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冠状动脉的慢血流现象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中对于血流速度的判断是判断心脏血流灌注的一个重要指标。严重的冠状动脉狭窄、溶栓治疗后、冠状动脉成型术后、冠状动脉造影术中冠状动脉内气体栓塞都会导致冠状动脉血流速度减慢,有些冠状动脉血流减慢还与冠状动脉痉挛、冠状动脉扩张、心肌病、瓣膜病、结缔组织病有关,但以上这些原因导致冠状动脉血流减慢具有不同的病理生理机制和临床意义。早在1972年Tambe等首先报道了部分有胸痛症状的病例,他们的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没有上述病变但血流速度明显减慢。此后随着冠状动脉造影的普及,这种现象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冠状动脉搭桥术是心脏外科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国际上公认的主要手术方法之一。目前,冠状动脉搭桥的方式有常规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迷你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微创直视冠状动脉搭桥术和机器人冠状动脉搭桥术等。该文将以上几种手术方式的现状特点及相互间的比较进行综述,并对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未来发展作一展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和冠状动脉造影评价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桥血管通畅的效果。方法选取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的70例患者,均接受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25例患者在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后2 w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评价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的图像质量,并以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计算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桥血管通畅的评价结果,分析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70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共搭建204支桥血管,包括65支动脉桥血管,139支静脉桥血管,动脉桥血管的通畅率明显高于静脉桥血管(P<0.05)。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的图像质量优良率为94.29%,以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桥血管通畅评价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61%、96.00%、94.44%、97.78%、88.89%,其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之间的一致性良好。结论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采用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可对其桥血管通畅情况予以清晰显示和准确评价,其评估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冠状动脉扭曲为冠状动脉造影术中的常见现象,表现为冠状动脉三支主干血管存在明显且较多的弯曲。冠状动脉造影为诊断冠状动脉扭曲的主要方法,但目前尚无对冠状动脉扭曲较为统一的诊断标准。冠状动脉扭曲发病机制可能为冠状动脉血流量和血流压力改变引起冠状动脉结构的重构,与性别、左室压力及容量负荷等相关。冠状动脉扭曲可能会影响冠状动脉血流灌注,导致心肌缺血,从而产生心绞痛的症状,影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增加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的难度,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尚未明确。  相似文献   

5.
正心脏是维持生命的重要器官,其营养需要冠状动脉循环供应,因此冠状动脉循环在各个器官循环中占有重要地位。冠状动脉循环在解剖学、血流动力学、可调节机制方面与其他器官相比均存在很大的差异。冠状动脉微循环是心肌氧供的关键环节,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在冠状动脉循环血供中起主要作用。冠状动脉微循环解剖和生理学特点一、冠状动脉微循环解剖学特点冠状动脉系统是由3个功能不同的部分组成,  相似文献   

6.
非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肌梗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肌梗塞绝大多数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引起。近年来发现有些心肌梗塞不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而是由于其他病因所引起。针对不同病因给与洽当的治疗,对这类心肌梗塞的预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除动脉粥样硬化以外,引起心肌梗塞的原因尚有冠状动脉炎、冠状动脉栓塞、冠状动脉痉挛、冠状动脉夹层动脉瘤、冠状动脉外伤以及先天性冠状动脉异  相似文献   

7.
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是冠心病的一种特殊类型,与冠状动脉大血管不同,微血管不可通过冠状动脉造影直接显像,因而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的诊断非常困难。目前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的评估方法多种多样,从传统的基于介入检查的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到近年来发展出了基于X射线、MRI、超声和放射性核素等影像学技术的新型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评估指标。现简要综述目前临床常用的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的诊断方法、适用范围、优点与缺点、评估情况。  相似文献   

8.
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与冠心病的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是冠状动脉、颈动脉易损斑块标识物,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外周血标识物,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预后尤其肌钙蛋白阴性者有预测价值;此外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稳定型心绞痛冠状动脉病变复杂程度、与经皮血管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再狭窄有关。  相似文献   

9.
冠状动脉畸形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造影的人群中冠状动脉畸形的检出率、临床特点和预后。  方法 :回顾性总结 3 188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人群。  结果 :3 188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人群中 ,共检出冠状动脉畸形 42例 ,检出率为 1 3 2 % ,其中 81%为冠状动脉起源和分布异常 ,19%为冠状动脉静脉瘘 ;76 2 %为对心肌灌注没有影响、相对良性的畸形 ,2 3 8%为对心肌灌注有潜在影响、有一定的危险性的畸形。  结论 :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冠状动脉窦、左主干起源于右冠状动脉窦并穿行于主动脉和肺动脉之间、左主干起自肺动脉等是非常严重的冠状动脉畸形 ,患者常发生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 ,这些畸形一旦发现 ,应进行预防性的手术矫正。小冠状动脉瘘多数无临床症状 ,但多发和大冠状动脉瘘可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缺血。冠状动脉畸形并非罕见 ,某些类型的冠状动脉畸形可致严重的临床后果 ,应尽早进行预防性地手术矫正  相似文献   

10.
严重冠状动脉痉挛行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痉挛导致的不稳定型心绞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价值。方法常规药物治疗后,心绞痛仍频发的2例严重冠状动脉痉挛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观察临床效果及中远期预后。结果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心绞痛未再发作,分别随访半年及一年半,无冠状动脉事件发生。结论对典型冠状动脉痉挛所致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除扩冠、解痉、抗凝、防栓、调脂治疗外,积极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有望达到预防心肌梗死及猝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近年一些研究表明,某些原因不明的心脏疾患如不明原因的心脏扩大、原发性肺动脉高压、心肌病、冠状动脉正常的缺血性心脏病、不明原因的猝死及某些全身性血管疾病的心脏病变等似均与小冠状动脉病变有关,因而小冠状动脉疾病渐受重视。本文简要介绍小冠状动脉的解剖概念,及小冠状动脉疾病的病因、病理和临床。小冠状动脉的解剖概念小冠状动脉系指管径0.1~1.0mm的冠状动脉远端分支。它与“壁内动脉”或“心肌内动脉”的概念尚不尽相同,小冠状动脉不一定都分布于心肌壁内,同时大冠状动脉亦有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上肢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我院经上肢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1 200例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58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经上肢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结果 1 200例患者均成功经上肢动脉途径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其中需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584例患者均成功经上肢动脉途径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结论经上肢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安全、可行的,上肢动脉可作为冠状动脉造影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首选途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评价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BMCA)的形态学特征,并分析其与冠状动脉近段粥样硬化病变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于北京市仁和医院收治的单纯MBMCA不伴有动脉粥样硬化患者79例记为对照组,另取同期收治的心肌桥近端冠状动脉伴粥样硬化患者79例作为观察组。两组均接受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检查。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心率等基本临床资料,各项冠状动脉检测指标(心肌桥厚度、壁冠状动脉长度、壁冠状动脉两端平滑、壁冠状动脉近端成角、壁冠状动脉远端成角、壁冠状动脉两端成角)水平,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MBMCA与冠状动脉近段粥样硬化病变的关系。结果观察组年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性别、心率、病程、高血压与糖尿病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壁冠状动脉长度、壁冠状动脉两端平滑患者比例均分别明显低于对照组,而壁冠状动脉远端成角、壁冠状动脉两端成角患者比例均分别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得:年龄(OR=1.421,P=0.037)、壁冠状动脉远端成角(OR=2.147,P=0.042)以及壁冠状动脉两端成角(OR=2.579,P=0.002)均是影响壁近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壁冠状动脉两端平滑是保护性因素(OR=2.736,P=0.012)。结论采用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可有效评价MBMCA形态学特征和冠状动脉近段粥样硬化病变情况,且两者存在密切相关,值得临床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4.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患者预后往往不佳。目前,有中国专家共识将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分为不合并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合并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以及其他类型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三型。其中,不合并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的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研究较为深入,循证医学证据较多。现就不合并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的治疗新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单冠状动脉是一种少见的冠状动脉畸形,文献报道在冠状动脉造影患者中的发生率为0.024%-0.09%。绝大多数单冠状动脉畸形并不合并其他心血管畸形,仅少数报道同时合并二叶主动脉瓣畸形、大动脉转位、室间隔缺损等心血管畸形。单冠状动脉起源于右冠窦和左冠窦的概率相似。左冠状动脉缺如的单右冠状动脉畸形患者,其左冠状动脉均起源于右冠状动脉近段,行走于主动脉和肺动脉圆锥之间,到达左侧后再进一步按左前降支和回旋支走形并发出相应分支。  相似文献   

16.
冠状动脉夹层是指冠状动脉内膜撕裂,血液进入冠状动脉中膜或内膜下血肿形成,可导致管腔急剧变窄和血流严重受阻。若诊治不及时,冠状动脉夹层可能会引发受累冠状动脉的破裂、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猝死等严重临床后果。本文就冠状动脉夹层的分类及成因、影像学诊断、治疗策略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冠状动脉钙化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特征性病理表现之一,并呈年龄依赖性。现就冠状动脉钙化的发生机制、相关危险因素、冠状动脉钙化的检测手段及冠状动脉钙化的临床意义等方面作论述。  相似文献   

18.
重型冠状动脉畸形七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于1984~1992年收治了7例冠状动脉畸形,分别患有源于肺动脉的左冠状动脉、右冠状动脉-冠状静脉窦瘘、右冠状动脉-右心房瘘、左冠状动脉-右心室瘘、左冠状动脉-肺动脉瘘和左冠状动脉-左心室瘘共6种冠状动脉畸形。心血管造影和超声心动图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检查方法。本组7例均经外科手术证实。源于肺动脉的左冠状动脉行主动脉-左冠状动脉旁路术,其余6例行冠状动脉瘘口缝扎术,取得满意的治疗。  相似文献   

19.
左冠状动脉主干是指左冠状动脉发出后至分支前的节段,冠状动脉解剖形态是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形成的一个关键性因素。以往的研究表明,因冠状动脉解剖形态造成的血流切应力变化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它的高低与血管壁厚度间存在负相关。在分叉处的外侧壁,血流切应力与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密切相关。通过分析左冠状动脉主干的长度、分叉角度、直径等解剖因素,探讨左冠状动脉主干-长度、分叉角度、直径等潜在的血流动力学因素与左冠状动脉局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左冠状动脉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性,了解左冠状动脉主干的长度、分叉角度、直径作为危险因素对左冠状动脉主干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的价值,从而为冠心病患者预防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及相关高危人群的早期干预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320排动态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coronary angiography,CTCA)显示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CT心肌灌注成像(CT myocardial perfusion imaging,CT-MPI)显示的心肌灌注缺损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对60例冠状动脉疾病患者行CTCA及CT-MPI检查,将其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并进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 CTCA显示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LAD)、左回旋支(left circumflex artery,LCX)、右冠状动脉(right coronary artery,RCA)180支,其中正常冠状动脉56支,狭窄冠状动脉124支。按照LAD、LCX、RCA三支冠状动脉供血范围统计,CT-MPI显示86支冠状动脉灌注正常,94支冠状动脉存在灌注缺损。结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心肌灌注缺损存在正相关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