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有效抗HBV治疗对肺结核合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结核治疗过程中肝损伤的防治效果。方法 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210例肺结核合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 109例接受恩替卡韦或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另101例未行抗病毒治疗,比较两组肝损伤和终止抗结核治疗发生率以及抗结核治疗前后肝功能和血清HBV DNA的变化情况。结果 抗病毒组肝损伤和终止抗结核发生率分别为2.8%和2.8%,均显著低于未抗病毒组的57.4%和36.6%(P<0.01);抗病毒组患者治疗前血清ALT和AST分别为(33.1±6.5) U/L和(27.2±5.2) U/L,血清HBV DNA为(7.0±0.9) lgcopies/ml,治疗后血清ALT和AST无明显变化,血清HBV DNA阴转为(2.6±1.0) lgcopies/ml,而未抗病毒组患者血清ALT和AST略有上升,血清HBV DNA无变化。结论 在HBV DNA阳性的肺结核患者中,通过有效的抗病毒治疗,能降低血清病毒载量,减少抗痨过程中肝损伤的发生率,使抗结核治疗方案能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2.
<正>慢性乙型肝炎(CHB)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传染性疾病,我国有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约9300万人,其中CHB患者约2000万人~([1]),目前针对CHB的治疗以抗病毒为关键。对于慢性HBV感染合并肿瘤的患者,在进行相关抗肿瘤治疗时,有发生HBV再激活的风险,因此对该类患者,应当关注其抗病毒治疗。1抗肿瘤治疗过程中存在HBV再激活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3种不同的治疗方案治疗合并慢性乙型性肝炎(乙肝)肺结核患者的疗效及对肝功能的影响,为合并慢性乙型肝炎肺结核患者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将128例合并慢性乙型肝炎的肺结核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标准抗结核治疗组(A组)44例:使用2HREZ/7HRE方案治疗;左氧氟沙星组(B组)42例:使用9HL2E方案,强化期加用左氧氟沙星;标准抗结核治疗联合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组(C组)42例:在标准抗结核治疗组方案2HREZ/7HRE的基础上同时服用拉米夫定。观察3组疗程完成情况,X线胸片病灶显著吸收率(简称显吸率)、痰菌阴转率、肝功能和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含量等情况。结果 A组、B组和C组的退组率分别为:40.9%(18/44)、11.9%(5/42)、8.9%(5/56)(χ2=18.22,P<0.01);2个月末的痰菌阴转率和病灶显吸率分别为:53.8%(14/26)、81.1%(30/37);90.0%(36/40)、38.5%(10/26);62.2%(23/37)、70.0%(28/40)(χ2=7.04~4.46,P<0.01或P<0.05)。抗结核治疗结束时A、B、C 3组丙氨酸转氨酶(ALT)分别为:(0.73±0.37)μmol·s-1·L-1、(0.68±0.30)μmol·s-1·L-1、(0.47±0.14)μmol·s-1·L-1(t=4.39,P<0.001);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分别为:(0.68±0.33)μmol·s-1·L-1、(0.65±0.32)μmol·s-1·L-1、(0.42±0.13)μmol·s-1·L-1(t=4.63,P<0.001);总胆红素(TB)分别为:(17±4.38)μmol/L、(16±4.01)μmol/L、(13±4.21)μmol/L(t=9.97,P<0.001);血清HBV DNA分别为:(6.3±0.6)log拷贝/ml、(6.1±0.8)log拷贝/ml、(3.1±0.4)log拷贝/ml(t=378.65,P<0.001),C组与A、B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B组和C组治疗合并慢性乙肝的肺结核患者疗效好,肝功能损害的发生率低,患者易坚持耐受,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5.
为了持续抑制HBV复制,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需要长期甚至终生抗病毒治疗,而依从性是影响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回顾了目前CHB患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相关研究,包括依从性水平、依从性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总结了影响治疗依从性的因素,分析了目前CHB依从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今后研究中应该更加关注如何提高依从性从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分析不同乙型肝炎病毒载量的肺结核患者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肝功能的变化,了解乙型肝炎病毒对抗结核治疗的影响。方法79例HBV M阳性的肺结核患者,根据HBV DNA大于或小于1×10^5 copies/ml分为A、B组,与23例HBV M阴性肺结核患者比较在接受抗结核治疗时药物性肝炎和重型肝炎发生的情况。结果A组和B组肝功能异常出现和复常时间,及肝损害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较HBV M阴性组肝功能异常出现时间早而复常时间较长,且肝损害程度明显重于阴性组(P〈0.05);A组和B组药物性肝炎和重型肝炎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明显高于阴性组(P〈0.05)。结论对于HBV M阳性的肺结核患者,在化疗期间一定要密切监测肝功能情况,病毒载量指标不是引起肝功能异常的最直接原因,而只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策略 1.1 针对病毒的治疗干扰素;核苷类似物及非核苷类似物等化疗药物;靶向抗病毒治疗。 1.2 免疫治疗糖皮质激素撤除疗法;免疫复合物;胸腺肽制剂;核壳蛋白肽疫苗;表面抗原疫苗;病毒DNA疫苗;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Ⅱ、白细胞介素-Ⅻ等);自体淋巴细胞激活(LAK、DC、CIK);过继免疫治疗;抗HBs单克隆抗体的应用。 1.3 基因治疗反义核苷酸;缺陷病毒颗粒的干扰作用;核酶。  相似文献   

8.
慢性乙型肝炎(HBV)的抗病毒治疗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门课题之一,已取得可获成果,但尚未找到特效的抗病毒药物。目前所应用的临床抗病毒药物实为抑制病毒复制药物或阻止基因转录。现笔者就抗乙肝病毒的临床治疗现况以及各类代表药物的药理作用、疗程、疗效,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9.
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到目前为止,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乙肝)仍缺乏较理想的抗病毒药物。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分子生物学及致病机理的深入研究表明,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在慢性HBV感染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而慢性感染是病毒、肝细胞和机体免疫系统之间处于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清除病毒的同时减轻或阻止肝损害,是减缓或防止慢乙肝病情发展的关键措施。目前,应用较多的抗病毒药物主要为干扰素和核苷类药物。1 干扰素(IFN)IFN的作用机制在于阻断HBV复制,但不能进入宿主细胞直接杀灭病毒,而是与细胞膜接触后使之产生一种抗病毒蛋白,从而发挥抗病…  相似文献   

10.
慢性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一种全身性感染病。目前,治疗乙型肝炎的抗病毒药物主要包括干扰素和核苷酸类似物两类。现在正在探索开发新药及优化联合、免疫疗法或凋亡疗法(促进感染细胞凋亡)来彻底根除慢性HBV 感染。  相似文献   

11.
12.
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董菁  成军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3,11(11):1743-1748
  相似文献   

13.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高发区,慢性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为9.57%。根据推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3 000万人。慢性乙型肝炎可以引起肝硬化、肝细胞癌。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目前仍以综合治疗为主,其迄今尚缺乏特效病因治疗方法。从病  相似文献   

14.
<正>近年来,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抗病毒治疗不断进展,一般患者的治疗逐渐趋于规范,而特殊人群患者由于循证医学证据相对不足、相关指南无统一的推荐意见等原因成为临床治疗的难点。  相似文献   

15.
慢性乙型肝炎特殊患者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抗病毒治疗不断进展,一般患者的治疗逐渐趋于规范,而特殊人群患者由于循证医学证据相对不足、相关指南无统一的推荐意见等原因成为临床治疗的难点。  相似文献   

16.
<正>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的治疗目标是最大限度的长期抑制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复制,减轻肝细胞炎性坏死及纤维化,但因为无法破坏共价闭合环状DNA(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 DNA,cccDNA)和不适当的宿主免疫反应,很少能实现HBV的彻底清除。近年来,一些新型抗病毒剂的出现,为实现乙型肝炎治愈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7.
全世界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约3.5亿,国内约有HBV携带者1.2亿人,其中慢性乙型肝炎(CHB)病人约3000万,CHB预后不良,10%~20%可发展为肝硬化,1%~5%可演变为肝癌。全球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的相关疾病,居疾病死因的第九位。大量临床研究证明.HBV在体内复制,是引起肝炎持续活动和发展的病因。因此,进行  相似文献   

18.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据统计,全世界范围内大约有4亿乙型肝炎病毒(HBsAg)感染者,我国是高发区,据最新统计资料显示,HBsAg阳性者占人口总数的9.75%,约1.3亿。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大约为3000万,其中10%-20%可以演变为肝硬化,1%~5%可发展为肝癌。HBV虽然对肝细胞无直接致病变作用,但是病毒可以通过诱发免疫反应而引发细胞水肿、坏死或凋亡等多种机制介导对肝细胞的损伤。HBV的长期持续性复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选取2011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门诊治疗的373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通过医院信息系统收集其人口学特征、就诊医生资料、取药信息、检查信息,依据药物持有率将患者分为良好依从性组(n=2346)与不良依从性组(n=1386),采用χ~2检验比较两组间的人口学特征和诊疗情况,影响因素分析采用两水平稳健Poisson方差成分模型。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药物持有率为0. 789±0. 269,持有率在0. 8以上的良好依从性患者占比62. 86%。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结算方式、治疗时间、医生职称及用药模式是良好依从性的影响因素(P值均0. 05)。在控制了其他协变量后,医保患者其良好依从性比自费患者高0. 119倍;良好依从性总体呈下降趋势,第2~5年的良好依从性分别是第1年的84. 7%、77. 3%、78. 5%、65. 9%;副主任医师负责的患者,其良好依从性比主治及住院医师负责的患者高0. 249倍;服用替比夫定的患者其良好依从性比服用恩替卡韦的患者高0. 120倍。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服药依从性与医保、治疗时间、主管医生的职称、用药模式密切相关,应鼓励未纳入医保的患者积极购买医保;建议加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健康教育,促进患者遵指南进行慢性乙型肝炎治疗。  相似文献   

20.
自1965年Blumberg发现HBsAg以来,乙型病毒性肝炎(HBV)在分子病毒学、组织病理学、免疫学、流行病学及临床诊断治疗学等方面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一些问题得到阐明达成了共识,但仍存在许多问题,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流行区,全世界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我国占50%以上,而我国的乙型肝炎防治工作存在一些国外不曾有过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自己来研究解决,可以说,在乙型肝炎临床与科研过程中充满了艰辛,我国的临床医师及基础科研工作者尽管在治疗中做了大量工作,遗憾的是至今尚未有重大性突破,这使我们喜忧参半、任重而道远。在临床研究中我国与欧美存在较大的差距,除外经济、政治和学风中的一些问题外,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1)临床治疗试验不规范,难以严格的按照随机、双盲、对照和多中心原则实施临床科研方案;(2)临床科研与基础实验研究结合不够,重基础研究,轻临床科研;(3)存在多经验,少证据的现象;(4)肝活体组织检查较少,尤其是治疗前、后自身对照的肝活体组织标本甚少;(5)缺乏长期随访资料,医学资料保管不善,丢失现象较为普遍;(6)国内诊断试剂质量不稳定,缺乏统一标准,大多不能通过国际质检要求,实验数据难以得到国际权威性杂志的认可;(7)临床研究及经典流行病学调研难以获得基金资助等。慢性乙型肝炎已成为相关临床医生面临的重要问题,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临床问题,我们组织国内部分专家结合个人的临床经验及科研体会,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与治疗"进行讨论,目的是引导临床医生科学、准确地处理这些问题,同时进一步深入开展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实用性研究,为提高我国慢性乙型肝炎诊治水平做出应有的贡献,造福于人类,这也是本期"焦点论坛"主办者的心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