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急诊床旁超声联合即时检验(Point-Of-Care Testing,POCT)技术评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东莞黄江医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例,随机分为3组,床旁超声心动图检查组(EB-Echo组),急诊床旁超声联合POCT检查组(EB-Echo+POCT...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超声心动图对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PAIVS)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8年5月广西北海人民医院、贵州安顺妇幼保健医院及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PAIVS患儿25例,均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分析PAIVS检出率及其表现。结果 (1)超声心动图检出PAIVS患儿23例,检出率为92.0%;漏诊2例,漏诊率为8.0%。25例患儿室间隔均完整,其中经心外科手术确诊19例,经心血管造影确诊4例,经心脏CT确诊3例。(2)肺动脉瓣膜性闭锁20例,肺动脉瓣消失及主肺动脉近端闭锁5例,其中"右心室依赖型"冠状动脉循环3例。(3)右心室发育不良者12例,占48.0%。(4)合并房间隔缺损或卵圆孔未闭25例(占100.0%),右房室瓣反流23例(占92.0%),动脉导管未闭18例(占72.0%),右房室瓣发育不良10例(占40.0%),体肺侧支7例(占28.0%),右房室瓣闭锁2例(占8.0%)。结论超声心动图对PAIVS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PAIVS主要类型为肺动脉瓣膜性闭锁,患儿常伴有右心室发育不良、房间隔缺损或卵圆孔未闭、右房室瓣返流、动脉导管未闭等。  相似文献   

3.
急性胸痛发作95例床旁超声心动图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2004年9月至2007年9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急诊床旁超声心动图检查的急性胸痛患者95例临床资料,探讨急诊床旁超声心动图在急性胸痛发作中的临床应用.急诊床旁超声心动图检查直接明确诊断或提供重要参考87例(91.6%);漏诊3例(3.2%);检查结果阴性5例(5.26%).纠正初始诊断10例(10.5%);直接导致即刻临床干预8例(8.4%).急诊床旁超声心动图检查快捷、方便,对鉴别急性胸痛病因,临床决策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小儿CHD复杂畸形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0例CHD复杂畸形患儿术前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总结其图像特点,并与手术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计算其诊断的准确率。结果手术证实的50例患儿中,超声心动图漏诊3例,部分型肺静脉异位引流漏诊1例,仅诊断为房间隔缺损及动脉导管未闭;合并动脉导管未闭的法乐四联症2例,未做动脉导管未闭(PDA)诊断,超声诊断准确率为94%,余超声检查结果与手术基本相符。结论超声心动图检查对小儿CHD的诊断准确率较高,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作为唯一影像学工具引导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连续入选单纯动脉导管未闭患者30例,年龄(6.3±2.5)岁,体质量(22.5±7.3)kg,动脉导管直径(3.8 ±0.9)mm.患者均在经胸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股动脉行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封堵后以超声心动图评价治疗效果.术后1个月在门诊随访.结果 30例患者均成功在超声心动图引导下完成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手术操作时间为(32.8±5.7) min,Amplatzer ADOⅡ封堵器直径(4.9 ±1.0)mm.6例患者术后早期有微量残余分流,无外周血管损伤及心脏穿孔等并发症.所有患者均康复出院,住院时间为(3.4±0.7)d.术后1个月随访,患者均无残余分流、心包积液等并发症.结论 单纯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股动脉行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安全、有效,能避免使用X线和对比剂.  相似文献   

6.
经皮导管左盘外包膜卵圆孔封堵器治疗卵圆孔未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经皮导管左盘外包膜卵圆孔封堵器治疗卵圆孔未闭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在X线透视和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股静脉,通过10~12 F长鞘,采用左盘外包膜卵圆孔封堵器对有指征的卵圆孔未闭患者行介入治疗.术后口服阿司匹林(100 mg/d)6个月.术后24 h、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年分别行临床和超声心动图随访,以后每年随访1次.结果 共有25例卵圆孔未闭患者行卵圆孔封堵术,成功率为96%.没有发生院内不良事件和封堵器血栓形成、感染、心肌梗死等并发症.7例患者在术中出现频发性房性早搏或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术后很快终止.随访6~42(25±12)个月,封堵器位置正常,无房水平残余分流,未出现新发的心律失常和脑血管事件.结论 经皮导管左盘外包膜卵圆孔封堵器治疗卵圆孔未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患儿盲穿中心静脉置管(PICC)24小时内床旁超声检查判断导管尖端位置的效果.方法 491例NICU患儿均盲穿置入PICC导管,其中经上腔静脉入路置入导管93例、经下腔静脉入路置入导管398例.置管24 h内分别采用床旁超声、床旁X线检查观察患儿PICC导管尖端位置,判断置入PIC...  相似文献   

8.
本文比较了动脉导管未闭的介入治疗及同期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2003年1月~2006年4月我中心经超声心动图筛选动脉导管末闭(PDA)的87例患者,临床判断已经没有自然愈合的可能,并符合以下条件:①术前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单纯PDA患者,动脉导管最窄直径1.2~12.8 mm;②不伴有其他需要治疗的心脏疾患;③术前无严重感染史.  相似文献   

9.
张军  李军  钱蕴秋  徐晖  王晓敏 《心脏杂志》2001,13(4):266-268
目的 :探讨室间隔缺损并发畸形的发生率及超声心动图漏检并发畸形的原因。方法 :对 379例非复杂性先心病室缺并发畸形的超声心动图检测结果与手术所见进行比较。结果 :较常见的非复杂性先心病室缺并发畸形的发生率为 36.0 % ,为卵圆形未闭、房缺、动脉导管未闭、右室流出道狭窄、右室双腔心及肺动脉瓣狭窄。超声心动图比较容易漏诊的室缺并发畸形为卵圆孔未闭、右室流出道狭窄及一些少见并发畸形。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室缺并发畸形具有一定的漏诊率 ,注意全面扫查及改进探查技巧有助于提高室缺并发畸形的检出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超声心动图评估经口服布洛芬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方法将确诊为PDA的46例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5例)口服布洛芬,对照组(21例)未立即治疗,7d后对所有患儿进行超声心动图复查,观察两组PDA关闭情况。结果 25例PDA早产儿口服布洛芬后19例闭合,6例未闭;21例未做治疗的早产儿,10例自然闭合,11例未闭,对动脉导管未能自然关闭患儿给予布洛芬补救治疗,经心脏超声复查6例闭合。治疗组治疗后闭合率76%,对照组自然闭合率47.6%,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未发现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结论经超声心动图评估发现经口服布洛芬治疗早产儿PDA有效率高于未治疗组,未发现相关药物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第二代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amplatzer duct occluderⅡ,ADO-Ⅱ)介入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疗效和经验。方法对湖南省儿童医院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采用ADO-Ⅱ进行封堵的24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其中动脉导管未闭18例、室间隔缺损(肌部)2例以及冠状动脉瘘4例。术前经临床以及经胸超声心动图筛选,术中心导管造影结合经胸超声心动图及术后即刻和随访,观察术后残余分流、封堵器位置以及并发症。结果 16例动脉导管未闭即刻封堵成功,无残余分流,无并发症;2例动脉导管未闭即刻封堵时有少许残余分流,无其他并发症。3例冠状动脉瘘封堵器无残余分流,1例冠状动脉瘘封堵处术后1个月少许线样分流。2例室间隔缺损均即刻封堵成功,无残余分流,心电图未见明显房室传导阻滞。结论 ADO-Ⅱ封堵器以其操作相对简便、成功率高以及并发症少的优点,在把握适应证的前提下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CHD)合并肺部感染时超声心动图表现。方法选取2011年7月至2014年6月济南军区总医院收治的CHD合并肺部感染患儿,观察感染控制前后患儿超声心动图表现。结果 CHD患儿肺部感染控制后,三尖瓣反流程度较控制前有显著好转(P<0.05);患儿肺部感染控制前肺动脉/主动脉收缩压比值为(0.89±0.21),显著高于感染控制后的比值(0.53±0.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控制肺部感染前,室间隔缺损患儿心脏血流由左向右分流10例,由右向左分流8例;动脉导管未闭患儿心脏血流双向分流8例,由右向左分流4例;房间隔缺损患儿心脏血流由右向左分流8例。控制肺部感染后,室间隔及动脉导管未闭患儿心脏血流均为由左向右分流,房间隔缺损患儿心脏血流亦均为由左向右分流。结论 CHD患儿合并肺部感染时,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患儿心脏血流并非全部表现为左向右分流,故超声心动图检查时应仔细分析。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在非动脉导管未闭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998年5月至今,采用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治疗非动脉导管未闭心血管疾病共13例,其中肺动静脉瘘7例、主动脉右窦破入右心室3例、冠状动脉瘘2例、左锁骨下动脉近段假性动脉瘤1例。介入治疗前、后均行超声心动图或/和心血管造影检查。结果13例操作技术全部成功,除1例发生一过性冠状动脉气栓外,余无并发症发生。结论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应用于一些非动脉导管未闭疾病的介入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卵圆孔未闭(PFO)的存在可致左室辅助装置(LVAD)植入后出现低氧血症及矛盾栓塞.超声是术前PFO检出的重要手段,本文对LVAD植入前超声心动图检查PFO的评估价值进行总结.方法 回顾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行永仁心LVAD植入术的12例患者资料,LVAD植入前通过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经食管超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诊床旁超声心动图在急诊心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入选2013年6月~2015年1月于江苏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就诊的心血管疾病患者188例,其中男性120例,女性68例,年龄45~82岁,平均年龄(62.1±5.7)岁。所有患者入院30 min内均行急诊床旁超声心动图及常规十二导联心电图检查,观察超声心动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准确率、检查反应时间、检查用时及诊断用时。对比超声心动图与临床证实诊断结果,其中临床证实为通过手术、治疗或其他影像学检查确诊。结果所有188例患者中166例依据超声心动图结果明确诊断,准确率为88.3%。临床证实对各类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准确率与超声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超声心动图与心电图对各类心血管疾病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8.3%、4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心动图检查反应时间、检查用时及诊断用时略高于心电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急诊床旁超声心动图诊断心血管疾病准确率较高,检查用时及诊断用时相对较少,利于急性心血管疾病的快速诊断与早期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声学造影(cTTE)与对比增强经颅多普勒(cTCD)对卵圆孔未闭右向左分流的筛查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2021年6月因偏头痛、不明原因脑卒中、头晕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临床高度怀疑卵圆孔未闭(PFO)的92例患者,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声学造影(cTEE)...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的发病率及其自然病程。方法对2006年7月至2009年6月在佛山市妇幼保健院出生2~4 d的10 795例新生儿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进行PDA筛查,并对诊断为PDA的患儿于出院后3、6、9个月定期进行超声心动图跟踪观察。结果 10 795例新生儿中,筛查出PDA 1 367例,发病率为12.66%。PDA患儿于生后3、6、9个月的自发性闭合率分别为82.1%,94.7%和97.1%。结论绝大多数新生儿PDA能于3个月内自愈。新生儿PDA可不必急于治疗,但应加强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与经导管球囊测径或经导管造影对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ASD)、动脉导管未闭(PDA)异常通道检测的相关性,为精确选择封堵器提供可靠数据.方法对8例继发孔ASD患者采用经食道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法和导管球囊法测量ASD最大径;对12例PDA患者采用经胸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法和经导管造影法测量PDA最窄径,并进行自身对照.结果ASD患者球囊测径法所测最大径较多普勒法偏大(27.7±3.3比24.8±3.2,P>0.05);PDA患者导管造影法所测最窄径较多普勒法明显偏小(3.5±2.5比5.2±2.3,P<0.05).结论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SD、PDA有确诊作用;但对异常通道的检测,在ASD最大径偏小,在PDA最窄径明显偏大.封堵术中应以导管法所测值为准选择封堵器.  相似文献   

19.
卵圆孔未闭(PFO)是目前成人中最为常见的先天性心脏异常之一。近年来的许多研究表明,PFO与不明原因卒中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封闭卒中高危人群开放的卵圆孔,有望降低卒中发生率。另外,也发现PFO与减压病、偏头痛、晕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等多种病症的发病有关,闭合卵圆孔可能有益于上述患者。本文报道1例发作性晕厥的患者,经胸超声心动图声学造影(cTTE)提示PFO可能,完善经食管超声心动图+cTEE明确PFO存在,故考虑PFO相关心原性晕厥可能性大,遂行冠状动脉导丝联合球囊下经导管介入封堵术。术后半年患者无晕厥再发。  相似文献   

20.
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PDA)是常见先天性心脏病之一, 其发病率占先天性心胜病的10%-21%,每2500-5000例存活新生儿中即可发生1例。女性多见,男女比例约为1:3[1-2]。动脉导管是胎儿时期降主动脉和肺动脉之间的正常通道,正常新生儿的动脉导管在出生后即开始发生收缩,在24~48小时内实现功能性闭合。过去外科开胸手术是治疗该病的唯一方法,随着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早期诊断、药物干预和介入治疗的不断发展,其中经导管介入治疗已逐步成为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的重要治疗方法并趋于规范化。本文对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诊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