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的18F-FDG PET/CT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2011年7月至2015年1月间35例行肝细胞癌手术切除患者的18F-FDG PET/CT影像学资料,对可能影响原发肿瘤SUVmax的因素,包括性别、年龄、肿瘤直径、病理分级、微血管癌栓、TMN分期、T分期、N分期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对原发肿瘤SUVmax预测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进行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SUVmax与肿瘤直径、病理分级、TMN分期、N分期明显相关(P < 0.05),与性别、年龄、微血管癌栓、T分期无明显相关(P > 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病理分级、肿瘤直径、N分期是SUVmax的独立影响因素(P < 0.05)。当原发肿瘤SUVmax界值为8.78时诊断效率最高,敏感度为75%,特异度为87%。结论 肝癌SUVmax与肿瘤分化程度、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肝癌SUVmax对于淋巴结转移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18 )F-FDG PET/CT诊断腹膜后纤维化(RPF)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因RPF接受~(18 )F-FDG PET/CT检查的12例患者,分析其病灶形态、分布范围和葡萄糖代谢活性最大标准摄取比值(SUV_(max))。结果 12例患者中,7例为初诊患者,5例为治疗后患者。7例初诊RPF患者中4例为继发性,病因分别为IgG4相关疾病、乳腺癌和前列腺癌。12例患者均可见腹主动脉和/或髂血管旁软组织密度病灶,91.67%(11/12)患者可见输尿管受累。初诊RPF患者腹膜后病灶SUV_(max)(4.21±1.76)显著高于治疗后患者(1.46±0.25;P0.05)。依据PET/CT检查结果,3例有代谢活性病灶的特发RPF患者接受激素和/或他莫昔芬等免疫抑制治疗,4例具有活性病灶的继发RPF患者接受针对病因治疗;5例治疗后患者,3例继续当前激素维持剂量治疗,2例未接受其他治疗。结论 PET/CT可用于评价RPF病灶活性和分布范围。 相似文献
3.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安全、有效,已广泛用于临床;但对于可能合并坏死的较大肺部病变或阻塞邻近支气管引起阻塞性病变者,于CT引导下选择穿刺靶点相对困难,影响穿刺诊断率。PET/CT不仅可对病灶进行解剖定位,还能反映其代谢水平。本文对PET/CT辅助CT引导下肺穿刺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18F-FDG PET判断胰腺癌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4例胰腺癌病例资料.取所有病例PET检查的标准摄取值(standard uptake value,SUV)平均值4为截断点分组,A组22例(SUV≤4),B组32例(SUV>4),分析两组患者的预后.结果 A组1、3年生存率为68.18%、34.91%;B组1、3年生存率为33.61%、11.95%,两组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ox回归分析提示肿瘤分期和SUV是胰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18F-FDG PET在判断胰腺癌预后方面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肝癌为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显像(PET/CT)是一种新型影像学检查技术, 可以反映肿瘤的代谢情况, 提供更多肿瘤相关信息。影像组学通过高通量提取医学影像中能够描述肿瘤特征的定量特征并进行分析。本文就PET/CT影像组学及其在肝细胞癌诊断和预后评估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对脊椎结核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我院10例脊椎结核的PET/CT表现,SUV>2.5定为放射性摄取增高,并对比MRI图像,分析其对脊椎结核的诊断符合率。随访时间为12~24个月。结果有完整资料的10例脊椎结核患者,MRI诊断脊柱结核6例(60%),其余均诊断为转移瘤。18F-FDG PET/CT诊断脊椎结核10例,共计16个椎体,其中4例为单一椎体受累,6例患者表现为2个连续椎体同时受累,以胸腰段椎体为主。PET/CT和MRl检出病灶率相同,均为100%,定性诊断正确率分别为100%和60%,二者定性诊断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ET/CT在诊断脊椎骨结核方面优于MRI,能为临床的诊治提供更准确的影像信息。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18F—FDGPET—CT对上消化道肿瘤手术加放化疗后复发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上消化道肿瘤(食管癌21例.胃癌30例)手术和放化疗后的PET-CT显像资料.图像分析采用目视法及半定量分析法(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结果51例患者PET-CT显像阳性32例.其中单纯局部复发为7例.单纯远处转移11例,局部复发并转移为14例。PET—CT诊断局部复发的敏感度为100%(18/18),特异度为90.9%(30/33);诊断远处转移的敏感度为92.6%(25/27),特异度为100%(25/25)。结论ISF—FDGPET—CT对上消化道肿瘤手术加放化疗后复发或转移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18F-FDG PET鉴别肾上腺良恶性肿瘤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18F-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18F-FDG PET)在肾上腺病变定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28个肾上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18F-FDG PET显像,以鉴别肾上腺肿瘤为原发性抑或继发性,同期均行CT检查。结果:CT检查28个肿瘤中22个为恶性肿瘤(其中6个经手术或活检证实,16个随访证实),6个通过活检或随访证实为良性病变。CT发现的19个肾上腺肿瘤中。17个为恶性肿瘤,^18F—FDG PET显像均为阳性。^18F—FDG PET对肾上腺肿瘤的定性判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100%、66.7%和92.9%。结论:^18F—FDG PET通过肿瘤的葡萄糖代谢程度来判定病变的性质,对肾上腺恶性病变的标准摄取率(SUV)相对较高,在肾上腺肿瘤良恶性鉴别中可以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正>患者女,43岁,腹胀15天,无腹痛及腹泻;既往孕4产2,10个月前无诱因阴道出血并排出血块及烂肉样组织。查体:贫血貌,腹膨隆,腹围122cm,无压痛,移动性浊音(-),肝脾触诊不满意;阴道通畅,宫颈质硬,呈桶状,活动度欠佳,触之出血,无触痛,穹窿处组织质硬、挛缩;TCT示非典型腺细胞。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76g/L,CA125 159.8U/ml,HE4 38.6pmol/L,绝经后罗马指数35.97%,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0.5ng/ml。 相似文献
10.
正患者女,62岁,因"右上腹疼痛15天"入院。体检:上腹部压痛,可扪及数枚质韧包块,无反跳痛,未见肠形及蠕动波。实验室检查:CA125 71.39 U/ml。18F-FDG PET/CT:腹部及盆腔见多发结节状软组织肿块(图1A),边界清,较大者6.8 cm×6.0 cm×6.0 cm,位于空肠近段,FDG摄取增高,最大标准摄取值(maximum standard uptake, SUVmax)为10.3;左肾前肿块囊实性直径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18F-FDGPET-CT与腹部增强CT对腹膜转移瘤的诊断价值。方法2008年1月至2011年5月间对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怀疑腹膜转移瘤的97例患者进行,^18F-FDGPET-CT和腹部增强CT检查.通过病理检查及临床随访最终证实有无腹膜转移瘤.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腹膜转移瘤的诊断价值。结果97例患者中,经病理检查(88例)及临床随访(9例)证实77例有腹膜转移.20例无腹膜转移。PET-CT诊断腹膜转移瘤的敏感度为90.9%(70/77).特异度为85.0%(17/20),准确性为89.7%(87/97);出现3例假阳性和7例假阴性。腹部增强CT诊断腹膜转移瘤的敏感度为66.2%(51/77),特异度为80.0%(16/20),准确性为69.1%(67/97);出现4例假阳性和26例假阴性。两种方法诊断准确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8F-FDGPET-CT对于腹膜转移瘤的诊断价值明显高于腹部增强CT。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慢性肿块型胰腺炎18F-FDG PET/CT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慢性肿块型胰腺炎的18F-FDG PET/CT影像资料和临床资料。结果 6例共检出6个病灶,3个位于胰头,3个位于胰尾;平均大小3.0cm×2.7cm。CT平扫6个病灶呈均匀等密度,未见钙化灶,平均CT值约为36HU;增强扫描全部病灶呈延迟期强化。全部病灶18F-FDG摄取呈局灶性增高,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1.6~5.3,平均SUVmax3.92±1.49,高于正常胰腺组织的2.05±0.39(t=-3.648,P=0.015)。3例病灶累及胰头,胆总管及胰管不同程度扩张,呈双管征,胰体尾部轻度萎缩;3例病灶累及胰尾,胆总管及胰管未见扩张,胰体尾部未见萎缩。病灶邻近的主要血管均未受侵。全部病例胰周及腹膜后淋巴结未见18F-FDG局灶性摄取增高,未见远处脏器或(和)组织转移。结论 18 F-FDG PET/CT对诊断慢性肿块型胰腺炎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3.
18F-FDG PET/CT是一种从细胞分子水平反映肿瘤组织生化和代谢变化的功能显像方法,其监测肿瘤治疗疗效的原理是基于肿瘤细胞在化疗后对葡萄糖代谢的变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致力于18 F-FDG PET/CT在评价非小细胞肺癌化疗疗效方面的作用。本文就18F-FDG PET/CT在非小细胞肺癌早期化疗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18F-FDG PET/CT显像在探查不明原因发热病因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明原因发热是指发热持续3周以上(包括1周住院时间),体温超过38.3℃,经过完整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常规实验室检查仍未能明确诊断[1].不明原因发热病因复杂,而且常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因而成为临床实践中富有挑战性的课题[2]. 相似文献
15.
64排CT与DSA及C臂 CT检出肝癌小病灶的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64排CT、DSA和C臂CT对肝癌小病灶(直径≤3.0 cm)的检出能力。方法对48例肝癌患者先行64排CT扫描,再行肝动脉DSA、TACE和C臂CT扫描。2周内复查CT(碘化油CT),由3名影像科医师对64排CT、DSA、C臂CT和碘化油CT图像进行分析,计数4种方法对直径≤3.0 cm病灶的显示情况,并以碘化油CT诊断结果作为标准,用McNemar检验比较64排CT、DSA和C臂CT诊断肝癌小病灶的检出率。结果碘化油CT证实48例患者共133个病灶(直径0.5~3.0 cm),其中64排CT检出55个(55/133,41.35%),DSA检出110个(110/133,82.70%),C臂CT检出130个(130/133,97.74%),三者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1)。根据病灶大小将133个病灶分为3组,A组(直径0.5~1.0 cm)98个病灶,B组(直径1.1~2.0 cm)27个,C组(直径2.1~3.0 cm)8个。64排CT、DSA、C臂CT分别检出A组病灶29、76和95个,B组19、26和27个,C组7、8和8个。结论 C臂CT可提高对肝癌小病灶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18F-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CT检查(PET/CT)在前列腺癌诊断和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前列腺癌患者40例,年龄52 ~ 78岁,平均67岁.其中T24例,T316例,T420例.行18F-FDG PET/CT及99Tcm-MDPECT骨显像检查,统计PET/CT显像对前列腺癌原发灶、淋巴结转移及骨转移诊断的敏感性,对比分析PET/CT显像及99Tcm-MDPECT骨显像对骨转移的诊断效果.结果 40例患者中,18F-FDG PET/CT检查显示前列腺局部结节状放射性浓聚17例,对原发灶诊断敏感性为43%.17例淋巴结转移患者中CT检查发现8例,18F-FDG PET/CT检查发现15例,诊断敏感性为88%,其中5例患者因PET/CT检查改变了临床分期以及治疗方案.18F-FDG PET/CT对骨转移诊断的敏感性与99Tcm-MDP骨显像相近,但特异性(95%)和准确率(96%)均明显高于99Tcm-MDP骨显像,其中6例患者因PET/CT检查改变了临床分期,2例改变了治疗方案.结论 18F-FDG PET/CT对前列腺癌淋巴结转移和骨转移有较高诊断价值,对前列腺的分期具有特殊优势,可为临床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7.
18F-FLTPET/CT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PET及PET/CT的应用中,人们逐渐发现仅使用18F-氟脱氧葡萄糖(18F-FDG)作为示踪剂是远远不够的。细胞增殖显像剂18F-氟脱氧胸苷(18F-FLT)是一种新型的示踪剂,本文就18F—FLT在肿瘤诊断、分期及疗效评价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PET/CT在放射性粒子组织间种植治疗恶性实体肿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放射性粒子组织间种植治疗优点是治疗区定位精确,靶区剂量高,正常组织的损伤小;与手术、化疗配合有互补作用可以保护机体功能及形态的效应。PET/CT同机完成了功能图象和解剖图像的融合。功能图象在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疗效评估以及预后的判断中突破了WHO传统的实体肿瘤影像学评价标准。其次,解剖图像和融合图像可以指导肿瘤活检、外科手术、放疗靶区确定等。PET/CT对肿瘤特异的分子靶点成像,定义肿瘤细胞的这一分子标记并给出治疗方案;治疗效果在功能和解剖图像上被发现、标记、评估。PET/CT引导下放射性粒子组织间种植治疗晚期恶性实体肿瘤的应用将克服常规粒子植入肿瘤治疗模式中存在的或多或少的经验主义,为实现肿瘤放射治疗的客观性和个体化提供可能,实现真正的生物适形放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68Ga标记的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68Ga-PSMA)PET/CT对前列腺癌的诊断效能,并探讨68Ga-PSMA PET/CT对术前制订保留血管神经束(NVB)和淋巴结清扫策略的指导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10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行68Ga-PSMA PET/CT检查的46例初诊疑似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中位年龄66.50(60.00,69.25)岁,中位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值15.97(8.58,33.10)ng/ml。46例中,41例68Ga-PSMA PET/CT检查诊断为肿瘤,6例诊断有淋巴结转移;5例诊断为前列腺增生或前列腺炎。46例中40例同期行mpMRI检查,33例诊断为肿瘤,6例诊断有淋巴结转移;46例中17例同期行^11C-胆碱PET/CT检查,12例诊断为肿瘤,4例诊断有淋巴结转移。41例PSMA-PET/CT诊断为前列腺癌的患者中,高危22例,中危19例;其中37例行mpMRI检查,15例行^11C-胆碱PET/CT检查。41例均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根据68Ga-PSMA PET/CT显示的肿瘤位置,术前制订NVB处理策略:若肿瘤邻近前列腺单侧包膜,则保留健侧的NVB;若肿瘤局限于前列腺内,则保留双侧NVB。共16例保留了NVB(单侧6例,双侧10例)。对中高危组患者常规行淋巴结清扫。采用配对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比较68Ga-PSMA PET/CT、mpMRI、^11C-胆碱PET/CT对病灶检出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检测68Ga-PSMA PET/CT的SUVmax值与Gleason评分和治疗前PSA值的相关性。结果 41例行根治术患者术后病理确诊为前列腺癌,手术切缘均未见癌组织;中位Gleason评分8(7,9)分;病理分期20例≤pT2c期,21例≥pT3期;7例淋巴结阳性(11枚阳性淋巴结)。术后30 d内7例(17.1%)发生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均≤2级。41例术后随访中位时间16(12,20)个月,术后1、6、12个月分别有19例(46.3%)、39例(95.1%)、41例(100.0%)恢复控尿。5例未行手术的患者中,4例行抗生素治疗后PSA下降;1例PSA未下降者行穿刺活检,病理未见癌。68Ga-PSMA PET/CT诊断前列腺癌的敏感性为100.0%(41/41),显著优于^11C-胆碱PET/CT[80.0%(12/15),P=0.016]和mpMRI[83.7%(31/37),P=0.009];特异性为100.0%(5/5),与^11C-胆碱PET/CT[100.0%(2/2),P=1.000]和mpMRI [33.3%(1/3),P=0.107]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1例中,68Ga-PSMA PET/CT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71.4%(5/7)]与^11C-胆碱PET/CT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5.0%(3/4),P=1.000],与mpMRI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7%(1/6),P=0.016]。Gleason评分≥8分与<8分患者68Ga-PSMA PET/CT的原发灶SUVmax值分别为19.60(9.58,24.38)与8.55(5.18,12.88);治疗前PSA值≥20 ng/ml与<20 ng/ml患者的SUVmax值分别为19.40(13.00,23.5)与8.40(5.35,13.9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8Ga-PSMA PET/CT对前列腺癌原发病灶诊断的敏感性高、特异性高,术前可根据PSMA PET/CT显示的肿瘤位置,制订是否保留NVB的处理策略;但其对淋巴结转移灶诊断的敏感性还不足以指导术前制订淋巴结清扫策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