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评价缬沙坦联合氢氯噻嗪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方法选择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给予缬沙坦联合氢氯噻嗪治疗,对照组给予氢氯噻嗪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的平均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水平,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患者的SBP为(117.23±12.65)mm Hg,DBP为(80.12±4.86)mm Hg,对照组患者SBP为(128.86±11.37)mm Hg,DBP为(85.23±5.37)mm Hg,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降低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4.0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缬沙坦与氢氯噻嗪联合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可以提高疗效,有效控制血压水平,且安全性好,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或氢氯噻嗪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及一氧化氮、内皮素的影响.方法选取61例2、3级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缬沙坦+氨氯地平或缬沙坦+氢氯噻嗪行降压治疗,观察入选时、治疗第8周和第16周各种相关指示的变化.人选时检测血脂、空腹血糖、血尿酸,试验各个阶段监测24 h动态血压,检测血浆一氧化氮、内皮素水平.结果在患者入选时、治疗第8周和第16周三个时间点,缬沙坦+氨氯地平组和缬沙坦+氢氯噻嗪组24 h血压及白昼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第16周,缬沙坦+氨氯地平组晨峰收缩压较缬沙坦+氢氯嚷嗪组明显降低[(22.6±8.8)mm Hg(1 mm Hg=0.133 kPa)比(26.3±13.7)mm Hg,P<0.05];缬沙坦+氨氯地平组及缬沙坦+氢氯噻嗪组24 h收缩压变异性(SBPV)进行性降低[缬沙坦+氨氯地平组:(12.5±2.8)mm Hg比(10.2 ±2.2)mm Hg比(8.8±1.6)mm Hg,P<0.01;缬沙坦±氢氯噻嗪组:(12.5±2.5)mmHg比(10.7±2.2)mm Hg比(9.6±2.0)mmHg,P<0.01],缬沙坦+氨氯地平组及缬沙坦+氢氯噻嗪组白昼SBPV明显降低[缬沙坦+氨氯地平组:(12.2±3.0)mm Hg比(10.1±2.3)mm Hg比(8.4±1.9)mm Hg,P<0.01;缬沙坦+氢氯噻嗪组:(11.8±2.7)mm Hg比(10.4±1.9)mm Hg比(9.6±2.2)mm Hg,P<0.01],缬沙坦+氨氯地平组24 h舒张压变异性(DBPV)显著降低[(15.5±3.4)mm Hg比(13.0±3.5)mm Hg比(12.3±2.5)mm Hg,P<0.01],缬沙坦+氢氯噻嗪组24 h DBPV无显著性变化;缬沙坦+氨氯地平组第16周白昼SBPV低于缬沙坦+氢氯噻嗪组[(8.4±1.9)mm Hg比(9.6 ±2.2)mm Hg,p<0.05],缬沙坦+氨氯地平第8周、第16周的24 h DBPV、白昼DBPV低于缬沙坦+氢氯噻嗪组(P <0.01~0.05);缬沙坦+氨氯地平组一氧化氮进行性升高[(27.3±13.6)μmol/L比(47.2±16.3)μmol/L比(69.5±18.9)μmol/L,P<0.01]、内皮素进行性降低[(45.3±8.0)ng/L比(37.4±3.9)ng/L比(34.2±4.4)ng/L,P<0.01];缬沙坦+氢氯噻嗪组一氧化氮进行性升高[(33.5±13.9)μmol/L 比(49.7±21.9)μmol/L比(66.7 ±24.7)μmol/L,P<0.01]、内皮素显著降低[(46.6±10.4)ng/L比(37.0±5.4)ng/L比(36.1±8.2)ng/L,P<0.01].治疗第8周,缬沙坦+氨氯地平组收缩压变异性的降幅与一氧化氮的升幅有相关性(r =0.401,P=0.025).结论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或氢氯噻嗪均能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可能更适合于老年高血压患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或氢氯噻嗪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1月—2012年11月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5例,随机分为甲组43例和乙组42例。两组患者均在研究开始前2周停用其他降压类药物。甲组患者给予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乙组患者给予缬沙坦联合氢氯噻嗪。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收缩压、舒张压,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甲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0.7%,乙组为9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3%,低于乙组的11.9%(P0.05)。甲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3%,低于乙组的19.0%(P0.05)。结论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或氢氯噻嗪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较缬沙坦联合氢氯噻嗪更为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高血压心脏病采用缬沙坦与氢氯噻嗪联合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4年4月收治的高血压心脏病患者51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接受缬沙坦口服治疗,观察组接受缬沙坦治疗的同时加用氢氯噻嗪治疗,对比两组疗效与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1.67%高于对照组77.78%,患者血压有所下降,不良反应相对减少,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心脏病采用缬沙坦与氢氯噻嗪联合疗效明显,副作用少,安全有效,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急诊高血压应用氢氯噻嗪联合缬沙坦治疗效果情况分析。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19年8月本院诊治90例高血压急诊患者资料,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缬沙坦,研究组予以氢氯噻嗪联合缬沙坦,分析两组血压、ET及NO指标、心血管事件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SBP(130.33±11.46)mm Hg、DBP(90.13±3.22)mm Hg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且研究组ET(30.25±2.59)umol/L比对照组低,研究组NO指标(55.17±2.95)ng/L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研究组心律失常等心血管事件17.78%比对照组37.78%少(p0.05)。结论高血压急诊患者应用氢氯噻嗪联合缬沙坦治疗,能有效降低血压水平,改善机体ET及NO指标,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具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氢氯噻嗪联合缬沙坦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的疗效,及其对心功能、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内脏脂肪组织来源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Vaspin)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48例老年EH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患者被随机均分为缬沙坦组和联合治疗组(在缬沙坦组基础上接受氢氯噻嗪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压、左心室质量(LVM)、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血清RBP4和Vaspin水平。结果:与缬沙坦组比较,联合治疗组治疗6个月后收缩压[(154.35±11.64)mm Hg比(138.37±12.85)mm Hg]、舒张压[(98.68±9.97)mm Hg比(80.35±8.57)mm Hg]、LVM[(204.75±12.35)g比(198.77±12.64)g]、LVMI[(128.68±6.54)g/m2比(118.35±5.74)g/m2]及血清RBP4水平[(26.56±5.67)g/ml比(24.75±5.36)g/ml]均显著降低,血清Vaspin水平[(10.23±1.10)pg/ml比(12.43±1.12)pg/ml]显著升高,P均0.01。与缬沙坦组比较,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升高(64.8%比82.4%,P=0.015)。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应用氢氯噻嗪联合缬沙坦治疗,血压和血清RBP4水平明显下降,Vaspin水平显著升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对高血压患者肱动脉内皮功能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3年2月在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老年科就诊的1级、2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37例,完成本研究127例,随机分为氢氯噻嗪组60例及厄贝沙坦氢氯噻嗪67例。2组患者每日晨起分别口服氢氯噻嗪25 mg及厄贝沙坦氢氯噻嗪1片,连续12个月。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等指标,以及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DD)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氢氯噻嗪组和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组治疗后收缩压[(156.49±9.10)mm Hg vs.(126.37±8.12)mm Hg,(157.26±8.91)mm Hg vs.(124.46±8.07)mm Hg]、舒张压[(98.73±5.54)mm Hg vs.(77.65±5.42)mm Hg,(99.54±5.38)mm Hg vs.(76.36±5.71)mm Hg]均降低,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1)。与治疗前比较,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组患者治疗后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5.37±0.91)%vs.(6.79±1.08)%,P0.01]提高,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1.16±0.25)mm vs.(1.03±0.20)mm,P0.05]降低。与氢氯噻嗪组患者治疗后比较,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组患者治疗后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5.56±0.99)%vs.(6.79±1.08)%,P0.01]提高,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1.15±0.19)mm vs.(1.03±0.20)mm,P0.05]下降。结论厄贝沙坦氢氯噻嗪降压的同时可以改善肱动脉内皮功能、减少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缬沙坦联合氢氯噻嗪对高血压患者24h舒张压(DBP)、24h收缩压(SBP)及血压变异性的影响。方法:我院接受治疗的高血压患者94例,被随机均分为缬沙坦组与联合治疗组(缬沙坦联合氢氯噻嗪治疗),各47例。两组均进行1个月的治疗。对比治疗前后两组24hDBP、24hSBP、血压变异性,一氧化氮和内皮素水平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与缬沙坦组比较,联合治疗组24hSBP[(130.64±10.01) mmHg比(121.53±9.35) mmHg]、24h舒张压变异性(DBPV)[(12.47±3.32)%比(10.82±2.71)%]、24h收缩压变异性(SBPV)[(10.42±2.00)%比(8.51±1.64)%]以及白昼SBPV[(10.87±2.05)%比(8.66±1.65)%]均明显降低(P0.05或0.01);一氧化氮水平[(42.92±6.84)μmol/L比(53.43±7.16)μmol/L]显著升高,内皮素水平[(38.62±5.52) ng/L比(31.01±5.01) ng/L]显著降低(P均=0.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缬沙坦联合氢氯噻嗪应用于高血压患者中可有效改善24hDBP、24hSBP水平以及血压变异性,且有利于调节一氧化氮与内皮素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分析缬沙坦在高血压患者防治心衰中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7月收治的高血压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取缬沙坦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疗效。结果两组高血压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血压均明显降低,临床症状得到改善。其中收缩压观察组(125±8.2)mm Hg低于对照组(132±8.7)mm Hg,舒张压观察组(79.4±7.4)mm Hg低于对照组(88.1±7.5)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缬沙坦在高血压患者防治心衰中疗效显著,用药安全性比较高,不良反应比较少,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依那普利、氢氯噻嗪联合美托洛尔在高血压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将80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依那普利、氢氯噻嗪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美托洛尔治疗,比较两组的血压控制水平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0.0%高于对照组的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在收缩压、舒张压以及血压峰值方面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那普利,氢氯噻嗪联合美托洛尔治疗高血压的疗效较好,且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奥美沙坦与氢氯噻嗪联用治疗高血压患者的疗效.方法 氢氯噻嗪12.5 mg,奥美沙坦20mg,1次/d口服,对治疗2周无效者可增至40mg,共治疗4周.结果 4周末患者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平均由[(29.9±0.8)/(13.5±0.5)]kPa下降到[(16.8±1.5)/(11.1±1.0)]k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奥美沙坦与氢氯噻嗪联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疗效好,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深入探究高血压心脏病采用缬沙坦与氢氯噻嗪联合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心脏病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缬沙坦口服治疗用于对照组,观察组接受缬沙坦治疗的同时加用氢氯噻嗪治疗,对比两组疗效与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1.8%,高于对照组78.9%,患者血压有下降趋势,不良反应也有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表明对患者采用缬沙坦联合氢氯噻嗪进行治疗,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厄贝沙坦与氢氯噻嗪联合治疗对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在2015年1月—2016年10月期间,该院共收治88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具体分为实验组44例、对照组44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在对症治疗的同时进行厄贝沙坦治疗,而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前提下,对其进行氢氯噻嗪治疗,两组患者均以2周为一治疗周期。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进行分别观察,对比分析患者血压、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等。结果两组患者进行分别治疗后,实验组的收缩压、舒张压均比对照组低,且两组患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临床疗效为95.4%,对照组临床疗效为75.0%,实验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而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病率为6.8%,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病率为22.7%,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在对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时,除了对其给予常规治疗之外,对其给予厄贝沙坦与氢氯噻嗪联合治疗具有良好治疗效果,明显降低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病率,对患者早日康复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值得对其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应用阿托伐他汀在治疗老年高血压动脉硬化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老年高血压动脉硬化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采用硝苯地平缓释片和阿司匹林进行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入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前,实验组收缩压为(155.21±8.79)mm Hg、舒张压为(93.22±5.61)mm Hg;对照组收缩压为(154.76±7.92)mm Hg、舒张压为(92.77±5.61)mm 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收缩压为(132.47±7.65)mm Hg、舒张压为(83.21±5.22)mm Hg;对照组收缩压为(147.66±10.72)mm Hg、舒张压为(90.21±6.16)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实验组R-ba PWV为(2065.82±254.77)cm/s,L-ba PWV为(1901.43±233.79)cm/s,对照组R-ba PWV为(2058.69±261.15)cm/s,L-ba PWV为(1889.73±223.59)c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R-ba PWV为(1806.77±178.51)cm/s,L-ba PWV为(1593.76±163.72)cm/s,对照组R-ba PWV为(1983.62±182.44)cm/s,L-ba PWV为(1785.62±149.66)c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高血压动脉硬化可以显著提高疗效,有利于病情恢复,适合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对高血压患者应用中西医药物结合治疗后对其临床疗效的影响情况。方法将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缬沙坦分散片治疗)和观察组(中西医药物结合治疗),每组患者45例。对比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疗效情况。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收缩压(126.04±8.88)mm Hg以及舒张压(78.05±4.01)mm Hg的值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收缩压(140.74±10.99)mm Hg以及舒张压(88.09±4.29)mm H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高血压患者,采取中西医药物结合治疗,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改善临床症状,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缬沙坦联合氢氯噻嗪对急诊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及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2017年1月到2019年10月在我院收治的急诊高血压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仅用缬沙坦分散片治疗,观察组用缬沙坦分散片联合氢氯噻嗪共同治疗的方案,比较两组患者24h的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舒张压以及心血管意外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24小时收缩压与24h舒张压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心血管意外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缬沙坦联合氢氯噻嗪对于急诊高血压患者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可以进行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分析经氢氯噻嗪结合缬沙坦治疗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在我院实施治疗的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各49例,对照组患者和观察组患者治疗方法分别为:单纯实施口服缬沙坦治疗及口服缬沙坦结合氢氯噻嗪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血压改善效果及治疗有效性。结论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和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的舒张压及收缩压显著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差异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氢氯噻嗪结合缬沙坦治疗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能够显著改善患者血压,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氢氯噻嗪联合缬沙坦治疗高血压性心脏病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期间在黄冈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52例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治疗方案不同划分为参照组(缬沙坦治疗)及实验组(氢氯噻嗪联合缬沙坦治疗),且每组等分为26例。观察及比较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实验组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7.69)%,临床有效率为25(96.15)%;参照组并发症发生率的9(34.62)%,临床有效率的21(80.76)%。实验组明显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25,9.512,P0.05)。结论氢氯噻嗪联合缬沙坦治疗高血压性心脏病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单用缬沙坦,且联合使用安全、可靠,不良反应更少,可作为高血压性心脏病的理想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上皮钠通道在调节机体血压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其基因变异可影响血压的变化。本研究拟验证上皮钠通道基因变异与高血压、高血压人群服用氢氯噻嗪后的降压效果,及与氢氯噻嗪低血钾及高血糖不良反应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前瞻性纳入两组高血压病例对照人群(分别为1 642例及609例)检测上皮钠通道基因型。并对542例高血压患者给予2周的氢氯噻嗪单药降压治疗,测量基线血钾、血糖等生化指标。经过长期随访,共获得456例患者的随访资料,平均随访31个月,再次测量血钾、血糖等生化指标。结果 SCNN1Ars2071244的G等位基因在两组高血压病例对照人群中均与高血压显著相关(OR:1.528,95%CI:1.138~2.051,P=0.005及OR:2.032,95%CI:1.292~3.194,P=0.002)。矫正年龄、性别等因素后在两组人群中相关性仍显著(OR:1.429,95%CI:1.042~1.960,P=0.027及OR:1.779,95%CI:1.098~2.884,P=0.019)。氢氯噻嗪服药两周后,携带rs2071244G等位基因的患者无论是收缩压还是舒张压均比携带CC基因型的患者具有更显著的降压效果。携带rs2071244G等位基因的患者收缩压下降26.7 mm Hg,携带CC基因型的患者收缩压下降20.1 mm Hg(P=0.026)。携带G等位基因的患者舒张压下降13.2 mm Hg,携带CC基因型的患者舒张压下降9.8 mm Hg(P=0.014)。在高血压人群中,服用氢氯噻嗪之前及服用后随访时,SCNN1Ars2071244不同基因型之间血钾及血糖水平、血钾及血糖变化幅度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皮钠通道SCNN1A基因变异rs2071244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对氢氯噻嗪的降压效果更敏感,但与氢氯噻嗪对血钾、血糖的不良反应无关。  相似文献   

20.
复方缬沙坦与血脂康联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复方缬沙坦(缬沙坦80mg/氢氯噻嗪12.5mg)联合血脂康(600mg)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研究。将280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缬沙坦组和对照组。缬沙坦组患者给予复方缬沙坦(缬沙坦80mg/氢氯噻嗪12.5mg,1次/d)和血脂康(600mg,2次/d)治疗,对照组患者降压药物单用缬沙坦(80mg,1次/d)。治疗中每周测量血压。在治疗8周和结束时评价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对于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缬沙坦组较对照组血压进一步下降,达标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结束时平均坐位收缩压均降低5mmHg,平均坐位舒张压多下降3mmHg,缬沙坦组和对照组患者中,血压控制<140/90mmHg者分别占54.1%和40.7%。结论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用复方缬沙坦联合血脂康治疗,降压效果和达标率均优于单用缬沙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