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的18F-FDG PET/CT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2011年7月至2015年1月间35例行肝细胞癌手术切除患者的18F-FDG PET/CT影像学资料,对可能影响原发肿瘤SUVmax的因素,包括性别、年龄、肿瘤直径、病理分级、微血管癌栓、TMN分期、T分期、N分期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对原发肿瘤SUVmax预测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进行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SUVmax与肿瘤直径、病理分级、TMN分期、N分期明显相关(P < 0.05),与性别、年龄、微血管癌栓、T分期无明显相关(P > 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病理分级、肿瘤直径、N分期是SUVmax的独立影响因素(P < 0.05)。当原发肿瘤SUVmax界值为8.78时诊断效率最高,敏感度为75%,特异度为87%。结论 肝癌SUVmax与肿瘤分化程度、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肝癌SUVmax对于淋巴结转移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18 )F-FDG PET/CT诊断腹膜后纤维化(RPF)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因RPF接受~(18 )F-FDG PET/CT检查的12例患者,分析其病灶形态、分布范围和葡萄糖代谢活性最大标准摄取比值(SUV_(max))。结果 12例患者中,7例为初诊患者,5例为治疗后患者。7例初诊RPF患者中4例为继发性,病因分别为IgG4相关疾病、乳腺癌和前列腺癌。12例患者均可见腹主动脉和/或髂血管旁软组织密度病灶,91.67%(11/12)患者可见输尿管受累。初诊RPF患者腹膜后病灶SUV_(max)(4.21±1.76)显著高于治疗后患者(1.46±0.25;P0.05)。依据PET/CT检查结果,3例有代谢活性病灶的特发RPF患者接受激素和/或他莫昔芬等免疫抑制治疗,4例具有活性病灶的继发RPF患者接受针对病因治疗;5例治疗后患者,3例继续当前激素维持剂量治疗,2例未接受其他治疗。结论 PET/CT可用于评价RPF病灶活性和分布范围。 相似文献
3.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安全、有效,已广泛用于临床;但对于可能合并坏死的较大肺部病变或阻塞邻近支气管引起阻塞性病变者,于CT引导下选择穿刺靶点相对困难,影响穿刺诊断率。PET/CT不仅可对病灶进行解剖定位,还能反映其代谢水平。本文对PET/CT辅助CT引导下肺穿刺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18F-FDG PET判断胰腺癌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4例胰腺癌病例资料.取所有病例PET检查的标准摄取值(standard uptake value,SUV)平均值4为截断点分组,A组22例(SUV≤4),B组32例(SUV>4),分析两组患者的预后.结果 A组1、3年生存率为68.18%、34.91%;B组1、3年生存率为33.61%、11.95%,两组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ox回归分析提示肿瘤分期和SUV是胰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18F-FDG PET在判断胰腺癌预后方面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肝癌为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显像(PET/CT)是一种新型影像学检查技术, 可以反映肿瘤的代谢情况, 提供更多肿瘤相关信息。影像组学通过高通量提取医学影像中能够描述肿瘤特征的定量特征并进行分析。本文就PET/CT影像组学及其在肝细胞癌诊断和预后评估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对脊椎结核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我院10例脊椎结核的PET/CT表现,SUV>2.5定为放射性摄取增高,并对比MRI图像,分析其对脊椎结核的诊断符合率。随访时间为12~24个月。结果有完整资料的10例脊椎结核患者,MRI诊断脊柱结核6例(60%),其余均诊断为转移瘤。18F-FDG PET/CT诊断脊椎结核10例,共计16个椎体,其中4例为单一椎体受累,6例患者表现为2个连续椎体同时受累,以胸腰段椎体为主。PET/CT和MRl检出病灶率相同,均为100%,定性诊断正确率分别为100%和60%,二者定性诊断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ET/CT在诊断脊椎骨结核方面优于MRI,能为临床的诊治提供更准确的影像信息。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18F—FDGPET—CT对上消化道肿瘤手术加放化疗后复发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上消化道肿瘤(食管癌21例.胃癌30例)手术和放化疗后的PET-CT显像资料.图像分析采用目视法及半定量分析法(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结果51例患者PET-CT显像阳性32例.其中单纯局部复发为7例.单纯远处转移11例,局部复发并转移为14例。PET—CT诊断局部复发的敏感度为100%(18/18),特异度为90.9%(30/33);诊断远处转移的敏感度为92.6%(25/27),特异度为100%(25/25)。结论ISF—FDGPET—CT对上消化道肿瘤手术加放化疗后复发或转移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正>患者女,43岁,腹胀15天,无腹痛及腹泻;既往孕4产2,10个月前无诱因阴道出血并排出血块及烂肉样组织。查体:贫血貌,腹膨隆,腹围122cm,无压痛,移动性浊音(-),肝脾触诊不满意;阴道通畅,宫颈质硬,呈桶状,活动度欠佳,触之出血,无触痛,穹窿处组织质硬、挛缩;TCT示非典型腺细胞。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76g/L,CA125 159.8U/ml,HE4 38.6pmol/L,绝经后罗马指数35.97%,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0.5ng/ml。 相似文献
9.
王玉涛;左长京;张建;贾国荣;贾宁阳;孙高峰;丁前江;汪建华;夏浪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8,17(1):109-115
目的 探讨 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 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PET/CT)检查预测肝细胞癌(HCC)微血管侵犯(MVI)的临床价值。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7年10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32例)和全景医学影像诊断中心(19例)行 18F-FDG PET/CT检查的51例HC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51例患者中,21例经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有MVI设为MVI阳性组,30例无MVI设为MVI阴性组。患者均行 18F-FDG PET/CT检查,影像学医师阅片进行视觉观察和半定量分析;完善检查后行手术治疗。观察指标:(1) 18F-FDG PET/CT检查结果。(2)影响HCC MVI的多因素分析及其诊断价值。(3)治疗及随访情况。采用门诊或电话方式进行术后随访,了解患者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7年11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 Q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χ 2检验。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采用Backward(LR)的筛选变量的方法,纳入标准为0.05,排除标准为0.10。以MVI为诊断标准,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变量的诊断价值。 结果 (1) 18F-FDG PET/CT检查结果:51例HCC患者中,肿瘤位于肝右叶37例,肝左叶12例,肝尾状叶2例。51例患者CT检查HCC均表现为肝脏内低密度或稍低密度影,多呈类圆形,部分较大病灶呈不规则团块状,瘤-肝界限较清晰,肿瘤内坏死呈斑片状、不规则状的更低密度区,部分肿瘤周围伴有子灶。51例患者中,PET检查显像阳性34例,PET显影阴性17例,坏死区呈摄取缺损,缺损区多位于肿瘤中央;全身其他部位未见 18F-FDG摄取异常增高灶。51例患者的肿瘤最长径为(6±3)cm,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肿瘤SUVmax与正常肝组织SUVmax的比值分别为6.38±4.91、2.42±1.93。40例患者的平均标准摄取值、肿瘤代谢体积、糖酵解总量分别为4.30±2.46、43.82 cm 3(8.97 cm 3,219.13 cm 3)、165.73(28.26,794.50),其余11例由于病灶代谢较低软件无法对其进行自动容积分割。51例患者中21例行延迟显像,延迟SUVmax、滞留指数分别为7.22±6.26、19.66%(-7.10%,50.84%)。MVI阳性组患者PET检查显像阳性、阴性分别为18、3例,MVI阴性组分别为16、14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5.829, P<0.05)。MVI阳性组和MVI阴性组患者肿瘤最长径分别为(7.7±2.9)cm和(5.2±3.1)c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930, P<0.05)。(2)影响HCC MVI的多因素分析及其诊断价值: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最长径是影响HCC患者MVI的独立因素[优势比( OR)=1.276,95%可信区间:1.028~1.585, P<0.05]。以MVI为诊断标准,肿瘤最长径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23,以4.55 cm为临界值,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5%和50.0%,Youden指数为0.405。(3)治疗及随访:51例HCC患者均行肿瘤切除术治疗。22例患者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25个月(12~46个月)。22例患者术后1、2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1.8%(18/22)、63.6%(14/22),术后1、2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59.1%(13/22)、45.5%(10/22)。 结论 HCC伴有MVI患者 18F-FDG PET/CT检查中PET检查显像阳性率高于不伴MVI患者,肿瘤最长径是预测HCC MVI的独立影响因素,在预测HCC MVI中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18F-FDG PET鉴别肾上腺良恶性肿瘤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18F-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18F-FDG PET)在肾上腺病变定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28个肾上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18F-FDG PET显像,以鉴别肾上腺肿瘤为原发性抑或继发性,同期均行CT检查。结果:CT检查28个肿瘤中22个为恶性肿瘤(其中6个经手术或活检证实,16个随访证实),6个通过活检或随访证实为良性病变。CT发现的19个肾上腺肿瘤中。17个为恶性肿瘤,^18F—FDG PET显像均为阳性。^18F—FDG PET对肾上腺肿瘤的定性判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100%、66.7%和92.9%。结论:^18F—FDG PET通过肿瘤的葡萄糖代谢程度来判定病变的性质,对肾上腺恶性病变的标准摄取率(SUV)相对较高,在肾上腺肿瘤良恶性鉴别中可以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18F-FDGPET-CT与腹部增强CT对腹膜转移瘤的诊断价值。方法2008年1月至2011年5月间对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怀疑腹膜转移瘤的97例患者进行,^18F-FDGPET-CT和腹部增强CT检查.通过病理检查及临床随访最终证实有无腹膜转移瘤.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腹膜转移瘤的诊断价值。结果97例患者中,经病理检查(88例)及临床随访(9例)证实77例有腹膜转移.20例无腹膜转移。PET-CT诊断腹膜转移瘤的敏感度为90.9%(70/77).特异度为85.0%(17/20),准确性为89.7%(87/97);出现3例假阳性和7例假阴性。腹部增强CT诊断腹膜转移瘤的敏感度为66.2%(51/77),特异度为80.0%(16/20),准确性为69.1%(67/97);出现4例假阳性和26例假阴性。两种方法诊断准确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8F-FDGPET-CT对于腹膜转移瘤的诊断价值明显高于腹部增强CT。 相似文献
12.
^18F-FDG PET/CT显像在探查不明原因发热病因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明原因发热是指发热持续3周以上(包括1周住院时间),体温超过38.3℃,经过完整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常规实验室检查仍未能明确诊断[1].不明原因发热病因复杂,而且常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因而成为临床实践中富有挑战性的课题[2].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18F-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CT检查(PET/CT)在前列腺癌诊断和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前列腺癌患者40例,年龄52 ~ 78岁,平均67岁.其中T24例,T316例,T420例.行18F-FDG PET/CT及99Tcm-MDPECT骨显像检查,统计PET/CT显像对前列腺癌原发灶、淋巴结转移及骨转移诊断的敏感性,对比分析PET/CT显像及99Tcm-MDPECT骨显像对骨转移的诊断效果.结果 40例患者中,18F-FDG PET/CT检查显示前列腺局部结节状放射性浓聚17例,对原发灶诊断敏感性为43%.17例淋巴结转移患者中CT检查发现8例,18F-FDG PET/CT检查发现15例,诊断敏感性为88%,其中5例患者因PET/CT检查改变了临床分期以及治疗方案.18F-FDG PET/CT对骨转移诊断的敏感性与99Tcm-MDP骨显像相近,但特异性(95%)和准确率(96%)均明显高于99Tcm-MDP骨显像,其中6例患者因PET/CT检查改变了临床分期,2例改变了治疗方案.结论 18F-FDG PET/CT对前列腺癌淋巴结转移和骨转移有较高诊断价值,对前列腺的分期具有特殊优势,可为临床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68Ga标记的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68Ga-PSMA)PET/CT对前列腺癌的诊断效能,并探讨68Ga-PSMA PET/CT对术前制订保留血管神经束(NVB)和淋巴结清扫策略的指导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10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行68Ga-PSMA PET/CT检查的46例初诊疑似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中位年龄66.50(60.00,69.25)岁,中位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值15.97(8.58,33.10)ng/ml。46例中,41例68Ga-PSMA PET/CT检查诊断为肿瘤,6例诊断有淋巴结转移;5例诊断为前列腺增生或前列腺炎。46例中40例同期行mpMRI检查,33例诊断为肿瘤,6例诊断有淋巴结转移;46例中17例同期行^11C-胆碱PET/CT检查,12例诊断为肿瘤,4例诊断有淋巴结转移。41例PSMA-PET/CT诊断为前列腺癌的患者中,高危22例,中危19例;其中37例行mpMRI检查,15例行^11C-胆碱PET/CT检查。41例均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根据68Ga-PSMA PET/CT显示的肿瘤位置,术前制订NVB处理策略:若肿瘤邻近前列腺单侧包膜,则保留健侧的NVB;若肿瘤局限于前列腺内,则保留双侧NVB。共16例保留了NVB(单侧6例,双侧10例)。对中高危组患者常规行淋巴结清扫。采用配对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比较68Ga-PSMA PET/CT、mpMRI、^11C-胆碱PET/CT对病灶检出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检测68Ga-PSMA PET/CT的SUVmax值与Gleason评分和治疗前PSA值的相关性。结果 41例行根治术患者术后病理确诊为前列腺癌,手术切缘均未见癌组织;中位Gleason评分8(7,9)分;病理分期20例≤pT2c期,21例≥pT3期;7例淋巴结阳性(11枚阳性淋巴结)。术后30 d内7例(17.1%)发生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均≤2级。41例术后随访中位时间16(12,20)个月,术后1、6、12个月分别有19例(46.3%)、39例(95.1%)、41例(100.0%)恢复控尿。5例未行手术的患者中,4例行抗生素治疗后PSA下降;1例PSA未下降者行穿刺活检,病理未见癌。68Ga-PSMA PET/CT诊断前列腺癌的敏感性为100.0%(41/41),显著优于^11C-胆碱PET/CT[80.0%(12/15),P=0.016]和mpMRI[83.7%(31/37),P=0.009];特异性为100.0%(5/5),与^11C-胆碱PET/CT[100.0%(2/2),P=1.000]和mpMRI [33.3%(1/3),P=0.107]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1例中,68Ga-PSMA PET/CT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71.4%(5/7)]与^11C-胆碱PET/CT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5.0%(3/4),P=1.000],与mpMRI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7%(1/6),P=0.016]。Gleason评分≥8分与<8分患者68Ga-PSMA PET/CT的原发灶SUVmax值分别为19.60(9.58,24.38)与8.55(5.18,12.88);治疗前PSA值≥20 ng/ml与<20 ng/ml患者的SUVmax值分别为19.40(13.00,23.5)与8.40(5.35,13.9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8Ga-PSMA PET/CT对前列腺癌原发病灶诊断的敏感性高、特异性高,术前可根据PSMA PET/CT显示的肿瘤位置,制订是否保留NVB的处理策略;但其对淋巴结转移灶诊断的敏感性还不足以指导术前制订淋巴结清扫策略。 相似文献
15.
肝细胞癌门静脉癌栓形成的临床相关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明确肝细胞癌门静脉癌栓(PVTT)形成的临床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研究1991年1月至2002年6月实施根治性肝切除、且随访和临床资料完整的234例肝细胞癌(HCC)患者的临床资料,Logistic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PVTT形成与18个常见临床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234例患者的PVTT发生率为15%(35/234),Logistic单因素回归分析发现PVTT形成的相关因素为:年龄(P=0.016)、谷氨酰转肽酶(GGT,P=0.003)、侵犯肝段数目(P=0.007)、微血管侵犯(P<0.01)、肿瘤位于S2段(P=0.001)、S3段(P<0.01)、s4段(P=0.004)、S6段(P=0.016);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PVTT形成独立相关因素为:年龄(RR:0.373;95%CI:0.146~0.954;P=0.040)、肿瘤位于S3段(RR:4.625;95%CI:1.916~11.165;P=0.001)、微血管侵犯(RR:20.912;95%CI:4.745~92.172;P<0.01)、GGT(RR:4.091;95%CI:1.448~11.553;P=0.008).结论 PVTT多发生于年龄<50岁、肿瘤位于第Ⅲ段、GGT升高、显微镜下可见微血管侵犯的HCC患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增强CT和PET/CT对胰腺癌诊断及分期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2009年10月至2013年10月间收治47例手术治疗的胰腺占位患者资料.术前均行CA19-9检查、腹部增强CT扫描及全身PET/CT扫描,比较增强CT与PET/CT在胰腺癌诊断及分期中价值.结果 47例患者中,确诊胰腺癌41例,非胰腺癌6例.CA19-9、增强CT和PET/CT对胰腺癌诊断的灵敏度分别为78.0%、80.4%和95.1%,PET/CT灵敏度优于CA19-9和增强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23和0.043);在胰周淋巴结转移判断方面,PET/CT和增强CT的灵敏度分别为75.0%和41.6%,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在肝转移判断方面,PET/CT和增强CT诊断的灵敏度分别为80.0%和60.0%,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结论 PET/CT对胰腺癌诊断有较高灵敏度,显著优于增强CT.当肿瘤SUV值升高,PET/CT诊断仍应注意结合CA19-9、增强CT甚至MRI综合判断;PET/CT有助于发现淋巴结和远处器官转移病灶,获得更加准确的术前分期,从而避免诊断性剖腹探查手术. 相似文献
17.
Seung Duk Lee Seong Hoon Kim Young‐Kyu Kim Chulhan Kim Seok‐Ki Kim Sung‐Sik Han Sang‐Jae Park 《Transplant international》2013,26(1):50-60
The prognosis including 18F‐fluorodeoxyglucose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 (18F‐FDG‐PET/CT) for the early recurrence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after living donor liver transplantation (LDLT) was not well established. Consecutive patients who underwent 18F‐FDG‐PET/CT and subsequent LDLT for HCC from March 2005 to June 2011 were enrolled. The 191 patients with a median follow‐up of 26.1 months were evaluated. There were 20 patients (10.5%) with early recurrence (≤6 months), 18 patients (9.4%) with late recurrence (>6 months), and 153 patients (80.1%) with no recurrence. Fifty‐five patients (28.8%) displayed increased PET/CT tumor uptake. Three‐year overall and disease‐free survival for PET/CT‐positive patients were 65.5% and 57.1%, respectively, while PET/CT‐negative patients showed respective values of 89.8% and 86.8% (P = 0.001 vs. P < 0.001). Tumor variables associated with PET/CT‐positive finding were preoperative AFP level, Milan, UCSF criteria, maximum tumor size, total tumor size, differentiation, vascular invasion, and serosal invasion. PET/CT‐positive status was identified as an independent prognostic factor for disease‐free survival influencing early recurrence in multivariable analysis (HR 3.945, 95% CI 1.196–13.016, P = 0.024). 18F‐FDG‐PET/CT is an independent and significant predictor of early tumor recurrence in LDLT for HCC.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肝细胞癌(HCC)合并肝门部胆管癌栓(HBDTT)的CT影像特征,并探讨其与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C)的CT鉴别诊断。方法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江门市新会中医院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经病理证实的HCC伴HBDTT患者42例(HBDTT组)及hilar CC患者51例(hilar CC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影像表现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与hilar CC组相比,HBDTT组男性、乙型肝炎病史、上腹部疼痛比例较高,甲胎蛋白(AFP)水平升高更为常见,而hilar CC组CA19-9、癌胚抗原(CEA)升高患者更多(均P<0.05)。两组CT征象在是否同时累及肝实质及胆管、门静脉期“快退”、胆管壁增厚、血管癌栓及脾大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5项征象均具有较高的特异度(82.4%~98.0%),其中前3项诊断敏感度较高(100.0%、92.9%、85.7%)。结论利用CT可以对HCC合并HBDTT与hilar CC作出准确的鉴别诊断。病变同时累及肝实质和肝门部胆管、门静脉期“快退”及胆管壁不增厚是HCC伴HBDTT的特征性征象,结合乙型肝炎病毒感染、AFP水平升高等综合分析对鉴别HCC伴HBDTT与hilar CC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肝细胞癌与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螺旋CT动态增强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0例肝细胞癌和21例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螺旋CT动态增强特点.结果 80例肝细胞癌共116个癌灶,增强动脉期均呈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多表现为相对低密度(97/116),其中86个瘤灶高于动脉期密度,延迟扫描116个瘤灶强化程度不同程度下降,与邻近正常肝实质相比呈相对低密度,其中73个瘤灶高于动脉期密度;116个HCC中,64个呈现马赛克征,37个呈现假包膜征.肝内周围型胆管癌增强动脉期19例呈边缘环状强化,2例无强化,门静脉期14例呈中心片状、团簇状强化,5例延迟扫描中心强化更明显.结论 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特别是肝动脉期和延迟扫描,是肝细胞癌和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关键扫描技术,肝细胞癌和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增强后时间密度变化及对比剂在瘤内分布的差别,能大致反映肿瘤的病理学特征,为二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了重要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18F-FDG hPET/CT代谢显像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81例结直肠癌术后临床可疑肿瘤复发或转移的患者采用GEHAWKEYE符合线路SPECT进行^18F-FDG显像,获得经X线衰减校正后的三维断层图像,由计算机完成各断层图像的融合,以目测法进行诊断分析,并与CT、病理学检查、临床随访作出的最后诊断进行对比。结果 ^18F-FDG hPET/CT代谢显像对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诊断的灵敏度为93%(57/61),特异性为80%(16/20),阳性预测率为93%(57/61),阴性预测率为80%(16/20);而常规CT对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7%(37/55)、73%(19/26)、84%(37/44)、51%(19/37);^18F-FDG hPET/CT代谢显像共检出病灶126个,65例相同视野hPET/CT代谢显像与诊断CT常规影像检查复发转移病灶检出数分别为91个和46个。结论 ^18F-FDG hPET/CT显像对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诊断价值优于CT;通过与同机定位CT图像融合可有效地对病变进行定性定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