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背景:内镜下乙酸染色结合普通窄带成像(NBI)内镜能提高早期结直肠癌和癌前病变的诊断率。目的:评价乙酸染色结合NBI在早期结直肠癌和癌前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2011年11月-2013年7月接受结肠镜检查的180例患者共检出236个怀疑结直肠癌和癌前病变的病灶,分别用乙酸染色结合NBI(联合组)、单一NBI、靛胭脂染色的方法观察病灶腺管形态、微血管形态和黏膜白化时间,分析不同方法诊断结直肠癌和癌前病变的价值。结果:联合组腺管形态的内镜图像清晰度明显优于NBI组和靛胭脂组(χ2=15.113,P=0.000;χ2=6.128,P=0.013),微血管形态的内镜图像清晰度亦优于NBI组(χ2=7.384,P=0.007)。联合组、NBI组、靛胭脂组对结直肠癌和癌前病变的诊断总符合率分别为91.9%、89.0%、86.9%。联合组腺管形态的诊断率明显优于NBI组(χ2=4.490,P=0.034),而微血管形态无明显差异。联合组Ⅲ、Ⅳ、Ⅴ型腺管形态、Ⅱ、Ⅲ型微血管形态、黏膜白化时间30 s对结直肠癌和癌前病变的诊断敏感性分别为94.0%、92.8%、92.2%,特异性分别为87.4%、88.1%、88.0%,准确率分别为91.5%、91.1%、90.7%。联合组ⅤN型或高度不规则ⅤI型腺管形态、ⅢB型微血管形态和黏膜白化时间0~5 s预测浸润性癌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均较好。结论:乙酸染色结合NBI能清晰显示早期结直肠癌和癌前病变的腺管和微血管形态,与病理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有助于病变性质和浸润深度的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窄带光谱成像技术(NBI)对大肠增生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在白光及NBI模式下分别对大肠可疑病灶进行观察、诊断,以活检病理学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对比NBI与传统肠镜诊断大肠炎性增生、腺瘤、早癌及进展期肿瘤的敏感性及特异性。采用NBI模式结合放大内镜观察各种大肠增生性病灶的腺管开口分型及病灶表面微血管形态并进行评分,总结NBI下大肠各种增生性病灶的内镜下特点。结果(1)传统肠镜及NBI技术检查280例患者共发现368处病灶,NBI诊断大肠炎性增生、腺瘤及早癌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明显高于传统肠镜。(2)NBI下大肠炎性增生的腺管开口多为Ⅰ、Ⅱ型,腺瘤多为Ⅱ、Ⅲ型(共占94.2%),早癌的腺管开口可为Ⅲ(18.8%)、Ⅳ(56.3%)和Ⅴ型(25.0%),进展期肿瘤多为Ⅴ型开口(94.0%)。(3)NBI下大肠炎性增生、腺瘤、早癌及进展期恶性肿瘤的微血管形态学平均评分分别为1.35±0.72、3.86±1.07、6.52±2.59和11.42±3.59,评分在6.5分以上病灶高度提示为恶性病灶。结论NBI在鉴别诊断大肠增生性病灶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明显高于传统肠镜,NBI结合放大内镜对病灶腺管开口分型及微血管形态的观察能帮助预测病灶的病理性质。  相似文献   

3.
窄带成像内镜(NBI)和放大内镜结合可以更加清晰的观察消化道黏膜表面的微细结构及微血管形态,逐步成为临床诊断的有利工具。本文就NBI放大内镜在食管、胃和结直肠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在诊断Barrett食管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早期发现和诊断Barrett食管(BE)中的特殊肠上皮化生(肠化)细胞等癌前病变。方法选择2006年4月至11月问29例经胃镜检查确诊为内镜BE的患者,按普通内镜、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内镜靛胭脂染色加放大技术的顺序进行观察,评价各检查方法图像的清晰度;操作医生对NBI下观察到的BE黏膜腺管开口形态进行Endo分型,于改变最显著部位取活检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特殊肠化的检出率。结果在观察鳞一柱状上皮交界的病变轮廓清晰度方面,普通内镜、染色和NBI内镜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其中NBI最清晰,染色次之;在对BE黏膜的腺管开口形态观察中,NBI及内镜染色显著优于普通内镜;在对浅表毛细血管的观察中,NBI具有绝对优势。NBI下根据Endo分型,其Ⅳ型及V型腺管开口形态检出特殊肠化生的准确性达93%,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达89%及95%。结论NBI作为一种新型的内镜检查系统,不仅操作简单,对病变轮廓显示清晰,更可清晰观察到BE黏膜腺管开口及浅表毛细血管结构形态,对BE食管进行靶向病理活检具有良好指导意义和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食管早期癌及癌前期病变临床上诊断较困难,日前国内外应用色素内镜诊断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期病变,但由于内镜下染料喷洒的差异常致使染色不够均匀,易造成假阳性.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arrow band imaging,NBI)是一种新兴的内镜技术,它利用滤光器滤掉内镜光源光波中的宽带光谱,仅留下窄带光谱用于诊断消化道各种疾病[1-2],可精确观察消化道黏膜上皮形态,更好区分胃肠道上皮,如Barrett食管中的肠上皮化生、胃肠道炎症中血管形态的破坏,以及胃肠道早期肿瘤腺管开口类型(pit pattern)的不规则改变,从而提高内镜诊断的准确率.我们以病理组织学作为诊断标准,探索NBI在中老年人食管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窄带成像(NBI)放大内镜和染色放大内镜对结直肠肿瘤性和非肿瘤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75例患者92处病变分别在常规内镜模式、NBI放大模式及染色放大模式下进行观察,对发现的病变进行腺管开口分型及血管形态分型,将内镜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常规内镜检出87处(94.6%)病灶,NBI放大内镜检出90处(97.8%),染色放大内镜全部检出(100.0%).在病变轮廓、微血管形态的图像显示上NBI放大内镜明显优于染色放大内镜(P=0.000),在腺管开口形态的图像显示上NBI放大内镜与染色放大内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4).NBI放大内镜诊断结直肠肿瘤性病变的符合率、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1.3%(84/92)、83.9% (26/31)、95.1% (58/61),染色放大内镜则对应分别为89.1%(82/92)、80.6%(25/31)、93.4%(57/61),两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BI放大内镜和染色放大内镜对结直肠肿瘤性、非肿瘤性病变的鉴别效果相似,但NBI放大内镜能更为清晰地显示病变轮廓、微血管形态,且操作转换简单快捷,更易于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诊断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价值.方法 90例经内镜检查病理诊断的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共138个病变,分别在普通模式和NBI模式下观察食管黏膜.用普通放大及NBI放大观察病变的腺管开口形态及毛细血管结构形态,然后应用1.2%碘液行全食管染色,对所有NBI阳性及碘染色阳性部位均取活检,所有病变均以病理结果作为诊断标准,再将病变NBI分级、碘染色分级分别与病理诊断结果对比.结果 普通模式下发现病变104个(75.4%),NBI模式下发现病变120个(87.0%),碘染色发现病变138个(100.0%).NBI模式对病变的检出率高于普通模式(P<0.05),而低于碘染色(P<0.01),但NBI模式对高级别黏膜内瘤变的检出率与碘染色无明显差别(P>0.05),主要差别在于NBI模式对低级别黏膜内瘤变的检出率低于碘染色(P<0.01).结论 NBI可清晰显示早期食管癌、癌前病变的腺管开口及毛细血管结构形态,明显优于普通内镜,NBl技术与碘染色技术的有机结合可在更大程度上提高早期食管癌、癌前病变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窄带成像技术(NBI)模式下普通内镜和放大内镜对大肠肿瘤性与非肿瘤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08年9月至2010年2月间内镜中心行NBI内镜检查发现的大肠新生性病变的患者,对发现的大肠新生性病变进行黏膜表面细微腺管开口形态分型及微血管形态分型,综合工藤进英腺管开口形态分型法与佐野宁微血管形态分型法进行诊断,将NBI内镜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100例患者符合条件纳入研究,其中行NBI普通内镜64例,行NBI放大内镜36例.结果 排除不符合诊断标准的7例病例(NBI普通内镜5例,NBI放大内镜2例),NBI内镜对大肠肿瘤性与非肿瘤性病变诊断的总符合率为91.4%(85/93),其中NBI普通内镜为89.8%(53/59),NBI放大内镜为94.1%(32/34),均明显高于文献报道传统内镜的79.1%(P均<0.05),但NBI普通内镜与NBI放大内镜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NBI放大内镜相似,NBI普通内镜也可比较准确地鉴别大肠肿瘤性与非肿瘤性病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 将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色素内镜检查结果与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对比,探讨NBI在结肠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78例患者96个结肠病变进行NBI放大观察并与染色放大内镜观察和最终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普通肠镜发现息肉的敏感性为78.7%,切换NBI后,能清楚显示息肉性病变的形态和边界,发现息肉的敏感性99%。放大NBI肠镜对于Ⅱ型,Ⅲ1型,Ⅳ型,ⅤN型息肉腺管开口的图像与色素内镜图像有较好的相似性,NBI对于腺管开口的识别能力明显优于普通结肠镜,但是次于色素内镜。NBI对息肉表面血管形态进行分类对判断结肠是否有肿瘤的能力,其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87.8%,同样明显优于普通结肠镜,而次于色素内镜。结论NBI肠镜及色素内镜均能提高发现结肠息肉的特异性、敏感性。色素内镜能清晰显示病变表面结构和腺管开口,使内镜下对于肿瘤与非肿瘤的鉴别诊断接近病理诊断。NBI放大肠镜能清晰显示息肉表面的毛细血管形态,较好地区分肿瘤与非肿瘤。NBI内镜切换简单快捷,便于全结肠观察,利于发现早期结肠肿瘤。  相似文献   

10.
窄带成像(NBI)内镜利用窄带滤光成像技术,突出显示消化道黏膜表面细微腺体结构及微血管形态,提高黏膜表面对比度,有利于黏膜细节的可视化,凸显白光内镜下无法显示的病灶及组织特征,极大地提高了消化道病变内镜下诊断的准确率,在诊断消化道早癌和癌前病变、判断肿瘤浸润范围和预测临床分期,判断息肉和溃疡性质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本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技术(NBI)在早期大肠癌及癌前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300例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150)和观察组(n=150),分别行普通结肠镜检查和普通结肠镜+NBI检查,对比2组的图像清晰度以及对大肠良恶性肿瘤的诊断准确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图像清晰度评分3分及4分者所占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增生性病变腺管的开口分型以Ⅰ型和Ⅱ型居多,管状腺瘤、管状绒毛腺瘤主要为Ⅲ型,绒毛状腺瘤主要以Ⅳ型,早期癌变的腺管开口以Ⅳ型和Ⅴ型居多,浸润癌主要为Ⅴ型腺管开口。NBI对大肠恶性肿瘤的诊断符合率为93.33%(14/15),对良性肿瘤的诊断符合率为97.73%(43/44),均明显高于常规内镜检查的60.00%(6/10)和77.42%(24/31),P0.05。[结论]NBI内镜检查能够清晰地显示病变的浅表毛细血管及腺管开口形态,准确预测病变浸润深度,提高早期大肠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2.
窄带成像技术在早期胃癌内镜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NBI)技术对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46例常规内镜发现病灶者,分别于放大内镜下行NBI及靛胭脂染色,观察黏膜腺管形态及微血管结构变化,计算清晰度评分;评价病变性质并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NBI与靛胭脂染色腺管结构清晰度评分无显著差异,但微血管结构评分前者明显高于后者,P〈0.05。二者诊断早期胃癌的敏感性、特异性及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无明显差异。结论NBI诊断早期胃癌效果确切,其优点为能清晰显示病灶微血管结构变化,从而提高诊断的精确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arrow-band imaging,NBI)对诊断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伴特殊肠上皮化生(specialized intestinal metaplasia,SIM)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2-01/2012-12经胃镜检查诊断为内镜BE的患者47例,按普通内镜、NBI顺序进行观察,对图像的清晰度进行比较;放大观察BE黏膜的腺管开口形态及浅表毛细血管结构形态,并对腺管开口形态进行Goda分型,于改变最显著部位取活检进行病理检查,将诊断结果与最终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统计SIM检出率.结果:两者对鳞-柱状上皮交界处病变轮廓、BE黏膜的腺管开口形态及毛细血管结构的显示有统计学差异,NBI明显优于普通内镜.NBI下根据Goda分型,其Ⅳ型及Ⅴ型检出SIM的准确性、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达92%、85%及94%.结论:NBI对病变轮廓、BE黏膜腺管开口及浅表毛细血管结构形态显示更加清晰,能提高SIM的检出率,具有良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大肠癌、大肠肿瘤性息肉及非肿瘤性息肉的发现诊断,是结肠镜检查的主要目的。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arrow band imaging,NBI),突出优势在于既能对消化道黏膜表面的细微形态清晰显示,又可使一些普通内镜难以发现的病灶突显出来,有助于提高消化道癌及其癌前病变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窄带成像技术(NBI)普通内镜在大肠隆起样病变诊断中价值。方法应用NBI普通内镜观察了80例患者共103个大肠隆起样病变的表面腺管开口形态。根据工藤进英腺管开口形态分型法,将NBI内镜诊断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普通肠镜发现隆起样病变的敏感性为80.0%(80/103),切换NBI后,能清楚显示隆起样病变的形态和边界,发现隆起样病变的敏感性为100%(103/103);NBI普通内镜观察隆起样病变腺管开口,根据工藤进英腺管开口形态分型法进行诊断,其中腺管开口呈Ⅱ型18例,Ⅲ(L)型54例,Ⅳ型15例,Ⅴ型16例。NBI普通内镜对于大肠隆起性病变肿瘤及非肿瘤性的鉴别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5.3%(81/85)、83.3%(15/18)、NBI普通内镜对于大肠隆起性病变肿瘤及非肿瘤性的鉴别诊断的符合率为93.2%(96/103),与文献报道的NBI放大内镜的94.1%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应用NBI普通内镜,也可以通过观察腺管开口形态,比较准确地鉴别诊断大肠肿瘤与非肿瘤病变。  相似文献   

16.
窄带成像技术结合放大内镜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窄带成像技术(NBI)结合放大内镜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8年3月至2008年12月经普通内镜发现存在胃黏膜可疑病灶且符合研究要求的患者共56例,行NBI结合放大内镜及靛胭脂染色检查,对NBI、靛胭脂染色诊断的胃黏膜腺管及微血管形态的清晰程度评分进行比较。内镜检查之后对所检查部位进行靶向活检,将NBI结合放大内镜及靛胭脂染色检查结果及病理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56例中有16例经病理诊断为早期胃癌。将NBI结合放大内镜及靛胭脂染色检查结果及病理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得出:NBI结合放大内镜诊断早期胃癌的诊断符合率、敏感性、特异性、假阳性率、假阴性率分别为94.6%(53/56)、93.8%(15/16)、95.0%(38/40)、5.0%(2/40)、6.3%(1/16);靛胭脂染色诊断早期胃癌的诊断符合率、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1.1%(51/56)、87.5%(14/16)、92.5%(37/40),假阳性率、假阴性率分别为7.5%(3/40)、12.5%(2/16);二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NBI、靛胭脂染色诊断的胃黏膜腺管及微血管形态的清晰程度评分结果对比显示:NBI与靛胭脂染色在腺管结构显示方面无明显差别,但NBI显示微血管形态明显优于靛胭脂染色。结论NBI结合放大内镜可以提供清晰的胃黏膜血管图像,有助于早期胃癌的诊断,可提高活检检查的准确性,与靛胭脂染色联用可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7.
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和在临床诊断中的作用日益收到重视,放大内镜在临床中也逐渐受到青睐,并越来越多运用于临床.目前新型的放大内镜可清晰显示消化道黏膜腺管开口和微细血管等细微结构的变化,发现和诊断普通内镜难以发现的一些早期病变,特别是早期恶性肿瘤及其癌前病变.近年来在放大内镜检查中更配于染色对比及窄带成像等技术,使放大内镜的的运用得到进一步拓展.本文就放大内镜对早期消化系肿瘤及其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腺瘤性息肉是结直肠癌的癌前病变,在普通内镜下有时与增生性息肉等不易鉴别。在内镜下对息肉的性质作出正确的定性诊断,对于早期结直肠癌的发现以及指导进一步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窄带成像(NBI)技术通过窄带滤光器过滤掉光源中的宽带光谱,有利于显示黏膜表面腺管开口和微血管形态。本研究旨在探讨普通内镜结合NBI用于鉴别结直肠息肉良恶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普通窄带成像(NBI)内镜下结直肠增生性息肉与腺瘤腺管及微血管特征的差异,评价NBI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将普通内镜下诊断结直肠息肉、病理检查证实为增生性息肉或腺瘤者纳入研究并进行NBI内镜检查.将腺管形态参照改良的工藤分型法分为A型和B型.将微血管形态分为3型,无微血管判为Ⅰ型,微血管沿腺管开口排列、粗细均匀判为Ⅱ型,微血管粗细不均、排列紊乱判为Ⅲ型.比较增生性息肉和腺瘤NBI图像中腺管形态和微血管形态特征的差异,同时对无放大NBI图像观察者间的一致性进行评价.结果 共87例患者的107个息肉(腺瘤73个、增生性息肉34个)进行普通NBI内镜检查.腺瘤组息肉最大径和表面分叶者比例明显高于增生性息肉组(P值分别=0.0023和0.0047).腺瘤组中B型腺管形态[86.3%(63/73)]及Ⅱ或Ⅲ型微血管形态[82.2%(60/73)]者较多.以B型腺管形态、Ⅱ型或Ⅲ型微血管中任一特征诊断腺瘤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97.3%、82.4%、92.5%.以B型腺管形态联合Ⅱ型或Ⅲ型微血管诊断腺瘤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71.2%、91.2%、77.6%.观察者间一致性评价平均Kappa值为0.761.结论 普通NBI内镜下结直肠腺瘤和增生性息肉的微血管特征和腺管特征存在差异,依据以上两方面可在NBI内镜下实时初步鉴别腺瘤和增生性息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在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中的应用效果及价值.方法 研究共纳入50例研究对象,为2019年3月至2020年12月在东莞市南城医院诊治的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按照不同的检查方法进行分组,采用常规消化道内镜检查的25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NBI技术检查的25例患者为观察组,以病理诊断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