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X线、CT及MRI在局限型腱鞘巨细胞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病理证实的局限型腱鞘巨细胞瘤患者的X线、CT及MRI表现.男7例,女9例.年龄13~ 67岁,中位数37.5岁.病变位于手指9例、足趾5例、膝关节2例.病程4个月至20年.13例因软组织肿胀或无痛性肿块逐渐增大前来就诊,3例因发现软组织肿块伴疼痛或活动障碍前来就诊.除1例有外伤史外,其余均无明显诱因.16例患者均进行X线检查,5例行CT检查,14例行MRI检查,其中12例进行增强扫描.结果:①X线表现.16例患者中6例X线片未见异常;7例仅见软组织肿块;3例显示软组织肿块伴相邻骨质压迫性吸收,边缘硬化,无骨膜反应.②CT表现.5例行CT检查的患者均可见1.0cm×1.0 cm至2.0 cm ×2.5 cm的类圆形或椭圆形肿块,密度均匀且稍高于软组织,CT值约65 HU,其内均未见钙化,边界清晰.其中2例肿块位于手指,3例位于足趾,且均在掌侧.3例肿块相邻骨质未见明显破坏;2例肿块相邻骨质压迫性吸收,呈类圆形骨质缺损,边缘硬化.③MRI表现.14例行MRI检查的患者均可见0.6cm×0.8 cm至3.5 cm×2.7 cm的类圆形或椭圆形肿块,边界清晰,大部分可见完整或不完整包膜.7例肿块位于手指,5例位于足趾,2例位于膝关节.T1 WI呈不均匀低信号9例,其边缘或内部可见条状低信号;均匀略低信号5例.T2WI呈不均匀等低信号11例;不均匀高信号3例,其内部可见条状及斑片状混杂信号.行增强扫描的12例患者中,9例肿块呈轻中度强化,3例肿块呈明显强化.结论:X线片仅能部分显示局限型腱鞘巨细胞瘤病变,表现为无特异性的软组织密度肿块,伴或不伴邻近骨质改变;CT能很好地显示软组织病灶及骨质受累情况,但缺乏特征性.局限型腱鞘巨细胞瘤在MRI T1WI和T2WI上呈不均匀低信号,在短反转时间恢复序列上呈不均匀高信号,其间有低信号间隔,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边界清晰,具有特征性,是目前诊断局限型腱鞘巨细胞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长骨骨干骨肉瘤X线、CT和MRI表现,探讨有关的临床特点和鉴别诊断。方法:28例长骨骨干骨肉瘤患者,均经手术与病理证实,其中病变位于股骨干18例、腓骨干4例、肱骨干4例、胫骨干2例。所有患者均行X线、CT和MRI检查,对其影像学表现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并由双盲法分析确认。结果:28例中,X线和CT显示广泛骨质破坏16例,骨膜反应22例。X线显示软组织肿块18例,肿瘤骨和瘤样钙化12例。CT平扫显示软组织肿块22例,增强扫描显示软组织肿块24例,肿瘤骨和瘤样钙化16例。MRI显示骨质破坏和骨膜反应10例,软组织肿块26例,其周围可见软组织水肿及骨髓水肿。骨膜反应在SE T1WI上呈等低信号,T2WI呈等信号。软组织肿块在T1W1为等信号,T2WI及STIR呈等高信号。软组织水肿及骨髓水肿在T2Wl及STIR呈高信号。MRI增强检查显示病灶均呈不均匀强化,骨髓水肿和软组织肿块均见强化。结论:X线、CT和MRI从不同方面反映长骨骨干骨肉瘤的影像病理特点,其发病率低,骨破坏范围大,无病理性骨折。成骨型骨干骨肉瘤较易诊断,溶骨型应与Ewing瘤、恶性巨细胞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3.
目的 回顾分析2 0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RAML)的IVP、B超、CT、MRI的表现,提高对RAML的认识。方法 2 0个病例中4例行MRI检查,其余均行IVP、B超、CT检查。结果 大部分病例IVP表现为肾盂肾盏受压变形移位,显影延迟;B超表现18例为混合回声实质性肿块,2例为密集均匀的高回声影,边缘清楚,无声影,准确率80 % ;CT表现为混杂密度肿块影,边缘清楚,瘤体最低密度区的CT值- 10 0~0HU ,增强后肿块不均匀强化,内见有明显的强化区及无强化区,准确率90 % ;MRI表现T1WI呈等高信号,T2WI不均匀高信号,T2WI脂肪抑制呈高低混杂信号,增强扫描肿块不均匀强化,低密度区未见强化,准确率10 0 %。结论 IVP检查只能提供肾占位性病变的间接征象,不能对病变作出定性判断。B超、CT、MRI能对瘤体的组成成分进行分析,尤以CT、MRI准确率最高,能发现其中的脂肪组织,对定性诊断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髂骨血友病性假肿瘤(hemophilic pseudotumor,HP)的影像特征。方法:收集8例经临床、实验室确诊的髂骨A型HP的病例资料。均为男性;年龄19~43岁,中位数27岁;均有明确外伤史,临床主要表现为局部软组织肿胀和血肿,其中皮肤表面张力增高5例、关节功能障碍4例、不能行走3例;血浆凝血因子Ⅷ活性均低于正常值,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1例患者仅行X线检查、2例仅行CT检查、1例仅行MRI检查、2例同时行X线和CT检查、2例同时行CT和MRI检查,其中2例行CT增强扫描、1例行MRI增强扫描。分析病变的影像特征。结果:①病变部位与大小。左侧髂骨病变4例,右侧髂骨病变2例,双侧髂骨病变2例;病变位于髂骨体4例,髂骨翼4例,其中髂前上棘2例、髂后上棘1例、髂前下棘1例;病变最大径5~60 cm,中位数18 cm。骨内型5例,骨膜下型2例,肌间型1例。②X线表现。3例行X线检查,病变位于左侧髂骨2例、双侧髂骨1例。2例骨质呈多囊状破坏伴轻度膨胀改变,破坏边缘骨质轻度硬化,周围软组织肿胀不明显。1例骨质呈明显膨胀性破坏,破坏边缘硬化,部分囊壁缺失,伴周围软组织肿胀与肿块。③CT表现。6例行CT检查,病变位于左侧髂骨3例、右侧髂骨2例、双侧髂骨1例。骨质呈囊状破坏1例,侵蚀性破坏2例,膨胀性破坏3例。骨皮质部分吸收消失2例,大部分吸收消失2例,骨皮质完整2例。破坏边缘的骨质硬化3例。6例均有界限清楚的软组织肿块,密度高于肌肉组织,CT值45~68 HU;其中1例软组织肿块最大径>10 cm,密度低于周围正常肌肉组织,密度不均匀,CT值21~25 HU。2例CT增强扫描,肿块均未见强化。④MRI表现。3例行MRI检查,病变位于左侧髂骨1例、右侧髂骨1例、双侧髂骨1例。骨质呈溶骨性破坏1例,侵蚀性破坏1例,膨胀性破坏1例。骨皮质部分吸收消失2例,大部吸收消失1例。3例MRI信号于T2WI、T1WI、短时间反转恢复序列和扩散加权成像均呈高低混杂信号,其中2例病变区可见分隔。3例均有软组织肿块,边界清楚,其中1例软组织肿块最大径>10 cm;软组织肿块信号在T1WI、T2WI、短时间反转恢复序列和扩散加权成像上均呈高低混杂信号。1例增强扫描未见强化。⑤病理表现。8例患者病变组织肉眼见囊内为退化性血凝块或陈旧性出血,显微镜下可见囊壁为正常组织或纤维组织,无炎症性变化和新生物;肿胀软组织为反复出血而形成的血肿,血肿内密度较高,其中1例可见细小的钙化。结论:髂骨HP分为肌间型、骨膜下型和骨内型,病变部位骨质呈囊状、膨胀性、溶骨性或侵蚀性破坏,骨皮质菲薄,部分伴有骨皮质缺损及软组织血肿,CT密度不均、MRI信号混杂,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动脉瘤样骨囊肿(anuerysmal bone cyst,ABC)的影像诊断方法。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6例ABC患者的X线、CT和MRI影像资料。男21例,女15例;年龄10~55岁,中位数23.5岁;均表现为局部疼痛不适,6例表现为剧烈疼痛,28例表现为局部肿胀或有包块,15例表现为邻近关节不同程度功能障碍;10例有明确外伤史;5例行X线检查,5例行CT检查,2例行MRI检查,12例行X线和CT检查,7例行X线和MRI检查,5例行X线、CT和MRI检查。病程12 d至4年,中位数2年7个月。分析病变的X线、CT和MRI表现,探讨该病的影像诊断方法。结果:ABC位于长骨28例、扁短骨7例、不规则骨1例,按病变部位分为中心型15例、偏心型15例和骨旁型6例。X线检查显示骨质呈囊状膨胀性透亮区,其中界限清楚16例、界限不清13例;病灶内见粗细不均的条状间隔影17例,斑点状钙化3例;骨壳外缘呈波浪状,其中骨壳完整18例、局部骨壳断缺3例、轻度骨膜反应8例;合并病理性骨折6例,累及关节面4例,有软组织肿块2例。CT检查显示骨质呈囊状膨胀性破坏,破坏区呈不均匀低密度,其中呈蜂房样低密度15例;病灶内见液-液面11例,粗细不均的条状间隔影15例,斑点状钙化2例;骨壳外缘呈波浪状,其中骨壳完整12例、骨壳断缺10例、轻度骨膜反应10例;合并病理性骨折8例,累及关节面5例,有软组织肿块10例。5例行CT增强后见囊壁、分隔及软组织密度带呈中度甚至显著强化,囊性部分未见明显强化。MRI检查能见病灶的内部结构,囊状病灶中央均充满液体,在T2WI上呈混杂高信号、在T1WI上呈略高于肌肉的中等信号,其中11例在T1WI及T2WI序列上均表现为低信号边缘包绕囊性缺损;病灶内可见液-液平面6例;合并病理性骨折3例,累及关节面3例,局部软组织信号影7例。3例行MRI增强后见囊壁及分隔强化,囊性部分未见明显强化。结论:X线检查是诊断ABC首选的、最基本的影像检查方法,但对病灶内部结构的显示度有限;而CT和MRI检查对病灶内部结构及软组织的显示有突出优势,对ABC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脉络膜血管瘤的CT、MRI影像学特征及其诊断学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科确诊的脉络膜血管瘤患者,分析其眼部CT、MRI的影像学特点,进行总结。结果所有患者眼球后壁视神经附近见局限性弧形隆起,CT值约40HU,视神经及眼眶壁未见浸润及骨质破坏。MRI检查瘤体位于后极部视神经附近,为边界清楚、信号均匀的肿块。在T1WI上均呈中高信号,增强后可见显著强化。在T2WI呈低信号,与玻璃体等信号。结论脉络膜血管瘤的CT及MRI检查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尤其对于屈光介质不清的患者,是有效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管网织细胞瘤的CT、MRI影像表现及诊断.方法:观察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血管网织细胞瘤的MRI和CT的影像.结果:11例病灶位于幕下,单发9例,多发2例.囊结节型5例,实质肿块型2例,囊实性肿块型4例.影像表现为囊样低密度影伴囊腔壁结节和类圆形实质肿块或囊实性肿块,CT平扫实质呈等密度或稍高于囊液密度.MRI示T1WI高于囊液信号,T2WI呈稍高或等信号.壁结节和实质肿块明显强化,并可见流空信号.结论:血管网织细胞瘤有特征性表现,CT及MRI对血管网织细胞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均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腱鞘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tendon sheath,GCTTS)的MRI和CT影像特点。方法:对39例GCTTS患者的MRI和CT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7例、女22例;年龄10~69岁,中位数32岁;病程3个月至18年,中位数2年。病变部位,膝关节11例、髋关节1例、踝关节14例、腕关节1例、足趾和手指小关节12例。观察不同类型、不同部位GCTTS的MRI和CT影像特点。结果:39例患者,行MRI检查26例,其中14例进行了增强扫描;行CT检查23例,其中16例进行了增强扫描。影像诊断为弥漫型GCTTS31例、局限型GCTTS7例、弥漫型和局限型(同一关节不同区域)GCTTS1例。影像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一致。(1)位于髋、膝、踝等大关节的弥漫型GCTTS,可同时侵犯关节周围和关节腔,CT影像表现为关节周围的多发结节样肿块,边缘不清晰,或关节腔内的滑膜增厚呈结节状、绒毛状及海绵垫样,有关节积液表现。多有骨质受累,表现为关节面下囊性变、骨质缺损、边缘硬化,骨质缺损区有液性和软组织影,软组织影的CT值与肿块CT值一致。MRI检查T1加权像呈低信号影,T2加权像为混杂的高信号影,病灶内有特征性的双低信号影,增强扫描病灶强化明显。骨质受累区MRI检查呈囊性信号,疝入骨质缺损区的肿瘤组织,MRI增强扫描出现强化。(2)位于足趾和手指小关节的弥漫型GCTTS,边缘不清晰,MRI信号混杂,大多出现骨骼和肌腱受累表现。(3)位于膝、踝等大关节的局限型GCTTS,MRI和CT影像上软组织肿块与位于大关节的弥漫型GCTTS相比较局限,边缘比较清晰,相邻的骨骼、肌肉受累少,MRI检查病灶内较少出现特征性双低信号影。同一关节的不同区域可分别出现弥漫型和局限型GCTTS。(4)位于足趾和手指小关节的局限型GCTTS,表现为局限性的软组织肿块,可有分叶,边缘比较清晰;与病灶相邻的部位可出现骨质受累。MRI检查表现为T1加权像长信号影、T2加权像等信号影、抑脂序列稍高信号影,病灶内可有特征性双低信号影。结论:MRI上可见病灶内双低信号影是GCTTS的特征性表现,但不同类型、不同部位的GCTTS在MRI和CT影像上表现不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原发性骨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原发性骨淋巴瘤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病理检查证实的原发性骨淋巴瘤患者的CT和MRI资料,男9例,女6例。年龄12~65岁,中位数45岁。病程1~20个月,中位数7个月。局部疼痛者12例,触及软组织肿块者3例。15例患者经病理检查证实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B细胞源性14例,T细胞源性1例。结果:①病变部位。病灶位于骨盆者6例、脊柱5例、胸骨2例、股骨2例。②CT表现。15例患者均行CT平扫,其中8例同时行增强扫描。其中溶骨型骨质破坏8例,表现为片状形态不规则骨质破坏,骨皮质变薄、中断,边界不清,呈虫蚀样或穿凿样改变,未见骨质硬化改变;浸润型骨质破坏4例,病变区骨皮质较完整,无骨质缺损,骨髓腔内有轻微溶骨性改变;混合型骨质破坏2例,表现为斑片状骨质破坏区与增生、硬化相互混杂,呈不均匀密度改变,其中1例病灶内见小片状死骨;囊状膨胀型骨质破坏1例,表现为囊状、膨胀性骨质破坏,皮质变薄、连续。2例出现骨膜反应,呈层状或葱皮样改变。骨质破坏区周围可见较大软组织肿块影,超过骨质破坏区,增强扫描可见中等强化。③MRI表现。12例患者行MRI平扫,其中7例同时行增强扫描。12例患者均见骨质破坏,呈斑片状、片状异常信号。与正常肌肉信号相比,T1WI呈等信号6例,呈低信号4例,呈稍高信号2例;T2WI呈高信号10例,其中信号不均匀8例,呈等信号2例;T2WI脂肪抑制序列骨髓腔均为高信号。12例患者的MRI均清晰显示病灶周围可见软组织肿块,2例患者的软组织肿块局限在骨质破坏区旁,10例超过骨质破坏区;增强扫描7例患者软组织肿块均为不均匀强化,其中明显强化3例,中等强化4例。结论:原发性骨淋巴瘤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临床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侵袭型霉菌性蝶窦炎CT、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侵袭型霉菌性蝶窦炎CT及MRI表现,提出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结果:侵袭型霉菌性蝶窦炎主要影像表现有:CT见窦腔密度增高,不均匀,内有小团状、沙粒状、条状高密度钙化影,有蝶窦壁骨质破坏;MRI窦腔内团块T1WI、T2WI信号减低,T2WI信号减低甚至低于T1WI,Ga-DTPA增强无强化.结论:CT、MRI检查是诊断侵袭型霉菌性蝶窦炎较有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眼球内肿瘤病变的MRI表现,加深对眼球内常见肿瘤的认识。方法收集19例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球内肿瘤病例,行MRI扫描,分析总结患者MRI表现。结果视网膜母细胞瘤T1WI呈现等低信号,T2WI呈等信号或高信号;黑色素瘤T1WI呈稍高信号,T2WI呈低或明显低信号;转移瘤3例,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结论MRI十分适合眼球内肿瘤病变的检查,提供信息丰富,基本能得到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颅内胆脂瘤的CT、MRI影像学表现,增进对该病变的认识,进一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颅内胆脂瘤患者的CT、MRI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胆脂瘤发生在桥小脑角区3例,鞍区2例,颞叶2例,枕叶1例。CT平扫表现为低密度6例,其平均cT值lOHu左右,近脂肪密度2例,其平均CT值一20Hu左右。CT增强扫描示6例未见强化,2例边缘可见不完整的点条状强化。MRI检查T1W1表现为不甚均匀的低信号6例,不均匀高信号2例;T2W1则均表现为不甚均匀的高信号。结论颅内胆脂瘤的术前诊断主要依赖于CT、MRI检查,因本病在CT、MRI影像学表现上均有一定的特征,结合好发部位,临床表现,生长特点,一般能做出较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乳腺导管原位癌及微浸润的磁共振成像(MRI)影像学表现,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月我院肿瘤内科手术确诊的乳腺导管原位癌及微浸润2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统计患者术前MRI检测结果。结果:9例肿块样强化(4例内部强化不均匀、5例边缘强化。T1W1均表现为低信号,T2W1均表现为微高信号;4例TIC曲线轮廓清晰型,5例TIC曲线轮廓平台型)。19例非肿块样强化(19例非肿块样强化中,肿块内部卵石样合并簇状环状强化13例;13例T2W2为微高信号与高信号混合信号;5例TIC曲线轮廓流出型,14例TIC曲线轮廓平台型)。结论:应用MRI影像学检查,可发现细微的钙化,综合临床查体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能够确诊乳腺导管原位癌及微浸润。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28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CT、MRI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分析台山市人民医院2015年6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28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CT及MRI检查,分析CT及MRI检查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影像学特点。结果:28例患者中有23例表现为葫芦样横跨海绵窦,MRI检查T1WI表现为低信号,14例患者可见小条片状稍高信号,T2WI为高信号,9例可见小条状低信号,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呈偏低信号或等信号,实施增强扫描后可见明显填充式强化;14例患者行CT平扫表现出均匀高密度,CT血管造影术(CTA)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显示病灶轻度颈内动脉血管包绕,病灶内无明显血供血管;4例T1WI、T2WI均呈混杂信号,实施CT扫描发现明显钙化,增强扫描后非钙化区域呈现填充式强化。结论:CT与MRI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颅内海绵窦血管瘤均有其具体的影像学特征,将疾病具体影像学特征与DWI及血管检查相结合,可对疾病做出更为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大关节局限型腱鞘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tendon sheath,GCTTS)的MRI特征。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7年8月在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经手术和病理检查证实的大关节局限型GCTTS患者的临床、MRI及病理资料。男6例,女13例;年龄27~65岁,中位数42岁;均因关节活动不适、受限就诊,5例伴有疼痛,4例有外伤史;均为单关节发病,膝关节病变12例、踝关节病变7例;病程1个月至8年,中位数51个月。19例均行MRI平扫,其中13例行增强扫描检查。由2名高年资MRI诊断医师共同对图像进行分析,观察病灶数量、部位、形态、大小、边界是否清晰、邻近骨质是否破坏、是否合并关节积液、肿瘤信号强度、信号是否均匀及强化特点等,并与手术和病理结果对照。结果:(1)MRI表现。19例患者的肿瘤均为单发,肿瘤位于膝关节12例(髁间窝2例、腘窝2例、髌上囊3例、髌下脂肪垫5例),踝关节7例(胫距关节前方3例、胫距关节后方4例);肿瘤呈椭圆形或圆形14例,呈分叶状5例;最大长径2. 2~4. 9 cm;边界清楚13例,部分边界清楚6例; 2例邻近骨质侵蚀; 4例合并关节积液; T1WI以等信号为主15例、呈等信号4例,T2WI以稍高信号为主11例、以等高信号为主5例、呈稍低信号3例,脂肪抑制T2WI及质子密度加权像均呈以高信号为主的高低混杂信号; 16例肿瘤内可见线状或斑片状低信号,肿瘤边缘可见线状完整低信号8例、不完整低信号5例,6例肿瘤内可见线状低信号分隔影; 13例行增强扫描者,肿瘤呈不均匀明显强化11例,轻中度均匀强化2例。(2)手术及病理结果。19例肿瘤均行手术切除。肿瘤呈圆形、类圆形或分叶状,边界清楚,质韧。12例肿瘤有完整包膜,7例包膜不完整。3例与周围组织黏连,2例邻近骨质侵蚀。肿瘤内可见大量单核细胞及数量不等的多核巨细胞,肿瘤间质内可见含有含铁血黄素颗粒的巨噬细胞、泡沫细胞、炎性细胞及胶原蛋白,多数肿瘤间质可见丰富的裂隙样小血管。结论:大关节局限型GCTTS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肿瘤在MRI上多表现为边界清晰、边缘可见低信号包膜的类圆形肿块,T1WI多呈等信号,T2WI多呈高低混杂信号,增强扫描多呈不均匀明显强化,T1WI及T2WI的双低信号灶为其典型MRI特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PXA)的MRI表现与临床病理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病理证实为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患者的MRI表现资料及临床病理学特点。结果 14例患者中青少年或年轻成人居多,临床表现多为反复癫痫发作、头痛头晕。肿瘤均位于大脑半球浅表部位,单发,以颞叶居多。MRI示肿瘤表现为实性为主肿块或囊实性病变(伴或不伴壁结节型),其中实性为主4例,囊伴壁结节型7例,混合囊实性3例。病灶T1WI呈低或等信号,T2WI呈高或混杂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实性成分明显强化7例,轻中度强化5例,不强化2例;囊壁多无明确强化,2例囊壁可见部分轻度强化。4例伴轻度瘤周水肿,且病程较余病例较短。5例行DWI检查,实性部分弥散呈稍高信号或等信号,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图呈等或稍低信号。病理组织学示瘤细胞呈明显多形性,瘤细胞间充满丰富的网状纤维及淋巴细胞浸润,所有病灶呈不同程度囊变。免疫组化示所有病例对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为弥散阳性反应。12例CD34表达阳性。结论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的MR表现具有一定特征,病变表浅且单发,多呈囊性改变并伴有壁结节,且病程长短与瘤周水肿有一定相关性,结合应用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和病理组织学特征及其GFAP、CD34的阳性表达,综合对比分析有助于其明确诊断和进行一定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卵巢甲状腺肿(SO)的影像学表现,并与病理学对照,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卵巢甲状腺肿的临床,CT及MRI资料,将影像学表现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影像学表现为境界清晰的不规则肿块,大多位于单侧(n=11,91.7%),呈囊实性(n=6,50.0%)或多发纯囊性(n=6,50.0%)。囊性部分为边界清晰、多发大小不等的囊腔,均有完整囊壁,内壁光整,8例(66.7%)病灶内可见高密度囊,其中2例高密度囊腔T1WI为高信号,T2WI为低信号,实性部分为形态不规则的软组织密度,分布于囊腔之间,增强扫描囊性部分无强化,囊壁可见无或中重度强化,实性部分明显强化;8例(66.7%)囊壁可见斑点状钙化,4例(33.3%)病灶合并大量腹水及少量胸水。结论:卵巢甲状腺肿表现为边界光整的囊实性肿块,CT上的高密度囊腔及MRI上T1WI高信号,T2WI低信号囊腔具有相对特征性,CT及MRI诊断有其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乙醇中毒性胼胝体变性MRI征象及临床表现。方法对4例乙醇中毒性胼胝体变性患者行MRI平扫检查,其中2例行MRI增强扫描,并分析其临床表现。结果4例胼胝体变性均有不同程度萎缩,膝部和/或压部片状长T1长T2信号,增强后无明显强化。胼胝体变性临床症状各异,缺乏定位体征。结论胼胝体变性是慢性乙醇中毒并发症之一,MRI是诊断胼胝体变性最有价值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总结原发性骨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及病理特征,以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经病理证实的21例原发性骨淋巴瘤患者的X线片,CT,MRI及SPECT的影像学资料,仔细复习其影像学征象并与病理特征作参照。结果:21例患者,单发18例,多发3例。单发18例中,椎骨6例,股骨4例,肱骨及髂骨各2例,肋骨、腓骨、尺骨、肩胛骨各1例。多发3例中,多节段椎骨1例,累及椎骨、髂骨1例,累及下颌骨、股骨、胫骨、左腕骨及双足跗骨1例。X线和CT显示溶骨型19例,混合型2例,病理骨折11例,有明显的软组织肿块11例。MRI检查9例,信号均匀7例,信号不均匀2例;病灶T1WI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2例、高信号7例。MRI增强扫描7例,肿瘤不均匀强化3例,均匀强化4例。SPECT显像8例,病灶均表现为核素异常浓聚。病理类型均为弥漫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B细胞19例,T细胞2例。结论:原发性骨淋巴瘤可发生于全身骨骼各个部位,有一定影像学特征,综合应用多种影像学检查可增加病变显示的信息量,但最终确诊仍需要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CT和MRI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表现和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海绵状血管瘤22例,10例行CT检查,16例行MRI检查。结果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可位于脑内任何部位,单发病灶多见,周围无或轻度水肿,无明显占位效应。CT平扫为稍高密度影,钙化占72.7%,增强扫描大都无强化;MRIT2WI表现为桑葚状混杂高信号,周围有云絮状低信号环,增强后病灶大都无强化;结论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较有特异性,结合CT和MRI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