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5,(8)
心房颤动是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可导致卒中,且心房颤动相关卒中的危害严重。口服华法林是预防心房颤动患者发生卒中的有效措施,但华法林治疗窗窄,且易与多种食物、药物发生相互作用。新型口服抗凝药(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阿哌沙班、依度沙班、贝曲西班)克服了华法林的一些缺点,且能更好地降低心房颤动患者卒中及出血风险,有望成为临床预防心房颤动患者卒中事件的新选择。 相似文献
2.
新型口服抗凝药包括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和因子Xa抑制药,它们克服了华法林的多个缺点,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中预防卒中和体循环栓塞的疗效优于或不逊于华法林,且降低了出血(尤其是颅内出血)风险.然而,目前尚无高效逆转其抗凝作用的药物.文章对目前常用的新型口服抗凝药的药理学特点、临床疗效、并发症及其处理等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
口服抗凝药是心房颤动患者卒中预防的重要药物.与传统口服抗凝药华法林相比,新型口服抗凝药(novel oral anticoagulants,NOACs)具有高效、安全和无需监测凝血功能的特点,但目前的临床报道显示使用NOACs时的剂量多偏小,其主要原因可能与风险规避和医患偏好不同有关.从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分析,NOACs剂量偏大时缺血性卒中或系统性栓塞风险较低,而NOACs剂量偏小时出血风险则较低.考虑到不同事件发生率、致残率和病死率之间的差异,心房颤动患者更适合使用偏大剂量.在选择具体剂量时,考虑到不同药物的特异性,应根据指南推荐、适当参考肾功能并结合患者偏好和个体差异,给予合适的剂量、强度和给药方案以取得最佳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7,(5)
心房颤动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2014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心房颤动指南中就已经明确指出,与华法林相比,新型口服抗凝药(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阿哌沙班、依度沙班、贝曲西班等)具有药代动力学稳定、药物-药物相互作用较少、主要出血事件较少等优点。心力衰竭是心房颤动未有效控制导致的常见并发症,目前针对心房颤动并发心力衰竭的临床用药尚不明确,现将新型口服抗凝药在治疗心房颤动并发心力衰竭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正1新型口服抗凝药的概述针对心房颤动(房颤)高危人群(CHA2DS2-VASc≥2分)预防远期不良事件(血栓栓塞、脑卒中、猝死等),抗凝治疗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在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中,传统抗凝药物华法林由于起效慢、常受食物及生活方式的影响、需长期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等原因,临床上已经逐渐被新型口服抗凝药取代。目前新型口服抗凝药主要分为2大类:直接Ⅹa因子抑制剂(如利伐沙班)和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如达比加群),两者无须监测抗凝活性,与药物、食物 相似文献
6.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2016,(4)
抗凝治疗在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卒中预防中起关键作用。荟萃分析结果提示,在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新型口服抗凝药物与华法林相比风险获益比更佳,卒中风险、颅内出血风险及死亡率均显著降低。不同的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及分子机制差异可能显著影响药物在特定人群如老年人、肾功能不全人群中的作用,临床医师应选择个性化治疗方案,平衡血栓和出血风险,尽可能达到最佳的风险获益平衡。 相似文献
7.
<正>新型口服抗凝药又称为直接口服抗凝药(DOAC),是指作用机制不同于华法林等传统抗凝药,能够直接作用于凝血瀑布Ⅹa和Ⅱa因子的口服抗凝药,Ⅹa因子抑制剂主要包括利伐沙班和阿哌沙班等,Ⅱa因子抑制剂的代表药物为达比加群酯。当前,DOAC已经广泛应用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的脑卒中预防、髋关节或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 相似文献
8.
新型口服抗凝药是华法林及其他维生素K拮抗剂的一类替代药物。相较于维生素K拮抗剂,新型口服抗凝药起效快、半衰期短、无需实验室监测、不易受食物及药物影响,主要用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缺血性卒中的预防。新型口服抗凝药在临床应用时间较短,报道的最为主要的不良反应为出血,现对近年来涉及新型口服抗凝药主要不良反应的研究进行综述,为临床安全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临床上大量研究肯定了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NOACs)在肥胖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无论是预防卒中/血栓形成还是降低出血风险均优于华法林。但出于应用规模不够广泛、对肥胖人群固定剂量NOACs可能抗凝不足的顾虑,目前无明确NOACs应用推荐。基于现有研究及数据,对于伴有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病态肥胖患者考虑使用阿哌沙班和利伐沙班是合理的,也有研究认为体重指数(BMI)<40的患者,任何NOACs均适用,BMI>50应根据临床经验合理应用华法令,而BMI 40~50者建议用华法林、阿哌沙班和艾多伐沙班。临床上对此类人群开具处方仍较谨慎。 相似文献
10.
11.
12.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20,(7)
瓣膜性心房颤动(AF)的定义一直以来饱受争议,非维生素K口服抗凝药(NOACs)在瓣膜性AF患者中应用的证据尚不足。本文就瓣膜性AF定义的演变及目前NOACs治疗瓣膜性AF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证据进行综述,指出NOACs在中重度风湿性左房室瓣狭窄、机械性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的AF患者中应用证据尚不足,而其在除此以外的瓣膜病性AF患者中的应用有一定疗效与安全性优势,但仍需大型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3.
新近问世的新型口服抗凝药如:达比加群、利伐沙班(拜瑞妥)、阿派沙班等,为心房颤动患者提供了除华法林的新选择。但由于使用时间较短,某些药理学作用不十分明确,其获益和风险尚需进一步评估。 相似文献
14.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vel oral anticoagulants,NOACs)包括直接凝血酶抑制剂(达比加群)和直接Xa因子抑制剂(利伐沙班、阿哌沙班),较传统抗凝药物(例如维生素K拮抗剂华法林、低分子量肝素)更有效且安全。由于它们特殊的作用机制和特异性拮抗药物的匮乏,给临床医师在处理相关出血情况时造成了困难。本文将针对NOACs相关出血风险、监测及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临床处理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20,(9)
新型口服抗凝药又称直接口服抗凝药,与传统口服抗凝药华法林相比,起效快,半衰期短,与食物、药物相互作用小,无需频繁监测凝血指标。对于心房颤动相关卒中的预防,新型口服抗凝药抗凝效果不劣于华法林,出血(尤其是颅内出血)风险低,安全性更高,成为目前抗凝领域研究的热点。在隐源性卒中、颈部动脉夹层、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进展性卒中和高危非致残性卒中等脑血管病的治疗过程中,尽管支持应用抗凝的证据强弱不等,但是鉴于新型口服抗凝药拥有更高的安全性,相关探索性研究不断出现。该文对近年来新型口服抗凝药在脑血管病领域中应用的相关研究展开阐述,探讨其未来的研究热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16.
老年人是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高发人群,且随着年龄增长,其心房颤动(房颤)、冠心病、卒中及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呈显著增加趋势,规范化的抗凝治疗对降低血栓风险、预防心脑血管事件及改善预后具有重要价值。然而,由于高龄患者的缺血风险增加,出血风险同样增加,临床治疗决策时需同时平衡缺血与出血风险,最终实现临床净获益。 相似文献
17.
曹旭东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9,(9)
目的观察新型口服抗凝药应用于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4月~2018年7月心房颤动患者113例,抽签法分组,对照组56例采取华法林治疗,研究组57例采取利伐沙班治疗,观察比较两组血栓栓塞事件及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研究组血栓栓塞事件总发生率1.75%较对照组16.07%低(P0.05);研究组出血事件总发生率1.75%较对照组14.29%低(P0.05)。结论心房颤动患者采取利伐沙班治疗,效果确切,能显著降低血栓栓塞事件及出血事件发生率,具有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应用新型口服抗凝药(new oral anticoagulants,NOACs)的依从性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方法连续入选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并行保守抗凝治疗的非瓣膜性房颤性患者272例,根据应用抗凝药种类不同分为华法林组96例和新型口服抗凝药组176例,出院后进行电话随访,比较两组患者抗凝依从性和各自停药原因及影响因素。结果华法林组与NOACs组患者在性别分布、心功能分级、合并疾病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平均随访(8.80±3.51)月,NOACs组停药率显著高于华法林组(57.39%vs.22.92%,P<0.001)。对房颤疾病本身及其危害认识不足是两组患者停药的共同主要原因,经济因素、购买因素、出血因素、对疾病缺乏认识对两组患者停用抗凝药均具有显著影响。结论目前新型口服抗凝药服药依从性仍较低,多种因素影响房颤抗凝,其中对房颤缺乏正确认识是导致患者停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达比加群酯是一种新型合成的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口服经胃肠吸收后,在体内转化为具有直接抗凝血活性的达比加群。现主要对达比加群酯的药理学、相关临床研究、临床应用前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心房颤动的卒中预防已成为近几年的热门话题,现对心房颤动卒中预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常用抗凝药物、新型抗凝药物、导管射频消融术、左心耳封堵术、外科手术等方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