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鼻中隔偏曲位移术在处理鼻中隔软骨部"C"型偏曲时优点及其疗效.方法 对126例鼻中隔软骨部"C"型偏曲的患者应用鼻中隔位移术治疗.结果 126例患者鼻中隔都回复到比较直的状态,相应症状都得到改善,没有出现鼻中隔穿孔、塌鼻畸形、鼻中隔血肿、脑脊液鼻漏等并发症.结论 鼻中隔偏曲位移术能最大限度的保留鼻中隔软骨及正常结构支架,避免并发症,有效矫正鼻中隔软骨部"C"型偏曲.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鼻内镜联合吸引剥离子在鼻中隔偏曲矫正手术中的应用体会。方法 60例鼻中隔偏曲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患者以鼻内镜联合吸引剥离子实施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对照组行常规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手术过程、术后疼痛、手术效果和鼻腔通气功能恢复程度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鼻塞、流涕、鼻出血、鼻痒及嗅觉减退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2h、24h及3d时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鼻中隔血肿、鼻中隔穿孔、结痂及复发率等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内镜联合吸引剥离子用于鼻中隔偏曲矫正手术,能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改善术后疼痛,有助于促进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鼻内镜辅助下改良鼻骨骨折复位治疗外伤性歪鼻合并鼻中隔偏曲。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1年6月收治于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的100例外伤性歪鼻合并鼻中隔偏曲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50例,观察组行鼻内镜下全麻复位治疗联合鼻中隔成形术治疗,对照组行局部麻醉下传统鼻骨复位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治疗效果、手术前后鼻腔客观指标、外鼻测量值和术后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2.00%)明显高于对照组(76.00%)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8.00%)明显低于对照组(24.00%)(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鼻腔客观指标和外鼻测量值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鼻内镜辅助下改良鼻骨骨折复位治疗外伤性歪鼻合并鼻中隔偏曲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鼻内镜下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鼻中隔偏曲的效果。方法将我院2018年4月~2019年12月收治的58例鼻中隔偏曲患者作为对象,随机抽签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观察组应用鼻内镜下改良鼻中隔成形术治疗,对照组接受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对比患者治疗有效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6.5%高于对照组的75.9%(P<0.05);观察并发症6.9%低于对照组27.5%(P<0.05)。结论鼻中隔偏曲患者采取鼻内镜下改良鼻中隔成形术治疗,疗效显著,并发症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鼻中隔连续贯穿缝合技术在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中的应用及效果。 方法 选取2016年4月至2017年3月因鼻中隔偏曲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39例,随机分成填塞组与缝合组。填塞组于术后用高分子膨胀海绵填塞双侧鼻腔,缝合组于术后行鼻中隔连续贯穿缝合,不进行鼻腔填塞。术后对两组患者主观不适感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症状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鼻塞、鼻部疼痛、头痛、睡眠困难、流泪的VAS评分,观察术后鼻出血量、鼻中隔血肿、鼻中隔穿孔发生率等临床指标。 结果 术后48 h内填塞组患者鼻部疼痛、头痛、睡眠困难、流泪等方面VAS评分明显高于缝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术后鼻塞VAS评分、鼻出血量、鼻中隔血肿、鼻中隔穿孔发生率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 鼻中隔连续贯穿缝合技术能明显减轻鼻中隔偏曲患者术后的痛苦,并不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6.
划痕粘合法处理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创面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在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中处理手术创口提高疗效的方法。方法:对83例鼻中隔偏曲患者先行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然后随机分成:划痕-粘合组:42例。以生物粘合剂(济南产)粘合经划痕的鼻中隔创面粘骨膜,双鼻腔不填塞;对照组:41例。双鼻腔以凡士林纱条填塞压迫手术创面。比较术后反应和疗效。结果:划痕-粘合组术后头痛、局部充血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意义(P<0.01),水肿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疗效较对照组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划痕-粘合法较之传统的填塞法具有可简化手术程序、减少患者术后头痛的发生率、减轻局部组织反应、简化术后护理、减少并发症发生,以及缩短康复时间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后"8"字缝合鼻中隔面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在我院接受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患者40例,其中对照组20例,术后以膨胀海绵填塞鼻腔;观察组20例,术后应用3~0可吸收缝线"8"字缝合鼻中隔面,切口用5~0可吸收缝线连续缝合。通过观察两组患者舒适度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术后鼻腔水肿和鼻腔血肿、粘连等临床指标。结果术后12h、24h观察组在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48h鼻腔通气优于对照组,术后1周内术后并发症观察组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结论"8"字缝合技术在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后具有较好的临床意义,可明显降低患者术后痛苦,可以减轻术后鼻中隔黏膜水肿,同时不会增加患者手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对变应性鼻炎(AR)合并鼻中隔偏曲患者行鼻中隔矫正术时,应用鼻用糖皮质激素是否增加术后鼻中隔穿孔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我院自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单独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的患者共328例。将所有患者根据是否合并AR分为合并AR组(with-AR组)和未合并AR组(without-AR组)。并且with-AR组患者术前3个月内都曾接受过鼻用糖皮质激素至少4周以上,术后2周内停用,2周后恢复使用,术后使用时间均超过4周,直至鼻炎症状明显改善。withoutAR组患者从未使用过任何糖皮质激素。通过统计学分析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出现鼻中隔穿孔的比例。结果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的患者中with-AR组117例(35.7%),without-AR组211例(64.3%)。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发现术后出现鼻中隔穿孔并发症的共4例(1.22%)。其中with-AR组出现术后穿孔2例(1.71%),without-AR组中也出现术后穿孔2例(0.95%)。两组患者术后鼻中隔穿孔的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16)。结论对于合并AR的鼻中隔偏曲患者,无论是术前还是术后应用鼻用糖皮质激素不会增加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后穿孔的发生率。术中尽量保证中隔黏膜完整和避免术后感染是降低穿孔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联合下鼻甲黏膜下海绵体部分切除术对于伴鼻中隔偏曲的变应性鼻炎的治疗效果。方法研究对象选自我院2013年1月~2015年8月收治的48例伴鼻中隔偏曲的变应性鼻炎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将其分成两组,每组24例。观察组行鼻内镜下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联合下鼻甲黏膜下海绵体部分切除术,对照组行常规鼻内镜下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比较两组术后1个月、6个月以及1年的手术疗效。结果观察组术后1个月总有效率为95.83%,对照组为91.67%,两组术后1个月总有效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1年总有效率分别为95.83%、83.33%,与对照组的70.83%、50.00%相比均有明显上升(P0.05);两组术后1个月、6个月、1年临床症状、临床体征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1年临床症状、临床体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6个月NPT阴性率分别为91.67%、87.50%,对照组分别为83.33%、70.83%,两组同时点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1年NPT阴性率为79.17%,与对照组的45.83%相比有明显上升(P0.05);两组术后1个月、6个月、1年各项鼻部症状VAS评分相对于术前均有明显下降(P0.01),观察组术后6个月鼻塞VAS评分、术后1年鼻塞、鼻痒、流涕、喷嚏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时点(P0.01)。结论鼻内镜下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联合下鼻甲黏膜下海绵体部分切除术治疗伴鼻中隔偏曲的变应性鼻炎与单纯鼻内镜下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相比近期疗效相当,但远期疗效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鼻中隔偏曲患者180例,随机分成三组,A组60例,围手术期不用任何抗生素;B组60例,术前30 min及术后3 d内静脉滴注头孢拉定(3.0 g);C组60例,术前30 min及术后3 d内静脉滴注头孢孟多酯(1.5 g),比较各组术后感染率.结果 A组感染6例(10.0%),B组感染7例(11.7%),C组感染5例(8.3%).三组患者术后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70, P=0.831).结论 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围手术期常规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不能降低术后感染发生率,提示围术期可能不必要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鼻内窥镜下偏曲前入路鼻中隔减张术在同期治疗鼻骨骨折及鼻中隔偏曲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64例鼻骨骨折及鼻中隔偏曲患者,随机分为鼻内镜下偏曲前入路鼻中隔减张术的研究组和传统鼻内镜鼻中隔成形术为对照组,记录术中情况,手术时间,观察术后6个月治疗的有效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情况,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一种具有切吸功能的鼻中隔剥离器在三线减张鼻中隔成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100例需行鼻中隔成形术的鼻中隔偏曲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50例)使用具有切吸功能的鼻中隔剥离器,对照组(50例)使用常规鼻中隔剥离器及普通吸引管,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手术单人完成率及术中吸引管堵塞率。随访半年, 分析疗效。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中吸引管堵塞率均低于对照组,手术单人完成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单侧黏膜破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双侧黏膜对穿破损。术后随访半年,两组鼻内镜检查矫正满意率均为100%,均无鼻中隔血肿、鼻中隔摆动、鼻中隔穿孔及鼻背塌陷等并发症。结论 使用具有切吸功能的鼻中隔剥离器进行三线减张及楔形切除嵴/棘突矫正鼻中隔偏曲,操作方便、快捷,视野清晰,大部分手术可单人完成,其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值得向基层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分段式鼻中隔成形术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选取60例鼻中隔偏曲患者,根据偏曲部位的不同,采取分段式鼻中隔成形术,Ⅰ型适用于偏曲位于软骨部,Ⅱ型适用于偏曲位于筛骨垂直板,Ⅲ型适用于偏曲位于上颌骨鼻突或嵴突者,Ⅳ型适用于骨部及软骨部均存在偏曲者。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平均约30min,术中出血平均约5ml,术后随访半年后评定疗效。60例患者术后鼻中隔偏曲均校正满意,鼻通气良好,无鼻中隔血肿、脓肿及鼻中隔穿孔、鞍鼻等发生。治愈56例(93.33%);显效4例(6.66%);总有效率为100%。结论:分段式鼻中隔成形术是一种更加微创的矫形手术,其在临床上尤其是青少年鼻中隔偏曲患者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中隔成形术治疗外伤性鼻中隔偏曲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2011年2月诊治的86例外伤性鼻中隔偏曲患者行鼻内镜下鼻中隔成形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86例患者术后均Ⅰ期愈合,随访6个月至5年,无1例发生出血、穿孔、血肿、脓肿、鼻畸形等并发症,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结论外伤性鼻中隔偏曲病情复杂,手术时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个性化方案,手术中尽可能保存鼻中隔软骨及骨质结构。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探讨变应性鼻炎伴鼻中隔偏曲患者采取改良鼻中隔矫正术治疗的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7月~2015年7月接诊的变应性鼻炎伴鼻中隔偏曲患者120例,纳入研究患者临床资料完整,且自愿配合。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药物组以单纯布地奈德鼻喷剂治疗,联合组在药物组基础上联合改良鼻中隔矫正术(鼻内镜下二线减张法鼻中隔矫正术)治疗,均进行1年以上随访。观察记录两组患者临床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3.33%,显著高于药物组70.00%(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鼻内镜下二线减张法鼻中隔矫正术治疗变应性鼻炎伴鼻中隔偏曲患者不仅疗效显著,而且安全性也较高,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鼻中隔偏曲与上颌窦气化分型的关系。方法 实验组纳入CT结果显示鼻中隔偏曲且无鼻窦合并症的患者100例,对照组为CT结果显示鼻中隔无偏曲患者60例。使用美国GE Light Speed 64层螺旋CT进行图像观测,观察上颌窦气化程度及鼻中隔偏曲的程度,比较鼻中隔偏曲与上颌窦气化之间的关系。采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结果 鼻中隔偏曲患者中,54.0%(n=54)鼻中隔偏向右侧,46.0%(n=46)鼻中隔偏向左侧;鼻中隔偏曲角度5.4°~31.1°,平均(12.8±4.1)°,鼻中隔偏曲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其性别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62,P<0.05),性别分布与鼻中隔正常的上颌窦气化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2,P<0.05)。Ⅰ型和Ⅲ型上颌窦与鼻中隔偏曲角度之间存在相关性(r=0.27,P<0.05)。鼻中隔是否偏曲与上颌窦的气化分型之间存在显著的关系(χ2=18.52,P<0.05)。结论 男性更容易出现鼻中隔偏曲及上颌窦过度气化。鼻中隔是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双侧鼻丘、下鼻甲联合黏骨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治疗伴鼻中隔偏曲的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疗效。方法收集2006年2月~2008年12月我科收治的86例经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伴鼻中隔偏曲的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在鼻内镜下分别行黏骨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和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联合黏骨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射频消融的部位在双侧鼻丘和双侧下甲黏膜,按2004年兰州标准评定疗效。结果术后随访12个月,对照组显效10例(33.3%),有效9例(30.0%),无效11例(36.7%),总有效率63.3%;实验组显效26例(46.4%),有效27例(48.2%),无效3例(5.4%),总有效率94.6%。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双侧鼻丘、下鼻甲联合黏骨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治疗伴鼻中隔偏曲的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效果较好,方法简便,近期可获得满意疗效,但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8.
鼻中隔偏曲合并变应性鼻炎患者手术治疗初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合并鼻中隔偏曲的变应性鼻炎(AR)患者手术矫正中隔治疗AR的疗效.方法 对确诊为常年性AR且愿意行手术治疗的113例患者常规行鼻内镜检查及鼻窦冠状位CT扫描,了解鼻腔变异情况后分成2组,分别行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前筛开放术和(或)息肉摘除术,术后3个月、6个月、1年时随访,根据常年性.AR的诊断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判定疗效,并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合并鼻中隔偏曲的113例AR患者手术后短期(3个月)有效率为94.7%(107/113例),长期(1年)有效率为90.3%(102/113例).结论 对经过常规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合并鼻中隔偏曲的常年性AR患者,手术矫正中隔,可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鼻中隔偏曲与球型鼻甲泡的关系。方法:分析972例患者的鼻窦冠状位CT片,观察鼻中隔偏曲和球型鼻甲泡的发生率,并把鼻中隔偏曲分为高位偏血和低位偏曲,测量鼻中隔偏曲角度(SDA)和球型鼻甲泡的横径,探讨鼻中隔偏曲与球型鼻甲泡的关系。结果:182例鼻中隔偏曲患者的球型鼻甲泡发生率为17.03%,790例无鼻中隔偏曲患者的球型鼻甲泡发生率为14.05%,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0例高位偏曲患者的球型鼻甲泡发生率为33.33%,122例低位偏曲患者的球型鼻甲泡发生率为9.02%,2组间球型鼻甲泡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20例高位偏曲伴球型鼻甲泡组SDA平均值为14.55°±3.61°,偏曲凹侧球型鼻甲泡横径均值为(5.93±1.88)mm,两者之间无相关性(P〉0.05)。11例低位偏曲伴球型鼻甲泡组SDA平均值为13.36°±2.42°,偏曲凹侧球型鼻甲泡横径均值为(4.86±1.40)mm,两者之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鼻中隔高位偏曲与球型鼻甲泡的发生有关,尤其是凹侧易出现球型鼻甲泡。球型鼻甲泡大小并不随SDA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二线减张法鼻中隔矫正术联合常规药物对变应性鼻炎伴鼻中隔偏曲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19年4月我院耳鼻喉科收治的70例变应性鼻炎伴鼻中隔偏曲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均为35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则采用鼻内镜下二线减张法鼻中隔矫正术联合常规药物治疗。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鼻阻力水平、矫正满意度以及复发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5)。结论鼻内镜下二线减张法鼻中隔矫正术联合常规药物对变应性鼻炎伴鼻中隔偏曲患者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