为 0.00%和(83.00±9.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单因素分析显示患儿的性别、起病时年龄、白细胞计数及染色体倍体数与CR时MRD水平无关(P>0.05);而Ph染色体、诱导治疗第19天骨髓幼稚淋巴细胞比例、CR时间、ALL-XH-99危险度分类标准与其相关(P<0.05)。③多因素分析显示 CR时MRD水平具有独立的预后价值(比例风险为5.381,95%可信区间为0.004-0.624,P<0.05)。结论诱导治疗结束CR时MRD水平可用于评估早期治疗反应,是儿童B-ALL治疗中重要的预后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