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利用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分析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遗传学异常,探讨其在MM遗传学异常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初发MM患者,利用CytoScan 750K芯片对其骨髓细胞进行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分析;另外通过骨髓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及利用多个荧光探针(D13S319、RB1、p53、1q21、IgH、IgH/CCND1、IgH/FGFR3、IgH/MAF、IgH/MAFB)FISH检测骨髓细胞的染色体异常。结果:20例MM患者中,染色体核型异常者3例(15%);FISH检测染色体异常13例(65%),而芯片检出18例(90%)患者具有染色体拷贝数异常(CNV),包括拷贝数增加(106个)、拷贝数缺失(156个)以及单亲二倍体(23个),除了5号、9号、18号、21号以及Y染色体未发现CNV外,其余染色体上均包含不同数量的拷贝数增加和/或缺失。FISH和芯片检测比较显示,13号染色体缺失(D13S319、RB1)发生率分别为35%(7/20)和40%(8/20);1q21扩增分别为40%(8/20)和50%(10/20);P53缺失均为15%(3/20);FISH检出IgH重排阳性8例,芯片检出4例11q13(CCND1基因)扩增,3例16q23(MAF基因)扩增,1例4p16(FGFR3基因)扩增,2例20q12(MAFB基因)扩增。另外,芯片还可以发现了新的如7号、8号、12号、X等染色体异常。结论:半数以上MM患者都存在染色体改变,而且大部分均为复杂异常,利用微阵列芯片可以提高染色体异常的检出率,为MM预后判断提供更多的分子遗传学信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在多发性骨髓瘤(MM)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74例初诊MM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MNC)的组合FISH技术检测结果,使用的FISH技术探针包括RB1、P53、D13S319、IgH及1q21。结果经FISH技术检测,274例MM患者中有149例存在遗传学异常,检出率为54.38%。在MM患者中最常见的细胞遗传学异常是1q21扩增和IgH重排,其次是D13S319及RB1缺失,P53缺失最少见,其检出率依次为32.48%、30.66%、28.46%、29.20%和13.50%。1q21扩增、D13S319缺失、IgH重排与RB1缺失这4组遗传学异常两两之间呈正相关(P0.05),而P53缺失与4种遗传学异常不存在正相关性(P0.05)。结论 FISH技术是检测MM患者细胞遗传学异常的一种重要方法,敏感且快速,对于MM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以骨髓细胞涂片和骨髓活检病理组织为标本,检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分子细胞遗传学异常情况。方法:在确诊的58例初发MM患者中对48例患者取骨髓细胞进行CD138磁珠分选浆细胞后滴片、10例取骨髓制成病理组织石蜡切片,采用多个探针(d13s319、RB1、p53、1q21、IgH、IgH/FGFR3、IgH/MAF)对两种不同类型标本进行FISH检测。结果:对骨髓细胞和病理组织两种标本进行FISH检测后都出现可供分析的荧光信号,58例MM患者中,有30例检测出分子遗传学异常,总检出率为51.7%(30/58),其中d13s319缺失17例(占29.3),RB1缺失17例(占29.3),P53缺失7例(占12%),1q21扩增16例(占27.6%),IgH重排12例(20.7%),对IgH重排患者进一步检测发现IgH/FGFR3融合6例(占10.3%),IgH/MAF融合1例(占1.7%)。在这30例遗传学异常患者中,仅有7例患者检出1种异常,占23.3%(7/30),其余23例患者均具有2-5种遗传学异常,占76.7%(23/30)。结论:半数以上MM患者都存在染色体改变,而且大部分均为复杂畸变,利用不同类型标本进行FISH检测,可以扩大FISH的应用范围,为MM预后判断提供更多的分子细胞遗传学信息。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直接荧光原位杂交技术(D-FISH)和CD-138磁珠分选结合FISH(MACS-FISH)的方法检测多发性骨髓瘤(MM)的细胞遗传学异常。方法:对31例MM患者进行了传统G显带核型分析,并采用探针组合(1q21,D13S319,RB1,IgH,P53)同时进行D-FISH法和MACS-FISH法的检测。对17例IgH重组异常的患者,进一步利用IgH/FGFR3,IgH/MAF,IgH/CCND1 3种探针进行FISH检测。结果:31例患者中5例(16.1%)核型分析具有异常克隆。采用直接FISH法有13例(41.9%)检出异常,而采用CD138磁珠分选浆细胞后有25例(80.6%)检出异常。二者异常检出率有显著差异(P=0.042)。采用D-FISH法,1q21,D13S319,RB1,IgH,P53 5种探针的异常检出率分别为22.6%,25.8%,29%,38.7%和9.7%;而采用MACS-FISH法上述5种探针异常检出率分别为48.4%,45.2%,48.4%,67.7%和16.1%。骨髓浆细胞比例≥20%时,D-FISH与MACS-FISH异常检出率一致;骨髓浆细胞比例20%,MACS-FISH异常检出率明显高于D-FISH法,二者有统计学差异(P=0.00)。结论:利用CD-138磁珠分选后进行FISH检测能显著提高MM细胞遗传学异常的检出率。常规核型分析结合MACS-FISH是MM细胞遗传学异常克隆检测的理想方法,尤其适用于骨髓浆细胞比例小于20%的患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I-FISH技术检测MM基因组异常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CC技术(常规R显带)和I-FISH技术[包括GLP13q14(RB1基因)、GLP17p13.1(P53基因)、GLP13q14.3(D13S319)、GLP1q21及GLP14q32(IgH基因)DNA序列探针]分别对20例初治的MM患者(按Bataille分期,Ⅰ期7例、Ⅱ期5例、Ⅲ期8例)进行基因组检测;比较两种方法对MM染色体和基因组异常的检出率;并分析基因组异常与Bataille分期的关系.结果 CC技术从20例MM患者中检出1例[5%(1/20)]染色体异常,且为复杂核型--46,XX,-2,del(3)(p21),add(6)(q26),der(10)(q26),der(14)(32),+mar,inc[6].I-FISH检出12例[60%(12/20)]基因组异常,其中基因组异常发生频率在RB1、D13S319和P53均为30%(6/20),IgH和1q21均为20%(4/20);经配对χ2检验,I-FISH的检出率高于CC技术(χ2=9.09,P=0.001).在20例MM患者中,RB1基因异常的6例,Ⅰ期占1/20,Ⅱ期占1/20,Ⅲ期占4/20;D13S319异常的6例,Ⅰ期占2/20,Ⅱ期占1/20,Ⅲ期占3/20;P53基因异常的6例,Ⅰ期占2/20,Ⅲ期占4/20;1q21异常的4例,Ⅰ期和Ⅲ期占2/20;IgH基因异常的4例,Ⅰ期占1/20,Ⅲ期占3/20.结论 I-FISH对MM患者基因组异常检出率较高,其可检出不同Bataille分期的MM患者.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I-FISH for detection of genomic abnormalities in MM. Methods Twenty newly diagnosed MM patients(seven cases at stage Ⅰ , five cases at stage Ⅱ and eight cases at stage Ⅲ according to Bataille staging) were analyzed by combining the technique of CC (R-binding stain) and I-FISH [ including GLP13q14 (RBI gene), GLP17p13. 1 (P53 gene),GLP13q14. 3(D13S319) ,GLP1q21 ,GLP14q32(IgH gene) DNA sequence probes]. These two methods were compared for the detection rates of chromosomal and genomic abnormalities in MM and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genomic abnormalities and Bataille stages was also analyzed. Results CC examination showed only 1 case [5% (1/20) ] was found complex chromosomal abnormalities--46,XX,-2,del(3) (p21) ,add(6)(q26) ,der(10)(q26),der(14)(q32), + mar, inc[6]. While I-FISH assay showed that 12 cases [60%(12/20) ] were found genomic abnormalities. The frequencies of RB1, D13S319 and P53 were all 30%(6/20), and the frequencies of IgH gene and 1q21 were both 20% (4/20). The detection rate of the I-FISH was much higher than CC (χ2 = 9. 09, P = 0. 001) according to paired χ2 test. Of 20 patients,6 cases had RB1 gene abnormality, 1 case at stage Ⅰ , 2 cases at stage Ⅱ and 4 cases at stage Ⅲ. Of 20 patients, 6 cases had D13S319 gene abnormality, 2 cases at stage Ⅰ , 1 case at stage Ⅱ and 3 cases at stage Ⅲ. Of 20 patients, 6 cases in 20 had P53 gene abnormality, 2 cases at stage Ⅰ and 4 cases at stage Ⅲ. Of 20 patients, 4 cases had 1q21 gene abnormality, 2 cases at stage Ⅰ and 2 cases at stage Ⅲ. Of 20 patients, 4 cases had IGH gene abnormality, 1 case at stage Ⅰ and 3 cases at stage Ⅲ. Conclusion Ⅰ-FISH has higher detection rate for the genomic abnormalities in MM and can be used in detection of MM patients in different Bataille stages.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细胞遗传学及分子遗传学特点。方法:86例初治MM患者的骨髓标本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进行分子遗传学分析,其中20例同时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FISH检测显示,在68例中至少检测出一种分子遗传学异常,总检出率79. 07%。Ig H基因断裂重排、1q21位点扩增、D13S319、RB1、P53基因缺失的检出率分别为62. 79%、26. 74%、24. 42%、13. 95%和1. 16%,Ig H阳性率较其它几种异常的阳性率明显增高(P 0. 01)。68例中Ig H阳性占79. 41%,其中单一阳性59. 26%,合并1、2、3、4个探针阳性分别占24. 07%、11. 11%、5. 56%和0。单一阳性明显高于合并其它探针阳性(P 0. 01)。68例中1q21阳性33. 82%,其中单一阳性21. 74%,合并1、2、3、4个探针阳性分别占43. 48%、21. 74%、13. 04%和0,1q21更多的是与其它探针合并阳性(P 0. 01),以和Ig H合并阳性为主(P 0. 05)。68例中D13S319阳性30. 88%,其中单一阳性14. 29%,合并1、2、3、4个探针阳性分别为28. 57%、42. 86%、14. 29%和0。D13S319亦更多的与其它探针合并阳性(P 0. 01),以合并1个及2个探针阳性为主(P 0. 01)。68例中RB1阳性率为17. 65%,其中单一探针阳性0,合并1、2、3、4个探针阳性分别为25. 00%、50. 00%、25. 00%和0。RB1探针总是与其它探针合并阳性,其中以与D13S319探针合并阳性为主(P 0. 01)。68例中P53检出率为1. 47%(1/68),为1例P53/RB1/D13S319探针阳性患者。染色体核型示:正常17例,其中15例FISH检测阳性,核型异常3例,其中2例FISH检测阳性。FISH联合染色体核型分析的阳性率与单一染色体核型分析阳性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MM的遗传学异常具有明显的异质性,FISH技术的敏感性优于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两者结合,可提高异常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荧光原位杂交(FISH)组合探针在检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常见染色体异常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CSF1R/D5S23,D5S721(5q33),EGR1/D5S23,D5S721(5q31),D7S486/CSP7(7q31),D7S522/CSP7(7q31),D20S108/CSP8(20q12/CSP8)和X/Y共6组探针,对69例初治的MDS患者进行FISH检测,并与常规细胞遗传学分析(CC)结果相比较。结果:联合应用2种技术共检出染色体异常者28例,核型和FISH均正常者为41例。核型分析的异常检出率为30.9%(21/68),FISH的阳性率为31.9%(22/69),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0)。28例染色体异常者中核型与FISH均异常者共15例(53.6%),核型异常但FISH正常者6例(21.4%),核型正常而FISH异常者7例(25.0%)。结论:联合应用FISH及染色体分析技术检测MDS患者可优势互补,尤其可提高核型阴性患者的染色体异常检出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硼替佐米治疗伴P53缺失的双打击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月在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住院的新发MM骨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用G显带技术和原位荧光杂交方法(FISH)检测患者染色体核型和基因(P53缺失、1q21扩增、IgH重排)情况;对MM患者采用以硼替佐米为主的化疗方案治疗4个疗程后,分析伴P53缺失的双打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疗效和远期生存情况。结果:186例MM患者中,检出单纯P53缺失者14例,合并1q21扩增者(A组)11例,合并t(14;16)者(B组)7例,合并t(4;14)者(C组)9例。伴有P53缺失的27例双打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均可以评价,3组的完全缓解率(CR%)分别为27.27%、28.57%和33.33%,总有效率(ORR%)分别为54.54%、57.14%和55.56%,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组患者的总生存期分别为26.15±12.53、36.57±16.80和33.56±15.99个月,无事件生存期分别为22.82±12.71、29.79±14.25和24.97±13.95个月,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41,P=0.046)。伴1q21扩增的双打击骨髓瘤患者的总生存期较仅P53缺失的MM患者明显缩短(P=0.027),无事件生存期较仅P53缺失的MM患者也缩短,但无统计学差异(P=0.157);伴t(14;16)和伴t(4;14)的双打击骨髓瘤患者的总生存期较仅P53缺失的MM患者缩短,但无统计学差异(P=0.871,P=0.276),无事件生存期较仅P53缺失的MM患者亦缩短,均无统计学差异(P=0.955,P=0.379)。结论:P53缺失合并1q21扩增的双打击骨髓瘤更容易早期复发,患者总生存期短,预后差,是对MM患者预后有重要影响的遗传学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伴有染色体17P缺失del(17p)的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对治疗的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6年9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住院的新发MM患者,用原位免疫荧光杂交法(FISH)和G显带技术检测患者骨髓染色体异常;伴del(17p)的MM患者诱导治疗分为无硼替佐米化疗(VAD、CHOP)组和含硼替佐米化疗(PAD、PCD)组。部分伴软组织肿块患者接受50 Gy局部放疗。疗效标准采用IMWG的标准,分为完全缓解(CR)、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部分缓解(PR)、稳定(SD)及进展(PD)。总体反应率(ORR)为(CR+VGPR+PR)。无疾病进展生存(PFS)和总体生存(OS)统计采用Kaplan-meier方法。结果:用FISH和G显带技术共检测122例病例,染色体异常60例(60/122),del(17P)13例(13/122)。del(17P)患者中位年龄59岁,男女比例8∶5,IgG型占61.3%(8/13),软组织肿块发生率58.3%(7/13),同时合并其它染色体异常53.8%(7/13),与13q14缺失(D13S319和/或RB1)合并30.8%(4/13),与1q21+合并23.1%(3/13)。可评价疗效13例,无硼替佐米化疗组(n=6)和硼替佐米化疗组(n=7)的ORR分别为33.3%和100.0%,VGPR分别为0%和57.1%,PR分别为33.3%和42.9%,PD分别为50.0%比0%,(P=0.042)。放疗4例(2例诊断时,2例复发期),均未见有疗效。中位随访14(2.0-40)个月,中位PFS(95%CI 0.9-11.1)6个月,中位OS 21(95%CI 9.0-33.0)个月。无硼替佐米化疗组和含硼替佐米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0.8(95%CI 3.4-16.6)个月和未达到此效果,(P=0.017)。结论:del(17p)约占新诊断MM的10.7%,易合并软组织肿块,易与del(13q14)和1q21+合并出现,无硼替佐米的化疗方案疗效差,患者对放疗不敏感,生存期短;硼替佐米可以改善缓解率和生存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初治多发性骨髓瘤(MM)合并1q21扩增与否对以硼替佐米为基础的诱导化疗方案疗效及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7年5月收治的初治MM患者共148例,其中未合并1q21扩增70例设为A组,合并1q21扩增78例设为B组,比较2组生存获益及对硼替佐米疗效影响的差异,分析影响患者临床预后的因素。结果:B组患者中位OS和中位PFS均显著短于A组(P 0.05); 1q21扩增拷贝数≥3个患者中位OS和中位PFS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多因素Cox模型分析提示,初治MM患者OS不良的影响因素分别是ISS分期、Hb水平、β_2微球蛋白水平及1q21扩增水平。而PFS的不良影响因素则分别是Hb水平和1q21扩增(P 0.05)。合并1q21扩增患者接受含硼替佐米诱导化疗方案治疗后,深度缓解率显著高于不含硼替佐米诱导的化疗方案(P 0.05);合并1q21扩增的患者含硼替佐米诱导化疗后序贯接受auto-HSCT中位PFS显著长于未行auto-HSCT的患者(P 0.05)。结论:1q21扩增是导致初治MM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含硼替佐米诱导化疗方案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合并1q21扩增患者的深度缓解率,而行auto-HSCT巩固治疗能够延长此类患者PFS。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伴肾损害患者肾脏病理及细胞遗传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1月-2019年1月初诊多发性骨髓瘤伴肾损害并行肾穿刺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且分析骨髓荧光原位杂交检查(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结果与肾脏病理检查结果之间的关系,采用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行肾穿刺活检患者20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8例。20例患者中间质性肾炎7例,其中3例FISH检查阴性,其余IgH重排、1q21扩增、RB1缺失、D13S319缺失和P53缺失检出率分别为42.86%、28.57%、28.57%、28.57%和14.29%,与总体探针阳性检出率相比显著降低(P0.01);管型肾病6例,其中IgH重排、1q21扩增、RB1缺失、D13S319缺失、P53缺失检出率分别为66.67%、50%、66.67%、50%和0,与总体探针阳性率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肾小管损伤4例,IgH重排、1q21扩增、RB1缺失、D13S319缺失、P53缺失检出率分别为100%、50%、50%、25%和25%,与总体探针阳性率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淀粉样变及管型肾病合并淀粉样变各1例,均为5种探针检测为阳性;轻链沉积病1例为RB1基因缺失+D13S319基因缺失阳性。结论:不同肾脏病理损伤的患者FISH表现出异质化特点,可用其预测肾损害风险及推测可能的肾脏病理类型以指导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染色体核型异常特征及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染色体常规G显带技术,对281例MDS患者进行细胞遗传学核型分析。结果 281例MDS患者中,染色体异常核型检出率48.75%(137/281),其中单纯染色体数目异常43.07%(59/137),单纯染色体结构异常者31.39%(43/137),同时有数目与结构异常者25.54%(35/137)。MDS亚型中,RAEB-2异常核型检出率为63.41%(26/41),RAEB-1为58.73%(37/63),RCMD 39.2%(49/125),RAS 15.38%(2/13),RA 22.58%(7/31)。RA,RAS异常核型检出率明显低于RAEB-1和RAEB-2(P<0.01),RAEB-1和RAEB-2检出率高于RCMD(P<0.05)。出现频率较高的染色体畸变依次为+8,-7/7q-,-20/20q-,复杂异常核型,染色体易位,i(17),-Y,+21等。随访的159例MDS患者中核型正常者68例,中位生存时间为39个月,核型异常者91例中位生存期21个月的,前者明显长于后者(P<0.05),分析白血病转化率,核型异常者(35.5%),明显高于核型正常者(10.3%)(P<0.01),其中以复杂核型、-7/7q-核型较易转为白血病。结论 MDS系克隆性恶性血液病,具有高度异质性,染色体核型检查对MDS的正确诊断、分型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联合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检测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常见分子细胞遗传学异常.方法 对按照WHO诊断标准确诊的20例初诊MM患者,取骨髓组织石蜡包埋并切片,应用IHC技术对骨髓石蜡切片进行CD138单克隆抗体标记,选取CD138+细胞丰富的骨髓石蜡切片,采用1q21/RB1、D13S319/p53、IGH三组序列特异性基因探针进行FISH检测.同时以10例非恶性血液病患者骨髓组织切片为对照建立各探针FISH检测的正常阈值,检测结果大于阈值为阳性,小于阈值为阴性.结果 (1)20例初诊MM患者中16例检出分子细胞遗传学异常(占80.0%),其中1q21扩增5例(占25.0%),RB1缺失6例(占30.0%),D13S319缺失9例(占45.0%),p53缺失3例(占15.0%),IGH基因重排10例(占50.0%).检出1种异常者5例(占25.0%),同时有2种异常者6例(占30.0%),3种异常者4例(20.0%),4种异常者1例(占5.0%).(2)IHC联合FISH技术检出率80%,而染色体G显带技术检出率1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按年龄<50岁、50 ~60岁、>60岁分组,分子细胞遗传学异常检出分别为5例(83.3%)、6例(100%)、5例(62.5%),经Fisher检验,年龄>60岁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MM患者染色体与基因异常和其临床分型、分期之间,即p53基因与IgG型及Ⅲa期之间有关(P<0.05),染色体与基因异常以Ⅲ期和IgG型为主.结论 IHC联合FISH技术检测MM分子细胞遗传学异常有助于提高检测效率,明显优越于染色体G显带技术,同时可发现MM的分子细胞遗传学改变多数为复杂核型,且多数存在数目与结构异常.MM患者染色体和基因异常与其临床分型、分期、患者年龄之间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伴有骨髓侵犯的弥慢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常见细胞遗传学异常,以及这些遗传学异常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具有完整细胞遗传学资料的47例伴骨髓侵犯DLBCL患者的骨髓染色体核型结果,分析其特征以及与预后的关系。结果:47例患者中25例检测出核型异常(53%),以复杂核型异常(≥3种异常)为主(19例,占40%)。异常核型最常累及的染色体为1和18号染色体(均为26%),其次分别为3号染色体(23%),6号染色体(19%),7、8和14号染色体(3者均为13%)。染色体异常的类型方面,最常见的数量异常为+3(13%),其次为+5、+7、+12、+18和-21(均6%),最常见的结构异常为1q+(17%),其次为1p+、2p21-p23异常、6q-、8q+、14q+、18p+和18q+(均6%)。预后影响分析发现IPI≥3分(P=0.03)和染色体核型异常(P=0.005)对无进展生存(PFS)有显著不利影响,IPI≥3分(P=0.024)、LDH高于3倍正常上限(P=0.027)和染色体核型异常(P=0.001)对总生存(OS)有显著不利影响。多因素分析显示,仅染色体核型异常是PFS(P=0.037,HR 2.323)和OS(P=0.015,HR 2.833)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进一步分析核型异常的类型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发现,1q+,8q+,+12,12q+,18p+和2p21-23异常对PFS有显著不良影响,1q+,+3,+5,+7,8q+,+12,12q+和2p21-23异常对OS有显著不利影响。综合临床特征及上述核型异常类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8q+(P=0.022,HR 2.701)和IPI≥3分(P=0.043,HR 2.949)对PFS有显著不利影响,1q+(P=0.032,HR 2.973)对OS有显著不利影响。结论:骨髓受累的DLBCL患者中,合并细胞遗传学异常的患者生存期更短,是其独立的不良预后因素,其中8q+和1q+分别是PFS和O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5.
53例多发性骨髓瘤细胞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常规细胞遗传学(conventional cytogenetics,CC)及部分分子细胞遗传学特点,应用常规R显带方法,对53例MM患者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并对其中20例患者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进行分子细胞遗传学分析。结果显示:53例MM患者染色体异常检出率为32.1%,其中涉及3种及3种以上染色体异常的占82.4%,染色体众数从44到90条不等。染色体核型异常涉及所有24条染色体,其中涉及1q21扩增、13q14缺失,17p13缺失及14q32易位中至少1种染色体异常的占70.6%,同时发现t(11;16)(p11;p13)等一些不常见的结构异常;还有一些在急慢性白血病中经常见到的异常。FISH检测结果显示:12例染色体核型正常的MM患者中有3例FISH检测阳性;8例染色体核型异常的患者中有5例FISH检测阳性。结论:大部分MM患者染色体异常核型比较复杂,具有明显的异质性;FISH分析可提高异常的检出率,但有局限性;常规细胞遗传学检测与FISH技术相结合可提高染色体异常的识别能力,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和掌握MM细胞遗传学的特点,为临床诊断及治疗MM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探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结合常规细胞遗传学(CC)方法检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染色体异常情况的意义。 方法:用CC法和FISH对26例MM患者进行染色体异常分析。 结果:26例MM患者中,CC法检测出染色体异常有9例(34.6%);FISH检测出染色体异常有22例(84.6%),其中IGH基因重排占38.5%(10例);P53缺失5例(19.2%);1q21扩增9例,缺失1例;13q14缺失13例(50.0%)。13例伴有13q14缺失MM患者中8例出现1q21异常,13例未检测到13q14缺失患者中2例发现1q21异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5,P<0.05)。MM患者13q14缺失和1q21异常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0.474,P<0.05)。 结论:FISH结合CC法可提高MM患者染色体异常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7.
Yang RF  Li CM  Qiu HR  Lu H  Wu HX  Xu JR  Li JY  Chen LJ 《中华血液学杂志》2010,31(12):804-808
目的 探讨染色体1q21异常扩增和1p12缺失与多发性骨髓瘤(MM)发展、预后及治疗效果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胞质轻链免疫荧光原位杂交(cIg-FISH)技术检测48例MM患者1q21扩增和1p12缺失的发生率,并分析其与疾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1q21扩增阳性率为54.2%(48例中26例),伴有1q21扩增组死亡率明显高于不伴有1q21扩增组(P<0.05),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Durie-Salman(D-S)分期、国际分期体系(ISS)分期、分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比较分析出现3个扩增信号和4个及以上扩增信号的两组患者,其D-S分期和病死率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但性别、分型、年龄、分组和ISS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p12缺失阳性率29.2%(48例中14例),阳性组与阴性组患者性别、年龄、D-S分期、ISS分期、分组、分型和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号染色体异常是MM常见的核型异常,1q21扩增是MM预后较差的重要指标.1q21扩增信号≥4的患者预后较扩增信号为3者更差,说明随着1q21扩增信号的增加,患者预后有越来越差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1q21位点扩增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中的扩增率、临床相关性和预后意义。方法:以接受硼替佐米为基础治疗的72例初治MM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骨髓CD138+细胞1q21位点的扩增率,并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相关性和预后分析。结果:72例MM患者中,男52例,女20例,中位年龄58(33-80)岁。1q21位点扩增比例为45.8%。临床相关性分析显示,1q21位点扩增的患者较无扩增的患者相比多伴有13q14位点缺失(P=0.041)和ISSⅢ期(P=0.002)。中位随访时间17.0(3.0-40.0)个月,1q21位点扩增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PFS)和总体生存(OS)时间分别为17.0和22.0个月,无1q21位点扩增患者均未达到中位PFS和OS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0和0.001)。将1q21位点扩增和影响本组患者PFS和OS时间的高LDH和17p13缺失等因素共同纳入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1q21位点扩增、17p13缺失和LDH≥220U/L均是影响PFS和OS的独立因素。结论:1q21位点扩增在硼替佐米为一线治疗的初治MM患者中为预后不良因素,硼替佐米不能改善1q21扩增患者的不良预后。  相似文献   

19.
染色体13q14缺失是多发性骨髓瘤(MM)常见的遗传学异常,也是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的常规指标。目前针对该片段缺失的商品化序列特异性DNA探针有LSI-RB1(针对13q14.1-14.2区域)、LSI-D13S319(针对13q14.3区域)和LSI-D13S25(针对13q14.3区域)3种。本研究联合应用LSI-RB1、LSI-D13S319探针和间期FISH方法同时检测112例MM患者对应区域的缺失,比较MM患者上述区域缺失率和缺失细胞比例是否存在差异,总结我国MM患者13q14缺失片段大小的特点,以更好地指导临床检测和治疗。结果表明:①LSI-RB1和LSI-D13S319两种探针对MM患者13q14缺失的检出率均为47.3%,检出相符率为100%;如果将缺失的阈值提高至20%,则13q14缺失检出率分别为46.4%和47.3%,检出相符率为98%;②RB-1缺失组缺失细胞比例中位数为72.5%(18%-98%),D13S319缺失组缺失细胞比例中位数为76.5%(22%-98.5%),2种探针检测得出的13q14缺失细胞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38);如果分别将缺失细胞比例≥65%和≥85%定为高比例缺失,比较两种探针对高比例缺失患者的检出率,结果 RB1组有36例(67.9%)和14例(26.4%)为高比例缺失,D13S319组有35例(66%)和19例(35.8%)为高比例缺失,统计学分析显示两种探针对高比例缺失患者的检出率也无显著差异(P分别为0.188和0.439);③53例13q14缺失MM患者均为杂合型缺失,且同时具有上述两个区域缺失,即均为较大片段缺失。结论:本研究中112例MM患者13q14.1-14.2和13q14.3区域缺失、缺失细胞比例和高比例缺失检出率无明显差异,不能根据检测上述两个位点将MM患者划分为不同亚型,在检测13q14缺失时,仅需选择LSI-RB1和LSI-D13S319中1种探针即可。53例13q14缺失MM患者均同时存在13q14.1-14.2和13q14.3两个区域的缺失,提示较大片段缺失是MM患者13q缺失的重要特点之一。  相似文献   

20.
赵文杰  岑岭 《检验医学》2011,26(12):861-864
目的分析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13号染色体长臂缺失[del(13q)]和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基因易位[t(14q)]与临床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对25例初诊MM患者应用探针D13S319、IgH分别进行del(13q)和t(14q)的检测。结果 25例患者中del(13 q)8例(32.0%)、IgH易位4例(16.0%),同时存在上述2种异常2例(8.0%)。伴del(13 q)及IgH易位的患者具有较高的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及较高的骨髓浆细胞百分比。结论间期FISH是一种检测MM患者骨髓瘤细胞突变的敏感方法,具有临床应用价值。del(13q)、t(14q)对判断临床疗效和预后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