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细胞角蛋白20检测在大肠癌微转移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随着微转移在肿瘤研究领域中的广泛开展,人们开始研究大肠癌微转移,以期获得更准确,更早期的转移信息,为临床分期及预后判断、辅助治疗提供更多的依据.随着分子生物学、分子免疫学的迅速发展.使大肠癌的淋巴结、血液、骨髓及各脏器等用常规组织学难以诊断的癌细胞微转移灶的检测成为可能.细胞角蛋白20(cytokeratin-20,CK20)是新近发现的一种多肽,局限在胃肠上皮细胞,具有严格的组织特异性,几乎所有大肠癌都明显表达,优于其他标志物,尤其实用于检测大肠癌微转移.通过检测大肠癌患者淋巴结、血液、骨髓中CK20 mRNA的表达来诊断微转移,对指导临床大肠癌的分期、判断预后复发、指导治疗显示出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微转移是一项独立的预后指标.其价值优于 Dukes分期和肿瘤分级.现综述细胞角蛋白20 检测在大肠癌微转移中的临床应用及意义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范明文 《山东医药》2011,51(39):81-82
目的探讨大肠癌肝转移的手术治疗方法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对33例肝转移大肠癌行原发灶根治术及肝转移灶切除术,分析手术效果及预后影响因素。结果患者术后1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81.8%、51.5%。单个转移灶、分化程度高、无淋巴结转移、术前化疗以及异时转移时间超过6个月者预后较好。结论肝转移大肠癌患者的预预后影响因素主要为肝脏转移灶数量、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新辅助化疗以及异时转移时间。  相似文献   

3.
近年,随着分子生物学、免疫学技术的进步及对肿瘤淋巴转移规律研究的深入,大肠癌淋巴结微转移及其临床意义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就淋巴结微转移的基本概念,分子生物学机制,及大肠癌淋巴结微转移检测的临床意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E-钙粘素(E-cadhefin)、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其抑制剂(TIMP-1)表达与大肠癌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54例大肠癌组织标本中E.钙粘素、MMP-9及TIMP-1的表达情况,经结肠镜活检的大肠腺瘤组织标本15例作为正常对照.结果 E-cadherin的表达率在大肠腺瘤中为86.7%,显著高于大肠癌中55.6%的表达率,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E-cadherin的表达与大肠癌的大体类型有关,且随着大肠癌分化程度的降低而减少.与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P<0.05).其表达率越高,患者的预后越好.大肠癌MMP-9和TIMP-1蛋白表达存在显著正相关(r=0.374,P<0.01).MMP-9的表达率在大肠腺瘤中为33.3%,显著低于大肠癌中的70.4%(P<0.05).其表达与大肠癌的浸润深度、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及生存期均密切相关(P均<0.05).TIMP-1的表达在大肠腺瘤及大肠癌组织中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其表达与大肠癌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对预后无显著性影响(P>0.05).结论 E.钙粘素、MMP-9及TIMP-1对大肠癌生物学行为均有明显影响.E-钙粘素的正常表达将显著降低大肠癌的浸润和转移能力.MMP-9蛋白阳性表达促进大肠癌浸润和转移,患者预后欠佳.E-钙粘素、MMP-9和TIMP-1的检测可以成为临床判断大肠癌的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肠癌中MMP-9、TIMP-2、nm23、CD 44、E-Cadherin、Integrin的表达及病理因素与大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组织芯片技术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有淋巴结转移的大肠癌与无淋巴结转移的大肠癌中的MMP-9、TIMP-2、nm23、CD 44、E-Cadherin、Integrin的表达。结果 TIMP-2和E-Cadhern的表达在两组间有差异(P〈0.05),它们与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E-Cadherin与转移的关系更密切。大肠癌的淋巴结转移还与分化程度有关。结论检测大肠癌中TIMP-2和E-Cadherin的表达对预测其淋巴结转移及病人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邓燕  胡伟 《中华消化杂志》2004,24(8):498-499
大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手术虽为治疗大肠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但根治术后仍有约30%的DukesB期患者5年内死于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提示即使是大肠癌早期也可能存在微转移。微转移虽小,但有发展成致命的显性转移灶的可能,因此,及早发现微转移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用RT-PCR法检测了48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鸟苷酰环化酶C(GC-C)mRNA的表达情况,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采用RT-PCR技术检测52例食管癌患者术前外周血液及术后病理诊断阴性的212枚区域淋巴结(pN0)中癌胚抗原(CEA)mRNA的表达.发现15例患者的术前血液中检测到CEA mRNA表达.17例患者的24枚淋巴结检测到CEA mRNA表达.CEA mRNA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及浸润深度显著相关(P<0.05).血液及淋巴结微转移者3 a生存率均明显低于无微转移者(P均<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浸润深度、血液微转移及淋巴结微转移是独立的预后因素(P均<0.05).认为微转移与食管癌术后早期复发转移及预后不良有关,检测食管癌术前血液及术后病理诊断阴性的pN0中CEA mRNA表达,可以诊断食管癌微转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15-LOX-1蛋白表达与大肠癌临床病理因素和患者预后的关系,并探索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5-LOX-1蛋白在103例大肠癌组织、56例大肠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结合患者的临床病理因素、预后情况及大肠癌组织中其他与侵袭转移相关的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15-LOX-1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大肠癌癌旁正常组织(P<0.05);15-LOX-1蛋白的表达与大肠癌的组织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其他器官侵袭转移以及Dukes分期密切相关(P<0.05),病理分化程度低、Dukes分期晚以及有淋巴结或其他器官侵袭转移者肠癌组织中15-LOX-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大肠癌组织中15-LOX-1阳性表达患者1年、3年、5年生存率及中位生存时间明显高于15-LOX-1阴性表达患者(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提示15-LOX-1表达水平、患者年龄及手术时有无淋巴结转移可以作为评估大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大肠癌中15-LOX-1与VEGF、MMP-2、MMP-7的表达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 15-LOX-1对大肠癌具有抑癌作用,对反映大肠癌生物学行为和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大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预后分析57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组大肠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影响大肠癌预后的因素.方法:对近5a我院576例大肠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年龄组大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预后资料.结果:不同年龄组之间各部位大肠癌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腹痛在青年组中发生频率显著高于中年组和老年组(x~2=7.20,P<0.05);消瘦在老年组中发生频率显著高于青年组和中年组(x~2=9.64,P<0.05).与中年组和老年组相比青年组黏液腺癌发生率高(x~2=43.71,P<0.05),老年组高分化癌发生率高(x~2=8.06,P<0.05).青年组淋巴结转移率较老年组高(x~2=4.47,P<0.05).总体5a生存率为61.79%±5.48%;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5a生存率分别为43.64%±21.24%.87.16%±5.44%和53.79%±6.69%,3组间差异显著(P<0.05).影响大肠癌患者预后的因素有年龄、肿瘤细胞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是否根治性手术.结论:青年大肠癌患者腹痛多见,恶性程度高,淋巴结转移常见,预后差.老年患者消瘦多见,癌肿分化好,预后较好.影响大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有年龄、Dukes分期等.  相似文献   

10.
大肠癌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研究现况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大肠癌有无淋巴结转移是制定手术方案及术后辅助治疗方法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我们概述了近年来大肠癌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试图找出大肠癌淋巴结转移的某些规律,以供临床参考.1 肿瘤生物学特性1.1 肿瘤浸润深度 Cawthornetal[1]对272例大肠癌进行了分析,认为肿瘤的浸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无关.Hojoetal[2]观察了389份直肠癌病例后认为肿瘤限于粘膜及粘膜下层者淋巴结转移率为5/28(17-9%),侵犯肌层者为31/82(37-8%),侵犯浆膜下层者3…  相似文献   

11.
周珩  吴云飞 《山东医药》2008,48(45):58-59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60例大肠癌(其中淋巴结转移33例,肝转移30例)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蛋白的表达,分析其在不同临床病理类型患者中表达水平的差异性.发现MMP-7的表达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和肝转移有关.认为MMP-7的过度表达在大肠癌的发病过程中具有促进效应,MMP-7的检测对评估大肠癌淋巴结转移及肝转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对胰头癌切除标本中淋巴结微转移的检测,分析淋巴结微转移对胰头痛临床分期及预后的影响,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 以手术显微镜法完整取出20例冈胰头癌行区域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标本中的淋巴结,常规病理检测淋巴结转移,免疫组化检测淋巴结微转移.结果 20例标本中共找到677枚淋巴结,常规病理显示13例共87枚淋巴结发生转移.在病理检测阴性的590枚淋巴结中,免疫组化检测又发现3例57枚淋巴结存在微转移.常规病理结合免疫组化检测,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从65%(13/20)增加到80%(16/20);转移淋巴结的检出率从12.9%(87/677)上升到21.3%(144/677),相差显著(P<0.05).微转移检测使3例ⅡA期患者转为ⅡB期,有淋巴结微转移患者的1年内肿瘤转移、复发率为75%,而无微转移者的转移、复发率为25%.结论 胰头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检出有助于肿瘤分期的确定和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大肠癌组织中肥大细胞 (MastCell,MC)亚型的变化及其浸润程度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 60例大肠癌根治术手术标本的MC进行检测 ,并探讨MC亚型MCTC和MCT 与大肠癌的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生存率之间的关系。结果  (1)MCTC和MCT 的数量相对正常组织均明显增加 ,但大肠癌组和正常组的MCTC和MCT 之间的比例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2 )MCTC和MCT 高计数组的肿瘤浸润深度均明显低于低计数组 (P <0 .0 1) ;(3 )MCTC和MCT 高计数组的癌淋巴结转移发生率及癌远处转移发生率均低于低计数组 (P <0 .0 5 ) ;(4 )MCTC和MCT 浸润高计数组 5年生存率 (65 .5 %和 5 9.3 % )明显高于低计数组 5年生存率 (2 5 .8%和 3 3 .3 % ,P <0 .0 1)。结论 大肠癌组织中MC亚型数量增加 ,但其亚型构成比的变化不明显 ;MC浸润的数量与大肠癌的生物学行为有关 ,对大肠癌患者预后评估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调控因子Cyclin D1、CDK4、P16蛋白及p16基因表达与大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2例正常大肠黏膜和89例大肠癌组织中CyclinD1、CDK4、P16蛋白的表达并进行术后随访,对其中40例大肠癌组织进行p16基因SSCP-PCR分析,评估CyclinD1、CDK4、P16蛋白及p16基因表达与大肠癌组织学分级、临床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及术后生存率的关系.结果大肠癌组织CyclinD1蛋白阳性标记位于癌细胞核,P16和CDK4位于细胞浆和细胞核,正常大肠黏膜未见Cyclin D1表达,P16和CDK4仅在细胞浆内表达.大肠癌组织中Cylin D1表达率为42.69%;P16胞浆表达率为57.30%,其中同时有核表达者为47.19%;CDK4胞浆表达率为92.13%,其中同时有核表达者为24.72%.正常大肠黏膜P16和CDK4表达率分别为25.00%和41.66%,明显低于大肠癌组织的表达(P<0.05).大肠癌组织CyclinD1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患者术后生存率有明显的关系(P<0.05),与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相关性不显著(P>0.05).CDK4核表达与组织学分级有关(P<0.05),与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及生存率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CDK4胞浆表达、P16胞浆表达和P16核表达与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及生存率的相关性不显著.Cyclin D1、CDK4、P16三者在核区阳性表达有相关性.p16基因缺失率为47.50%,与组织学分级有关(P<0.05),p16基因与P16蛋白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大肠癌组织Cyclin D1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提示患者的预后较差,尤其对Dukes B期患者的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大肠癌细胞分化程度与p16基因缺失及CDK4核阳性表达有一定关系.细胞周期调控因子Cyclin D1/CDK4/P16对细胞的异常调控可能是发生大肠癌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及nm23基因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癌局部浸润、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93例原发性大肠癌患者手术切除的癌组织中VEGF-C及nm23基因蛋白。结果 VEGF-C基因蛋白阳性表达率与大肠癌组织的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与癌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均<0.05)。nm23基因蛋白在大肠癌淋巴结无转移组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有转移组(P<0.05)。结论 VEGF-C及nm23基因蛋白的异常表达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和淋巴结转移中可能起重要作用。联合检测癌组织中VEGF-C及nm23基因蛋白,对判断大肠癌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及预后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评价早期胃癌预后最主要指标是有无淋巴结转移和肿瘤浸润深度。早期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研究大大提高了诊断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使得该疾病的临床病理分期及其预后的评价更具科学性,对确定手术方案及综合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CK19 mRNA在大肠癌患者外周血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巢式RT-PCR技术检测20例健康人、20例大肠腺瘤疾病患者和90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CK19 mRNA的表达.结果 健康人中CK19 mRNA不表达,大肠良性腺瘤疾病患者外周血中CK19 mRNA有1例表达,表达率为5%,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CK19 mRNA有53例,表达率为58.9%,CK19 mRNA表达率与肿瘤分期,瘤细胞的分化程度,肿瘤转移有显著相关性(均P<0.05).结论 CK19 mRNA作为检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微转移的分子标记物具有良好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同时CK19 mRNA可作为判断大肠癌患者的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评价早期胃癌预后最主要指标是有无淋巴结转移和肿瘤浸润深度。早期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研究大大提高了诊断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使得该疾病的临床病理分期及其预后的评价更具科学性,对确定手术方案及综合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淋巴结微转移与胃癌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根治性切除的60例胃癌患者中,男37例,女23例,平均年龄61.6岁.全胃切除48例,远端胃大部切除12例.PN0 29例,PN1 31例;Ⅰ期23例,Ⅱ期19例,Ⅲ期18例.切除的淋巴结总数为3135个,平均51.5(范围21~108个).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用细胞角蛋白单抗MNF.116检测淋巴结微转移.结果 60例患者淋巴结微转移的阳性率为58.3%,微转移与浸润深度及淋巴管侵犯密切相关(P<0.05,x2检验).Ⅱ,Ⅲ期患者微转移的阳性率分别为63.2%和84.2%,明显高于Ⅰ期(34.8%)(P=0.005,X2检验).在Ⅰ期,阳性组的5年生存率(22%)明显低于阴性组(87.5%)(P<0.05,log-rank法).多变量分析表明淋巴结微转移是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淋巴结微转移对胃癌预后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E-钙粘素(E-Cad)、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及其抑制剂(TIMP-2)表达与大肠癌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30例大肠腺癌,60例大肠癌组织E-Cad、MMP-2和TIMP-2的表达情况。结果:E-Cad的表达率在大肠腺瘤中为87.10%,显著高于大肠癌中的55.10%(P<0.05);其表达与大肠癌的大体类型有关,且随着大肠癌分化程度的降低而减少,与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E-Cad表达率越高患者的预后越好(P均<0.05)。MMP-2的表达率在大肠腺瘤中为26.67%,显著低于大肠癌中的86.67%(P<0.05);其表达与大肠癌的Dukes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生存期均密切相关(P均<0.05)。TIMP-2的表达在大肠腺癌和大肠癌组织中没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但其表达与大肠癌的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远隔脏器转移及生存期均有关(P均<0.05)。结论:E-Cad、MMP-2和TIMP-2的检测可以成为临床判断大肠癌的恶性程度、转移及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