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21,29(19):1102-1109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是一种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的功能性肠病.以不规则的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和粪便性状改变为主要临床表现.肠道菌群失调作为IBS的病理机制之一,在IBS发生发展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绝大多数的短链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 SCFAs)是由肠道菌群和宿主饮食在结肠相互作用后产生的.作为肠道菌群的主要代谢产物之一, SCFAs在肠道中发挥着维护肠道屏障功能、免疫调节、抗炎、调节内脏敏感性等作用.近几年来,随着人们对于SCFAs关注度的增加,探讨SCFAs与IBS之间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多.本文对近五年来SCFAs与IBS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2.
背景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epatitis-B-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ACLF)是慢加急性肝衰竭中的常见类型,病情进展快,短期死亡率高.全身炎症反应是慢加急性肝衰竭重要的机制,而肠道通透性增加、内毒素移位增加是引起炎症反应的原因之一.肠道短链脂肪酸(short chain fatty acids, SCFAs)可减少肠道通透性、参与肝脏能量供应,可能在ACLF中起到一定保护作用.因此研究ACLF患者的肠道SCFAs水平变化,可能为该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目的探讨ACLF患者与正常人相比肠道SCFAs浓度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25名ACLF患者(病例组)、15名健康者(对照组).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两组粪便SCFAs(乙酸、丙酸、丁酸、异丁酸、异戊酸及总SCFAs)的水平.根据病例组是否合并肝性脑病, Child-Pugh分级等不同病情分组,对SCFAs水平差别进行分析.结果 ACLF患者肠道丙酸、异戊酸、总SCFAs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伴肝性脑病患者的肠道乙酸、丙酸、总SCFAs水平显著低于不伴肝性脑病患者(P0.05). Child-Pugh C级的患者乙酸水平低于Child-Pugh B级患者(P 0.05).结论 ACLF患者肠道SCFAs水平下降;肠道乙酸、丙酸、总SCFAs水平下降,可能参与肝性脑病的发病;肠道乙酸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肝脏的储备功能.  相似文献   

3.
抗生素引起肠道菌丛质量变化的研究很多,但很少涉及肠道菌丛的代谢活性.由于短链脂肪酸(SCFAs)是正常人结肠中厌氧菌代谢的最终产物,粪便中SCFAs的排量可以反映肠道菌丛的代谢活性.本文报告以此法研究口服氨苄青霉素、氯林可霉素和灭滴灵对肠道菌丛的影响.研究对象:健康女学生18人,平均年龄22岁(19~30岁)平均体重58kg,均分为三组.检查前3个月无感染,胃肠道疾病亦未服任何抗菌药物.口服抗生素6天用氨苄500mg qid,氯林可霉素150mg qid或灭滴灵400mg qid.粪便SCFAs在服药前1周测定二次,服药第1,3,6天以及服药后1周和5周分别测定.服药  相似文献   

4.
短链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 SCFAs)由难消化的膳食纤维在肠腔内发酵所产生,主要包括乙酸、丁酸和丙酸。SCFAs不仅可以为肠黏膜细胞储存能量、降低渗透压,维持肠道健康,更重要的是可通过激活G蛋白偶联受体和抑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调节免疫应答,并且可抑制部分炎症因子的表达,与炎性疾病的防治有关。本文根据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报道,综述SCFAs参与免疫调节的两种主要机制及其在临床相关疾病中的研究进展,为更好地了解SCFAs对免疫应答的影响和治疗相关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炎症性肠病(IBD)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驱动导致的肠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肠道菌群发酵膳食纤维产生的短链脂肪酸(SCFAs)具有抗炎和维持肠道稳态的作用,肠道炎症和低纤维饮食均可导致产SCFAs细菌数量减少,进而影响肠道免疫和代谢调节.本文就SCFAs在IBD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肠道菌群的稳定在维持机体健康中发挥重要作用,当便秘引起肠道菌群失衡时,它通过干扰胆汁酸(bile acids,BAs)的合成影响脂质消化、吸收过程;肠道菌群代谢物短链脂肪酸(short chain fatty acids,SCFAs)减少可破坏肠道黏膜屏障的完整性,且SCFAs的受体不能被激活,此外,氧化三甲胺(trimethylamine oxide,TMAO)产生量增多影响脂质代谢过程中关键酶的表达,进一步影响脂质转运、清除过程.本文就便秘状态下肠道菌群通过BAs、SCFAs、TMAO的变化介导脂代谢紊乱的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DNA甲基化抑制剂肼苯哒嗪对LOVO结肠癌细胞株p16抑癌基因的转录调控作用及对细胞株生长增殖的生物学影响,寻找治疗肿瘤的新靶点.方法 用不同浓度的肼苯哒嗪作用结肠癌细胞株,四唑盐(MTT)比色法观察肼苯哒嗪对细胞生长的影响,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对LOVO结肠癌细胞p16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MSP法测LOVO结肠癌细胞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情况.结果 肼苯哒嗪能抑制LOVO结肠癌细胞的生长,且此效应与浓度相关(P<0.05);肼苯哒嗪能使LO-VO结肠癌细胞中甲基化的p16基因去甲基化重新表达;浓度越高的肼苯哒嗪作用后的LOVO结肠癌细胞p16基因mRNA表达越强.结论 肼苯哒嗪能抑制LOVO结肠癌细胞的生长,并且使甲基化失活的p16基因重新表达.  相似文献   

8.
背景: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肠道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不良临床结局,目前其生物治疗的靶点主要为促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3(IL-23)是近期被关注的重要促炎细胞因子,临床试验显示针对IL-23亚基的单抗类药物可能使IBD患者获益。目的:应用结肠炎小鼠模型,尝试采用RNA干扰抑制IL-23表达,验证其治疗作用并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使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灌肠建立结肠炎小鼠模型。模型动物分别经尾静脉注射IL-23p19 shRNA慢病毒和对照shRNA慢病毒,同时设立不予干预的模型对照组。2周后行疾病活动指数和结肠组织炎症活动度评分,采集血清和结肠组织检测IL-23、IL-17、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水平,并检测结肠组织Th17细胞数量。结果:IL-23 p19 RNA干扰治疗能显著降低结肠炎临床和组织学活动度(P 0. 05),有效抑制IL-23表达(P 0. 05),减少结肠组织中的Th17细胞数量(P 0. 05),进而降低血清和结肠组织IL-17、TNF-α表达水平(P 0. 05)。结论:以RNA干扰抑制IL-23表达对结肠炎小鼠模型具有治疗作用,其机制在于抑制Th17细胞及其效应细胞因子IL-17表达。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黄芩苷对脂多糖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Toll样受体4和其下游信号分子抑制蛋白kB以及效应分子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的影响.方法 分别用脂多糖(终浓度1 mg/L)或脂多糖+黄芩苷(终浓度10、50和100 μmol/L)处理生长良好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Western Blot检测细胞Toll样受体4表达情况和抑制蛋白kB含量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的浓度.结果 脂多糖刺激RAW264.7细胞可导致Toll样受体4表达增高,促进抑制蛋白kB降解,上调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黄芩苷预处理能降低脂多糖诱导的Toll样受体4表达增高,降低抑制蛋白kB降解,下调肿瘤坏死因子α分泌.结论 黄芩苷可通过抑制Toll样受体4表达和降低抑制蛋白kB降解,影响Toll样受体4/抑制蛋白kB-核因子kB炎症信号途径,阻碍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的生成,发挥抗炎作用,这可能是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短链脂肪酸(SCFAs)是有机阴离子,由结肠内的碳水化合物经厌氧菌发酵所形成,因此是结肠特有的内容物,而回肠缺少SCFAs。若回肠内存有高浓度的SCFAs,说明伴有结回肠返流。作者前曾提出,从结肠返流的SCFAs 刺激回肠的化学感受器,从而引起回肠前推运动。SCFAs 可能是结回肠返流的化学信号,其在回肠内的作用方式与食管内的HCl 相似。SCFAs 能引起狗回肠的延续性传播性收缩(PPCs)或稀疏集束收缩(DCCs)或两者兼之。  相似文献   

11.
生长因子是具有刺激细胞生长作用的细胞因子,包括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血小板衍生内皮细胞生长因子(PD-ECGF)、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和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等.它们通过各种机制降解血管基底膜和周围的细胞外基质,促进内皮细胞分裂、游走和增殖,诱导宿主毛细血管新生并长入肿瘤组织.因此生长因子与肿瘤血管生成、肿瘤的生长和预后的关系成为近年来肿瘤的研究热点,但在胃癌的报道较少.现对不同细胞生长因子在胃癌的表达略作叙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半相合基因来源肿瘤特异性树突状细胞活化的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the special cytotoxic T lymphocytes activated by dendritic cells,DCs-CTLs)体外静脉注射荷瘤鼠后观察其抑瘤效果及其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raft-versus-host disease,GVHD)的程度.方法:将B16黑色素瘤体外种植于健康C57BL/6小鼠成功后,全部在第10天给予60CO 7 Gy全身照射.将荷瘤小鼠随机分为阴性对照、自体治疗及半相合治疗组,分别于第10、17天给予小鼠自体红细胞、自体来源DCs-CTLs效应细胞、半相合鼠来源DCs-CTLs细胞经尾静脉注射治疗后,行GVHD评分;治疗后处死小鼠,取脾脏、肾和皮肤行病理检查,观察有无移植物抗宿主反应表现,并绘制肿瘤生长曲线、计算抑瘤率.结果:(1)3组GVHD反应评分结果:阴性对照组与自体治疗组、半相合治疗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体治疗组与半相合治疗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分别取3组小鼠的脾脏、皮肤和肾脏行病理检查,各组均未见明显移植物抗宿主反应的病理变化;(2)肿瘤生长曲线显示,自体治疗组和半相合治疗组均能明显抑制肿瘤生长,而阴性对照组对肿瘤的生长无明显抑制作用.自体治疗组和半相合基因治疗组瘤质量均低于阴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体治疗组和半相合基因治疗组之间瘤质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体治疗组和半相合治疗组抑瘤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治疗组及半相合基因治疗组均有明显抑瘤作用,治疗后观察半相合基因治疗组未见明显移植物抗宿主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结肠癌干细胞的肿瘤形成价值及其可能的临床价值.方法:对结肠癌干细胞进行无血清培养,以流式细胞仪检测CD133和CD44表达,以5-氟尿嘧啶(5-flurouracil,5-Fu)处理结肠癌干细胞并观察其增殖抑制,对结肠癌干细胞进行动物实验以确定其成瘤特征.结果:Hoechest33342染色后,HT-29干细胞相对于HT-29细胞有明显的核拒染现象;流式细胞仪发现HT-29细胞CD133阳性表达比率为44.6%,C D44阳性表达比率为0.6%;而经过培养提纯后的HT-29干细胞CD133阳性表达比率为92.6%,CD44阳性表达比率为97.8%,C D 1 3 3与C D 4 4阳性表达比率显著提高;HT-29干细胞相对于HT-29细胞对5-Fu有明显的耐药作用,HT-29细胞IC50值为1.394μg/m L,HT-29干细胞的IC50值为13.087μg/m L,IC50值有明显的增高在恢复血清培养后,体外增殖活性明显增强;HT-29干细胞体内生长速度比H T-29细胞体内生长速度显著要缓慢,H T-29细胞的肿瘤体积是HT-29干细胞肿瘤体积的两倍多;HT-29干细胞在小鼠富血管区(腋下和腹股沟淋巴结)的生长速率比皮下生长速率有明显的提高,但与HT-29细胞的生长速率还有明显差距.结论:在结肠癌细胞株存在结肠癌干细胞,通过无血清培养能分离出具有干细胞特征的结肠癌干细胞株,结肠癌干细胞对5-Fu具有耐药性,在适当微环境下其能快速生长,转化为成熟的结肠癌细胞,提示了改变结肠癌干细胞微环境可能是防止肿瘤复发的一个途径.  相似文献   

14.
旋毛虫具有抗多种肿瘤的作用,宿主感染的旋毛虫数量不同,其体内肿瘤受抑制程度亦不同;宿主在感染旋毛虫后的不同时间接种肿瘤细胞,体内肿瘤的生长速度降低程度也不同。旋毛虫在宿主体内发育的不同阶段,均可能具有抗肿瘤作用。旋毛虫通过细胞免疫、肿瘤抗原和抗肿瘤活性物质发挥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血管抑制素基因体外对结肠癌细胞增殖的抑制及体内对肿瘤血管生成的抑制,探讨血管抑制素基因对结肠癌的抑制作用。方法:构建重组质粒pcDNA3.1( )/angio,用脂质体转染法将重组质粒、空白载体导入结肠癌细胞Colo205,培养细胞观察细胞生长,绘制细胞生长曲线,计算增殖抑制率,然后将pcDNA3.1( )/angio、pcDNA3.1( )/Colo205、Colo205分别接种至裸鼠右侧颈部皮下,观察肿瘤的生长,测量肿瘤体积,计算抑瘤率,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结果:体外pcDNA3.1( )/angio组细胞的生长速度略慢于pcDNA3.1( )/Colo205、Colo205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内pcDNA3.1( )/angio组细胞的致力显著降低,瘤体增长缓慢,抑瘤率较高(P<0.01),瘤体组织中MVD及VEGF的表达较低(P<0.05);pcDNA3.1( )/Colo205、Colo205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体外血管抑制素不直接影响结肠癌细胞Colo205的生物学特性,但在体内可强烈抑制肿瘤的生长,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血管生成因子而抑制肿瘤的新生血管生成,发挥抑制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建立小鼠背部开窗模型 ,在直视下观察肿瘤生长情况及血管抑素 (AS)和内皮抑素 (ES)对肿瘤的影响。方法 免疫组化测定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细胞表面磷酸化糖蛋白 (CD34 )的表达 ,了解肿瘤血管生长的情况。结果 本实验肿瘤细胞移植 1 3d后 ,对照组所有小鼠移植肿瘤均生长状态良好 ,肿瘤的生长已使小鼠的行动发生困难 ;而给药组肿瘤小 ,行动不受限制 ,也未见到药物副作用的表现。给药组肿瘤的生长被明显抑制 ,其肿瘤体积小 ,重量明显减轻 .。高剂量给药组与对照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 ) ;而且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亦明显高于低剂量对照组 (P<0 .0 1 ) ;高剂量给药组肿瘤中心发生坏死也比较明显。结论 成功建立开窗可视模型 AS、ES抑制肿瘤血管新生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对大鼠结肠平滑肌细胞膜瞬时外向钾电流(Ito)和延迟整流钾电流(Ik)的影响。方法酶解法急性分离单个大鼠结肠平滑肌细胞,运用膜片钳方法检测10、20、50、100μmol/L的TRH对结肠平滑肌细胞膜Ito和Ik的影响。结果 TRH浓度依赖性减少Ito(P<0.05),10、20、50、100μmol/L的TRH可使峰值Ito降低13.4%、28.0%、39.5%、53.4%,但Ik降低不明显(P>0.05)。结论 TRH阻滞大鼠结肠平滑肌细胞的瞬时外向钾电流,但不能降低延迟整流钾电流,TRH可能通过调节细胞的兴奋性对肠道动力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三羟异黄酮对只表达ERβ的结肠癌细胞株HT-29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体外贴壁培养结肠癌细胞株HT-29,给予不同浓度的三羟异黄酮,测定生长曲线,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实验法观察HT-29生长增殖情况,用流式细胞仪测定HT-29的细胞周期和凋亡率.结果 不同浓度的三羟异黄酮具有显著抑制细胞的增殖作用,并呈浓度时间依赖关系.三羟异黄酮可明显影响结肠癌细胞株HT-29的细胞周期,其中G_0/G_1期细胞比例逐渐减少,G_2/M期细胞比例明显增高,阻断细胞生长于G_2/M期.另外三羟异黄酮可诱导结肠癌细胞株HT-29凋亡,且随浓度增大,凋亡率增加,最高达38.96%.结论 三羟异黄酮能显著抑制结肠癌细胞株HT-29的生长,其增殖抑制作用呈浓度时间依赖关系.三羟异黄酮具有保护正常结肠上皮细胞、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结肠肿瘤前细胞即永生化结肠上皮细胞系(IMCE),来源于Immorto小鼠和腺瘤性结肠息肉病基因(Apc)min/+小鼠杂交后子代小鼠的结肠上皮细胞,其表型正常,可发生恶性转化,已成为肠道肿瘤发生发展相关研究较为理想的细胞模型。此文主要就该细胞系的建立及其在肠道肿瘤发生机制和筛选防治药物等领域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现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及肿瘤的药物,主要作用于入侵的微生物或瘤细胞的代谢,但对宿主亦常有毒性,有时抑制宿主的防御功能。为了扶持宿主的防御能力,现在发展了一类新的能加强宿主防御功能的药物(表1)。以提高吞噬功能为主的药物结核菌苗(BcG) 动物实验证明,事先或早期应用结核菌苗,可加强小鼠对病毒或细菌感染的抵抗力,也可阻止移植性肿瘤的生长,对已生长的肿瘤作瘤内注射,亦可使部分肿瘤消退。一般要求肿瘤不太大,菌苗数量要够;与有效的化疗或激素治疗合用,疗效较好。临床上试用已取得一定成效,一组统计6岁以下死于白血病者22例,除1例外,21例均未接种过结核菌苗。另一统计未接种者每年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