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药物不良反应(ADR)是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或有害的反应。2007年本院共上报本市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3例,现对报告患者的性别、年龄、药物类别,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等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1资料与方法1·1资料来源资料来源于本院200  相似文献   

2.
药品不良反应(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1].本文对本院2006~2009年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77例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本院2008年174例药物不良反应(ADR)报告进行分析总结,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174例ADR报告进行归纳、分析。结果60岁以上患者居多,占47.71%;引起ADR的以静脉滴注给药为主,有147例占84.48%;抗感染药物ADR的发生率高达62.64%,其次为中药制剂占18.97%;ADR的表现以皮肤损害为主。结论ADR的发生与诸多因素有关,临床表现多样化,要加强ADR监测,临床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慎重使用中药注射剂,联合应用时应注意配伍禁忌,以减少ADR的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合理、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一般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为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我院2012年收集的469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药品种类、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因果关系评价及ADR反应分级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69例ADR中,抗感染药物占31.3%,中药制剂占17.3%,循环系统用药占17%,位居前三位。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占24.7%。ADR多发于60岁以上人群,占49.3%。结论:应重视ADR的监测和上报工作,规范临床合理用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预防或减少ADR的发生,将合理用药贯穿于医疗服务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2010年收集的96例临床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临床ADR涉及的药品种类及例次中以抗感染药占首位,占总例数的44.8%(涉及23种抗感染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附件损害(51例);女性ADR发生率高于男性;静脉给药途径的ADR发生率较高。结论:要重视药物的不良反应的报告和监测工作,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2009年-2010年我院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从药库计算机系统中提取2009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患者病历进行调查,对其排名和金额进行统计分析,观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结果:2009年和2010年药品使用中,抗菌药物和心血管药物各占50%,抗菌药物使用中,头孢菌素类药物在抗菌药物的前十位中占70%,2009年前十名抗菌药物的使用占全院抗生素使用总金额的45.68%;2010年前十名抗菌药物的使用占全院抗生素使用总金额的36.04%。结论:我院抗菌药物的使用率符合卫生部要求的标准,但头孢菌素类药物的合理使用以及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方面还是具有很大潜力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某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情况及给患者带来的危害,分析其发生的原因并探讨相应的防治措施.方法:收集我院ADR报告223例,分别从患者年龄、ADR表现、药品种类、给药途径、关联性评价及转归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23例ADR报告涉及71种药品.其中,抗菌药物有32个品种,ADR 148例,占总例数的66.37%;其次为中药注射剂,有10个品种,ADR 28例,占12.56%.引起皮肤及附件损害的ADR最多(148例),占总例数的66.37%;其次为消化系统反应(37例),占总例数的16.59%.小于9岁的患者发生ADR的比例最高(105例,占47.09%);其次为大于60岁的老年患者(29例,占13.01%).结论:在婴幼儿及老年患者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其不良反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和中药注射剂,加强ADR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适合医院住院患者药物不良反应(ADR)奕时监测的方法.方法:对2007年1月~2008年6月住院患者用药数据中监测应用抗过敏药的患者进行用药回顾性分析.结果:从2007年1月~2008年6月共搜索全部病历67036例,检查其中曾使用过抗过敏药的有14123例,其中确认是ADR的1951例,其中抗茵类药物引起的ADR有1145例,占58.69%.结论:通过对住院患者进行用药回顾性分析,可有效查出有关的药物不良反应信息,防止药物不良反应的漏报、少报,通过设置不同的药物进行反推,可提取有关的病例进行药物不良反应分析和监测,有利于药物安全性评价.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和分析我院使用抗感染药物的情况.方法:对抽取的病历,按内容年龄、科室、住院时间、入院诊断、抗感染药物使用的种类、微生物检查情况、查房内容等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2009年-2010年,我院抗感染药物,按使用频率,可依次排序为: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硝咪唑类、林可霉素类、氨基糖苷类、抗病毒类、抗真菌类、糖肽类.在数据分析中,我们还发现,预防性用药占使用抗感染药物总数的44.1%,联合用药占47.4%,3种抗感染药物联用者占10.3%;609例使用抗感染药物者中,不合理用药达257例,占42.2%.无菌手术病历中,138例100%使用了抗感染药物;2种以上联合用抗感染药物37.1%;平均使用时间达5.2天.结论:加强抗感染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既是医院管理的需要,也是医药发展的要求,同时,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也能有效降低患者治疗费用,有着明显的社会价值和临床医学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ADR的原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收集的287例ADR病例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ADR涉及的药物种类繁多,其中以抗感染药居首位;ADR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静脉给药方式占多数.结论:重视ADR,合理用药,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我院从2006年1月到2008年12月收集到的187例药物不良反应(ADR)进行汇总分析,了解我院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从而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临沧市2012年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发生情况及原因,为临床用药及药品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方法:对2012年临沧市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中上报单位分布情况、用药途径、药品类别、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05例ADR报告中,医师上报的ADR比例最高(63.3%);女性(55.8%)发生率高于男性发生率(44.2%),年龄在15-44岁发生率最高(47.9%);ADR严重程度分级多为一般(97.6%),结果多为痊愈或好转;给药途径中以静脉滴注发生的ADR最多(81.6)%;引起ADR的药物以抗微生物药最多(79.0%),其次为中药注射剂;ADR累及系统或器官,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为常见。结论:应加强ADR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SDR)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2010年收集的183例ADR病例的临床资料,分析ADR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布,用药途径、临床表现,单一、合并用药ADR的发生率以及ADR的治疗结果等。结果:男性ADR发生率(59.56%)高于女性(40.44%),儿童及老年患者发生率较其它年龄段高(45.90%):127例ADR由抗微生物药物引起(69.40%),143例由静脉滴注引起(78.14%);ADR常见临床表现为皮疹、瘙痒、寒战、发热等,严重病例较少,联用药物越多,引发ADR几率越高;经治疗174例ADR患者好转、治愈率达95.08%。结论:加强ADR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高临床监护水平,可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我院药物应用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进行分析,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将我院2010年药品ADR上报表评价审核后,采用回顾性调查的统计分析方法,对患者的一般资料、给药途径、药品类别、剂型、药品不良反应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78例ADR报告中,约60%通过静脉滴注给药,涉及药物以抗感染药居首位,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最多共70例(39%),发生于用药30min以内共计71例(40%),严重不良反应报告15例(8.4%)。结论:不良反应的发生与药品种类、给药途径、患者年龄等因素相关,临床应加强开展药物的不良反应监测,警示严重不良反应,科学规避用药风险,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细辛脑注射液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娄底市中心医院2017—2019年发生并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的23例细辛脑注射液ADR报告进行分析,对发生ADR的23例患者按性别、年龄、用药原因、ADR发生时间、给药剂量与给药途径、不合理用药情况、临床表现等进行分析。结果:23例ADR患者均为静滴给药;60岁以下6例(占26.09%),60岁及以上17例(占73.91%);男15例(占65.22%),女8例(占34.78%);无适应证用药6例(占26.09%)。ADR主要发生在用药后5min以内,主要累及呼吸系统,未见致死病例。结论:中老年人发生ADR较多,以呼吸系统反应为主,多系统损害较为常见。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探讨某院药物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和类型,为合理用药提供指导,促进用药安全,减轻患者痛苦.方法:利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患者在治疗期间产生的不良反应类型及其原因,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结果:患者所发生的不良反应中抗菌药比例高达59.95%,相比于其它种类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各种不良反应之中,消化系统和全身性系统的不良反应种类所占比例相较于其他种类明显增多,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临床用药的过程中,要做到合理用药,尽量减少抗菌药物的应用,同时要建立监测和预防机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使患者平安度过病程,恢复健康.  相似文献   

17.
134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物不良反应(ADR)是指药物在正常剂量和正确用法下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时出现的有害或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自上世纪60年代沙利度胺事件后,药物对人类的危害日益为人们重视,随着国家ADR报告制度的实行,  相似文献   

18.
452例临床药物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临床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各种情况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药物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452例不良反应中青年人明显高于老年人;抗生素类药物居多;较多累及皮肤黏膜系统;大多数为轻度。结论:药物不良反应在临床仍普遍存在,应重视药物的合理应用,以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探讨药品不良反应发生因素,总结药品不良反应发生规律,促进合理用药。方法:选取349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作为研究对象,从患者年龄、性别、药品种类、给药途径、器官损害表现及程度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调查分析,年龄较大人群有170例(48.71%),静脉注射、口服给药引起的ADR分别有161例(46.13%)、177例(50.72%),中药制剂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2.95%。结论:增强合理用药意识,完善防范处理方案,指导患者合理服用药物,同时加强ADR监测,保障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辽宁省肿瘤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与一般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辽宁省肿瘤医院2011-2013年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的229例有效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29例ADR报告中,患者性别差异不明显,年龄主要集中在40~69岁(184例,80.35%),其中50~59岁最多(100例,43.67%);静脉滴注给药最易引发ADR(328次,91.11%);引起ADR的药品主要为抗肿瘤药物,顺铂为致ADR最多的药品(63例,27.51%);血液及造血系统受累居首位(119例,51.97%)。结论临床应加强抗肿瘤药物ADR的监测与上报工作,为合理用药与患者安全做出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