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室速、室扑、室颤)与低血钾的关系。方法:选择112例AMI患者于发病后24至72小时内测血清钾,根据血钾浓度分为低血钾组(血钾<3.6mmol/L.,44例).及血钾正常组(血钾为3.7-5.5mmol/L,68例),观察、比较两组病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低血钾组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者为38例,占86.3%,血钾正常组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者为8例.占11.7%,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低血钾是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系统评价冠心病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SCD)的危险因素。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公开发表的冠心病患者发生SCD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22年6月。提取纳入文献的资料,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OS)进行文献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4.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本研究纳入28篇文献,共10 38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高龄、男性、吸烟、饮酒、体质指数升高、情绪不稳定、便秘、糖尿病、高血压、室性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病史、脑梗死病史、急性肾损伤、血脂异常、房室传导阻滞、肺部感染、三支病变、左主干病变、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下降、TIMI分级≤2级、心率变异性异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升高、肌钙蛋白升高是冠心病患者发生SCD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发生SCD的危险因素较多,包括高龄、男性、吸烟、饮酒、体质指数、情绪不稳定、便秘、糖尿病、高血压、室性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病史...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尼可地尔联合法舒地尔对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 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4组:单纯PCI组、法舒地尔组、尼可地尔组、联合组(尼可地尔+法舒地尔),检查各组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窦性心率减速力、射血分数及室壁运动指数.结果 联合组与单纯PCI组、法舒地尔组比较,室壁运动积分指数均降低,射血分数升高(P<0.05).联合组与单纯PCI组、法舒地尔组比较,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降低(P<0.05).联合组较其余各组心率减速力降低(P<0.05).尼可地尔组的恶性心律失常及窦性心率减速的发生率较单纯PCI组降低(P<0.05),法舒地尔组虽然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室壁运动积分指数、心率减速力、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较尼可地尔组均降低,射血分数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尼可地尔联合法舒地尔可减少恶性心律失常发生,增加梗死相关区域血供,改善心肌梗死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介入治疗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方法抽取2014年1月至2016年2月佳木斯市中心医院接收的101例行急诊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介入治疗过程中是否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分为失常组(n=49)和未失常组(n=52)。针对不同心律失常类型分别采用胺碘酮、利多卡因、阿托品等药物实施干预。对比两组肌钙蛋白I、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浓度及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到达峰值时间、冠状动脉内心电图、体表心电图、开通时间窗时间、住院时间。结果失常组肌钙蛋白I及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浓度显著高于未失常组,且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到达峰值时间远少于未失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失常组冠状动脉及体表心电图电压明显高于未失常组,开通时间窗及住院时间显著少于未失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失常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未失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08%(2/49)vs.21.15%(11/52),P0.05]。失常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明显小于未失常组,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高于未失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介入治疗后易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会对患者机体造成损伤,临床中采取及时有效干预措施能有效改善其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QRS时限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9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依据QRS时限分为研究组(110 ms,QRS时限延长)和对照组(≤110 ms,QRS时限正常)各45例,对比两组患者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血清总胆固醇(TC)、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Tn I)水平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功能Killip分级及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NT-pro BNP、CK-MB峰值、Tn I峰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LVEF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患者血清TC无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心功能Killip分级中,Ⅰ级患者占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Ⅱ级、Ⅲ级、Ⅳ级患者占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急性肺水肿、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源性死亡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QRS时限延长预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6.
吴宁  张晓梅  徐春芳  张赤  郑奕 《山东医药》2008,48(22):84-85
回顾性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和健康者的心电学、心脏形态学指标。结果AMI患者QT间期变异度(QTV)、QT间期变异系数(QTCV)、窦性心搏间标准差(SDNN)明显低于健康者;心率变异性(HRV)和QTV、QTCV、左室舒张末期直径(LVd)、左室射血分数(LVEF)与室性心律失常(VA)严重程度存在相关性;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与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QTV、QTCV、SDNN、LVd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0.01)。提示QTV、QTCV、SDNN、LVd均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参麦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QT离散度和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选取102例住院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随机分为参麦注射液治疗组(55例)和对照组(47例),治疗组静脉输注参麦注射液50 mL,连用14 d,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两组病人QT离散度和心率变异性、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脏性死亡例数.结果治疗组降低QT离散度及提高心率变异性的幅度大于对照组,治疗组住院期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参麦注射液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可使QT离散度缩短,心率变异性提高,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下降.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碎裂QRS波与室性心律失常及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关系。方法纳入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7例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照心电图QRS波形态的不同分为三组:A组(碎裂QRS波)41例,B组(病理性Q波)40例,C组(碎裂QRS波合并病理性Q波)36例。分别采用动态心电图、心脏彩超检测三组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以及左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水平,同时比较三组患者住院期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三组Ⅰ级、Ⅱ级、Ⅲ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均0.05);A组、C组ⅣA级、ⅣB级、Ⅴ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相比B组均较高(P均0.05)。A组、C组左室射血分数水平相比B组明显较低,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水平明显较高(P均0.05)。A组、B组、C组住院期间心源性死亡、心源性休克、急性左心衰发生率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均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碎裂QRS波与室性心律失常、左心室收缩功能密切相关,可为诊断和预后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前瞻性评价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肌酸激酶混合型同工酶、肌钙蛋白I、酶性心肌梗死面积以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的影响.方法183例接受急诊PCI治疗的STEMI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92例)和对照组(91例).比较两组基础临床情况、介入治疗结果、急诊PCI术前和术后血清肌酸激酶混合型同工酶、肌钙蛋白I、酶性心肌梗死面积、住院期和术后180天左心室射血分数及MACE发生率.结果替罗非班组与对照组相比,基础临床情况、介入治疗结果及术前肌酸激酶混合型同工酶、肌钙蛋白I水平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替罗非班组与对照组相比,急诊PCI术后肌酸激酶混合型同工酶峰值(P<0.01)和肌酸激酶混合型同工酶均值(P<0.01)、肌钙蛋白I峰值(P=0.01)和肌钙蛋白I均值(P<0.05)、酶性心肌梗死面积(P<0.05)均显著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替罗非班组与对照组相比,住院期及术后180天左心室射血分数(P<0.05~0.01)明显增加,MACE发生率(P<0.05)显著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替罗非班治疗是降低STEMI患者急诊PCI术后180天MACE发生率的独立决定因素(OR=0.39,P<0.01).替罗非班组术后出血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能显著降低STEMI患者急诊PCI.术后肌酸激酶混合型同工酶、肌钙蛋白I峰值和均值,明显缩小酶性心肌梗死面积,并显著改善住院期及术后180天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心肌缺血后适应对老人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首次发生急性心肌梗死老年患者65例,分为缺血后适应组(适应组)及对照组,均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e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对照组行常规PCI.测定两组术前及术后肌酸激酶及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测量术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左心室射血分数;观察术后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及住院期间病死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适应组术后肌酸激酶及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水平明显减低;术后3个月左心室容积减小,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升高[(65.2±6.7)ml/m2与(70.4±6.3)ml/m2,P<0.05],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升高[(31.4±3.2)ml/m2与(35.6±3.5)ml/m2,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升高(0.52±0.03与0.49±0.02,P<0.05);但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减低、住院期间病死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心肌缺血后适应可以改善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体征,对梗死后心肌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国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其左心室收缩、舒张功能的变化。方法:边疆人院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50例,其中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20例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30例,于梗死后2周行冠状动脉造影分析,同时行心脏彩超测定左室室壁运动及射血分数(INEF)。结果:NSTEMI组有糖尿病、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和反复心绞痛发作史比率均高于NSTEMI组;STEMI组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高于STEMI组,且伴随急性心力衰竭发生率亦高于NSTEMI组;NSTEMI组患者多支病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心肌肌钙蛋白Ⅰ (cTn Ⅰ)和左心室功能的变化.方法 测定132例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观察组)和50例健康者(对照组)的血清cTn Ⅰ、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和左心室功能等指标.结果 观察组中、重度亚组患者的血清cTn Ⅰ、左心室等容舒张时间(IVRT)、E波减速时间(EDT)显著高于轻度亚组和对照组(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口舒张早期流速峰值/舒张晚期流速峰值比值(E/A)显著低于轻度亚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 有机磷中、重度中毒患者存在心肌损害和左心室功能障碍;与心肌酶检查比较,cTn Ⅰ能更早、更准确地诊断有机磷中毒心肌损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血钾浓度与冠状动脉造影相关罪犯血管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选择136例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且发病时间<12 h的患者.入院后立即采静脉血3ml,测血钾浓度,做18导联心电图.患者均同意做急诊介入治疗,给予冠状动脉造影,确定急性心肌梗死的罪犯血管.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血钾浓度与冠状动脉造影确定罪犯血管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罪犯血管为左前降支的血钾浓度最低,左回旋支血钾浓度最高,右冠状动脉的血钾浓度位于左前降支及左回旋支之间.左前降支病变与左回旋支病变血钾浓度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右冠状动脉病变与左回旋支病变血钾浓度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心肌梗死低血钾组与正常血钾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罪犯血管是左前降支的发病早期最容易合并低血钾,预后普遍较差.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合并低血钾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血钾水平变化及改良危险评分的临床意义,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19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入院后定期抽外周静脉血测定血清钾,了解早期血钾的变化趋势。根据血钾浓度(血钾3.5mmol/L为低血钾,血钾3.5~5.5mmol/L为正常)将患者分组,统计室性心律失常。采用改良TIMI危险评分预测2014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可能性。结果低血钾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发生率为23.33%。下壁合并右室和广泛前壁梗死患者的平均血钾水平低于3.5mmol/L,下壁合并右室和广泛前壁梗死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低血钾组(n=45)心梗患者中34例并发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75.55%,正常组(n=148)心梗患者中29例并发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19.59%,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采用改良TIMI危险评分预测室性心律失常灵敏度为80.21%,特异度70.83%。结论低钾血症是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应监测血钾水平,及时补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后适应对老人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首次发生急性心肌梗死老年患者65例,分为缺血后适应组(适应组)及对照组,均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对照组行常规PCI。测定两组术前及术后肌酸激酶及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测量术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左心室射血分数:观察术后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及住院期间病死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适应组术后肌酸激酶及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水平明显减低;术后3个月左心室容积减小,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升高[(65.2±6.7)ml/m^2与(70.4±6.3)ml/m^2,P〈O.05],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升高1(31.4±3.2)ml/m^2与(35.5±3.5)ml/m^2,P〈0.051,左心室射血分数升高(0.52±0.03与0.49±0.02,P〈0.05);但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减低、住院期间病死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心肌缺血后适应可以改善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体征,对梗死后心肌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培哚普利和美托洛尔联合治疗老年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 方法按入院顺序将88例老年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培哚普利治疗,观察组接受培哚普利和美托洛尔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率、左心室射血分数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心率均降低,左心室射血分数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心率较对照组低,左室射血分数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55%)低于对照组(15.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培哚普利联合美托洛尔治疗老年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可显著改善心功能,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特点及其相关因素,以期提高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成活率.方法 选取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并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直接PCI)371例,根据直接PCI结束前是否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心室颤动和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将其分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38例)和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与年龄、性别、既往心绞痛史、既往心肌梗死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吸烟史、入院时心功能Killip分级、心肌梗死位置、单多支病变、罪犯血管、心肌梗死距采血时间、甘油三酯、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糖化血红蛋白、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尿素氮、肌酐、血钾、尿酸、血糖、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和血红蛋白等参数进行单因素相关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最后进入回归方程的只有入院时心功能Killip分级和肌酐,贡献最大的是患者入院时心功能Killip分级.结论 心功能Killip分级高是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直接PCI结束前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血钾异常的临床意义。方法将269例AMI患者根据发病后血钾水平分为低钾组84例(血钾〈3.5 mmol/L)、正常血钾组147例(血钾3.5-5.5 mmol/L)及高钾组38例(血钾〉5.5 mmol/L),观察三组肌酸磷酸激酶同功酶(CK-MB)、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肌梗死部位、并发症(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发生率、病死率。结果低钾组CK-MB水平高于正常血钾组、高钾组,LVEF低于其余两组;低钾组前壁心梗、非ST段抬高心梗发生率高于正常血钾组、高钾组,下壁心梗发生率低于其余两组(P〈0.05或0.01);低钾组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明显高于正常血钾组、高钾组(P〈0.01)。结论AMI后低血钾易并发心力衰竭和恶性心律失常,是判断AMI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住院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入选自2008年1月~2014年1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住院治疗的AMI患者476例,其中男性338例,女性138例,年龄61~85岁。依据预后分为:存活组(377例)和死亡组(99例)。比较两组入院后24 h内肌钙蛋白T(c Tn 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B型脑钠肽(BNP)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肌酐水平,计算肾小球滤过率并分析两组患者的心功能Killip分级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AMI患者住院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的既往病史比例、吸烟比例、室速或室颤比例、CK-MB、c Tn T、HDL-C、BNP以及心功能KillipⅢ级和Ⅳ级比例升高,肾小球滤过率、LVEF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年龄(OR=1.074,95%CI:1.038~1.121)、糖尿病(OR=1.332,95%CI:1.528~8.034)、冠心病(陈旧性心肌梗死)(OR=5.627,95%CI:1.807~16.840)、肾小球滤过率(OR=1.442,95%CI:1.021~2.107),心功能Killip分级(OR=3.432,95%CI:1.074~82.455)、室性心律失常(室速或室颤)(OR=3.835,95%CI:1.317~9.812)、c Tn T(OR=1.010,95%CI:1.002~1.011)、LVEF(OR=0.860,95%CI:0.818~1.923)是住院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1)。结论高龄、合并糖尿病和陈旧性心肌梗死、肾小球滤过率降低、c Tn T升高、Killip分级高、LVEF降低、室性心律失常是老年急性AMI患者住院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非糖尿病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入院随机血耱与住院期间左心室功能的关系.方法 对123例非糖尿病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的入院随机血糖及超声心动图参数进行分析.依据入院第一次随机血糖分为3组,C1组(52例):<7.8 mmol/L;G2组(38例):7.8~11.0 mmol/L;G3组(33例):>11.0 mmol/L.入院血糖与心功能指标之间关系采用直线相关分析.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法分析心衰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与血糖正常组(G1组)相比,G2组、G3组Killip分级≥Ⅱ级的发生率增加(P<0.05或P<0.01);左心室舒张期末容积指数(P<0.05)、左心室收缩期末容积指数(P<0.05和P<0.01)增大,左心室射血分数(P<0.05和P<0.01)降低.入院血糖与肌酸激酶MB型同工酶峰值、左心室舒张期末容积指数、左心室收缩期末容积指数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51、0.181、0.232,P<0.05或P<0.01);与左心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r值为-0.263,P<0.01).入院血糖水平是非糖尿病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心衰的预测因素(相对危险度为1.201,P=0.006).结论 应激性高血糖是非糖尿病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心衰发生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