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报道1例T细胞前淋巴细胞白血病(T-PLL)转变为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阴性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ALK-),并进行文献复习。方法采用MIC标准诊断。形态学检查包括骨髓涂片(瑞特染色法)、胸水涂片,细胞块、淋巴结活检、免疫化学染色;R显带技术进行细胞遗传学分析;多色流式细胞仪分析免疫表型。结果该患者以T-PLL起病,骨髓中异常细胞表型:CD2+、CD3+、cCD3+、CD4+、CD7+、CD8-、CD10-、HLA-DR+、cTDT-、TCRα/β+,CD38、CD5部分阳性。染色体核型:46,XX。6个月后确诊为ALCL,染色体核型:94,XXX,-X,1q-x2,+3mar。结论 T-PLL可转变为ALCL,ALK-。  相似文献   

2.
董维  李群  翟晓  杨辉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8):1418-1419
目的:对比分析经含氟达拉滨联合化疗方案治疗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特点。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应用含氟达拉滨方案(n=12)、CHOP方案(n=8)及抗CD20单克隆抗体加CHOP方案(R+CHOP,n=6)化疗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表型。结果:应用含氟达拉滨方案化疗后患者淋巴细胞数、B淋巴细胞数、T淋巴细胞数、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及NK细胞计数均显著低于用CHOP和R+CHOP方案治疗组的患者。应用含氟达拉滨组与R+CHOP组患者之间B淋巴细胞计数差异无显著性,但两组均低于CHOP组。结论:氟达拉滨可明显抑制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在应用氟达拉滨治疗过程中,有必要对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进行监测  相似文献   

3.
Evans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和细胞免疫学表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瑾  胡彩华  陶健 《实用医学杂志》2006,22(23):2737-2738
目的:研究Evans综合征的临床特征,以及细胞免疫学表型与凋亡的相关性.方法:取本院45例Evans 综合征患者的外周血和骨髓样本,常规检测血象、骨髓象指标和免疫分型.流式细胞仪分析各组外周血中TCRα/β+CD4-CD8-细胞(TCRα/β+DNT)的比例.评价Fas抗体和激素对患者组和15例正常对照组的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凋亡率的影响.结果:患者骨髓中幼稚和颗粒巨核细胞平均为18.2%和58.4%,产板巨核细胞为22.1%.23例(51.1%)有核红细胞增生,27例(60.0%)合并自身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AIN),24例(53.3%)外周血TCRα/β+DNT比例显著上升(P<0.01).FCRα/β+DNT上升的病例中有20例显示Fas介导的PBMCs凋亡发生缺失,二者有显著的相关性(P<0.01).结论:Evans综合征临床主要表现为巨核细胞增生伴成熟障碍和溶血性贫血.TCRα/β+DNT上升的病例中多缺失Fas介导的PBMCs凋亡,可作为针对性治疗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以血细胞减少为主要特征的慢性B淋巴增殖性疾病(B-CLPD)患者临床特征及治疗反应,以加深对该类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至2018年我科收治的13例以血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淋巴细胞绝对值小于5×10~9/L,影像学上无任何肝脾淋巴结及髓外侵犯B-CLPD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该类患者临床特征、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患者中位年龄59(43~76)岁,淋巴细胞中位数1.86(0.69~4.8)×10~9/L;大部分患者LDH及β2微球蛋白水平正常。几乎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单系及多系骨髓造血衰竭。淋巴细胞比例18.5%~94%不等。所有患者的CD20均阳性,其中CD5阳性7例,CD5阴性6例。不同类别免疫表型中,淋巴细胞侵犯比例无统计学差异。FISH检测显示无高危遗传型。92.3%患者接受利妥昔单抗的治疗,绝大部分还联合COP/CHOP样方案,仅2例患者短暂应用氟达拉滨。13例患者中8例有效。2例应用氟达拉滨的患者,发生了药物相关造血恢复延迟。结论:伴有血细胞减少的B-CLPD往往合并不同程度骨髓造血低下,容易与先天性及获得性造血衰竭性疾病混淆。对这类患者在利妥昔单抗治疗或许更为合适,但对联合氟达拉滨的化疗的患者需警惕续持续性造血抑制。  相似文献   

5.
骨髓中含有一定量的成熟T淋巴细胞。这些细胞可能由骨髓源性的淋巴祖细胞发育而来,也可能属于骨髓再循环池的一部分。T淋巴细胞约占骨髓全部淋巴细胞的46%(骨髓穿刺)或22%(骨髓活检)。骨髓中CD4与CD8比值较外周血低,提示骨髓中含有较多的细胞毒/抑制性T淋巴细胞。同外周血相似,骨髓T淋巴细胞表面抗原受体(TCR)也以aβ+TCR为主,γδ+TCR极少。此外,在小鼠骨髓中还发现有CD4-CD8-αβ-TCR及NK1.1+αβ+TCR细胞,这些细胞具有独特的生物学功能。  相似文献   

6.
脐血与外周血NKT细胞的体外扩增及其表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建立体外有效扩增脐血与外周血天然杀伤T细胞(NKT细胞)的方法并研究其表型的差异,分别采用单加IL-2及同时加IL-2和α-半乳糖神经酰胺(α-Galcer)的方法,从人脐血单个核细胞(UCB-MNC)和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中扩增NKT细胞;用流式细胞检测技术测定NKT细胞(TCR Vα24+TCR Vβ11+)的比例及其它表型特征。结果显示:UCB-MNC在第7天时,其TCR Vαβ+NKT细胞的扩增量占淋巴细胞的(24.48±4·19)%,是原来的(8.74±4.37)×102倍(P<0.01),而且大多不表达NK1.1(CD161);TCR Vβ11+较TCRVα24+高表达;第14天时,PB-MNC中的TCR Vαβ+NKT细胞扩增量占淋巴细胞的(11.1±3.61)%,是原来的(3·72±2·01)×102倍(P<0.01),且NK1.1高表达,TCR Vβ11+与TCR Vα24+表达率基本一致。结论:α-Galcer对NKT细胞有特异的扩增功能,且脐血NKT的扩增效率较外周血高。以表型划分,脐血中的NKT细胞多为NK1.1-,而外周血多为NK1.1+,是一种新的NKT细胞亚型。  相似文献   

7.
<正>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是造血系统的一种小淋巴细胞惰性淋巴瘤,免疫表型主要为CD5~+和CD23~+。其临床特征表现为克隆性B淋巴细胞在外周血、淋巴结、骨髓和脾脏等淋巴组织大量积聚。根据世界卫生组织造血和淋巴组织肿瘤分类要求,CLL定义需要外周血至少存在高至5×10~9/L的单克隆B细胞群~([1]),并且3个月以上,以成熟小淋巴细胞为主,幼稚淋巴细胞小于55%。白血病细胞限制性表达κ或者λ,呈单克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侵袭性自然杀伤细胞白血病(aggressive natural killer cell leukemia,ANK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方法:联合应用外周血和骨髓细胞形态学、流式细胞学(FCM)、TCR基因重排、骨髓活检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诊断6例ANKL患者。结果:6例ANKL患者的中位年龄35.5岁,以发热、血细胞减少和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影像学检查示肝脾肿大,3例PET/CT检查发现肝脾和骨髓弥漫性代谢增高。疾病初期的骨髓细胞学检查以噬血细胞增多为特点,随病程进展,骨髓中可检出1%-42%的淋巴瘤细胞,FCM分型结果显示,淋巴瘤细胞CD2+CD56+(5/6)或CD2+CD16+(3/6),及CD3-CD4-TdT-cMPO-,TCRα/β-,TCRγ/δ-,多重PCR检测TCR基因重排阴性。5例患者外周血EBV-DNA定量均明显升高。疾病进展迅速,患者多在确诊后短期内因原发病进展死亡。结论:ANKL侵袭性强,疾病进展快,对以发热、血细胞减少和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的患者,及时并反复行骨髓细胞学及FCM分型检查是主要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9.
背景:近年来国外一些体外实验和动物模型证实经氟达拉滨处理的供者淋巴细胞具有显著的抑制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作用,但其作用机制还不十分清楚。目的:通过体外实验观察供者淋巴细胞经氟达拉滨培养后的免疫表型变化。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性细胞学实验,于2007-07/2008-01在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完成。材料:供者淋巴细胞标本取自4例行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健康供者,氟达拉滨由德国先灵公司提供。方法:将COBO SPECTRA采集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用RPMI1640液洗涤2遍。镜下计数后用含体积分数为0.10FBS的RPMI1640液将细胞密度调整至2×109L-1备用。取其中1mL的造血干细胞,PBS洗1遍后加入荧光标记的CD3、CD4、CD8、CD44 mAb 10μL,对照为Mouse Ig-G1-FITC/PE,低温孵育30min后PBS稀释,流式细胞仪检测。其余细胞以每孔1mL置于24孔培养板中,再加入终浓度为8mmol/L氟达拉滨,将培养板置于37℃、体积分数为0.05的CO2培养箱中培养24h。主要观察指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免疫表型变化。结果:经氟达拉滨培养前及培养24h后供者淋巴细胞中CD4 CD44 T细胞的比例无明显变化,而CD8 CD44 T细胞的比例下降,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氟达拉滨可能是通过下调CD44的表达来减少效应性CD8 T细胞向相应组织器官移行,减轻移植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33岁,因"淋巴结肿大1个月"于2019年10月就诊于我院。血常规示:WBC 1.25×109/L,HGB 76 g/L,PLT 44×109/L;骨髓涂片:原始幼稚淋巴细胞93.5%;骨髓免疫分型:异常细胞占非红细胞的94.1%,主要表达cCD3、CD5、CD7、CD34、CD38,部分表达CD13、CD33,不表达CD2、mCD3、CD4、CD8、CD79a、cMPO,免疫表型符合异常早期前体T淋巴母细胞白血病(ETP-ALL);染色体核型:46,XY,-7,+der(1;19)(q10;q10)[2]/45,X,-7,+der(1;19)(q10;q10),-Y[2]/46,XY[10];骨髓RNA测序:未见融合基因,FLT3-ITD突变阳性(等位基因比1.5);腰椎穿刺结果正常。综合上述结果,确诊为ETP-ALL。先后接受1个疗程VDCD(长春地辛+柔红霉素+环磷酰胺+地塞米松)方案和1个疗程CAG(阿柔比星+阿糖胞苷+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方案诱导化疗,均未达到完全缓解。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分析CD3高表达(CD3bright)T淋巴细胞(T细胞)群的表型特征,研究其在胃癌患者外周血中的数量变化,并探讨其在胃癌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多参数流式细胞仪检测30例胃癌患者与35名健康对照者(健康对照组)外周血CD3、CD4、CD8、T淋巴细胞抗原受体αβ(TCRαβ)、T淋巴细胞抗原受体γδ(TCRγδ)的表达特征,检测CD3brightT细胞占T细胞的百分率,分析其与TCRγδ+T淋巴细胞间的关系。结果:临床检验中发现一群CD3brightT细胞,将其定义为CD3bright T细胞。该群细胞主要表达TCRγδ,且表型以CD4-CD8-为主,少部分表型为CD4-CD8+;CD3bright T细胞数与TCRγδ+T细胞数间显著相关(r=0.912,P0.05)。结论:CD3brightT细胞主要为TCRγδ+T细胞,且其在胃癌患者外周血中占T细胞百分率降低,可能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2.
刘红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7):1590-1590
1病历摘要 男,60岁.因左胸痛3个月、发热1个月收住我院.胸部CT示:左侧胸腔积液,心包积液,左肺结节灶.腹部彩超示:腹腔内多发淋巴结肿大.胸水涂片内见大量淋巴细胞.左肺穿刺病理:镜下见肺组织内淋巴细胞弥漫增生,淋巴瘤不能排除.肿瘤标志物检测均阴性.血常规:WBC 6.7×109/L,分类中性粒细胞0.633,淋巴细胞0.199,单核细胞0.136,血红蛋白125g/L,PLT 187×109/L.20 d后患者至南京胸科医院就诊,再次左肺穿刺,病理确诊为小细胞癌,给予顺铂+VP16化疗1周期,症状无明显好转,并出现严重的胃肠道反应,后分别在我院消化科及肿瘤科给予顺铂+VP16化疗2周期化疗以及放疗,症状仍无明显改善,且进行性消瘦,全身出现少量出血点.查血常规示WBC 74.1×109/L,Hb 72 g/L,PLT 19×109/L.血涂片见幼稚细胞,随后行骨穿,骨髓涂片示有核细胞增生极度活跃,原、幼淋巴细胞98%,以小细胞为主,过氧化物酶染色阴性,糖原染色阳性,流式细胞术检测原始/幼稚T淋巴细胞占骨髓有核细胞总数59.6%,其免疫表型为CD34+,CD117+dim部分(37%),CD33+dim部分,HLADR-,CD5+dim部分,CD7+,膜CD3-,CD2+,CD19-,CD10-,CD20-,胞内CD3+,胞内MPO-,胞内CD79a-,胞内TdT-.最后确诊为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家人放弃治疗自动出院.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卵巢癌患者手术前后及化疗前后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比例,与TGF-β1、TGF-β2、IL-10含量变化的意义。方法收集30例卵巢癌患者手术前后及化疗后的外周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reg比例;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细胞因子TGF-β1、TGF-β2、IL-10的含量,并以同期3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卵巢癌患者CD4~+CD25~+CD127LOW占CD4~+T淋巴细胞的比率、CD4~+CD25~+Foxp3~+占CD4~+T淋巴细胞比率及TGF-β1、IL-10含量明显增高、TGF-β2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后及化疗后外周血CD4~+CD25~+CD127LOW占CD4~+T淋巴细胞的比率分别为[(1.610±0.465)%],[(1.182±0.195)%],[(1.033±0.210)%];CD4~+CD25~+Foxp3~+占CD4~+T淋巴细胞比率分别为[(2.305±0.77)%],[(1.573±0.45)%],[(0.986±0.37)%];细胞因子TGF-β1含量分别为(425.1±239.8)pg/ml,(287.5±239.8)pg/ml,(196.7±192.5)pg/ml;TGF-β2含量分别为(47.76±25.36)pg/ml,(32.22±17.81)pg/ml,(19.59±13.15)pg/ml;IL-10含量分别为(42.13±61.22)pg/ml,(17.34±11.21)pg/ml,(9.67±4.05)pg/ml,手术后及化疗后卵巢癌患者CD4~+CD25~+CD127LOW占CD4~+T淋巴细胞的比率、CD4~+CD25~+Foxp3~+占CD4~+T淋巴细胞比率及TGF-β1、TGF-β2、IL-10的含量较术前明显减低(P0.01)。结论卵巢癌患者手术后及化疗后外周血CD4~+CD25~+CD127LOW占CD4~+T淋巴细胞的比率、CD4~+CD25~+Foxp3~+占CD4~+T淋巴细胞比率及血清中细胞因子TGF-β1、TGF-β2、IL-10水平明显降低,动态监测它们的水平变化可作为评估卵巢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可靠指标,对其辅助诊断及疗效观察的评价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幼稚淋巴细胞白血病(PLL)发病率低,对烷化剂、肾上腺皮质激素反应较差,核苷类化合物新药如氟达拉滨、二氯脱氧腺苷对PLL疗效优于烷化剂及联合化疗。我院以含氟达拉滨的方案治疗1例伴染色体复杂异常B-PLL,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直接涂片ABC-AP染色在急性白血病免疫分型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02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的骨髓或外周血直接涂片,应用13种白细胞系列单克隆抗体,ABC免疫酶标法进行免疫学分型。结果在73例ANLL中,纯髓系表型占90.4%(66/73),粒单系特异性标记单抗表达率高低依次为CD1+380.6%(58/72);CD3+368.1%(49/72);CD1+555.6%(40/72);29例ALL中,纯淋巴系表型为93.1%(27/29)。B细胞系特异性单抗标记表达率高低依次为CD1+983.3%(20/24);CD2+270.8%(17/24);CD1+041.7%(10/24)。T细胞系标记表达率高低依次为CD5+和CD7+均为100%(5/5);CD2+80%(4/5);CD3+60%(3/5)。102例急性白血病中,形态学分型正确归类者为96例,符合率为94.1%(96/102)。结论直接涂片ABC-AP染色,方法简便易行,结果可靠。免疫分型对急淋与急非淋鉴别诊断及对少见类型急性白血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氟达拉滨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的疗效及其对生存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血液科收治的老年CLL患者32例,均给予氟达拉滨治疗,并细分为0~Ⅱ期和Ⅲ~Ⅳ期组。另选取30例体检的健康老年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数量,分析完全缓解率与临床各相关因素的关系及评价化疗后患者3年的生存率。结果对照组的CD4^+T细胞数显著高于Ⅲ~Ⅳ期组患者(P〈0.01);对照组的CD4^+/CDs^+值显著高于0~Ⅱ期和Ⅲ~Ⅳ期组患者(P〈0.05)。氟达拉滨治疗后,CLL患者的CD4^+T和CD4^+/CD8^+比值显著升高(P〈0.05);治疗后完全缓解率与患者的年龄、分期和疗程密切相关;患者的3年存活率为65.6%。结论氟达拉滨能显著改善患者的免疫状态,提高患者的完全缓解率和生存率。  相似文献   

17.
同种异体肢体移植特异性免疫耐受诱导方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背景:通过诱导受体产生免疫耐受能够解决移植领域存在的许多问题,如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带来的毒副作用,慢性排斥反应等.目的:观察联合应用亚致死量放射线照射、氟达拉滨及骨髓腔内骨髓移植对诱导大鼠同种异体肢体移植产生特异性免疫耐受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同期对照动物实验,于2004-01/2008-12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完成.材料: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4组:单纯移植组、氟达拉滨组、骨髓移植组、氟达拉滨+骨髓移植组,每组各10只.40只SD大鼠为骨髓移植供体.供体DA大鼠用于皮肤移植实验.方法:制作同种异体右后肢移植模型,单纯移植组仅进行肢体移植:氟达拉滨组在肢体移植前1 d,受体给予亚致死量,~60(Co)照射及腹腔内注射氟达拉滨50 mg/kg;骨髓移植组肢体移植当天受体接受供体骨髓腔内骨髓移植1×10~(12) L~(-1),10 μL;氟达拉滨+骨髓移植组受体联合应用亚致死量照射、注射氟达拉滨及骨髓腔内骨髓移植.主要观察指标:观察移植物排斥反应征象及存活情况,并对氟达拉滨+骨髓移植组产生免疫耐受大鼠进行SD大鼠及DA大鼠皮肤移植及脾细胞中细胞因子mRNA检测.结果:与其他实验组比较,氟达拉滨+骨髓移植组移植物发生排斥反应的时间及存活时间均显著延长(P<0.01).氟达拉滨+骨髓移植组大鼠仅对第3方DA大鼠的皮肤呈现强烈的免疫反应,移植皮肤初为水疱、渗出,逐渐溃疡、糜烂、焦痂、变黑坏死.与单纯移植组比较,氟达拉滨+骨髓移植组大鼠Th1型细胞因子的表达明显降低,而Th2型细胞因子的表达明显增高.结论:氟达拉滨与骨髓移植联合方案可以诱导大鼠同种异体肢体移植产生特异性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人感染H7N9禽流感重症患者免疫调理治疗前后淋巴细胞总数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其对预后的影响,为人感染H7N9禽流感重症患者的抢救治疗提供依据。方法:以我院重症医学科2014年1月来收治的确诊人感染H7N9禽流感重症患者11例为研究对象,入院时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和CD3+T淋巴细胞(CD3+)、辅助性T淋巴细胞(CD3+CD4+)与抑制性T淋巴细胞(CD3+CD8+)计数,在根据国家卫计委《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2014年版)》和《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2017年第1版)》指导意见的常规治疗基础上每日加用1.6mg胸腺肽α1皮下注射QD-Q12H进行免疫调理治疗,在免疫调理治疗后测定各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免疫调理治疗前人感染H7N9禽流感重症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和CD3+、CD3+CD4+与CD3+CD8+计数均较正常值降低,其中淋巴细胞总数、CD3+、CD3+CD4计数明显降低(P0.05);免疫调理治疗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和CD3+、CD3+CD4+与CD3+CD8+计数均较治疗前升高,其中淋巴细胞总数、CD3+与CD3+CD8+计数显著升高(P0.05)。结论:人感染H7N9禽流感重症患者均有淋巴细胞总数减少,T淋巴细胞亚群降低等免疫失衡的表现,胸腺肽α1免疫调理治疗能增加患者淋巴细胞总数和T淋巴细胞亚群,纠正免疫失衡状态,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氟达拉滨联合美罗华治疗CLL/SLL的不良反应及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洁  李娜  刘毅  杨小燕  李娥 《护理研究》2005,19(16):1460-1461
[目的]总结氟达拉滨联合美罗华方案治疗B细胞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CLL/SLL)的常见不良反应和护理要点.[方法]采用氟达拉滨联合美罗华的方案治疗CLL/SLL(确定CD20为阳性)5例,观察其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5例均得到部分缓解,不良反应中寒战、发热2例,恶心、呕吐3例,腹胀、呃逆1例,骨髓抑制1例.[结论]临床使用氟达拉滨和美罗华联合治疗时应严格掌握用法、用量,用药期间严密监测生命体征、血常规及消化系统反应,及时发现不良反应,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检测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评价MM患者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并分析其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2例初诊MM患者和24例健康献血者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NK细胞及CD4~+CD25~+调节性T细胞(CD4~+CD25~+Treg);分别采用溴甲酚绿法、透射免疫比浊法检测患者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β2-微球蛋白(β2 microglobulin,β2-MG)。结果:与健康献血者比较,MM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CD3~+、CD4~+T淋巴细胞比例无显著改变(P0.05),CD8~+T淋巴细胞、NK细胞比例升高(P0.05),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CD19~+B淋巴细胞比例降低(P0.05),CD4~+CD25~+Treg细胞占CD4~+T淋巴细胞的比例明显升高(P0.01)。CD4~+CD25~+Treg细胞占CD4~+T淋巴细胞的比例与MM的疾病分期呈正相关,与MM患者血清中的β2-MG浓度亦呈正相关(P0.05)。结论:MM患者体内在淋巴细胞亚群的异常表达可能与其肿瘤负荷、病情进展及预后有关。CD4~+CD25~+Treg细胞的表达异常可能是MM免疫逃逸的一个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