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剂量叶酸片对社区H型高血压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血压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2015年重庆市巴南区人民医院收治的社区H型高血压患者13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降压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小剂量叶酸片口服;两组患者均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3、6个月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血压,并观察不良反应及脑卒中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3个月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3、6个月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药物不良反应;两组患者脑卒中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叶酸片可有效降低社区H型高血压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变化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再选取同期8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研究对象的血清Hcy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的Hcy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级高血压患者的Hcy水平明显高于1、2级高血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志愿者,对脑出血早期诊断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与脑梗死的关系,为临床诊断脑梗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5年1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归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于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正常人50名,归为对照组,对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检测,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值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诊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36例,诊出率为7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患者女性血清同型半胱氨酸阳性率明显低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升高,其重要独立危险因素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检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对脑梗死的诊断、预防及治疗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与冠心病的相关性,并分析其病理机制。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6年5月收治的65例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于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42例志愿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依据病情分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n=31)和稳定型心绞痛组(n=34),对比各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含量及分布情况,并采用多元回归分析和线性分析其与冠心病的关系。结果观察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浓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同型半胱氨酸浓度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正常率低于对照组,轻度升高、中度升高、重度升高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轻度升高、中度升高、重度升高比例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为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r=0.75,P0.05)。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含量与冠心病的严重程度成正相关(OR=3.55,CI为3.10~4.90,P0.05)。结论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其含量与冠心病的严重程度呈现出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检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变化,探讨原发性高血压与同型半胱氨酸浓度的关系.方法 用循环酶法Hcy试剂盒检测50名健康对照者和176例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浓度.结果 高血压1级、2级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的浓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3级与对照组和1级、2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对评估高血压的病情进展、危险分层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动脉病变及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将384例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组)患者分为高血压1级者82例,高血压2级者196例,高血压3级者106例,另选79例健康体检人员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情况,并根据超声心动图结果将高血压患者分为左心室肥厚者(258例)及无左心室肥厚者(126例),比较两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结果:高血压组与对照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随高血压严重程度的加重,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均出现升高;高血压2级者、3级者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高于1级者、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左心室肥厚的高血压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无左心室肥厚的高血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同型半胱氨酸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及进展关系密切,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可反映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病变及左心室肥厚病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家庭医生"1+1+1"签约服务对社区高血压病人的管理效果。方法参照入选标准,分层抽样选取已签约的246例原发性高血压病人作为签约组,另选取246例未签约病人作为对照组。干预1年后,比较两组高血压病人吸烟行为、饮酒行为、体力活动缺乏率、超重/肥胖率、规律服药率、规范管理率、血压控制率等。结果干预1年后,签约组饮酒率、体力活动缺乏率、体质指数(BMI)、超重/肥胖率、收缩压、舒张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签约组规律服药率、规范管理率、血压控制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年后,两组吸烟行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家庭医生"1+1+1"签约管理高血压有助于控制高血压危险因素,提高病人遵医行为及血压控制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自测血压方式在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管理中的作用。方法选取自2010年5月~2012年9月于北京市丰台区蒲黄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256例,其中男性143例,女性113例,年龄65~83岁,平均(72.23±10.34)岁。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28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高血压规范化管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自测血压方式。比较干预1年后两组患者的血压情况、遵医行为及用药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观察组收缩压下降[(145.35±9.54)mm Hg vs.(133.85±7.52)mm Hg],舒张压下降[(85.62±5.73)mm Hg vs.(81.28±6.41)mm Hg],(1 mm Hg=0.133k 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干预后较对照组服药依从率、高血压知晓率及血压控制达标率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干预后维持初始剂量患者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加量比例和退出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7.81%vs.17.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结论采取自测血压的干预方式能够显著控制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在社区医院中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社区综合疗法干预糖尿病肾病病人微量白蛋白的效果分析。方法选取该院于2010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315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给予综合疗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疗程结束后检测患者血糖、尿微量白蛋白和肾功能情况。结果治疗前,对照组与干预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干预组患者空腹血糖降至(5.61±0.45)mmol/L;对照组患者空腹血糖降至(6.34±0.72)mmol/L,两组治疗前、后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餐后2 h血糖(6.61±0.66)mmol/L、糖化血红蛋白(6.12±0.77)%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对照组与干预组患者尿微量蛋白、血肌酐、血尿素氮、内生肌酐清率和同型半胱氨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尿微量蛋白、血肌酐、血尿素氮、内生肌酐清率和同型半胱氨酸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尿微量蛋白降至(18.9±7.2)mg、血肌酐降至(70±12)μmol/L、血尿素氮降至(6.8±1.4)mmol/L、内生肌酐清率降至(106±13)m L/min、同型半胱氨酸降至(13.98±6.7)mmol/L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疗法,能够控制病人血糖,减轻患者肾脏损害,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程,可以在社区医院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心肌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心肌梗死患者63例,即观察组,选择同期在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正常志愿者5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比较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前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7d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30d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治疗后7d(P0.05)但与对照组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变化与心肌梗死病情进展、治疗效果有关,提示心肌梗死患者检测血浆半胱氨酸对病情转归、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析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糖尿病合并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临床效果极其作用机制。方法将该院收治的100例糖尿病合并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辅以复方丹参滴丸。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浆脂联素和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血浆脂联素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血浆脂联素、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均有所改善,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糖尿病合并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疗效良好,提高血浆脂联素水平、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是其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高血压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心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纳入绍兴地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的高血压患者212例作为暴露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正常的高血压患者225例作为对照组。跟踪观察3年,统计两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分析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结果暴露组失访4例,对照组失访5例,均未纳入最终分析。除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外,其他临床参数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暴露组发生心血管事件52例,发生率为25%;对照组发生心血管事件22例,发生率为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26,P=0.007)。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是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OR=2.129,95%CI 1.208~3.749,P=0.008)。结论高血压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心血管事件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自我管理监测表在出院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6年3月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高血压患者15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8例。对照组患者出院后给予常规高血压健康教育,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家庭自我管理监测表进行管理。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半年后血压,空腹血糖,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及干预半年后自我效能评分。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及血浆Hcy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半年后观察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及血浆Hcy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及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半年后观察组患者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半年后观察组患者服药行为、遵医嘱行为、健康行为、日常生活管理行为评分及自我效能总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家庭自我管理监测表在出院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良好,有利于更好地控制患者血压、血糖、血脂,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4.
马晶  吴苏河 《地方病通报》2015,(1):36-37,40
目的探讨社区高血压患者规范化管理对健康知晓率、血压控制达标率、遵医行为形成率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已进行规范化管理(干预组)和未进行规范化管理(对照组)的高血压患者各60例,比较其2012─2013年的服药依从性、血压控制情况、血压测量习惯以及相关健康知识知晓率等情况。结果干预组平均年龄(51.00±11.54)岁,对照组(52.03±12.57)岁,两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69,P0.01);高血压标准知晓率,干预组(83.33%)高于对照组(41.6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222,P0.05);减盐降血压知识知晓率,干预组(100.00%)高于对照组(5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839,P0.05);血压控制率,干预组(88.33%)高于对照组(5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807,P0.05);服药依从性,干预组(96.67%)高于对照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70,P0.05);定期测量体重行为形成率,干预组(96.67%)高于对照组(7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070,P0.05);两组间BMI行为形成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77,P0.05);测量血压行为形成率,干预组(96.67%)高于对照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70,P0.05)。结论社区对高血压患者进行规范化管理,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健康知识知晓率、血压控制率、遵医行为形成率,降低社区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4C护理干预对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自我管理能力及遵医行为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2月~2018年4月,冠心病PCI术患者80例入组,按照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n=40)、观察组(n=40),分别实施常规管理、4C护理干预。结果 6个月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GSES、自我护理能力组内对比高于术后次日,组间对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第6个月不遵医用药、饮食问题、少运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4C护理干预可以提升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自我管理能力,减少遵医行为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芪参益气滴丸对原发性高血压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患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江滨医院住院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并HHCY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依那普利联合硝苯地平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芪参益气滴丸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MMP-9、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及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MMP-9、Hcy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清MMP-9、Hcy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清ET-1水平低于对照组,血清NO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芪参益气滴丸可有效降低原发性高血压并HHCY患者血清MMP-9水平,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有利于稳定斑块。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在高血压患者病情程度及诊断的作用进行分析。方法以我科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接收的278例高血压患者为观察组,并根据病情程度分为1级、2级、3级组;同时对来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同期患者随机抽取114例作为对照组,对各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进行观察比较,并通过ROC曲线评价对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在高血压诊断中的作用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及各亚组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上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病情程度不同的亚组Hcy差异不显著(P0.05),但随高血压级别增加在Hcy水平上表现出上升趋势;在Hcy大于13μmol/L情况下,血Hcy在不同级别高血压诊断方面均有较高价值。结论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高血压患者病情程度相关,Hcy在高血压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同型半胱氨酸、胱抑素C与高血压病及高血压脑出血的相关性。方法 将研究对象分为高血压脑出血组(108例)、单纯高血压组(100例)和正常对照组(100例),检验其血中同型半胱氨酸、胱抑素C、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结果 高血压脑出血组及单纯高血压组同型半胱氨酸、胱抑素C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脑出血组同型半胱氨酸、胱抑素C水平高于单纯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型半胱氨酸、胱抑素C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 监测同型半胱氨酸、胱抑素C水平对早期防治高血压及脑出血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小剂量叶酸配合降压药物治疗对"H"型高血压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5月我院收治的老年"H"型高血压患者1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7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降压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小剂量叶酸治疗,0.8 mg/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第3、6、12个月的血Hcy水平及CIMT厚度。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血Hcy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3、6、12个月,观察组患者血Hcy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治疗后第3个月,两组患者CIM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6、12个月,观察组患者CIMT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降压药物配合口服小剂量叶酸治疗可有效地降低"H"型高血压患者血Hcy水平,减缓颈动脉内膜的进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非洛地平联合洛伐他汀对高血压病人血清胱抑素C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高血压病人3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19例给予盐酸贝那普利5 mg每日1次口服,洛伐他汀10 mg每日1次口服;试验组19例给予非洛地平5 mg每日1次口服,洛伐他汀10 mg每日1次口服。治疗28 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压、总胆固醇、血清胱抑素C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总有效率(89.5%)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5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血压、总胆固醇、血清胱抑素C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血压、总胆固醇、血清胱抑素C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洛地平联合洛伐他汀可有效控制血压,推测其与降低病人总胆固醇、血清胱抑素C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