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冠状动脉肌桥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肌桥(myocardial bridges,MBs)是一种先天性冠状动脉发育畸形,即冠状动脉或其分支的某一段走行于心肌纤维内,使该心肌纤维束似桥一样被覆于冠状动脉表面而得名[1].多于冠状动脉造影或尸检时发现.正常情况下冠状动脉及其大分支走行于心脏表面,然而,在冠状动脉发育过程中,若原始小梁动脉网外移失败(failure of exteriorization),则可出现冠状动脉或其分支的某一段走行于心肌纤维内,形成MBS[2].此症多见于冠状动脉,罕见于静脉[3].在本文就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冠状动脉肌桥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肌桥(myocardial bridges,MBs)是一种先天性冠状动脉发育畸形,即冠状动脉或其分支的某一段走行于心肌纤维内,使该心肌纤维束似桥一样被覆于冠状动脉表面而得名。多于冠状动脉造影或尸检时发现。正常情况下冠状动脉及其大分支走行于心脏表面,然而,在冠状动脉发育过程中,若原始小梁动脉网外移失败(failure of exteriorization),则可出现冠状动脉或其分支的某一段走行于心肌纤维内,形成MBs。此症多见于冠状动脉,罕见于静脉。在本文就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切口肌桥松解术治疗冠状动脉肌桥(myocardial bridging,MB)的手术方法及中短期手术效果。方法:2009年9月至2013年11月间,我们对11例MB患者施行了小切口肌桥松解术,其中10例为孤立MB,1例合并前降支—肺动脉瘘。11例患者均有胸痛或胸闷病史,并经过系统的药物治疗,症状仍间断发作。术前均由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明确诊断,肌桥均位于左前降支,长度为2~4cm,收缩期狭窄均60%。结果:11例患者均行胸骨中下段小切口,10例孤立MB患者顺利在非体外下行肌桥松解术,1例行松解时损伤冠状动脉,改行非体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合并前降支—肺动脉瘘的患者在非体外下行肌桥松解术同时行瘘修补术。无患者死亡,也无心室破裂、肺部感染、肾衰竭等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均顺利出院。术后11例患者均被随访,随访时间2~51个月,10例行肌桥松解术患者中有1例患者术后再次发作胸痛症状,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未见明显收缩期狭窄,给予药物可控制症状。1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9个月后再发胸痛症状,内科行支架置入治疗。结论:小切口肌桥松解术创伤小、安全性高、疗效可靠,可作为药物控制不佳MB患者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青年冠状动脉肌桥的临床特点,提高中青年冠状动脉肌桥的确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1 15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 157例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共检出冠状动脉肌桥患者56例,肌桥检出率4.84%,其中中青年冠状动脉肌桥患者32例,占肌桥中的57.1%。32例中青年冠状动脉肌桥患者中,有30例肌桥位于前降支中、远段,1例肌桥位于大对角支中段,1例肌桥位于回旋支近段。结论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提高了冠状动脉肌桥的检出率,其中中青年冠状动脉肌桥多见。  相似文献   

5.
<正>正常情况下冠状动脉主干及其分支走行于心外膜下的脂肪组织中或者心外膜下,如果冠状动脉或其分支的某个节段行走于室壁心肌纤维之间,覆盖在冠状动脉上的心肌纤维束称为心肌桥(myocardial bridge,MB)。1922年,Crainicanu首先论述了心肌桥的存在,1960年,Portsmann及Twig在冠状动脉造影中证实,并发现其可在心室收缩期压迫冠状动脉使之狭窄,但不产生明显血流动力学影响,故被认为是一种  相似文献   

6.
近年国内外均有报道冠状动脉(冠脉)肌桥重时可致猝死[1]、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及心律失常等,轻者可无症状。而其发生心肌缺血和冠脉管腔粥样硬化的机制不清,治疗亦有不同意见。现将我院1999年10月~2002年2月经冠脉造影证实,伴随临床症状的冠脉肌桥10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2005年5月~8月,我院经胸骨下段小切口行左内乳动脉至冠状动脉前降支搭桥术治疗冠状动脉肌桥2例,术后效果良好.现总结治疗体会并探讨该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性,48岁。主因"间断胸痛3年,加重1个月"入院。患者于3年前睡眠过程中出现胸痛,为闷痛,位于心前区,疼痛范围为手掌大小,持续数分钟至十几分钟,可自行缓解,无向后背部放射。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再次出现胸痛,性质同前,但向后背部放射,且发作较前频繁。冠状动脉CT示:前降支起始部轻度狭窄伴局限性非钙化斑块。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39岁。因胸闷、胸痛1d入院。1d前晨起后突感胸闷、胸痛,胸骨中下段绞痛,向下颌、肩胛区放射,伴恶心、大汗淋漓,持续约1h在当地医院住院1d,对症处理后转入我院。既往痛风史。体检:T36.2℃,P72次/min,R18次/min,BP100/65mmHg。肺部呼吸音清,心界不大,HR72次/rain,律齐,未闻及杂音,腹部无异常。心电图:窦性心律,V1、V2导联呈QS波,T波倒置。血糖、血脂均正常,尿酸499μmol/L(正常110-480)。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钙蛋白Ⅰ20.2ng/ml,CK-MB 93 U/L,均升高。  相似文献   

10.
肥厚型心肌病冠状动脉肌桥造影特点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分析在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冠状动脉 (冠脉 )肌桥的临床及造影特点。  方法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 90例 ,所有患者通过采用Judkins法接受选择性冠脉造影及左心室造影检查 ,每支冠脉均经多体位投照 ,以收缩期冠脉管腔直径压缩至少 5 0 %或出现吸吮效应作为确定肌桥存在的证据 ,同时以至少一支冠脉管腔狭窄≥ 5 0 %作为有意义狭窄。  结果 :90例患者中发现肌桥 19例 (2 1 1% ) ,其造影特点显示 ①按压缩部位分类 :前降支中段 14例 (74% ) ,前降支中远段 1例 (5 % ) ,前降支弥漫性压缩 1例 (5 % ) ,间隔支 2例 (11% ) ,前降支中远段加对角支 1例 (5 % ) ;②按压缩程度分类 :收缩期管腔直径压缩 <5 0 %者 4例 (2 1% ) ,≥ 5 0 %~≤ 80 %者 11例 (5 8% ) ,>80 %~≤ 90 %者 2例(11% ) ,>90 %~ 10 0 %者 2例 (11% ) ;③左心室造影显示异常者 13例 (68% ) ,正常者 6例 (3 2 % )。此外经造影证实合并冠心病者 2例 (11% )。  结论 :在肥厚型心肌病中肌桥为常见征象 ,明显高于其他患者 ,故临床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1.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8岁。入院前3个月开始无明显诱因反复发作心前区闷胀痛,向左肩及左颈部放散,持续10~30分钟不等,活动和安静休息时均有发作,可自行缓解,含服硝酸甘油无效,于1997年11月14日以“不稳定性心绞痛”转入我院。查体:血压17/12...  相似文献   

12.
提高对冠状动脉肌桥及其临床意义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状动脉肌桥是指冠状动脉一支或一部分走行于心肌纤维下层,覆盖其上的心肌纤维束称为“心肌桥”(Myo-cardial Bridge)。被心肌覆盖的冠状动脉(段)称为壁冠状动脉(Wall coronary artery)。1922年Crainiciana首先提出“壁冠状动脉”概念。1960年Portsmann首次根据造影描述“心肌  相似文献   

13.
<正>1病例资料患者,女,60岁,突发咽部紧缩感3d入院。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患者缘于3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咽部紧缩感,伴恶心、呕吐,无明显胸痛、胸闷等症状,症状持续约2d后缓解,就诊于我院门诊,心电图示窦律,V_1-V_3导联rS波形,V_4-V_6导联rs波形,Ⅱ、Ⅲ、aVF、V_2-V_6导联T波倒置(见图1)。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人群中冠状动脉桥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164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在1649例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人群中,发现冠状动脉心肌桥97例(5.88%),其中82例(84.5%)发生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56例为孤立性心肌桥患者,孤立性心肌桥患者均接受内科药物治疗,以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治疗的症状改善明显,总有效率87.5%(49/56),其中13例用β受体阻制剂或钙拮抗剂治疗无效。结论:心肌桥常见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可导致心肌缺血,引起心绞痛,钙离子拮抗剂及β受体阻滞剂可缓解症状。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心肌桥(MB)的形态学严重程度与乙酰胆碱(ACh)激发试验引起的血管痉挛之间的关系。方法:共纳入392例无冠状动脉(冠脉)支架的左前降支(LAD)患者行冠脉内ACh激发试验。血管造影冠脉血管痉挛定义为由ACh激发诱导的全部或次全闭塞。MB在冠脉血管造影中产生"挤奶效应"。定量分析LAD中MB的总桥接长度和最大收缩压缩比。结果:LAD中的心肌桥患者有140例(36%),大多数在中段。LAD合并MB患者与无MB的患者相比,并发血管痉挛及ACh激发试验阳性者明显增多。桥接长度与MB的收缩压缩百分比正相关(r=0.37,P0.001)。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中,桥接长度和收缩压百分比均能显著预测LAD痉挛的发生(AUC:0.74,P0.001;AUC:0.68,P0.001)。多元回归分析证明这些因素是激发LAD痉挛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心肌桥,特别是形态学上严重的心肌桥,可能诱发更大的冠脉痉挛。  相似文献   

16.
冠状动脉(冠脉)及其分支一般走行于心外膜下脂肪组织中。心肌桥是指冠脉某一段或其分支的某一段走行于心肌纤维中,被形似桥的心肌纤维所覆盖,该心肌纤维束称为心肌桥(myocardial bridge)。冠脉前降支(LAD)肌桥多见,右冠脉(RCA)肌桥相对少见,而LAD和RCA同时存在肌桥则更少见。本文介绍2例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合并LAD和RCA肌桥。病例1男性,31岁,因阵发性胸闷7年入院,诊断为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心脏彩色超声示室间隔最厚处为27mm,左心室流出道14mm,左心室流出道与主动脉间静息压力阶差为64mmHg。根据病情决定行化学消融术。冠脉造影(C…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性,45岁。因健康体检查动态心电图。主诉:时有胸闷。既往有晕厥史,在过度疲劳、负重、情绪激动时感胸闷、气急,经休息后能很快缓解。在此次动态心电图记录过程中因感腹痛,上厕所时突发晕厥、昏倒、短暂意识丧失、大小便失禁,清醒后家人扶起,伴有脸色苍白、大汗淋漓。  相似文献   

18.
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是否导致临床事件取决于管腔狭窄程度、斑块特征和炎症状态。冠状动脉造影只能显示血管的直径狭窄程度,而不能提供关于血管壁的结构和成分的信息~([1])。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等冠状动脉腔内影像学技术可以更深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肥厚型心肌病并发冠状动脉肌桥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2009年5月经心脏超声或左室造影证实的肥厚型心肌病并经冠脉造影证实并发冠状动脉肌桥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结果:612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73例(11.9%)并发冠状动脉肌桥78处。临床症状表现为胸闷、气短31例,心前区疼痛22例,心悸8例,晕厥及晕厥前驱症状8例,乏力2例,发现心电图异常前来就诊2例。肥厚性非梗阻型心肌病患者28例,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19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26例。肌桥长度(10±4)mm。肌桥位于前降支中段49处(63%),前降支近中段2处(3%),中远段11处(14%),近段1处(1%),远段12处(15%),间隔支2处(3%),后降支1处(1%)。收缩期管腔直径压缩50%者31处(40%),50%~75%者21处(27%),75%者26处(33%)。68例患者服用β-受体阻滞剂,5例患者因不能耐受β-受体阻滞剂或有禁忌证而服用钙离子拮抗剂,临床随访3~20(13±4)个月,临床症状缓解率75%,不同药物间无统计学差异(76%vs.60%)。诊断冠心病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患者均嘱其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经冠脉造影诊断冠心病4例,植入支架4枚,靶血管均为非肌桥段血管。6例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患者接受了经皮经腔间隔心肌消融术,术后住院期间自觉症状均缓解。出院后随访3~12(7±3)个月均存活,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无患者因肌桥接受支架植入术或外科手术。结论:β-受体阻滞剂和钙离子拮抗剂均适用于治疗肥厚型心肌病和肌桥。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可选择经皮间隔心肌消融术,可明显缓解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20.
张友莉  梁英  周聊生 《山东医药》2013,53(21):90-91
肥厚型心肌病(HCM)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其最显著临床特点是在无明确可致心肌肥厚的因素下,心肌不对称性肥厚,并以室间隔受累为主.冠状动脉肌桥(MB)为冠状动脉发育的一种解剖变异.正常情况下,冠状动脉及其分支走行于心外膜表面的脂肪组织中,若冠状动脉的某一段穿行于心肌纤维中,则这段被心肌纤维覆盖的血管称为壁冠状动脉,而覆盖于该段冠状动脉表面的心肌纤维束称为MB.据报道,HCM患者并发MB的概率为30% ~50%[1],以前降支中段及远段多见.目前关于HCM合并MB的报道较少,本文结合文献就其诊断及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