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FNα-2a)联合阿德福韦(ADV)治疗HBe 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检索2004年1月~2014年1月期间Pubmed、万方数据库(CECDB)、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等有关Peg-IFNα-2a联合阿德福韦治疗HBe Ag的CHB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对纳入文献的质量进行严格评价和资料提取,应用Stata/SE version 12.0软件对纳入研究进行系统评价。结果最终纳入7篇RCT,共529例患者,其中实验组261例(接受Peg-IFNα-2a联合ADV治疗),对照组268例(接受Peg-IFNα-2a治疗)。系统评价结果显示,相比单药治疗,经联合治疗48 w时CHB患者HBV DNA阴转率显著提高[OR=1.20,95%CI=(1.01,1.43)];48 w时CHB患者HBe Ag血清转换率显著提高[OR=1.24,95%CI=(1.02,1.52)],但联合治疗对ALT复常率的影响,系统评价显示结果存在显著偏倚[bias_P=0.012、bias_95CI=(1.442998,6.467852)],不具有推广性。结论 Peg-IFNα-2a联合ADV治疗HBe Ag阳性CHB患者能显著提高患者HBV DNA阴转率及HBe Ag血清转换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阿德福韦酯(ADV)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FNα-2a)治疗高病毒载量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疗效。方法 73例HBV DNA≥1×107copies/ml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3组:联合治疗组25例,ADV治疗组24例和Peg-IFNα-2a治疗组24例,疗程为48周。对比分析在治疗48周时的HBsAg血清转换率、HBeAg血清转换率、ALT复常率和HBV DNA转阴率。结果联合治疗组HBeAg血清转换率明显高于ADV治疗组和Peg-IFNα-2a治疗组(P<0.05),联合治疗组ALT复常率明显高于Peg-IFNα-2a治疗组(P<0.05),联合治疗组HBV DNA转阴率显著高于Peg-IFNα-2a治疗组(P<0.05)。结论阿德福韦酯联合Peg-IFNα-2a治疗高病毒载量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疗效优于单药治疗。  相似文献   

3.
支星  颜学兵 《肝脏》2019,24(11)
目的探讨外周血γδT细胞对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a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疗效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06例CHB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Peg-IFNα-2a治疗,根据疗效分为病毒学应答组、病毒学未应答组。比较两组外周血γδT细胞、HBV DNA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外周血γδT细胞对CHB疗效的评估价值。结果在106例CHB患者中,有85例病毒学应答,总病毒学应答率为80.19%。病毒学应答组治疗后的外周血γδT细胞为(2.39±0.62)%,显著低于病毒学无应答组的(5.58±0.91)%(P0.05)。病毒学应答组治疗后的HBV DNA为(3.32±0.73)lg拷贝/mL,显著低于病毒学无应答组的(6.41±0.99)lg拷贝/mL(P0.05)。外周血γδT细胞评估CHB疗效的曲线下面积为0.653。结论 Peg-IFNα-2a治疗后病毒学应答的CHB患者外周血γδT细胞水平下降,且其表达水平与HBV DNA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核苷(酸)类似物(NAs)序贯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IFN-α)治疗血清HBsAg低水平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15年11月~2018年10月我院NAs经治的HBsAg≤1500 IU/mL的CHB患者106例,其中42例在继续NAs治疗的基础上联合Peg-IFNα-2a...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 α-2a联合阿德福韦酯(ADV)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CHB) 96周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25例初治HBeAg阴性CHB患者接受Peg-IFN α-2a(135μg/周或180μg/周)联合ADV (10 mg/d)治疗.96周治疗结束时,如获得HBsAg血清学转换则停药随访,否则停用Peg-IFN α-2a,继续ADV维持治疗.所有患者随访至120周.基线和治疗过程中每12周检测HBV DNA和HBsAg水平.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或Fisher's exact test检验. 结果 Peg-IFNα-2a联合ADV治疗48周时,100% (25/25)的患者HBV DNA低于检测值(< 500拷贝/ml),且在治疗过程中始终保持不可检测水平;治疗48周时HBsAg血清学转换率为12% (3/25),96周上升至28% (7/25).随访至120周,HBsAg血清学转换率为32% (8/25).延长治疗至96周未见新的不良反应发生,其安全性同48周.结论 Peg-IFNα-2a联合ADV并延长疗程可显著提高HBeAg阴性CHB患者的抗病毒疗效,尤其可以提高HBsAg血清学转换率,是值得探索的优化治疗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Peg-IFNα-2a)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疗程对疗效的影响,探讨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 方法 收集2006年9月至2009年10月进行Peg-IFNα-2a(180 μg每周1次)治疗的HBeAg阳性CHB病例,将其分为常规治疗组(疗程48周)和延长治疗组(疗程72周).疗程结束后均随访24周.每3个月评估病毒学及生物化学应答直至疗程结束后24周.应用x2检验比较两组治疗结束时应答率,利用t检验、logistic回归探讨影响应答的因素.结果 完成本研究的患者86例,其中常规治疗组53例,延长治疗组33例,比较两组的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基线ALT水平、基线HBV DNA载量及基线HBeAg半定量(S/CO),P值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结束后,常规治疗组与延长治疗组比较: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41.5%、60.6%;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32.1%、42.4%; HBsAg清除率分别为9.4%、18.2%;P值均>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结束后随访24周,常规治疗组与延长治疗组比较: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62.3%、97.0%,x2=13.273 ; 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39.6%、57.6%,x2=6.765;HBsAg清除率分别为15.1%、36.4%,x2=5.155;复发率分别为58.5%、33.3%,x2=6.713;P值均<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BeAg清除与疗程(OR=3.702,95%CI为1.225~11.188)和性别(女性,OR=3.005,95%CI为1.038 ~ 8.696)呈正相关,与基线HBeAg水平(OR=0.999,95%CI为0.998~ 1.000)和年龄(OR=0.902,95% CI为0.839 ~ 0.970)无关.结论 延长Peg-IFNα-2a治疗疗程可使HBeAg阳性CHB患者获得较高的HBV DNA阴转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HBsAg清除率及更低的复发率,HBeAg清除与疗程及患者性别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初始联合核苷(酸)类似物治疗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疗效。[方法]对60例慢乙肝治疗患者进行研究,A组患者(n=29)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FNα-2a)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48周,B组患者(n=31)使用Peg-IFNα-2a联合阿德福韦酯及拉米夫定治疗48周。观察治疗过程中12、24、48周时患者ALT复常率、HBV-DNA应答率、HBeAg、HBsAg的转阴率和转换率。[结果]2组治疗结束时ALT复常率分别为82.8%(24/29)、83.9%(26/31),HBV-DNA应答率分别为86.2%(25/29)、90.3%(28/31),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34.5%(10/29)、35.5%(11/31),HBsAg血清学转换率6.9%(2/29)、6.5%(2/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eg-IFNα-2a联合阿德福韦酯及拉米夫定治疗慢乙肝未显示疗效优势,初始全程Peg-IFNα-2a联合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可以提高病毒抑制的速度和血清学转换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FN α-2a)治疗ALT<2倍正常值上限(ULN)且肝组织学炎症活动度(G)≥2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开放、对照的研究方法,将55例ALT<2×ULN且G≥2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Peg-IFN α-2a治疗组27例和恩替卡韦对照组28例,接受48周治疗,数据行卡方检验和t检验.结果治疗24周时,Peg-IFN α-2a组有8例患者HBeAg被清除,占29.6%(χ2=9.71,P<0.01),其中6例HBeAg血清转换,占22.2%(χ2=6.98,P<0.01);2例HBsAg被清除,占7.4%.Peg-IFN α-2a组与恩替卡韦组HBeAg滴度分别下降(1179.8±582.6) PEIU/mL和(441.5±258.8) PEIU/mL(t=2.66,P=0.01).恩替卡韦组和Peg-IFN α-2a组分别与其基线相比,HBV DNA分别下降(4.520±0.694)lg拷贝/mL和(3.520±1.442)lg拷贝/mL(t=2.45,P=0.029).Peg-IFN α-2a组G3患者较G2患者有更高的HBeAg阴转率(χ2=4.23,P=0.041).结论治疗24周时,Peg-IFN α-2a在HBeAg阴转、HBeAg血清转换、HBeAg滴度下降较恩替卡韦有明显优势,恩替卡韦降低HBV DNA载量更为有效.在基线肝组织炎症活动度较高患者中,Peg-IFN α-2a可能有更高的HBeAg清除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干扰素(IFN)-α/β受体启动子-408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IFN疗效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并基因测序法检测21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轻度38例、中度102例、重度70例)的IFN-α/β受体基因启动子-408位点的SNP。对210例中既往未用过IFN治疗的80例CHB患者给予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 or 2b(Peg-IFN-α-2a/2b)治疗48周。比较SNP与Peg-IFN疗效的关系。结果:80例患者中,IFN治疗持久应答(SR)33例(41.3%),非持久应答(NSR)47例(58.7%)。IFN-α/β受体启动子-408位点CT基因型患者干扰素治疗SR为65%(13/20),显著高于CC基因型患者干扰素治疗SR 29.5%(13/44),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7.166,P=0.007)。干扰素治疗SR组IFN-α/β-408位点等位基因C、T的频率与NSR组的频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IFN-α/β受体启动子-408为CT杂合基因型的CHB患者可能对Pec-IFN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章前标  范磊 《肝脏》2012,17(2):142-143
临床上单用普通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无效的患者,常需改用聚乙醇化α-2a干扰素(PegIFNα-2a),但费用昂贵,或换用核苷酸类似物,但有可能出现耐药及难以停药.对这类患者我们常予干扰素联合胸腺素α1治疗并判断其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胸腺肽-α1对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的疗效。方法收集CHB患者14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各70例。对照组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联合组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胸腺肽-α1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2周、24周、48周时的病毒载量、病毒应答及生存质量评分情况。结果联合组在治疗12周、24周、48周时HBV DNA载量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病毒学应答率高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24周时,联合组乏力、焦虑评分及治疗48周时全身症状、腹部症状、乏力、活动、焦虑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腺肽-α1具有抗病毒和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胸腺肽-α1治疗CHB有较多优势,可作为CHB治疗的一个有效方法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FNα-2a)治疗低水平HBs 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临床结局及其血清HBs Ag水平对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 2014年4月~2016年4月我院就诊的低水平HBs Ag阳性的CHB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两组,每组40例。患者入组前经核苷(酸)类似物(NAs)治疗获得病毒学应答。给予对照组恩替卡韦治疗,观察组接受恩替卡韦和Peg-IFNα-2a联合治疗48 w。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评估基线HBs Ag水平预测HBs Ag清除的效能。结果在治疗48 w末,观察组血清HBs Ag和HBV DNA水平分别为(1.5±0.3)lg U/ml和(0.1±0.1)lg U/m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0.2)lg U/ml和(1.3±0.3)lg U/ml(P0.05),观察组HBs Ag清除率和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32.5%和92.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3%和55.0%(P0.05);基线HBs Ag水平是HBs Ag清除的独立相关因素(OR:0.337,95%CI:0.026~0.652,P0.05);经ROC曲线分析,以基线HBs Ag水平等于2.0 lg U/m L为截断点,基线HBs Ag水平预测治疗48 w血清HBs Ag清除的AUC为0.77,敏感度为0.85,特异度为0.68,阳性预测值为67.2%,阴性预测值为85.3%,正确性为72.5%。结论应用peg-IFN-α-2a治疗已经NAs治疗获得低水平HBs Ag阳性的CHB患者可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且基线HBs Ag水平能预测治疗结束时血清HBs Ag清除情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胸腺肽α1联合干扰素对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治疗作用。方法经临床诊断为CHB(轻、中度)并乙肝病毒复制指标阳性患者68例,随机分为2组,胸腺肽α1加干扰素组和单用干扰素组,疗程6个月。结果联合治疗组肝功能复常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病毒复制指标阴转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胸腺肽α1、干扰素为治疗乙型肝炎较为有效的药物,两者合用有相加或协同作用,为治疗CHB较为理想的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系统评价持续胰岛素皮下输注治疗中国T2DM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中文数据库,包括CBM、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从建库至2015年9月已发表的持续胰岛素皮下输注和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T2DM的临床疗效对比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按Cochrane系统评价纳入文献质量并提取临床效应指标。采用RevMan 5.3统计学软件进行荟萃分析。I~2值检验各研究间的异质性,采用α=0.05作为检验水准。结果共纳入15个RCT。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比较:(1)新诊断T2DM亚组FPG控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0.07,95%CI:-0.48~0.34,P=0.74);不明确是否为新诊断T2DM亚组FPG控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0.50,95%CI:-0.87~-0.14,P=0.007);总体FPG控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0.31,95%CI:-0.59~-0.04,P=0.02),持续胰岛素皮下输注组FPG降低程度优于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组。(2)新诊断T2DM亚组2 hPG控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0.48,95%CI:-1.00~0.03,P=0.07);不明确是否为新诊断T2DM亚组2 hPG控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0.85,95%CI:-1.34~-0.37,P=0.0006);总体2 hPG控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0.68,95%CI:-1.03~-0.32,P=0.0002),表明持续胰岛素皮下输注组2 hPG下降程度大于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组。(3)持续胰岛素皮下输注组HbA_1c降低程度大于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组(MD=-0.27,95%CI:-0.46~-0.07,P=0.008)。持续胰岛素皮下输注组低血糖发生率低于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组(OR=0.26,95%CI:0.17~0.40,P0.00001)。(4)持续胰岛素皮下输注组生活质量优于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组(MD=-17.88,95%CI:-20.71~-15.04,P0.00001)。结论与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比较,持续胰岛素皮下输注治疗能更有效地控制T2DM患者血糖,且安全性好,患者生活质量更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a联合胸腺肽α1(Tα1)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生存质量(QOL)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8年10月至2012年10月本科收治的CHB患者14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74例,对照组采用PEG-IFNα-2a治疗;观察组采用PEG-IFNα-2a联合Tα1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3、6、12个月时HBV DNA载量的变化情况,QOL及慢性肝病问卷(CLDQ)评分和不良反应.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观察组治疗3、6、12个月时HBV DNA载量下降值和病毒学应答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2.281,P=0.02;χ2=3.950,P=0 04;t=3 237,P=0.00;χ2=4.022,P=0.04;t=3.197,P=0.00; χ2=4.028,P=0.04);观察组治疗6个月时总的QOL、生理、社会关系评分及乏力、焦虑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t=2.039~3.472,P<0.05);观察组治疗12个月总的QOL、总的健康状况、生理、心理、社会关系评分及乏力、全身症状、活动、焦虑、环境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t=2.020~3.201,P<0.05).结论 PEG-IFNα-2a联合Tα1治疗CHB可增强患者机体免疫力及抗病毒能力,提高机体清除HBV的能力,从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IFN-α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儿童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检索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数据库(PubMed)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HKD)从建库至2006年4月所收录的比较IFN-α与非抗病毒药物(安慰剂或空白对照)治疗HBeAg阳性CHB儿童的随机对照试验论文.由两名评价员独立筛查文献,评价质量和提取资料.采用Jadad量表及随机分配方案隐藏方法评估纳入试验的方法学质量.采用X2检验鉴定研究间异质性,使用随机效应或固定效应模型合并研究.采用敏感度分析方法探讨试验结果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7个随机对照试验,HBsAg和HBeAg阳性的CHB患儿360例.荟萃(Meta)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结束时,IFN-α组HBeAg转阴率高于对照组[22.1%比6.7%,OR 3.56,95%CI(1.74,7.28),P=0.0005],HBV DNA转阴率高于对照组[33.7%比12.6%,OR 3.50,95%CI(2.03,6.06),P<0.01],HBsAg转阴率高于对照组[6.5%比0.5%,OR 7.10,95%CI(1.52,33.12),P=0.01],HBeAg血清转换率高于对照组[17.3%比2.9%,OR 5.62,95%CI(1.65,19.18),P=0.006],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HBsAg血清转换与对照组相比[2.0%比0,OR 3.55,95%CI(0.35,35.93),P=0.28],ALT复常率与对照组相比[24.2%比16.2%,OR 1.72,95%CI(0.84,3.52),P=0.1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BeAg阳性的CHB患儿经IFN-α治疗可达到HBeAg转阴、HBV DNA转阴、HBsAg转阴及HBeAg血清学转换的效应,但未能实现HBsAg血清学转换及ALT复常.受原研究质量和不同研究干预措施差异的影响,IFN-α的治疗效应还需要严格设计的、大样本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来进一步验证和支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慢性丙型肝炎(CHC)和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肌苷三磷酸酶(ITPA)基因多态性性(SNP)与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 α-2b或α-2a)抗病毒治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感染病中心2011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92例CHC和87例CHB患者,纳入的患者均使用Peg-IFN α-2a或α-2b抗病毒治疗并有48周完整的随访数据,采用直接测序法检测患者ITPA基因rs1127354位点SNP,并收集抗病毒治疗后第4、8、12、24、36和48周血小板变化,以及药物剂量调整情况的相关数据,使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本研究纳入的92例CHC患者中,rs1127354位点CC型55例(59.8%),AC型31例(33.7%),AA型6例(6.5%);纳入的87例CHB患者中,rs1127354位点CC型53例(60.9%),AC型29例(33.3%),AA型5例(5.7%)。在CHC患者中,rs1127354位点AA/AC型在Peg-IFN/利巴韦林(RBV)治疗后4周(F=6.195,P=0.015)和8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恩替卡韦(ETV)长期治疗后,未达到停药标准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序贯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的疗效以及HBeAg/HBsAg消失和血清学转换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HBeAg阳性CHB患者接受ETV治疗后,实现病毒学阴转(HBV DNA500拷贝/mL),但HBeAg仍为阳性的患者,A组5 S/COHBeAg≤50 S/CO28例,B组50 S/COHBeAg≤100 S/CO30例。加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FNα-2a)联合治疗48周,比较序贯联合时基线HBeAg水平与治疗48周后HBeAg消失或转换的相关性,并对疗效作出评估。结果序贯联合治疗后A组HBeAg消失16例,占57.1%;B组HBeAg消失9例,占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51,P0.05)。HBeAg血清转换A组13例,占46.4%;B组5例,占1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94,P0.05)。8例序贯治疗后出现HBsAg消失的患者均来自于A组,又按基线HBsAg≤1 000 IU/mL的患者与基线HBsAg1 000 IU/mL的患者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1.3%vs.25%,χ2=0.131,P0.05)。结论 ETV长期治疗未出现HBeAg血清学转换的患者,加用Peg-IFNα-2a时基线血清HBeAg水平,对治疗后HBeAg消失具有预测价值;基线HBeAg≤50 S/CO的患者,序贯联合治疗后可获得更多的HBeAg及HBsAg阴转趋势,是核苷(酸)类似物经治序贯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的优选人群。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小儿慢性乙型肝炎(CHB)应用干扰素α-1b治疗后能够取得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5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5例小儿CHB患者观察临床疗效,其中58例患儿作为治疗组,给予齐墩果酸片加干扰素α-1b;另外27例患儿作为对照组,单用齐墩果酸片。两组患儿均接受9个月的治疗,随访半年。随访期间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治疗前后两组患儿的HBV血清指标、HBV DNA以及肝功能等指标进行观察分析。结果两组患儿治疗6个月、9个月及停药半年后,ALT的恢复率均相差不大。在患儿接受治疗9个月后,治疗组ALT恢复正常例数共47例,对照组ALT恢复正常例数共20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0,P0.05)。在治疗9个月后,治疗组患儿HBeAg、HBV DNA的阴转率分别为55.2%、58.6%,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HBeAg、HBV DNA的阴转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慢性乙型肝炎应用干扰素α-1b治疗后,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单用齐墩果酸片,现阶段治疗小儿CHB使用干扰素α-1b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在干扰素α(interferonα,IFNα)与利巴韦林(ribavirin,RBV)基础上联合他汀治疗丙型肝炎的有效性.方法通过计算机全面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CNKI、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维普等数据库已发表的他汀联合IFNα与RBV治疗丙型肝炎的文献,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采用RevMan5.3软件对持续病毒学应答(sustained virological response,SVR)、快速病毒学应答(rapid virological response,RVR)、早期病毒学应答(early virological response,EVR)等病毒学应答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7个随机对照试验,试验组202例,对照组198例.分析显示:他汀组的SVR率、RVR率均优于对照组(OR=2.18,95%CI:1.42-3.34,P=0.0004;OR=2.37,95%CI:1.11-5.09,P=0.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丙型肝炎病毒1型单独分析,他汀组SVR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2.41,95%CI:1.33-4.36,P=0.004);而EVR率,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42,95%CI:0.86-2.36,P=0.17).结论在IFNα与RBV基础上加用他汀类药物可显著改善SVR,提高丙型肝炎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