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岩 《内蒙古中医药》2014,33(31):132-133
鼻鼽,又称"鼽嚏",为中医耳鼻咽喉科疾病。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由来已久,在历代医家经过长期的实践后,对本病的认识逐渐深刻,尤其在临证方面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近年来,导师根据本病的发病特点和诊治规律,首次提出"以饮论治"鼻鼽的学术观点,是对中医论治鼻鼽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延展。笔者试从理、法、方、药角度,来浅述中医"以饮论治"鼻鼽的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2.
分析古今文献对鼻鼽的论述,归纳鼻鼽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针灸的古今治疗,认为对鼻鼽的辨证分型、针灸治疗方案有待进一步规范化,以利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周小军 《世界中医药》2014,9(2):204-206
王士贞为当代中医耳鼻咽喉科著名教授,本文阐述了中医鼻鼽病定义,分析了鼻鼽病寒热病因病机的历史沿革及相应的治疗方法,重点介绍了王士贞教授对岭南地区鼻鼽病的独到认识,及运用五指毛桃四君子汤及泻白散合辛夷清肺饮治疗鼻鼽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过敏性鼻炎亦称为变态反应性鼻炎,为临床常见疾病,以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塞、流清涕、鼻痒、喷嚏等为主要特征。该病属中医学"鼻鼽"范畴,常反复发作、迁延难愈。我院欧阳枝磊教授系全国第三、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其认为肾阳虚衰,邪害空窍乃本病发病病机,擅用"温阳通窍"法,自拟"温通饮"配合针灸治疗本病,颇具心得,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过敏性鼻炎是一种常见的反复发作的鼻黏膜慢性炎症性疾病,以阵发性鼻痒、连续喷嚏、鼻塞、鼻流清涕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中医"鼻鼽"范畴。本院姜爱平主任医师从医30余载,兼顾针灸临床、教学、科研,对于针灸治疗各种临床杂症经验颇多,现谨将其采用温针灸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经验介绍如下。1病因病机中医认为,鼻鼽的发病既有内因又有外因,内因责之肺、脾、肾三脏虚损,卫外不固,外因乃风寒之邪  相似文献   

6.
刘春松 《新中医》2015,47(7):310-311
<正>鼻鼽是指以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痒、打喷嚏、流清涕、鼻塞等为主要特征的鼻病[1]。鼻鼽最早的记载,始见于西周《礼记·月令》:"季秋行夏令,则其大水,冬藏殃败,民多鼽嚏。"当时人们已认识到鼻鼽与气候、环境的异常有关。鼻鼽一名,首见于《素问·脉解篇》,曰:"所谓客孙脉,则头痛、鼻鼽、腹肿者,阳明并于上,上者则其孙络太阴也,故头痛、鼻鼽、腹肿也。"《素问玄机原病式》:"鼽者,鼻出清涕也。"鼻鼽  相似文献   

7.
变应性鼻炎(AR)是耳鼻咽喉科常见变态反应性疾病,反复发作,迁延难愈。西药虽可迅速有效控制症状,但难以根治。本病类似中医"鼻鼽",历代医家对其病因病机的分析,仍在指导临床诊治,诊断标准、病因病机、辨证分型等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使用玉屏风散、鼻鼽汤、鼻鼽冲剂、针灸配合刮痧、滴鼻剂多种手段辨证施治,疗效满意。未来有待于统一诊断治疗标准、开展多中心临床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8.
中医认为,鼻鼽的病机多责之于肺、脾、肾三脏气虚或阳虚,病因多为素体亏虚、外感邪气、饮食失节等,病性多属虚实夹杂,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原则下,临床应用中药内服、中医外治法(针刺、艾灸、拔罐、穴位贴敷等)等治疗鼻鼽,疗效较佳。该文通过整理古籍文献,结合临床所见,发现鼻鼽的发病除与肺、脾、肾三脏密切相关外,还涉及心、肝二脏,因此临床辨证应基于五脏、八纲理论,明确鼻鼽病位、病性,明辨缓急,对证施治,以提高临床疗效。该文试从五脏角度探讨鼻鼽的病机及针灸应用。  相似文献   

9.
鼻鼽为中医病名,首见于<素问·脉解篇>"所谓客孙脉,则头痛、鼻鼽、腹肿者,阳明并于上,上者则其孙络太阴也,故头痛、鼻鼽、腹肿也".传统名称为"鼽嚏".鼽,见于<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热类>"嚏,鼻中因痒而气喷作于声也."历代医家对鼻鼽均有论述,但将鼻鼽作为专病进行论述且较全面的,当数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中医耳鼻喉科学>.此病是以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痒、喷嚏频发、流清涕不止、鼻塞为主要症状的鼻病,应包括现代医学的变应性鼻炎、血管运动性鼻炎、非变应性嗜酸细胞增多性鼻炎.  相似文献   

10.
变应性鼻炎属中医"鼻鼽"范畴。本病病位在肺,与脾胃等脏腑关系密切,通过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我们提出了"鼻塞伤脾,脾虚致鼽,脾虚为鼻鼽之宿根"的新假说。并确立了培土生金、健脾益肺为治疗鼻鼽的基本大法。  相似文献   

11.
黄嘉慧  张正 《中医药导报》2019,25(22):52-54
介绍临床采用贺氏三通法针灸治疗鼻鼽验案1则。贺氏三通法针灸治疗能有效治疗鼻鼽,急性期宣肺泄热,祛风通窍而缓解鼻鼽症状,近期疗效显著;慢性期扶正固本,温补肺肾,预防鼻鼽发作,标本兼顾。  相似文献   

12.
正过敏性鼻炎(AR)属于中医学"鼻鼽"范畴,是由于脏腑虚损、卫表不固所致,以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等为主要特征的鼻病。清《杂病源流犀烛》载:"鼻鼽者,鼻流清涕不止,由肺经受寒而成。"中医外治法历史悠久,早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便有"内者内治,外者外治"的记载,其后历代医家著作中亦多有涉及,现应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中医外治法主要有针灸、穴位贴敷、穴位埋线、穴位注射、刮痧、推拿、拔罐等。  相似文献   

13.
浅析古代医家以热论治鼻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文静  熊永伟  田理 《光明中医》2010,25(7):1156-1157
<正>有关鼻鼽的记载,最早见于西周《礼记·月令》:"季秋行夏令,则其大水,冬藏殃败,民多鼽嚏。"而正式称之为鼻鼽则首先见于《素问·脉解篇》,曰:"所谓客孙脉,则头痛、鼻鼽、腹肿者,阳明并于上,上者则其孙络太阴也,故头痛、鼻鼽、腹肿也。"此后对鼻鼽的病  相似文献   

14.
戴明  贾春华 《中医杂志》2022,(6):530-533
通过分析古代鼻鼽相关文献,认为鼻鼽生于风的这一认识可能与风的形成原理密切相关.古人认为"风"的形成原理为"冷热交通",而风的特点与鼻鼽的临床表现具有相似之处.因此,立足于风形成的原理与特征,从隐喻认知的角度,通过分析自然界中"风"的特点、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探求鼻鼽的病因病机与辨治.提出"寒热对立"是鼻鼽发病之根本病机...  相似文献   

15.
正鼻鼽,古代又称鼽嚏、鼽鼻、鼽水、鼻流清水等,《素问玄机原病式·卷一》[1]曰:"鼽者,鼻出清涕也。""嚏,鼻中因痒而气喷作于声也。"《礼记·月令》言:"季秋行夏令,则其国大水,冬藏殃败,民多鼽嚏,"此是关于鼻鼽最早的记载。《素问·脉解》[2]:"所谓客孙脉,则头痛、鼻鼽、腹肿者,阳明并于上,上者则其孙络  相似文献   

16.
鼻鼽作为现代中医耳鼻喉科的常见疾病之一,关于其文献可考的治疗历史已有上千年。"鼽"的释义,现代医学多解释为"鼻流清涕";对于其病因病机的认识,则以虚证为主。然而追溯其沿革,发现唐宋以前,并无"鼻鼽"作为单独病名的记载,各代医家对其释义及病因病机认识亦不尽相同。为探其究竟,遂决定查阅古籍,追本溯源,以释疑解惑。  相似文献   

17.
过敏性鼻炎,中医称之为鼻鼽。鼻鼽是指鼻出清涕之外,亦有"鼽嚏"之称。"嚏"是指鼻中痒而气喷作于声,所以中医称鼻出清涕、鼻痒、打喷嚏为鼻鼽,其症状与过敏性鼻炎的鼻痒、鼻涕多为清水涕、打喷嚏(通常是突然和剧烈的)相似。1病因病机西医认为,该病系机体接触变应原后,产生的特异性Ig E结合在鼻粘膜浅层和表面的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的细胞膜上,此时鼻粘膜便处于致敏状态。当变应原再次吸入鼻腔时,变应  相似文献   

18.
正鼻鼽是指以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痒、打喷嚏、流清涕、鼻塞等为主要特征的鼻病[1]。鼻鼽是中医病名,相当于西医学中的变应性鼻炎(即过敏性鼻炎)。中医学早在西周的《礼记·月令》中就有了对本病的记载:"季秋行夏令,则其大水,冬藏殃败,民多鼽嚏。"而正式称之为鼻鼽则首见于《素问·脉解篇》:"所谓客孙脉则头痛、鼻鼽、腹肿者,阳明并于上,上者则其孙络太阴也,故头痛、鼻鼽、腹肿也。"[2]随着工业化进展,现  相似文献   

19.
运用刘完素玄府气液理论分析鼻的生理功能,指出鼻鼽的病机是玄府郁结、气液代谢失常、郁而化热,并结合临床验案探讨了鼻鼽反复发作的根源在于玄府郁闭和"误治兼化",并论治了相关治疗策略,这将有助于鼻鼽的治疗和控制复发,提高鼻鼽的防治水平。  相似文献   

20.
正中医学有关鼻鼽的记载最早见于西周的《礼记·月令》,即:"李秋行夏令,则其大水,冬藏殃败,民多鼽嚏",而正式称之为鼻鼽则首见于《素问·脉解》:"所谓客孙脉,则头痛、鼻鼽、腹肿者,阳明并于上,上者则其孙络太阴也,故头痛、鼻鼽、腹肿也"[1],指出鼻鼽是由于脏腑虚损,卫表不固所致的,以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等为主要特征的鼻病。相关调查研究显示本病以肺气虚寒型为多见[2-4]。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