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与冠状动脉慢血流(SCF)现象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8月至2008年12月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心外膜主要冠状动脉无明显病变的病例,共186例的资料。以冠脉血流≤TIMI2级的为SCF患者,被分为SCF组(96例),TIMI3级者为对照组(90例)。结果:SCF组的人体质量指数[(27.06±3.40)kg/m2:(25.53±3.57)kg/m2];红细胞压积[(0.43±0.07):(0.41±0.04)],凝血酶时间[(18.23±2.80)s:(17.33±1.73)s],白细胞计数[(6.65±1.73)×109/L:(6.05±1.56)×109/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低于对照组[(1.12±0.28)mmol/L:(1.21±0.29)mmol/L,P0.05]。Logistic分析表明,BMI(OR1.373,95%CI1.146~1.645,P=0.001)、凝血酶时间(OR1.348,95%CI1.056~1.722,P=0.017)、白细胞计数(OR1.920,95%CI1.234~2.987,P=0.004)是发生SCF的危险因素。结论:体质指数、凝血酶时间、白细胞计数增高可能是促进冠状动脉慢血流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冠状动脉慢血流(coronary slow flow,CSF)现象是指在冠状动脉造影(CAG)时正常的冠状动脉远端血流灌注延迟的现象。尽管这种现象早在1972年就已经被报道,但直到目前为止无论是对CSF的发病机理还是治疗都还不十分清楚。随着CAG的普及,CSF越来越受到心血管界的重视,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门课题,本文就近年来对CSF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rteriongraphy,CAG)的普及和对冠状动脉储备能力的不断探讨,一种特殊的血流动力学现象逐渐引起了临床的重视,这就是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coronary slow flow phenomenon,CSFP).Tam-be于1972年首先报道了6例有胸痛症状的患者,CAG没有发现血管病变,但发现血流速度减慢这一特殊现象.此后,CSFP得到了临床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4.
慢血流现象与内皮功能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进一步探讨慢血流现象与内皮功能紊乱的相关性。方法112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患者,用TIMI帧数方法进行慢血流和正常血流分组。对慢血流和正常血流患者性别、年龄、胆固醇、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内皮素(ET)-1、一氧化氮(NO)、白介素(IL)-6等因素对比分析。结果慢血流组男性多于女性(30例比6例),吸烟患者多于不吸烟者(22例比14例)。慢血流组ET-1和IL-6水平高于正常血流组(分别为108.42±36.12pg/mL比84.74±39.16pg/mL和158.28±178.86pg/mL比108.07±84.43pg/mL,P均〈0.05);慢血流组NO水平低于正常血流组(35.66±12.28μmol/L比42.74±17.51μmol/L,P〈0.05)。结论慢血流现象与内皮功能紊乱相关。评价慢血流现象时要考虑影响血流的其他因素。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探究老年冠状动脉慢血流(CSF)临床影响因素以及与冠状动脉直径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5月至2021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心血管内科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老年患者236例,依据校正心肌梗死溶栓试验帧数计数(CTFC)分为CSF组115例和冠状动脉正常(NCA)组121例。分析2组临床资料及冠状动脉直径。结果 CSF组胸痛、身高、体表面积、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左前降支直径、左回旋支直径、右冠状动脉直径明显高于NCA组,淋巴细胞、HDL-C明显低于NCA组(P<0.05,P<0.01)。HDL-C是老年CSF患者的保护因素(OR=0.899,95%CI:0.819~0.986,P=0.024),中性粒细胞是老年CSF独立危险因素(OR=1.775,95%CI:1.294~2.435,P=0.000)。3支冠状动脉的直径分别与各支血管的CTFC呈正相关(P=0.000),中性粒细胞与平均CTFC呈正相关(P=0.017),淋巴细胞与平均CTFC呈负相关(P=0.018)。结论 老年CSF患者的冠状动脉直径和中性粒细胞增加,表现为“巨血管征”;中性... 相似文献
7.
8.
9.
目的探讨血尿酸(UA)水平与冠状动脉慢血流(CSF)现象的关系。方法采用TIMI帧计数(TFC)将入选病例分为两组:CSF组及正常血流对照组,用OLYMPUS AU56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各组UA水平,并分析平均TFC与UA之间关系。结果两组基线资料相当,冠状CSF组UA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UA水平与冠状动脉平均TFC值呈正相关。结论血UA水平与CSF现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冠状动脉的慢血流现象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中对于血流速度的判断是判断心脏血流灌注的一个重要指标。严重的冠状动脉狭窄、溶栓治疗后、冠状动脉成型术后、冠状动脉造影术中冠状动脉内气体栓塞都会导致冠状动脉血流速度减慢,有些冠状动脉血流减慢还与冠状动脉痉挛、冠状动脉扩张、心肌病、瓣膜病、结缔组织病有关,但以上这些原因导致冠状动脉血流减慢具有不同的病理生理机制和临床意义。早在1972年Tambe等首先报道了部分有胸痛症状的病例,他们的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没有上述病变但血流速度明显减慢。此后随着冠状动脉造影的普及,这种现象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接受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患者术中支架置入后出现慢血流的影响因素。方法入选2008年1月~2010年12月因AMI住院行PPCI术,年龄≥60岁的患者774例,根据术中是否出现慢血流分为慢血流组243例和对照组531例,比较2组临床特点,分析影响术中出现慢血流的危险因素。结果慢血流组患者糖尿病、血栓积分、术前TIMI血流0级比例、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率、手术操作时间、发病至就诊时间、C反应蛋白、肌钙蛋白Ⅰ峰值及院内病死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直接支架置入率及LVEF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术前TIMI血流0级、C反应蛋白、发病至就诊时间、血栓积分是PPCI术中出现慢血流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多种因素导致PPCI术中慢血流的发生,直接影响了患者的预后,应尽早识别这些高危患者,采取有效措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相关危险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初步探讨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7月至2009年1月因可疑冠心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明确冠状动脉无明显病变的7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TMI记帧法记录各支冠状动脉的TMI帧数,冠状动脉平均TMI帧数>27为冠状动脉慢血流.将患者分为冠状动脉慢血流组(33例)和正常组(38例).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比较两组问各项临床指标的差异,并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对慢血流患者的各个临床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所占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压、心率、射血分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尿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1.06±0.25)mmol/L比(1.29±0.33)mmol/L]、低密度脂蛋白水平[(3.46±0.54)mmol/L比(2.81±0.80)mmol/L]、体重指数[(26.71±1.78)kg/m<'2>比(24.82±2.53)kg/m<'2>]、吸烟量[(374.24±182.48)支年比(198.68±116.53)支年],慢血流组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体重指数升高(OR 1.3624,95%CI 1.0172±1.8248,P=0.038)、大量吸烟(OR 1.0067,95% CO 1.0025~1.0109,P=0.0017)为慢血流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体重指数升高、大量吸烟作为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危险因素,可能参与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发生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临床及近期预后价值。方法:通过矫正的TIMI血流分级方法,评价冠状动脉血流速度和远端血流灌注。对37例正常血流者和35例无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而冠状动脉慢血流者行次级量平板运动试验及心脏超声左室射血分数(LVEF)测定,并随访1年,观察近期预后。结果:冠状动脉慢血流组平板运动试验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血流组(71.4%∶13.5%,P<0.01),而平板运动耐量时间明显低于正常血流组[(5.32±4.38)∶(10.58±5.67)min,P<0.01)];2组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1年发现冠状动脉慢血流组中10例反复心绞痛发作、1例发生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无心脏性猝死发生。结论: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与运动耐量降低、心绞痛发作有关,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导致冠状动脉(冠脉)血流缓慢(SCF)的可能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因不典型胸痛行冠脉造影检查示SCF的患者23例为SCF组,以及同期冠脉造影示冠脉无明显狭窄且血流正常者34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临床指标的差异,分析冠脉慢血流的影响因素。结果:SCF组与对照组的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BMI、吸烟史、血脂水平、心电图T波改变、心肌核素异常所占比例、白细胞计数及肌酐水平等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CF组的尿酸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血尿酸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是发生SCF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与SCF呈正相关。结论:尿酸与同型半胱氨酸可能参与SCF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危险因素及其发病机制。方法入选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因怀疑冠心病于我科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示冠状动脉无明显狭窄且存在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患者与同期冠状动脉无明显狭窄且血流速度正常的患者各50例,采用校正的TIMI血流计帧法(corrected TIMI frame count,CTFC)检测,其中CTFC27诊断为冠状动脉慢血流,所有患者均签署术前知情同意书。在冠状动脉造影术中采用抽吸导管抽取冠状动脉血,慢血流患者冠状动脉血设为A组,慢血流患者外周静脉血设为B组,冠状动脉造影无明显狭窄且血流速度正常患者冠状动脉血设为C组。结果与B组、C组比较,A组三酰甘油、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血尿酸、同型半胱氨酸、内皮素-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炎性反应和内皮损伤可能参与冠状动脉慢血流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6.
"正常"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初步探讨可能与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有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因怀疑冠心病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心外膜主要冠状动脉无明显病变的病例86例.通过TIMI计帧法计数各支冠状动脉的TIMI帧数.冠状动脉平均TIMI帧数大于27帧定义为慢血流,将患者分为慢血流组(n=34)和对照组(n=52).应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比较两组间各项临床指标的差异,并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对影响慢血流的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者所占比例,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LDL-C、HDL-C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慢血流组与对照组相比,体重指数(26.9±3.2 kg/m2 比 24.9±2.9 kg/m2, P<0.05)、血红蛋白(139.8±14.8 g/L比132.4±15.1 g/L, P<0.05)均高于后者.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只有体重指数是影响慢血流发生的危险因素(OR 1.227,95% CI 1.051~1.431,P=0.009).结论 体重指数升高可能参与慢血流发生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7.
<正>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coronary slow flow phenomenon,CSFP)是指在心外膜动脉没有狭窄的情况下,在冠状动脉造影中出现的冠状动脉显像延迟。有学者建议,CSFP应该与其他有明显的诱发因素下出现的CSFP相区别,如冠状动脉再灌注治疗时的血管成形术和溶栓治疗,冠状动脉痉挛,冠状动脉瘤,心肌功能障碍,瓣膜病,累及心脏微血管的结缔组织病,冠状动脉造影时出现的隐匿性气体栓塞;此外,还应该排除冠状动脉开口病变。该现象于1972年由Tambe等在为伴有心绞痛的6位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时首次发现并报道。此后的几十年中,关于CSFP的大量研究有了许多世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寻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CSFP)的临床危险因素,了解冠状动脉形态对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试验(TIMI)血流的影响,推测CSFP的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心脏中心行冠状动脉造影无狭窄病变的患者256例,根据TIMI血流帧数将其中血流减慢的患者设为CSFP组(100例),将血流正常患者设为对照组(156例),按年龄和性别匹配。收集患者临床数据和冠状动脉造影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SFP的危险因素,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检验冠状动脉形态学参数与平均校正的TIMI帧数(cTFC)的相关性。结果CSFP组同型半胱氨酸[(22.07±7.27)mmol/L比(18.16±6.63)mmol/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44.40±15.60)%比(35.43±12.49)%]、淋巴细胞百分比[3.65%(1.32%,24.65%)比1.80%(1.02%,6.22%)]、平均血小板体积(MPV)[(13.17±1.82)fl比(12.20±1.57)fl]、血小板分布宽度(PDW)[(14.17±2.17)f l比(13.21±2.42)f l]与对照组相比更高,三酰甘油[(3.05±1.37)mmol/L比(3.44±1.36)mmol/L]、纤维蛋白原[(2.65±0.68)g/L比(2.86±0.66)g/L]与对照组相比更低,术中血压更低,冠状动脉平均直径更大,平均远端分支数更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拟合显示:同型半胱氨酸(OR 1.077,95%CI 1.034~1.123,P<0.001)、中性粒细胞百分比(OR 1.064,95%CI 1.032~1.097,P<0.001)、PDW(OR 1.194,95%CI 1.051~1.356,P=0.006)、MPV(OR 1.338,95%CI 1.127~1.588,P=0.001)是预测CSFP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关性分析显示,冠状动脉平均直径与平均cTFC呈显著正相关(r=0.583,P<0.05);冠状动脉平均远端分支数与平均cTFC呈显著负相关(r=-0.508,P<0.05)。结论同型半胱氨酸、中性粒细胞百分比、PDW和MPV是预测CSPF的独立危险因素。冠状动脉平均直径和远端分支数均与冠状动脉平均cTFC密切相关。炎症可能是CSFP发生的关键机制。 相似文献
19.
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是一种无明显管腔狭窄,但出现血流缓慢的现象。近年来这种现象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与研究,并且在研究中发现了有可能引起此病的几种致病机制。现对这几种机制及危险因素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患者内皮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慢血流(CSF)现象患者的内皮功能.方法 我院2006年1月-2007年3月因可疑冠心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显示冠状动脉无明显病变的患者60例,采用TMI记帧法记录各支冠状动脉的TMI帧数,冠状动脉平均的TMI帧数>27为CSF,将患者分为CSF组(28例)和对照组(32例).所有患者分别于冠状动脉造影术24h后取血,行血清一氧化氮(NO)、血浆内皮素-1(ET-1)测定.结果 CSF组患者血NO 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ET-1水平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SF患者可能存在内皮功能障碍,内皮功能障碍发生的病理生理机制可能参与CSF现象发生的病理生理过程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