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命名、取穴、主治病症等三个方面介绍了壮医穴位应用规律,深入开展壮医穴位应用规律的研究,对促进壮医穴位在临床的运用,提高临床疗效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穴位的命名,是古人根据人体的生理、病理、脏象、穴位所在之形态、經络循行以及经絡交会等而定名的。因此它們都是具有一定含义,我们在明了这些含义后,就有可能对这些穴位的部位、經絡交会、主治功能等取得进一步理解。这样,对于穴位的認識以及穴名的記忆;甚至取穴的方法等,都是有一定的帮助。本文就穴名的含义,择要分述于后。謬誤之处,在所不免,请予指正。  相似文献   

3.
张继伟 《河南中医》2006,26(4):12-13
阴、阳在《内经》中出现频率极高,除了作为阴气、阳气出现,为经脉和穴位命名外,还有其他含义。笔者试将《素问》中阴、阳加以梳理归纳,概括了其各方面的含义。  相似文献   

4.
“海”穴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体全身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的经穴中,含有"海"字者,仅照海、血海、气海、小海、少海五穴,从穴位命名、生理特点及主治功效等方面,归纳其穴性特点及主治异同。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五输穴别名,研究其命名规律,分析流传中存在的问题。方法:通过分析历代针灸文献,搜集整理五输穴别名,借助文献对比与文字学校释,总结其命名规律。结果:共整理出五输穴别名77个,发现五输穴别名命名依据主要包括根据穴位位置命名、根据气血深浅多少命名、根据临床主治命名、根据穴位五行属性命名4个方面,在流传的过程中存在错写、误传、互用等问题。结论:"五输穴"别名的命名确有深意,了解别名有助于学习者对穴位的理解,拓展"五输穴"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
董氏奇穴^[1]是董景昌先生创立的独特针灸方法中所应用的穴位,其定位大多与十四正经腧穴不同,虽有部分董氏奇穴与十四经穴在同一位置,但命名与主治功用却不相同。我们临床习用董氏奇穴,效果颇佳。细细揣摩,其对腧穴主治功用的把握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定位(穴位针对特定的解剖部位起治疗作用),二是定病(穴位针对具体病证起治疗作用),三是定性(穴位针对疾病的某一证型起治疗作用)。现结合临床应用说明如下。  相似文献   

7.
俞芳 《针刺研究》1998,23(3):235-236
腧穴学研究的是针灸推拿所作用的特定部位—腧穴。腧穴是人们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现的,早在《黄帝内经》中就论述了腧穴的意义、分布、命名、主治等内容,从而为腧穴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特别是清代的一些著作,如:《针灸逢源》、《采艾编》《刺灸心法要诀》等,对腧穴学的贡献,乃至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贡献主要体现在确定腧穴归经规范,对经穴命名含义阐释、腧穴位置考订及腧穴主治要该归纳等方面,现分述如下。确定腧穴归经规范纵观腧穴学的发展,从《内经》开始就对其归经有所记载,随着历史的发展,腧穴学也不断地发…  相似文献   

8.
关于针灸教材中穴位主治表述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永海  王斌 《中国针灸》2003,23(10):619-620
目的:通过对腧穴主治表述的调整使针灸基础教材统一规范。方法:在教材中加入功效和对主治病种进行分类使穴位的主治表述具有逻辑性;简明的穴理研究成果介绍有助于学习者对穴位主治的理解。结论:无论从学习者对腧穴主治的掌握还是从针灸发展以及针灸对外交流等多方面看,对穴位主治的传统表述方式在正规针灸教材中有必要作出适当的调整。  相似文献   

9.
一、相关效应与六府合穴:所谓相关效应是指某个穴位与某一特定脏腑、特定部位相关,针灸激发此穴后能对该脏腑或该部位有治疗效应如足三里治胃病、鱼际治咳嗽,直至经脉的命名都可看成是相关效应。六府的“下合穴”,突出了古人对相关效应的探求。二、相关效应与穴位分布:从穴位的主治作用与分布关系的规律性分析,突出了相关效应的普遍性。三、相关效应说是对古典经脉学说的继承:古人对经脉命名、病候阐述等体现了对相关效应的探求,六府“下合穴”的应用,等于强调了此说的重要,足阳明一经而“三任”,任脉一经而“四任”,这种突破脏腑属性,仅求相关效应的作法,反映了经脉学说的实质正是穴位的相关效应,后者继承了前者的合理内核。据穴位的主治规律,列举了各经穴位的相关效应与原古典经脉的关系。四、相关效应说概括了针灸学科的特点:在针灸机理未被揭示的情况下,此说概括了本学科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穴位的功能特异性主要指穴位与非穴位或某穴位与它穴位在针刺效应和主治功用方面的不同特点,即穴位对其相应内脏器官、组织的功能所具有的某种独特的影响。从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两方面对穴位特异性功能作用特点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参考文献24篇。  相似文献   

11.
试论以主治作用命名的腧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以主治作用命名的腧穴申旭德(新疆中医学院830000)关键词针灸疗法穴位研究文献多年来担任腧穴学教学工作,对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记载:“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感触颇多,古代医家对腧穴名称是从天文、地理、生物形象及人之生理病...  相似文献   

12.
穴位主治实质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陈尚杰 《中国针灸》2004,24(11):789-791
目的:为了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穴位主治的实质及其规律.方法:学习<关于针灸教材中穴位主治表述的探讨>一文,并分析了穴位主治的直接理论基础、穴位作用的对象、归纳的广性和特性,教学的模式等.结论:照搬中药的功效来表述穴位的主治将造成更大的混乱,会阻碍针灸的发展及针灸思维的形成;对穴位主治的表述应分清主次;掌握穴性才能真正做到巧记而非死记,达到不记而记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3.
通里穴刍议     
<正>近年来通里穴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越来越广,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通里穴首载于《灵枢·经脉》:"手少阴之别,名日通里,去腕一寸,别而上行,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归属于手少阴心经,为心经络穴。现从通里穴的命名、定位、主治病症等方面进行分析。1穴位命名"穴之所主,皆有所况,以推百方,庶事皆然。"腧穴的命名,或据其所在部位,或因其主治性能,或基于阴阳、脏腑,或联及经脉流注,或涉及生理,或鉴于病理,凡此种种,远取诸物,近取诸  相似文献   

14.
提取《新针灸学》《经络腧穴学》中穴位名称、主治病症信息,基于复杂网络建立穴-症网络,分析两者穴位数量、相互关联程度及主治规律变化,借助拓扑学数据解释变化原因,为传统针灸知识体系的结构化、标准化研究提供具体思路和方法。共纳入《新针灸学》386穴、773种症状、形成152163个穴位配伍对,《经络腧穴学》403穴、253种症状、28755个穴位配伍对。两本教材的穴-症网络存在丰富的差异性,其所载的病症结构化程度随医学知识的更新而提升。《新针灸学》模型具有更加典型的小世界效应,或因其以病症为主要分类手段的优势体现。两本教材穴位定位与主治方面发生许多变化,学科发展、时代背景等方面是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筋缩穴溯源     
笔者师从穆腊梅副教授。穆师在针治面瘫和面肌痉挛患者时 ,除用面部穴位及辨证取穴外 ,同时针刺筋缩穴 ,行手法后不留针。如患侧在左 ,针筋缩穴时 ,得气后再向左斜刺 ;如患侧在右 ,针筋缩穴时 ,得气后再向右斜刺。筋缩穴可舒解筋脉 ,因肝主筋 ,此穴与肝经气相通 ,当能疏达肝气 ,治诸筋缩挛之症。今溯本求源 ,以资临床借鉴。不彰之处 ,请同道厘正。1 因名求义 ,可治挛缩之症腧穴的命名有一定的含义 :或取类比象 ,以明腧穴部位气血流注之状态 ;或借生物之名 ,以喻穴位解剖部位的形状 ;有的直接以腧穴之主治命名 ,如睛明、光明等 ,可使人目睛…  相似文献   

16.
笔者根据经脉循行的特点与穴位分布规律,对新经穴进行了科学预测,初步认为至少有27个经穴尚待开发,并对新穴位置做了基本概述(见本刊1998年第5期)。为了使所预测的新穴能够开展实验室研究与临床验证,本文再从经穴主治规律,对27个新穴主治进行预测,同时对新穴的针灸要求提出建议,并为新穴初步命名。  相似文献   

17.
<正> 中医古方命名方法多种多样。如麻黄汤、桂枝汤、半夏白术天麻汤,乃以药物组成命名;补中益气汤、增液汤,乃以功效命名;理中丸、小建中汤,乃以治法命名;四逆汤、四逆散,乃以主治病证命名;朱砂安神丸、苏子降气汤,乃以君药名称与功效共同命名。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观其方名,便可知其某方面的含义。然而,中医古方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方剂,如白虎汤、圣愈汤、逍遥散、太一丹等,考其方名,均有其特殊意义,笔者把这类古方称为具有特殊名称的古方。兹对它们的命名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8.
<正> 据现存资料,“流注八穴”名称始见于金元时期著名针灸学家窦汉卿所著的《针经指南》一书,即内关、外关、后溪、照海、中脉,足临泣、列缺、公孙八个穴位。窦氏在该书中对此八穴的213个主治症做了较大篇幅的介绍。依其所述,此八穴是山人宋子华秘传于窦氏,窦氏在临床实践中运用自如,深得其法,故后人又将“流注八穴”称为“窦氏八法穴”。从此以后,历代针灸医著将该八个穴位均作为治疗奇经八脉病候的特定穴而提出。窦氏把内关等八个主治奇经八脉病候的穴位命名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穴位理论的基本内容,对穴位的主治特点以及与中药的根本区别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澄清了有关穴位的一些模糊认识。  相似文献   

20.
光明穴为足少阳胆经络穴,沟通联系表里两经,对肝胆经的病变起着重要的治疗作用。从命名、定位、主治病证、主治机理、现代研究及应用展望等几个方面对光明穴进行初步的探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