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掌握鄱阳湖区草洲钉螺分布现状,为制订和调整湖区血吸虫病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对鄱阳湖区草洲空间数据库按200 m × 200 m创造矢量网格,对网格进行随机抽样,并对抽取的网格以50 m × 50 m开展系统抽样法调查螺情;同时以2009年鄱阳湖区湖底地形图为基础提取所有调查螺点的高程数据,分析有螺点的平均高程和极值,明确钉螺在草洲分布高程范围。结果 鄱阳湖区南湖和北湖分别选取网格样本949个和210个,占各自区域总样本的3.04%和3.21%;共调查螺点15 231框(每框面积为0.1 m2),有螺框出现率8.15%,活螺平均密度为0.463只/0.1 m2;鄱阳湖区南湖和北湖有螺区域高程分布分别为11~16 m和9~16 m,南湖密螺带分布高程为12~13 m和15~16 m,北湖密螺带分布高程为12~14 m。结论 鄱阳湖区草洲钉螺分布在9~16 m的高程范围内,湖区适宜钉螺孳生,繁殖生境已向鄱阳湖北部及下高程区移动。在今后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中,可依据现行钉螺孳生的地理特点,制定出更为科学的防治措施,进一步巩固血吸虫病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导致南昌市鄱阳湖区2011年钉螺密度大幅度下降的因素。方法 根据草洲高程, 选择涵盖密螺带的高程 (14~17 m) 草洲5块, 收集、 比较近3年的螺情资料和近5年的水文资料。进行现场螺情调查及渔船民访谈。结果 2011年进贤县泥洲钉螺密度比2009年下降了91.2%, 新建县水湖洲下降了95.9% (P均<0.01), 2010年鄱阳湖区4、 5月降雨量分别为312 mm和356 mm, 星子站水位分别为13.90 m和16.07 m, 均超近5年同期; 2011年4、 5月降雨量分别为90 mm 和145 mm, 星子站水位分别为8.73 m和10.31 m, 均较近5年同期偏低。未发现其他明显异常现象。结论 2011年鄱阳湖区钉螺密度大幅度下降可能与2010年草洲浸水时间长和2011年上半年降雨量偏少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三峡工程运行后洞庭湖区环境变化对钉螺分布及消长的影响。方法选择紧靠大堤人为影响因素较大和较小的君山区丁字堤和东口外洲为研究现场。测量外洲地面高程,采用GPS定位并设置固定标志。定期调查植被高度,测定洲土含水量和不同高程微环境温度、湿度;调查钉螺、螺卵分布。进行纵向回顾性分析比较。结果丁字堤现场1993年在高程25 m取洲土固堤形成完整的隔离沟,钉螺密度逐年降低,1998年后未发现钉螺,植被高度显著低于东口现场,无高杆植物生长。东口现场高程23.5~26.5 m有钉螺分布;优势植被为莎草科的苔属,退水30 d后草植被生长高度为16.0~54.0 cm,60 d后草植被密度达最高水平;24.5~25.5 m为密螺带,钉螺和螺卵分布高程显著低于20世纪80年代。枯水季节,东口现场密螺带洲土含水量为46.80%~52.20%,显著高于丁字堤,26.0 m高程以上洲土含水量为21.36%~29.77%,与丁字堤相当。结论三峡工程运行后不影响洞庭湖湖洲钉螺种群的繁殖或密螺带形成。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鄱阳湖区钉螺时空分布动态及影响因素,为制定鄱阳湖区钉螺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鄱阳湖南湖区的赣江南支和北支、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与赣江汇合处5大入湖河流尾闾和北湖区入江水道的35块草洲为研究对象,分析草洲有螺面积、感染螺面积、活螺平均密度和感染螺平均密度等指标。同步收集各草洲3次钉螺普查数据、不同水文站水位数据、草洲高程及相关灭螺方式等信息,采用秩和检验法比较活螺平均密度和感染螺平均密度的差异。结果第一、第二和第三次普查(1982、 2002、 2017年)发现的有螺面积分别为8 574.5、 9 014.3和5 099.8 hm~2,感染螺面积分别为172.0、 91.0和0 hm~2;活螺平均密度分别为0.7 (48 833/69 750)、 1.6 (134 534/83 387)和0.3只/0.1 m~2(33 189/97 315),感染螺平均密度分别为2.5×10-3(172/69 750)、 1.1×10-3(91/83 387)和0只/0.1 m~2。除1985年外,1980-2002年(横跨第一次、第二次普查)的平均年最高水位均超过草洲上高程(18 m),平均年最低水位低于草洲下高程(13 m); 2003-2016年(横跨第二次、第三次普查),有7个年份的平均年最高水位低于草洲上高程,平均年最低水位低于1980-2002年结果。第二次普查后,水位因素导致鄱阳湖丰水期上高程的草洲难以被淹,枯水期低洼泥滩显露时间更长、草洲更干旱。鄱阳湖3次普查测得草洲的高程没有变化,根据草洲上高程平均值,由高至低排序,依次为信江(16.7 m)、赣江北支(16.5 m)、抚河(16.5 m)、修河与赣江汇合处(16.4 m)、赣江南支(16.3 m)、饶河(15.7 m)和入江水道(15.0 m)。第一次普查时灭螺草洲和自然草洲的活螺平均密度分别0.5只/0.1 m~2(18 227/34 531)和0. 9只/0.1 m~2(36 605/35 219),感染螺平均密度分别为1.7×10-3只/0.1 m~2(58/34 531)、 3.2×10-3只/0.1m~2(114/35 219);第二次普查时灭螺草洲和自然草洲的活螺平均密度分别1.1只/0.1 m~2(37 494/34 755)和2只/0.1 m~2(97 041/48 632),感染螺平均密度分别为1.7×10-3只/0.1 m~2(58/34 755)和0.7×10-3只/0.1 m~2(33/48 632);第三次普查时灭螺草洲和自然草洲的活螺平均密度分别0.3只/0.1 m~2(15 180/44 417)和0.3只/0.1 m~2(18 009/52 898),感染螺平均密度分别为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鄱阳湖区钉螺消长受水位、草洲高程和人工干预灭螺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南湖区草洲高程较高区域的钉螺呈现往西北部和北湖区低高程草洲退移的趋势。药物灭螺措施可快速降低草洲活螺平均密度,但钉螺低密度状态下药物灭螺措施对草洲灭螺的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 目的 分析在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议预设的调度水位及血防调蓄水位条件下, 工程运行对鄱阳湖区沿湖10个 县 (市、 区) 钉螺孳生草洲的水淹影响。方法 方法 调查收集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选址上游鄱阳湖全流域有螺草洲分布、 数量、 面积、 高程和坡度, 并据此分析和测算工程分别按14、 13、 12 m和11 m调度水位运行时鄱阳湖草洲淹没状态和受淹面积。 结果 结果 按14 、 13 、 12 m和11 m 4种调蓄水位预设, 随着调蓄水位降低, 鄱阳湖区从下游至上游淹没的草洲数量及草洲面积 依次减少。14 m调蓄条件下, 完全淹没、 部分淹没草洲数分别占全湖草洲数的32.9%和51.4%, 淹没的草洲面积占全湖草 洲面积的60.3%; 13 m调蓄时, 完全淹没、 部分淹没草洲数分别占全湖草洲数的9.8%和46.8%, 淹没的草洲面积占全湖草洲 面积的31.9%; 11 m调蓄时, 仅有4块草洲部分被淹, 水淹的草洲块数和草洲面积分别仅占全湖草洲的0.5%和0.2%。结 结 论 论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可为水淹灭螺创造条件, 连续2~3年实施14 m的血防调蓄水位, 可使湖区60.3%的有螺洲滩逐 步实现无螺; 但按11 m或10 m水位调蓄, 仅从有螺洲滩淹没效应考量, 对目前鄱阳湖区钉螺孳生地及其分布几无影响; 沿 湖各县草洲因所处区位及高程不同, 所受影响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近年来受长期低枯水位影响下的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钉螺孳生地时空分布。方法基于2015年10月-12月查获的螺情数据,结合2015年10月11日Landsat8OLI遥感影像反演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鄱阳湖湖区湖底地形(DEM),应用相关性分析法研究鄱阳湖湖区螺情与NDVI和DEM之间的关系;根据活螺平均密度在NDVI和DEM的分布规律,获得出钉螺孳生地分布的NDVI和DEM阈值范围,利用面向对象的分类法对研究区内8个时相的Sentinel-2A光学遥感影像进行钉螺孳生地提取并分析其特征。结果鄱阳湖湖区2015年秋季活螺平均密度与NDVI呈正相关性(r=0.665,P0.01),与DEM呈负相关性为(r=-0.620,P0.01);有螺框出现率与NDVI呈正相关性(r=0.742,P0.01),与DEM呈负相关性(r=-0.632,P0.01)。钉螺密度随着植被指数(NDVI)的增大而上升,8.5~11m高程为钉螺孳生的扩张区域。结论鄱阳湖湖区洲滩植被与钉螺孳生区呈现向洲滩低高程区域缓慢扩张的趋势,8.5~11m高程为钉螺孳生的扩张区域。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钉螺孳生地时空变化与同时期星子站水位显著相关,星子站水位越低洲滩出露越多,钉螺孳生区范围月大。  相似文献   

7.
鄱阳湖区为国内最严重的血吸虫病流行区之一,有94万亩有螺草洲。由於控制血吸虫病传播的关键在于灭螺,江西省曾在1971~1972年使用过飞机对鄱阳湖区40余万亩有螺草洲喷撒五氯酚钠干粉灭螺,对控制血吸虫病起到了明显的作用,此后连续6年湖区  相似文献   

8.
鄱阳湖区洲滩植被与钉螺空间分布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鄱阳湖区洲滩植被分布与钉螺孳生地的空间分布规律,以更好地利用遥感技术对洲滩钉螺孳生地进行监测。方法选择鄱阳湖区血吸虫病流行村附近的洲滩为调查点,用传统方法进行植被和钉螺调查,卫星定位仪(GPS)记录调查点的经纬度,并利用ArcGIS软件把地面调查数据矢量化。运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PCI9.0,对鄱阳湖区春季枯水期的卫星TM图像进行几何校正和非监督分类。然后,把矢量化的地面数据与卫星图片叠加,进行钉螺孳生地与植被关系的空间分布分析。结果鄱阳湖区洲滩植被可以被划分成3类地表类别,其中单一优势植被区为钉螺主要孳生类别,湿生植被区和混合杂草区为少螺或无螺类别。结论洲滩植被分布规律与钉螺孳生地关系密切,呈片状和带状分布,应用遥感技术能快速确定鄱阳湖区洲滩的钉螺孳生地。  相似文献   

9.
目的 目的 探讨三峡工程蓄水对鄱阳湖区洲滩植被和钉螺的影响及变化规律。方法 方法 对鄱阳湖4块典型洲滩高、 中、 低3个高程地带, 以分层机械抽样、 定点导航方法进行时间跨度为8年的植被演替观察, 并同步调查钉螺分布情况, 分析不 同高程的植被优势群丛及钉螺分布变化规律。结果 结果 4块洲滩在三峡工程蓄水后的2004年和2008年, 平均水淹日数较蓄 水前的2002年分别减少了74.8 d和65.8 d。2005年以来, 鄱阳湖区洲滩植被空间分布格局发生了变化, 植被优势种群及分 布发生了演替, 多种植被有向湖心推进的趋势。在湖区14 m高程以上的洲滩, 湿生植被退化, 并逐步为中生性草甸替代; 在14 m以下高程洲滩, 苔草、 虉草大面积显现, 向湖心缓慢扩张, 湿生植被蓼子草面积扩大且下移。苔草群丛下检获的钉 螺相对较多, 但钉螺密度呈逐年下降趋势, 钉螺孳生地呈现向高程较低的地带迁移的趋势。结论 结论 三峡工程蓄水对鄱阳 湖的水文情势产生明显影响, 湖区洲滩植被出现了新的演替, 中生性草甸植被与钉螺呈现向洲滩低高程区域缓慢迁移的 趋势。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鄱阳湖区血吸虫病流行情况,分析了鄱阳湖区水利工程与血吸虫病防治的关系,并就如何利用鄱阳湖水位调度工程控制钉螺、湖堤坡面硬化防螺、抬洲降滩灭螺等水利工程推进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进行了综述与探讨。  相似文献   

11.
鄱阳湖区钉螺分布和血吸虫病易感地带的研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本文报道鄱阳湖区615块,122万多亩洲滩钉螺调查和血吸虫病易感地带研究的结果,阐明了湖区钉螺分布的规律,以及钉螺、感染性钉螺和急性血吸虫病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血吸虫病易感地带的分类标准、区划、稳定性和在采取防制措施后的可变性。认为如能集中力量、集中目标,针对一类(易感)地带部署湖区血吸虫病防制工作,将有效地控制鄱阳湖区血吸虫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12.
鄱阳湖草洲钉螺年间消长和感染性钉螺季节消长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生态学者对动物种群数量年变动有否周期性,以及影响种群密度的种种生物的或非生物的,内在的和外在的因素颇感兴趣。鄱阳湖草洲钉螺数量的年变动是否有周期性,尚未引起人们的关注,亦未见报道。本文据1980—1992年先后在鄱阳湖南端的进贤县三里乡金溪湖、鄱阳湖中间的新建县南矶乡各3块草洲的连续性调查结果,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至于鄱阳湖区感染性钉螺的季节消长,曾有报道,1986—1988年和1992年在南矶乡的调查有了进一步结果,在此一并记述。 两地草洲高程分别为15—16m(吴淞),13.8—15.2m(吴淞),南矶稍低。南矶查螺面积为739.3万m~2,三里查螺面积为279.5万m~2。查螺于每年秋季进行(感染螺季节消长观察于3、6、10月进行),其方法为机械抽样,点线距离视草洲的大小分别为20m×20m或10m×10m。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放归鄱阳湖区的麋鹿血吸虫感染情况,评价“麋鹿放归野外自然繁衍生长计划”(“麋鹿回家计划”)对鄱阳湖区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方法 采用GPS项圈定位、人工跟踪观察等方法,于2018年4月-2019年12月调查放归鄱阳湖区麋鹿的种群分布、栖息活动和自然增殖等情况,采用塑料杯顶管孵化法检测麋鹿栖息地动物野粪血吸虫感染情况,采取系统抽样法对麋鹿栖息地草洲进行钉螺分布调查。结果 2018年,共有51头麋鹿放归鄱阳湖区,形成了银宝湖、龙口、南池湖、莲子湖和珠湖等5个麋鹿栖息地,栖息环境主要为鄱阳湖区草洲、圩内农田和山丘林地等。对银宝湖麋鹿栖息地调查显示,至2019年该地麋鹿自然增殖率为25.0%,平均钉螺密度为0.009 ~ 0.039只/0.1 m2,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麋鹿和牛粪平均密度分别为4.6份/hm2和2.1份/hm2,血吸虫阳性率分别为4.35%和13.16%(P = 0.236),感染强度分别为“+++”和“+”。结论 放归鄱阳湖区的麋鹿可感染血吸虫,并可通过粪便对草洲污染而引起血吸虫病传播扩散。应积极探索麋鹿放归湖区后对当地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和应对策略,确保鄱阳湖区消除血吸虫病目标的实现和“麋鹿回家计划”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4.
鄱阳湖洲滩钉螺分布与水位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目的 探讨鄱阳湖水位变化对洲滩钉螺分布的影响,为设计生态灭螺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既往鄱阳湖洲滩钉螺资料与水位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鄱阳湖钉螺面积的94.55%分布于14—17m高程洲滩;水位变化的重要指标为洲滩水淹日数与显露日数,通常水淹日数为216—113d(中位数160d);显露日数为149—252d(中位数205d)。结论 鄱阳湖洲滩钉螺分布与水位变化密切相关,4—6月份由江西省境内5河洪水引起的洲滩水淹与显露日数比例是制约洲滩钉螺密度与分布的关键,2—5月洲滩显露有利于钉螺产卵,5月以后洲滩水淹则有利于螺卵孵化与幼螺的发育生长。因此,控制鄱阳湖水位,改变钉螺生态特性即可达到制约湖区钉螺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一种应用遥感技术快速确定鄱阳湖区有螺洲滩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GIS/RS)快速确定鄱阳湖区钉螺孳生地带及血吸虫病高危区域. 方法选择鄱阳湖区内3个洲岛型血吸病重度流行村周围的洲滩地图进行数字化,在数字化地图的基础上分别对两张Landsat 5 (洪水期和沽水期)TM卫星遥感片进行校正,并提取出冬陆夏水洲滩部分,运用ERDAS IMAGINE软件对此洲滩进行计算机非监督分类(Unsupervised Classification)、校正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和穗帽湿度变换指数(Tasseled Cap, TC)模型计算;用传统方法进行螺情调查,卫星定位仪(GPS)记录有钉螺点的经纬度,同时选择部分堤内的农田和水溏(无螺区)作为对照点. 结果用计算机非监督分类共分为10类,根据现场调查的钉螺分布图,有螺点主要分布在计算机非监督分类的6、7和8类中,进一步模型分析表明,有螺点主要分布在校正植被指数NDVI>115和穗帽湿度变换指数TC在-10到3之间,而堤内农田和水溏等对照点中的值则主要分布此数值以外. 结论鄱阳湖区钉螺分布和孳生与洲滩湖草的生长状况与及湿度有着密切的关系,本项研究提示,运用计算机非监督分类法可大致确定6、7和8类为有螺植被环境,然后通过校正植被指数(NDVI>110)确定植被优质区为钉螺的孳生环境,最后通过穗帽湿度变换指数(TC=-10~3)确定钉螺最佳孳生地,其准确率达95%以上.该方法简单易行,是湖区快速确定钉螺孳生地以及血吸虫病高危区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三峡建坝后10年间洞庭湖湖区外滩滩情变化对钉螺分布的影响。方法收集1998年洞庭湖区洲滩滩情和螺情资料。采用当地水利部门的高程基点,确定7个调查洲滩地面高程与观察面积,采用机械加环境抽样法查螺,观察植被情况。结果与1998相比,有5个调查洲滩有螺上下线均向下推移近一米。有螺带淹水时间延长,外洲植被芦苇被杨树林替代,芦苇中钉螺密度最高。结论有螺带下移,感染性钉螺主要分布高程的植被是未经围栏植树改造的草洲和芦苇洲。  相似文献   

17.
枝江县沮漳河滩钉螺及感染性钉螺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系统抽样法调查湖沼型洲垸亚型流行区的沮漳河西岸枝江段面河滩钉螺及感染性钉螺的分布状况,结果河滩有螺面积214万m~2,共调查9247框,活螺框出现率14.40%,活螺密度0.68只/0.11m~2,感染螺框出现率2.54%,感染螺密度0.042只/0.11m~2,钉螺感染率6.13%。不同环境、不同段面螺情各异。96.89%的钉螺和96.13%的感染性钉螺集中分布在距河堤150m以内的洲滩。从而明确了区域性灭螺的范围。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调查湖北省四湖流域钉螺分布,为制订钉螺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和现况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于2016年春季对四湖流域钉螺分布现状进行调查。收集、分析2008-2018年四湖流域钉螺分布面积、人群和家畜血吸虫感染率等疫情指标,对钉螺分布面积与人畜血吸虫感染率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2016年,四湖流域的9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共有钉螺孳生环境16 003处,钉螺分布面积2.46亿m2;活螺平均密度0.622 5只/0.1 m2,其中以杂草型和沟渠型环境较高,分别为0.688 0只/0.1 m2和0.706 4只/0.1 m2。钉螺孳生环境中,现有螺环境(Ⅰ类环境)和历史有螺环境(Ⅱ ~ Ⅳ类环境)分别占53.03%和46.97%。旱地、滩地、水田等钉螺孳生环境改变较大,通过环境改造措施消灭钉螺的效果较好。2008-2018年,四湖流域钉螺分布面积与人群、家畜血吸虫感染率均呈正相关关系(r人群 = 0.842,P < 0.01;r家畜 = 0.695,P < 0.01)。结论 四湖流域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对钉螺控制效果较好,但仍面临螺情反弹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岳阳市城区水域,是血吸虫病流行较严重的湖沼型疫区。钉螺孳生面积4002万m~2,其中距堤脚和居民点以及交通要道500m范围内的人畜常到又有阳性钉螺生长的易感地带,面积约为443万m~2。1980至1984年,急性血吸虫病发病人数101人。1985年3至10月,我们对城区湖洲易感地带进行了抽样调查。根据钉螺的环境特点,分小单元采取系统抽样(20×20m)设线设框.沿堤共抽查6760m长的湖洲,3386框,活螺框出现率为41.8%,活螺平均密度为4.38只/0.11m~2,  相似文献   

20.
新联村地属高原平坝型血吸虫病流行区 ,又具有高原高山型血吸虫病流行区的特点。为了探明该村的感染性钉螺分布规律 ,我们于 2 0 0 1年 4月对该村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钉螺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调查方法按钉螺分布图 ,对该村可能为钉螺孳生的环境进行全面查螺。沟道采用 5 m1框的机械抽样方法 ;田则查四角及出入水口。查获的钉螺按每 1编号单位 (条 ,土丘 )分装带回 ,并用压碎法检查血吸虫感染情况。有螺面积的计算按《血吸虫病防治手册》规定 ,规范计算。2 结果2 .1 各种有螺环境中感染螺面积的分布该村共查出钉螺面积 890 0 2 m2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