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正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CS)患者因其治疗效果及预后差,一直是临床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重点和难点。国内外对于此部分患者诊治的探索也从未停顿,本文主要就CS的基本概念及由急性心肌梗死(AMI)所致CS患者近年来的诊治及相关研究进展做一回顾与展望。1 CS基本概念CS指由心脏各种原因导致的心输出量不足,从而导致组织灌注不足的临床和生化表现。临床典型  相似文献   

3.
心源性休克(CS)是急性心肌梗死(AMI)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患者死亡最常见的原因。血管活性药物、机械循环支持、早期血运重建等措施广泛应用于AMI合并CS的急诊救治,但AMI合并CS的病死率仍居高不下。本文主要探讨近年来AMI合并CS的临床诊治进展。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猝死风险高,常规药物干预效果不理想,各种经皮器械辅助装置应运而生,其帮助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功能失代偿状态下度过危险期,为患者的进一步治疗及恢复创造条件,目前常用的装置(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体外膜氧合循环、Tandem Heart和Impella)应用于临床,现主要从原理、血流动力学原理、应用进展等方面探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最佳治疗方法及其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32例,给予所有患者机械通气(主要为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和药物治疗,详细记录患者入院时和接受药物治疗后心率、收缩压、平均动脉压和尿量。结果患者治疗后主要指标均得到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本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7.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通过机械通气和及时有效的药物治疗,能明显控制患者病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心源性休克是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死亡率增高的主要原因。尽管接受了急诊血运重建、机械循环辅助支持及多种血管活性药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相关心源性休克的发病率及死亡率较高,且病人预后差,疾病负担重,是心血管领域的急危重症,因而对此类危重病人的有效管理至关重要。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急性心肌梗死相关心源性休克诊治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心源性休克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严重并发症,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再灌注治疗,结合药物及辅助装置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现总结了近年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的诊断及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临床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11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选择单纯西医治疗,研究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选择生脉注射液静脉滴注,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经过治疗后,研究组治疗有效率高达93.3%,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3.3%,研究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除常规治疗外,选择生脉注射液治疗,可提升患者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诊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指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力衰竭导致终末器官低灌注状态,主要依靠血流动力学指标诊断。数十年来心源性休克发病率没有改变,但住院期间心源性休克发病率降低,病死率降低至50%左右。临床上早期正确诊断心源性休克是前提,尽快冠脉血管重建术包括经皮冠脉介入术和冠脉搭桥术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积极有效的药物支持治疗是基础,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是最广泛应用的有效机械辅助支持手段,以及其他机械辅助支持。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指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力衰竭导致终末器官低灌注状态,主要依靠血流动力学指标诊断。数十年来心源性休克发病率没有改变,但住院期间心源性休克发病率降低,病死率降低至50%左右。临床上早期正确诊断心源性休克是前提,尽快冠脉血管重建术包括经皮冠脉介入术和冠脉搭桥术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积极有效的药物支持治疗是基础,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是最广泛应用的有效机械辅助支持手段,以及其他机械辅助支持。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心源性休克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严重并发症 ,是引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本文综述了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在定义、发生机制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赵兰巧  田文友  田青 《山东医药》2010,50(28):99-100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诊断明确的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单用西医治疗对照组(20例),疗程均为24~48 h。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压、脉率、尿量和厥脱症状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无效率15%,对照组分别为65%和3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特点及预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再灌注治疗时代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积极干预治疗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连续入选AMI合并cs的患者89例,保守治疗50例,再灌注治疗39例,其中再灌注成功28例,不成功11例.早置组18例,CS发生1 h内放置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晚置组35例,1 h后放置IABP未放置IABP组36例.结果 IABP早置组病死率明显低于晚置组和未置组(33.3%、74.2%、86.1%,P<0.01).再灌注成功组病死率明显低于再灌注不成功和保守治疗组(42.8%、81.8%、84.0%,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ABP放置时机(OR 0.22,95% CI 0.063~0.764,P=0.017)和成功再灌注(OR 4.232,95% CI 1.407~12.730,P=0.01)是死亡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积极成功再灌注和尽早应用IABP是降低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病死率的重要和有效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4.
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心源性休克是急性心肌梗死(AMI心梗)伴泵衰竭的最严重临床表现,与左心室心肌的广泛损害有关。85%的心源性休克是由于左心功能衰竭(心衰)所引起[1],当40%或以上的左心室心肌受损害时常出现心源性休克,其余病人可能有机械性障碍,如室间隔缺损,乳头肌功能不全等,或有严重的右心室心肌梗塞。AMI并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在70年代以前为15%,现降至5%~7%。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特征为左心室充盈压增高,心输出量下降,低血压和重要器官灌注低下。AMI并心源性休克多为老年人、女性病人、有心梗史或心衰史、或有前壁心梗的病人,约50%的心源性休克患…  相似文献   

15.
心源性休克是急性心肌梗死(AMI)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为7%~10%。近些年,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等血运重建技术的熟练应用和多巴胺、主动脉球囊反搏技术(IABP)的有效配合,以及新型药物左西孟坦和心室辅助装置(VAD)、体外膜氧合(ECMO)的应用,其病死率由70年代的70%~80%下降到50%。本文综述了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的心源性休克的诊断标准、病理生理机制、尤其是干预手段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急救处理。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乐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40例,均给予急救处理。结果 40例患者抢救成功36例,抢救成功率为90.0%。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抢救能否成功关键是早期诊断,并且给予不同原因的患者进行相应的抢救。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介入治疗1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广马  王风  林英忠  林虹 《山东医药》2002,42(20):28-28
据文献报道 ,急性心肌梗死 (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时 ,内科药物治疗的病死率达 80 %以上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 )可降低病死率至 5 0 %以下。 1994~ 2 0 0 0年 ,我院对15例 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行 PTCA治疗 ,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15例均为我院收治的 AMI患者 ,男 12例 ,女3例 ;年龄 30~ 72岁 ,平均 (5 8± 10 .6 )岁。前侧壁心梗 6例 ,下后壁心梗 9例。休克发病至行 PTCA时间均在 6 h之内。 15例均符合心源性休克诊断标准 :1收缩压 (SBP) <80 m m Hg;2左室舒张末期压 >2 0 mm Hg;3有明显末梢灌注不足表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源性休克(CS)患者近期疗效,并分析患者住院病死率与发病至梗死相关动脉(IRA)开通时间的关系.方法 AMI合并CS患93例,按照是否行PCI治疗分为PCI组和对照组,分析患者住院病死率及IRA开通时间.结果 PCI组住院死亡40例(75.0%),对照组为48例(81.0%),两组相比,P>0.05.PCI组IRA开通时间<6h患者和≥6 h的患者的病死率分别为54.55% (6/11)及85.71%(36/42),IRA开通时间<6h患者的病死率较低(P<0.01).结论 早期行PCI可缩短AMI合并CS患者发病至IRA开通时间,降低PCI治疗AMI合并CS患者近期住院病死率.  相似文献   

19.
机械循环辅助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治疗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可以稳定血流动力学状态,保证再灌注治疗的实施.循环辅助装置中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应用最为成熟,但支持强度、效果有限;心室辅助装置能提供长时间较强的循环支持,疗效肯定,但费用高,并发症较多;新的短期循环支持系统可经皮穿刺植入,创伤小且无需体外循环,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的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本文观察早期冠状动脉再通及其他辅助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转归的影响。方法:对AMI伴心源性休克的17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除外1例合并心室间隔穿孔。其余16例患者分为药物组5例,仅应用药物治疗;介入组11例接受溶栓,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行支架术、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呼吸机辅助呼吸等治疗。介入组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后根据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分级进一步分为再通组与未再通组。对药物组和介入组,再通组和未再通组住院期间病死率进行了比较。结果:药物组患者住院期间全部死亡,病死率100%。介入组患者4例死亡,病死率36%,较药物组明显降低(P<0.01)。介入组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未再通组(TIMI0~Ⅰ级)4例,3例死亡,病死率75%,再通组(TIMIⅡ~Ⅲ级)7例,死亡1例,病死率14%,与未再通组比较病死率显著降低(P<0.01)。结论:早期冠状动脉再通,同时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呼吸等治疗将有效地降低AMI伴心源性休克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