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非牧区儿童布鲁菌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为非牧区儿童布鲁菌病的诊断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陕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西安市儿童医院确诊的45例非牧区布鲁菌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3~9月份为非牧区儿童布鲁菌病发病高峰期,且2014年至2018年儿童布鲁菌病发病呈逐年增多趋势。45例布鲁菌病患儿中,男19例、女26例,0~3岁儿童为非牧区儿童布鲁菌病主要发病人群(53.3%、24/45),传播途径以消化道传播(64.4%、29/45)为主;临床表现多样,发热为最主要的临床表现(82.2%、37/45),其次为关节肿痛(40.0%、18/45)和肝肿大(28.9%、13/45),但多汗(11.1%、5/45)和乏力(6.7%、3/45)较少见。实验室检查以炎症指标异常为主,降钙素原升高者30例(66.7%),红细胞沉降率者(ESR)增快者10例(22.2%),C-反应蛋白(CRP)升高者7例(15.6%);血常规检查中无全血细胞数下降的患儿;45例患儿血培养布鲁杆菌阳性者35例(77.8%),另外10例(22.2%)试管凝集试验阳性。45例患儿中4例(8.9%)出现神经系统受累症状,且其脑脊液均培养出布鲁杆菌。 结论儿童布鲁菌病临床表现复杂,非牧区儿童存在长期发热、关节肿痛或肝脏肿大等症状时,儿科医师应高度怀疑布鲁菌病,以尽早诊断和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布鲁杆菌感染的诊断方法、临床特征和感染指标,为布鲁菌病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零医院收治的187例布鲁杆菌病患者病例资料,分析患者的诊断方法、基础疾病和并发症。以200例非细菌感染者作为阴性对照,对187例布鲁杆菌病患者感染指标[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和中心粒细胞百分比(N%)]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187例布鲁杆菌病患者中男性152例,女性55例;患者年龄中位数为(49.00±12.23)岁,本地区年发病率为36/100000。诊断方法中病原菌培养、血清学诊断和临床诊断分别为27%(51/187)、44.92%(84/187)和40.46%(76/187),病原菌培养以血培养为主24.6%(47/187),平均培养时间为(80.86±20.46)h,且血培养阳性瓶全部为需氧瓶。入组187例布鲁菌病患者常见基础疾病有糖尿病(8.57%、16/187)、乙型肝炎(9.09%、17/187)和胆囊炎(12.83%、24/187);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腰椎病变(49.20%、92/187)、颈椎病变(10.70%、20/187)和膝关节病变(8.02%、15/187)。感染组与对照组比较,WBC、NEU%、PCT和CRP 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403、0.444、0.414和0.703;当CRP≥1.965 mg/ml时,敏感性为0.589,特异性为0.676。结论布鲁杆菌感染多发生于中老年男性,可通过临床特征、微生物学培养、血清学检测和CRP检测等手段诊断,常并发骨关节病变,需避免漏诊。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布鲁菌病患者不同病期实验室指标变化特征,为布鲁菌病诊断及预后评估提供参考。 方法对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确诊的45例布鲁菌病患者的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WBC)、血小板(P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酐(Crea)、尿微量白蛋白(mALB)和红细胞沉降率(ESR)等指标以及血培养阳性率和试管凝集试验阳性率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临床分期分组:急性期患者23例,亚急性期患者8例和慢性期患者14例。 结果急性期与亚急性期布鲁菌病患者感染性指标WBC、PCT、hsCRP、ALT、Crea和mALB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WBC = 2.04、P = 0.082,tPCT = 1.98、P = 0.093,thsCRP = 2.18、P = 0.081,tALT = 0.94、P = 0.18,tCrea = 2.31、P = 0.088,tmALB = 2.02、P = 0.085)。急性期布鲁菌病患者AST水平显著低于亚急性期患者(t = 7.59、P = 0.023),且急性期布鲁菌病患者WBC、PCT、hsCRP、ALT、Crea和mALB水平较慢性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WBC = 8.43、P = 0.021,tPCT = 18.36、P = 0.013,thsCRP = 12.35、P = 0.020,tALT = 5.38、P = 0.024,tCrea = 4.81、P = 0.036,tmALB = 10.87、P = 0.020)。亚急性期与慢性期布鲁菌病患者感染性指标WBC、PCT、hsCRP、ALT、Crea和mALB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WBC = 1.12、P = 0.096,tPCT = 2.19、P = 0.082,thsCRP = 2.03、P = 0.084)。随着病期延长,布鲁菌病患者从急性期进展为慢性期,PLT降低、ESR增快、血培养阳性率逐渐降低,但试管凝集试验阳性率一直较高。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布鲁菌病患者治疗前后PCT和hsCR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PCT = 7.85、16.31、27.60,P = 0.018、0.0023、0.003;thsCRP = 9.98、12.14、7.88,P = 0.021、0.036、0.031)。 结论WBC、PLT、ALT、AST、Crea和ESR等指标变化可反映布鲁菌病患者病情的动态变化,血培养和试管凝集试验阳性为布鲁菌病诊断标准;PCT和hsCRP可作为治疗前后患者病情监测及预后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山西省某传染病医院布鲁菌病患者经济负担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以了解山西省布鲁菌病患者的经济负担相关情况,为制定布鲁菌病防治措施及合理使用卫生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太原市传染病医院收治的布鲁菌病患者的患病情况及门诊和住院相关费用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慢性期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为(23.21 ± 6.19)d,平均住院费用为(8 724.5 ± 1 784.6)元,显著高于急性期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11.04 ± 5.17)d和平均住院费(4 758.5 ± 894.1)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 结论加强布鲁菌病预防知识的宣传,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同时有效降低布鲁菌病慢性化,最终达到减轻布鲁菌病患者经济负担目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神经型布鲁菌病的临床特点、诊断标准及抗菌药物联合治疗方案。 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2008年9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10例神经型布鲁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神经型布鲁菌病以青壮年男性为主,均有明确的流行病学史,临床多表现为脑膜炎和脑膜脑炎等。所有患者血清布鲁杆菌凝集试验阳性,6例患者行脑脊液布鲁杆菌凝集试验,其中4例阳性。所有患者均行腰椎穿刺检查,7例患者脑脊液压力升高,9例白细胞数升高(以单核细胞升高为主),9例患者蛋白升高,5例糖减低。全部病例给予多西环素和利福平基础上联合三代头孢、氨基糖苷类、复方新诺明、喹诺酮类中的一种或两种组成三联或四联初始抗病原治疗,序贯长疗程口服抗菌药物,平均疗程> 6个月。 结论神经型布鲁氏菌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少数患者可留有后遗症。治疗上不同药理学机制的抗菌药物联合、足量、长疗程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加强对布鲁杆菌性脊柱炎临床特点的认识,减少误诊、误治的发生。 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32例布鲁杆菌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与总结。 结果32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脊柱受累表现,且均以腰痛为主,少数可同时累及2~3个椎体。MRI影像特点为:受累椎体正常结构消失,骨质破坏,椎体边缘骨质增生明显,21例病例形成骨桥,14例病例椎体旁可见脓肿形成,但均无死骨,并可见椎间盘膨出及脊髓压迫等表现。确诊的32例布鲁杆菌性脊柱炎的患者按照规范的疗程,给予有效的抗菌药物联合抗菌治疗,均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结论由于布鲁杆菌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临床症状多不典型,布鲁杆菌性脊柱炎常被误诊、误治,因此加强对布鲁杆菌性脊柱炎临床特点的认知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布鲁菌病误诊、误治的常见疾病,以增加临床对布鲁菌病的认知度。 方法通过对布鲁菌病误诊个例的文献复习,将误诊疾病按系统进行分类分析。 结果布鲁菌病累及呼吸系统可被误诊为重感冒、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支原体肺炎、结核性胸膜炎或胸膜间皮瘤,累及循环系统可被误诊为病毒性心肌炎或风湿性心脏病,累及消化系统可被误诊为药物性肝炎、肝硬化或胆道蛔虫病,累及血液系统可被误诊为恶性淋巴瘤,累及神经系统可被误诊为脊髓炎,累及运动系统可被误诊为痛风性关节炎、髋关节滑膜炎、腰椎骨折、腰椎间盘突出或腰椎结核,累及生殖系统可被误诊为睾丸炎、附件炎或先兆早产,其他也可被误诊为成人Still病。 结论布鲁菌病可被误诊为多系统、多器官疾病。详细追问患者的流行病学史、常规进行试管凝集试验(SAT)和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检测是减少布鲁菌病误诊误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神经型布鲁菌病(NB)的临床及实验室诊断过程,为提高临床和实验室对该病的认识和早期诊疗提供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确诊的12例神经型布鲁菌病患者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资料及脑脊液(CSF)培养等病原学检查、影像学表现和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并与非神经型布鲁菌病患者比较平均发病年龄,CSF白细胞数、蛋白含量、氯化物、葡萄糖水平等。 结果12例神经型布鲁菌病患者中男性9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为(43 ± 14)岁;10例患者来自流行地区,9例有明确的流行病学接触史,其中3例既往诊断布鲁菌病;12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发热,6例有头痛伴脑膜刺激征表现;3例患者表现为复视、视力下降;伴有听力减退伴步态不稳,肢体麻木无力,精神状态改变者各4例。血清布鲁杆菌凝集试验阳性(100%)较CSF凝集阳性率(58.3%)和CSF培养阳性率(46.1%)对临床诊断神经型布鲁菌病价值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52.68、P = 0.005,χ2 = 73.79、P = 0.005);12例NB患者CSF白细胞数(单核为主)和蛋白均不同程度升高,葡萄糖、氯化物正常或减低,与非NB感染者相比,CSF葡萄糖检测具有重要价值(P均< 0.05)。给予多西环素或米诺环素+利福平+头孢曲松治疗后12例患者均预后良好。 结论神经型布鲁菌病临床表现多样,易误诊或漏诊,非疫区医务人员应重视CSF血瓶培养及布鲁杆菌凝集,加强多学科协作交流以及早确诊及早治疗。  相似文献   

9.
布鲁菌病是由布鲁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性传染病,又称地中海弛张热、马尔他热、波浪热或波状热,属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以牛、羊、猪为传染源,人主要是接触病畜而感染。布鲁菌病临床表现复杂,病情轻重不一,可侵犯全身多个系统,常表现为发热、乏力、多汗、关节痛、肝脾肿大等,但症状缺乏典型性。该病一般在内蒙古等北方牧区流行,南方地区很少有该病流行。我们分析了浙江省金华市6例布鲁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治疗等情况,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布鲁菌病(brucellosis)是由布鲁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性疾病。该病传染性强,传播范围广,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可对多器官产生影响。布鲁菌可经消化道、皮肤黏膜、呼吸道等多种途径侵入人体而引起感染或致病。该病的临床症状主要为发热、多汗、全身乏力及关节疼痛等,侵袭脊柱时可引发脊柱炎。布鲁菌性脊柱炎(brucellarspondylitis)是布鲁菌病在骨关节系统的表现之一,据统计在布鲁菌病中约占10.4%。现结合我院近3年收治的26例布鲁菌性脊柱炎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陶晓冰  王拴池  王芳芳  王军 《骨科》2015,6(3):135-139
目的 分析布鲁杆菌性脊柱炎(brucellar spondylitis,BS)的临床诊断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5月诊治的BS患者31例,记录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行红细胞沉降率(ESR)、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血清凝集试验等实验室检查,并行X线、MRI检查.所有患者给予多西环素、利福平、链霉素联合药物治疗,其中保守药物治疗27例,联合手术治疗4例(其中1例为保守治疗无效后行手术治疗),采取腰椎后路植骨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后复查以上检查指标,并评判治疗效果.结果 术后随访平均13个月,无临床复发,全部患者均获得满意效果.保守治疗患者于标准抗菌治疗后2~7 d内腰痛症状缓解.结论 通过标准抗菌治疗及必要时联合手术治疗BS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腰椎布鲁杆菌病性脊椎炎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将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本科室收治的36例腰椎布鲁杆菌病性脊椎炎患者进行流行病学、临床、影像学、实验室和病理学检查,并采用药物和手术病灶清除术进行治疗。对治疗后3、6和12个月临床疗效进行评价。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结果本组36例患者入院前行腰椎X线、CT及MRI检查均被误诊,其中32例被X线和CT误诊为脊柱结核,误诊率为88.88%;24例MRI误诊为脊柱结核,误诊率为66.66%。所有患者入院后经流行病调查均有布鲁杆菌病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符合感染性脊柱炎,实验室检查RBPT或SAT、CFT、Coomb’s阳性,CT及MRI影像学具有特征性表现,病原学检查结果显示7例阳性,11例组织活检镜下符合布鲁杆菌病病理学表现。入组患者中20例(A组)选择药物治疗,其余16例(B组)伴有马尾、神经根受压症状、腰椎不稳定和腰大肌或椎旁脓肿者行手术治疗。本组3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2~24个月,平均18个月;20例非手术治疗者全身症状和局部症状消失或改善明显,疗效好,无药物不良反应及肝肾功能异常发生;16例手术患者关节突间和(或)横突问植骨均愈合,脊柱稳定,无复发。临床疗效评价显示各组后1个时间点的治愈率与前1个时间点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相同时间点A组和B组治愈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x^2=159.874,P〈0.05)。结论腰椎布鲁杆菌病性脊椎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影像学、检验学及病理学具有特征性表现,可作出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正确的掌握非手术和手术治疗适应证均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腰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的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横突间植骨、钉棒系统固定的疗效。 方法收集2011年2月至2017年4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采用本术式治疗的62例腰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手术疗效评价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下肢痛及腰痛缓解程度;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定腰部功能恢复程度;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法判断脊髓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入组患者,未发生大血管损伤和脊髓损伤,伤口术后甲级愈合,随访均在1年以上。术后3个月感染指标,均正常。术后3~12个月行X线检查,显示横突间植骨均获得骨性愈合。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随访显示:VAS分值为(3.05 ± 0.65)分、(1.88 ± 0.55)分和(0.31 ± 0.42)分,较术前(6.67 ± 1.85)分均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 11.21、P= 0.012);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较术前均显著好转(Z= 2.01、P= 0.022);ODI分值为(21.15 ± 5.35)分、(12.26 ± 4.55)分和(5.31 ± 3.12)分,较术前(37.87 ± 4.85)分均显著降低(F= 9.31、P= 0.031)。 结论本术式能够对腰椎椎管和神经根管做到有效减压,且疗效确切。长期抗布鲁杆菌药物治疗结合手术治疗是腰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的有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加强对布鲁杆菌病的认识,为早期诊断及防止误诊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57例布鲁杆菌病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资料。结果发病人群主要为男性、农牧民。感染途径主要为接触或食用感染布鲁杆菌的动物。地区主要分布于农牧区,有向城市蔓延趋势;发病率有升高趋势。临床表现主以发热(71.92%)、乏力(66.67%)、关节疼痛(66.67%)、淋巴结肿大(29.82%)及贫血(19.30%)为主,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下降者占12.28%,血小板下降者占8.71%),血沉、血清免疫球蛋白及ALT升高者分别占61.40%、42.11%及29.82%。按照WHO相关建议规范治疗后,患者预后较好。结论布鲁杆菌病临床表现复杂,临床医师应加强对其认识,防止误诊;加强人畜的防疫工作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5.
正1前言虽然急性肝功能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并非急重症中常见的临床疾病,但其具有非常高的死亡率。发达国家的ALF常发生在没有肝病的年轻患者中,药物诱导的肝损伤是主要原因[1];发展中国家的病因学主要是病毒性感染,如乙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肛管直肠外伤的临床处置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46例肛门直肠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6例患者术后禁食时间3.5~8(5.5±2.0)d;术后发生切口感染4例,炎性肠梗阻2例,肛门精细控制能力下降2例,肛门轻度狭窄3例,经保守治疗后恢复;无肛瘘等严重并发症出现。出院后随访6~36(19.5±4.5)个月,未出现大便失禁、肛门狭窄等并发症。结论肛管直肠外伤患者明确诊断后及时合理的针对性手术处理可以有效地提高临床治愈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布鲁菌病合并脊柱炎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 方法分析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2013年1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120例布鲁菌病并脊柱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椎体炎患者35例、椎间盘受累患者55例、骨质破坏患者和脓肿患者各15例,椎体炎患者用药方案为多西环素+利福平(DR组),椎间盘受累组患者治疗方案为多西环素+利福平+复方磺胺新诺明(DRC组);骨质破坏和脓肿患者治疗方案为多西环素+利福平+复方磺胺新诺明+左氧氟沙星(DRCL组),记录各组临床资料及其治疗方案、疗效、复发及药物不良反应等。 结果入组患者脊柱核磁表现为椎体炎、椎间盘受累、骨质破坏周围软组织脓肿。DR组患者2个疗程治愈率、4个疗程治愈率、超过4个疗程治愈率、复发率、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4.3%、82.9%、17.1%、28.6%和5.7%;DRC组患者分别为38.2%、94.5%、5.5%、5.5%和1.8%;DRCL组患者分别为0%、20%、80%、0%和3.33%。2个疗程后DRC组患者治愈率显著高于DR组(χ2= 18.26、P <0.001),4个疗程后DRCL组患者治愈率显著低于DR组和DRC组(P均<0.001);4个以上疗程后DRCL组患者治愈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均<0.001)。DRCL组患者复发率显著低于其他两组(χ2= 16.692、P <0.001);三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1.008、P= 0.604)。 结论多药联合长疗程治疗布鲁杆菌病脊柱炎复发率低,可达到理想治疗终点,且不一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