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干扰素-γ(IFN-γ)、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白介素-6(IL-6)和白介素-17(IL-17)水平变化及其预后。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接诊的10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进行研究,根据疾病类型将其均分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组和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组,此外,选择同期健康体检的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对三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血清IFN-γ、TGF-β、IL-6和IL-17水平及其预后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ALL组和AML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603,P=0.8061)。治疗前,ALL组和AML组的IFN-γ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TGF-β、IL-6和IL-17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L组血清IFN-γ、IL-6水平明显高于AML组(P0.05),但两组患者的血清TGF-β、IL-17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LL组显效患者血清IFN-γ水平高于无效患者(t=8.6250,P=0.0000),TGF-β水平低于无效患者(t=4.5539,P=0.0000),IL-6水平低于无效患者(t=12.9912,P=0.0000),IL-17水平低于无效患者(t=10.0341,P=0.0000)。AML组显效患者血清IFN-γ水平高于无效患者(t=27.4937,P=0.0000),TGF-β水平低于无效患者(t=4.6727,P=0.0000),IL-6水平低于无效患者(t=5.5393,P=0.0000),IL-17水平均低于无效患者(t=11.7118,P=0.0000)。结论急性白血病与血清IFN-γ、TGF-β、IL-6和IL-17水平密切相关,可把患者血清水平作为临床诊断急性白血病、评价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肺结核患者血清与痰上清液中白介素4(IL-4)、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40例肺结核患者空腹抽取外周静脉血、采集痰上清液,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两者中的IL-4、TNF-α、IFN-γ、TGF-β水平,聚合酶链式反应法(PCR)检测结核菌的感染程度。结果肺结核患者痰上清液中IL-4、TNF-α、IFN-γ、TGF-β水平显著高于血清中(P0.01);痰菌量4+的痰上清液中的IL-4、TNF-α、IFN-γ、TGF-β的水平显著高于痰菌量+~3+的(P0.05);痰上清液中IL-4水平与TNF-α水平呈正相关(r=0.543,P0.05),血清中IFN-γ与TGF-β呈正相关(r=1.137,P0.05)。结论肺结核患者痰上清液中IL-4、TNF-α、IFN-γ、TGF-β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外周血,随着痰菌量的增多,痰上清液中IL-4、TNF-α、IFN-γ、TGF-β的表达水平不同程度升高。  相似文献   

3.
河北中医学院目的:探讨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调节性T细胞(Treg)、白介素IL-17、IL-35和γ-干扰素(IFN-γ)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中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月医院收治的8~~+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作为MM组,并选取同时期体检健康者30例为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4~+/CD8~+T细胞比例和CD4~+CD25~(high/+)CD127~(low/-)调节性T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IL-17、IL-35和IFN-γ表达水平;比较各组不同指标间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多发性骨髓瘤患者CD4~+T细胞、CD4~+/CD8~+T细胞比例降低,CD8~+T细胞、Treg细胞比例升高;MMⅢ期患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临床分期的提高,Treg细胞呈现增高趋势;MMⅢ期Treg细胞水平明显高于Ⅰ期(P0.05);血清IL-17水平依次为MMⅢ期Ⅱ期Ⅰ期对照组,血清IL-35和IFN-γ水平依次为对照组Ⅰ期Ⅱ期Ⅲ期(P0.05);Treg细胞比例依次为进展期稳定期对照组(P0.05);血清IL-17水平进展期稳定期对照组,血清IL-35和IFN-γ水平则对照组稳定期进展期(P0.05)。结论:T淋巴细胞亚群、调节性T细胞、IL-17、IL-35和IFN-γ水平异常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疾病进展及预后相关。目的:探讨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调节性T细胞(Treg)、白介素IL-17、IL-35和γ-干扰素(IFN-γ)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中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月医院收治的86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作为MM组,并选取同时期体检健康者30例为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4~+/CD8~+T细胞比例和CD4~+CD25high/~+CD127low/-调节性T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IL-17、IL-35和IFN-γ表达水平;比较各组不同指标间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多发性骨髓瘤患者CD4~+T细胞、CD4~+/CD8~+T细胞比例降低,CD8~+T细胞、Treg细胞比例升高;MMⅢ期患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临床分期的提高,Treg细胞呈现增高趋势;MMⅢ期Treg细胞水平明显高于Ⅰ期(P0.05);血清IL-17水平依次为MMⅢ期Ⅱ期Ⅰ期对照组,血清IL-35和IFN-γ水平依次为对照组Ⅰ期Ⅱ期Ⅲ期(P0.05);Treg细胞比例依次为进展期稳定期对照组(P0.05);血清IL-17水平进展期稳定期对照组,血清IL-35和IFN-γ水平则对照组稳定期进展期(P0.05)。结论:T淋巴细胞亚群、调节性T细胞、IL-17、IL-35和IFN-γ水平异常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疾病进展及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复方敏维糖浆治疗湿疹和荨麻疹对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IL-17及γ-干扰素(IFN-γ)水平的影响,并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该院收治的湿疹和荨麻疹患者35例作为湿疹和荨麻疹患者组,给予复方敏维糖浆进行治疗,观察35例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前后的症状积分及治疗前后患者血清IL-4、IL-17及IFN-γ水平变化。另选取同期来该院体检的健康者3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其血清IL-4、IL-17及IFN-γ水平,并与湿疹和荨麻疹患者组治疗前、后血清IL-4、IL-17及IFN-γ水平进行比较,分析复方敏维糖浆对湿疹和荨麻疹患者血清IL-4、IL-17及IFN-γ水平的影响。结果湿疹和荨麻疹患者组治疗后血清IL-4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血清IL-17及IFN-γ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治疗前、后血清IL-4、IL-17及IFN-γ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疹和荨麻疹患者组治疗后血清IL-4、IL-17及IFN-γ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湿疹和荨麻疹患者组治疗后皮疹评分为(2.68±1.04)分,明显低于治疗前的(7.86±2.81)分,治疗后瘙痒评分为(2.93±1.25)分,明显低于治疗前的(7.36±2.54)分,治疗前、后皮疹和瘙痒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5例湿疹和荨麻疹患者经过治疗26例患者痊愈,5例患者显效,2例患者有效,2例患者无效,总有效率为94.3%;治疗后有1例患者出现嗜睡,1例患者出现头晕,1例患者出现恶心,1例患者出现口干,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4%。结论复方敏维糖浆治疗湿疹和荨麻疹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可改善患者血清IL-4、IL-17及IFN-γ水平,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外周血中Th1/Th2/Th3型细胞因子网络平衡及其与疾病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54例SLE患者及20例正常对照外周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干扰素-γ(IFN-γ)及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表达水平。结果(1)SLE患者血清IL-4、IFN-γ的表达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血清TGF-β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IL-4/IFN-γ的比值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2)SLE血液系统受累组TGF-β的表达水平低于血液系统未受累组(P<0.05);抗ds-DNA阳性组IFN-γ的表达水平高于抗ds-DNA阴性组(P<0.05),IL-4/IFN-γ比值及TGF-β的表达水平低于抗ds-DNA阴性组(P<0.05)。结论SLE患者的IL-4、IFN-γ表达水平增高,TGF-β的表达水平降低,存在明显的细胞因子网络平衡失调,Th1/Th2/Th3细胞因子网络出现异常在SLE的发病过程中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患儿血清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辅助性T细胞1(Th1)/辅助性T细胞2(Th2) Th2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90例NRDS患儿按病情严重程度给予针对性治疗,治疗前后测定血清IL-6、TNF-α及Th1类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与Th2类细胞因子白介素-4(IL-4)水平,计算IFN-γ/IL-4比值,分析上述因子在NRDS发病中的作用及意义。结果Ⅱ级患儿IL-6、TNF-α水平高于Ⅰ级,Ⅲ级患儿高于Ⅱ级,Ⅳ级患儿高于Ⅲ级(P 0. 05);不同严重程度分级NRDS患儿IFN-γ、IL-4及IFN-γ/IL-4比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Ⅱ级患儿IFN-γ水平、IFN-γ/IL-4比值高于Ⅰ级,IL-4水平低于Ⅰ级,Ⅲ级患儿IFN-γ水平、IFN-γ/IL-4比值高于Ⅱ级,IL-4水平低于Ⅱ级,Ⅳ级患儿FN-γ水平、IFN-γ/IL-4比值高于Ⅲ级,IL-4水平低于Ⅲ级(P 0. 05)。NRDS患儿严重程度分级与治疗前血清IL-6、TNF-α水平及IFN-γ/IL-4比值呈正相关(P 0. 05)。NRDS患儿治疗后血清IL-6、TNF-α、IFN-γ水平及IFN-γ/IL-4比值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IL-4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 0. 05)。结论 NRDS患儿血清TNF-α、IL-6、IFN-γ处于较高水平,而IL-4水平较低,IFN-γ/IL-4比值较高,且上述因子的变化与患儿病情进展及治疗效果存在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肺腺癌患者血清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并分析其与肺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将本院2018年7月—2020年7月收治的86例肺腺癌作为研究组,另将同期我院体检健康者94例作为对照组。对比研究组治疗前后与对照组血清IFN-γ、IL-4、IL-6水平;比较预后不良与预后良好肺腺癌患者治疗前血清IFN-γ、IL-4、IL-6水平,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治疗前血清IFN-γ、IL-4、IL-6水平对肺腺癌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 血清IFN-γ水平研究组治疗前<研究组治疗后<对照组,IL-4、IL-6水平研究组治疗前>研究组治疗后>对照组(P<0.05)。预后不良组治疗前血清IFN-γ水平低于预后良好组,IL-4及IL-6水平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IFN-γ、IL-4、IL-6联合预测肺腺癌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更高。结论 血清IFN-γ、IL-4、IL-6在肺腺癌患者中异常表达,可能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其联合检测可为患者预后评估提供...  相似文献   

8.
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IFN-γ、IL-4水平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者血清中干扰素α(IFN-γ)、白细胞介素-4(IL-4)的水平变化与HFRS患者病情转归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46名正常对照者和49例不同治疗时期的HFRS患者血清中IFN-γ、IL-4的含量.结果 HFRS患者血清中IFN-γ、IL-4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重症患者发热期血清中IFN-γ的含量明显高于恢复期,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轻症患者发热期血清中IL-4的含量明显高于恢复期,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HFRS患者血清中IFN-γ、IL-4的含量明显升高,随着病情的好转,血清中IFN-γ、IL-4的含量逐渐趋向正常,IFN-γ和IL-4的检测有利于HFRS病情的观察和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IL-4)、干扰素(IFN-γ)水平在特发性肺纤维化(IPF)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方法对27例IPF患者治疗前与治疗3个月后有效组(n=18)和无效组(n=9)外周血血清中的IL-4、IFN-γ含量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IPF患者血清中的IL-4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血清IFN-γ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血清IL-4水平治疗后有效组较治疗前降低(P〈0.05),无效组较治疗前升高(P〈0.05),血清IFN-γ水平治疗后无效组比治疗前降低(P〈0.05)。结论 IPF的病情进展与患者血清中IL-4水平增高或者IFN-γ的水平降低有关,检测血清中IL-4、IFN-γ含量变化特点有助于了解其与IPF的关系,可能进一步作为IPF辅助诊断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干扰素-γ(IFN-γ)水平及利培酮、氯丙嗪治疗后的影响.方法 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给予利培酮或氯丙嗪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4周末、8周末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血清IL-8、IFN-γ水平变化,同时分别与正常人群作对照比较.结果 患者组治疗前IL-8、IFN-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培酮、氯丙嗪治疗后4周末、8周末IL-8血清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IL-8仍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药物治疗前后血清IL-8、IFN-γ平均浓度均有提高,但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IL-8、IFN-γ水平存在免疫改变和一定程度紊乱,抗精神病药物利培酮、氯丙嗪对血清IL-8、IFN-γ水平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HBV感染者外周血细胞因子IL-15、IL-16、IFN-γ、TGF-β的表达水平变化的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肝癌患者60例(HCC组)、肝硬化患者60例(LC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0例(CHB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60例(ASC组)和健康对照者40例(健康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细胞因子表达水平,运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HBV DNA载量,同时检测各项生化指标。结果随着患者病情加重,细胞因子IL-15、IL-16、IFN-γ、TGF-β表达水平均呈逐渐升高的趋势,且在肝硬化患者中达到最大值。与健康对照组相比,不同临床类型HBV感染者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15、IL-16、IFN-γ、TGF-β在CHB患者外周血HBV DNA高载量组表达水平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15、IL-16、IFN-γ、TGF-β可能参与了乙型肝炎的肝脏炎性损伤过程,且其表达水平与病毒量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测定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IL-10、IL-17和干扰素-γ(IFN-γ)水平,并探究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3月该院接诊的4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作为哮喘组,并根据病情分为缓解期组和急性发作组。选择同期在该院接受体检的健康人4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IL-4、IL-10、IL-17和IFN-γ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哮喘组IL-4、IL-17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47.03±8.42)pg/mL vs.(15.82±3.30)pg/mL,(102.40±26.20)ng/L vs.(43.20±7.40)ng/L],IL-10、IFN-γ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84.20±4.38)ng/L vs.(98.83±5.23)ng/L,(94.36±23.67)ng/L vs.(110.70±30.02)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缓解期组血清IL-4、IL-17水平均显著低于急性发作组[(19.16±3.92)pg/mL vs.(38.82±5.14)pg/mL,(51.32±8.31)ng/L vs.(82.08±9.20)ng/L],IL-10、IFN-γ水平均显著高于急性发作组[(71.46±4.28)ng/L vs.(48.07±4.12)ng/L,(63.27±6.26)ng/L vs.(31.98±4.13)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IL-4、IL-10、IL-17水平和IFN-γ浓度与支气管哮喘存在密切的联系,对其浓度进行检测可判断患者的病情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结核性胸膜炎治疗前后血清和胸腔积液抑瘤素-M(OSM)、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干扰素-γ(IFN-γ)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本院收治的65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纳入病例组,另择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病例组患者进行常规抗结核、抽取胸腔积液及糖皮质激素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3、6、9d时测定血清及胸腔积液OSM、TGF-β1、IFN-γ水平,统计治疗1个月后预后情况。结果⑴病例组患者血清OSM、TGF-β1及IFN-γ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⑵病例组患者治疗后血清及胸腔积液OSM、TGF-β1及IFN-γ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⑶预后良好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6、9d时血清及胸腔积液OSM、TGF-β1及IFN-γ水平均显著低于预后欠佳组(P0.05)。⑷入院时血清OSM、TGF-β1、IFN-γ及胸腔积液OSM、TGF-β1、IFN-γ预测预后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4、0.735、0.634、0.875、0.862、0.797。⑸治疗9d后血清OSM、TGF-β1、IFN-γ及胸腔积液OSM、TGF-β1、IFN-γ差值预测预后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4、0.819、0.665、0.885、0.864、0.830。结论结核性胸膜炎患者治疗后血清及胸腔积液OSM、TGF-β1、IFN-γ等因子水平均显著降低,各指标基线值及治疗后差值均可一定程度预测患者预后,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甲全切除治疗原发性甲亢(甲亢)合并甲状腺癌对患者心、肝功能及血清IFN-γ、IL-17、IL-35、PTH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 92例原发性甲亢合并甲状腺癌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治疗,观察组给予全甲状腺切除术治疗,记录两组疗效、心脏功能和肝功能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14d的血清TT3与TT4值、LVEF、IFN-γ、IL-35高于术前,LVESV和LVEDV、PTH、IL-17值低于术前(P0.05),术后14d观察组的血清TT3、TT4、PTH、IFN-γ、IL-17、IL-35与对照组对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5%,对照组为4.3%,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次全切除术,全甲状腺切除术治疗原发性甲亢合并甲状腺癌具有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IL)-17A水平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45例PCOS患者(PCOS组)、45名体检健康女性(正常对照组)及38例妇科其他原因导致不育的患者(疾病对照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清硫酸脱氢表雄酮(DHEAS)、总睾酮(TT)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IL-17A、IL-6和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水平。结果 PCOS组血清TT、DHEAS、IL-17A、IL-6和TGF-β_1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疾病对照组(P0.05);TT与IL-17A、IL-6和TGF-β_1均呈明显正相关(r=0.632,P0.01;r=0.650,P0.05;r=0.708,P0.05)。PCOS患者治疗后血清IL-17A、IL-6和TGF-β_1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结论 PCOS患者血清IL-17A水平显著升高,可作为反映PCOS疗效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6.
袁媛  陈洁  邓兰  杨雪梅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0,17(6):751-754,757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白细胞介素(IL)-17、IL-6、转化生长因子(TGF)-β、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表达水平,分析这些指标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以及复方甘草酸苷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17、IL-6、TGF-β、MMP-2表达的影响。方法测定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5例)及健康对照者(20例)IL-17、IL-6、TGF-β、MMP-2的表达水平,分析以上细胞因子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测定加用复方甘草酸苷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组)及采用常规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对照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的变化及IL-17、IL-6、TGF-β、MMP-2表达水平。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17、IL-6、MMP-2、TGF-β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者(P<0.05),且随着疾病严重程度的增加,IL-17、IL-6、MMP-2、TGF-β水平升高(P<0.05);IL-17、IL-6、TGF-β、MMP-2表达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P<0.05)。治疗2周后,治疗组患者ALT、TBIL降低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IL-17、IL-6、TGF-β水平降低程度也均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IL-17、IL-6、MMP-2、TGF-β参与了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生、发展,复方甘草酸苷可能通过降低患者血清IL-17、IL-6、TGF-β水平参与免疫调节,发挥抗炎、保肝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中细胞因子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4(IL-4)、转化因子(TGF)-β1、白细胞介素-9(IL-9)、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在青年首发抑郁症中检测意义。方法将于贵州省第二人民医院心身科住院的90例青年首发抑郁症患者纳入本研究,作为患者组,并且按不同病程(半年以内、半年至2年、2年以上)分为3个亚组进行比较。另外,选取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用ELISA法检测。各细胞因子水平、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因子分间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IL-9水平在半年至2年和2年以上组高于对照组(P0.05)。半年以内组:IFN-γ与精神性焦虑呈负相关(P0.05);IL-9与躯体性焦虑、全身症状呈正相关(P0.05);IL-17与忧郁情绪、自杀呈正相关(P0.05)。半年至2年组:IFN-γ与入睡困难、早醒、工作和兴趣呈负相关,与躯体性焦虑呈正相关(P0.05);IL-9与睡眠不深呈负相关(P0.05);IL-17与忧郁情绪呈负相关(P0.05)。2年以上组:IFN-γ与忧郁情绪、阻滞呈正相关(P0.05);IL-4与忧郁情绪呈正相关(P0.05)。结论不同细胞因子在青年首发抑郁症中表现不一,细胞因子可能参与了抑郁症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支气管哮喘患者T_H1、T_H2、T_H17及Treg细胞相关炎性因子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多重蛋白定量技术(CBA法)检测支气管哮喘患者及健康对照人群血清中T_H1、T_H2、T_H17及Treg细胞相关细胞因子的蛋白质表达。结果在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白细胞介素2(IL-2)、IL-4、IL-6、IL-17A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人群,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支气管哮喘患者与健康人群血清中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气管哮喘患者外周血中TGF-β、IL-2、IL-4、IL-6、IL-17A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推测存在TH1、TH2、TH17及Treg细胞的比列失衡。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血清中诱骗受体3(DcR3)、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4(IL-4)的水平,分析其在AS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66例AS患者和48例体检健康者,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DcR3、IFN-γ、TNF-α和IL-4水平,并分析血清DcR3水平与AS各临床和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AS患者血清DcR3、TNF-α和IL-4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或0.01),且活动期AS组DcR3水平高于稳定期AS组(P0.05);AS患者血清IFN-γ/IL-4(TH1/TH2)比值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DcR3与IL-4、TNF-α、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和疾病活动指数(BASDAI)评分均呈正相关(r=0.45、0.31、0.41、0.38、0.65,P均0.01),DcR3与IFN-γ/IL-4比值呈负相关(r=-0.38,P0.01),与IFN-γ和血小板计数(PLT)无相关性(r=-0.12、0.23,P均0.05)。结论 AS患者血清DcR3水平显著升高;AS患者血清TH1和TH2类细胞因子均增高,其中TH2类优势应答。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IL)-37、IL-6及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ITP患者58例作为观察组,给予泼尼松治疗4周,在治疗前、治疗后分别采血与对照组比较。采用ELISA法检测观察组治疗前后及对照组血浆中IL-37、IL-6及TGF-β水平;采用实时荧光PCR(RT-PCR)检测治疗前后及对照组IL-37、IL-6及TGF-βmRNA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单个核细胞中的IL-37、IL-6、TGF-β蛋白水平。结果治疗前观察组血浆IL-37、IL-6及TGF-β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均较治疗前出现了明显下降(P0.05)。治疗前观察组IL-37、IL-6及TGF-βmRN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前观察组单个核细胞中IL-37、IL-6、TGF-β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5)。结论 IL-37、IL-6、TGF-β在ITP患者中明显升高,在治疗过程中得到抑制,这些指标可能对于ITP诊断及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