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比较不同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方式在高龄(≥70岁)患者中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3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接受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日间手术的253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料。依据术式不同分为疝环填充式修补组(157例)及腹膜前间隙修补组(96例)。比较二组患者术后总体并发症率、腹股沟区慢性疼痛及疝复发率。结果 腹膜前间隙修补组手术时间较疝环填充式修补组略长,但均未超过50min。二组患者术中麻醉药用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81,P=0.032),术后镇痛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722,P=0.000)。疝环填充式修补组与腹膜前间隙修补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24,P=0.878),术后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6),术后切口区域慢性疼痛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老年患者经日间手术行腹股沟疝疝环填充式疝修补或腹膜前间隙修补均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腹腔镜疝修补术与开放性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复发性腹股沟疝的短期和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1年7月四川省人民医院收治的复发性腹股沟疝73例(77例次)的临床资料。其中试验组36例(39例次),行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TAPP);对照组37例(38例次),行开放式无张力修补术(OMR)。结果二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前并发症、术后尿潴留、血清肿上差异元统计学意义(t=1.735、-1.085,X2=0.377、0.097、4.118,P=0.324、0.083、0.962、0.445、0.070)。术后1周随访在切口感染、睾丸疼痛、血清肿、血肿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044、2.000、0.986、3.986,P=0.004、0.022、0.005、0.009)。在术后3个月时,二组患者在局部炎症和术区慢性疼痛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874、0.722,P=0.244、0.315)。术后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3~42个月,中位时间26个月,二组患者各复发1例。结论TAPP在治疗复发性腹股沟疝时,短期效果上,术后疼痛更轻,并发症更少;长期效果上,与OMR同样安全有效,在术后疼痛和复发率上无区别。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新疆维吾尔族儿童腹股沟斜疝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普查方式,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吐鲁番地区的24所幼儿园、18所小学及9所初中儿童进行医学体检,对患有腹股沟斜疝和曾做过斜疝手术的儿童进行问卷登记调查,设立对照组,分析发病危险因素。结果查体4~14岁的儿童19132例,其中男9670例,女9462例,总计患儿498例,其中男368例,女130例,男性患病率3.81%,女性患病率1.37%;平均患病率为2.60%,男童患病率高于女童,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1.543,P=0.000);男女发病年龄比较,男童发病年龄早于女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33,P=0.001);各地区间因地理环境不同,患病率有差异,尤其是吐鲁番地区患病率达4.25%,高于其他地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5.347,P=0.000);病例组中有家族史的患病率为38.2%;有啼哭史的病例患病率为42.4%,母亲怀孕及患儿有被动吸烟史的接受概率为45.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维吾尔族儿童腹股沟斜疝患病率男性高于女性,男性发病年龄早于女性,吐鲁番地区的患病率高于其他地区,家族史、啼哭史及被动吸烟史是儿童腹股沟斜疝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维吾尔族儿童疝患病率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及全国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自固定补片与普通聚丙烯补片在Litchenstein腹股沟疝修补术后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效果及并发症等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至2013年3月,陕西省人民医院收治的单侧腹股沟疝患者24例,随机分为二组,每组12例,对自固定补片疝修补组(试验组)与普通聚丙烯补片疝修补组(对照组)进行临床对照研究,观察术后疼痛VAS评分、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术后4、8、12h疼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32、1.451、1.402,P=0.059、0.079、0.094),但术后24h试验组较对照组明显减轻,且术后1个月时有更好的舒适感(t=2.793、1.856,P=0.009、0.040);试验组手术时间(29±5)min,对照组手术时间(36±7)min,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56,P=0.034);随访2~17个月,二组均无出现并发症及复发。结论在Litchenstein腹股沟疝修补术中,自固定补片相比普通聚丙烯补片可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疼痛,且手术安全,操作简单。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安徽地区汉族绝经后女性的P450基因CYP17多态性分布与骨密度及血脂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194名安徽合肥地区健康汉族绝经后妇女,运用双能X线骨密度吸收法测定腰椎L2-L4和股骨近端部位的骨密度(BMD),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方法对P450基因的CYP17多态性位点进行基因分析。测定血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结果①CYP17基因型分布频率依次为TC型,CC型,TT型;②CYP17位点TC型Ward’s三角区BMD明显高于CC型(P〈0.05),与腰椎以及股骨颈和大转子区BMD无关(P〉0.05)。在调整年龄、身高、体重、BMI、绝经年限等因素后,CYP17多态位点与Ward’s三角区BMD显著相关(P〈0.05)。③血TC与股骨颈BMD呈负相关(r=-0.210,P=0.015),LDL与腰椎BMD呈显著负相关(r=-0.225,P=O.009),TG与股骨颈BMD呈显著负相关(r=-0.275,P=0.001),与Ward’s三角区BMD呈负相关(r=-0.174,P=0.043)。各基因型间血脂水平无差异(P〉0.05)。结论①安徽地区绝经后女性P450基因CYP17多态性位点与绝经后女性Ward’s三角区BMD有相关性;②血TC、LDL、TG升高可能是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发生的危险因素;③未发现P450基因CYP17多态性位点与安徽地区绝经后女性血脂水平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腹症患者发现的腹股沟隐匿性疝的处理方法和技巧。方法总结2008年8月至2010年10月,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急腹症行急诊腹腔镜探查患者313例,术中发现隐匿性腹股沟疝41例。同期行腹股沟无张力疝修补术46例。结果围手术期患者无明显腹股沟不适症状,感染1例。术后随访3~5年,行内环口高位结扎2例患者出现复发。同期行腹股沟无张力疝修补术患者复发2例,感染2例。二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思(x^2=0.01,P〉0.05),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4,P〉0.05)。结论急腹症腹股沟区发现的隐匿性斜疝行内环口高位结扎+自体组织修补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联合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在腹股沟无张力疝修补术中的优势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遵义医学院成都附属医院收治的腹股沟疝患者210例,随机分为接受罗哌卡因联合利多卡因局部麻醉(试验组)和利多卡因单纯局部麻醉(对照组),均行腹股沟无张力疝修补术。比较二组患者手术时间、镇痛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试验组手术时间平均(43±12)min,明显短于对照组(56±11)min,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62,P=0.001)。试验组术后镇痛效果持续时间平均(10.4±1.6)h,长于对照组(4.2±1.3)h二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43,P=0.ooo),术后24d试验组无一例患者使用止痛药物,对照组有11例因疼痛使用止痛药物镇痛;术后3d试验组患者疼痛消失98例,对照组疼痛消失78例;术后7d,试验组有6例患者稍感局部疼痛,对照组有15例感局部疼痛,二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2.290、7.870、4.881,P=0.000、0.005、0.027)。结论罗哌卡因与利多卡因混合局部麻醉下行腹股沟无张力疝修补术麻醉效果满意,操作简单,创伤小,安全性高,术后患者疼痛轻,恢复快,并发症少,患者满意度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腹腔镜全腹膜外疝修补手术中死冠血管进行解剖,分析其解剖学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搜集2013年7月至2015年10月期间在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45例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 1 45例腹股沟疝患者总共52侧腹股沟疝(直疝15侧,斜疝37侧)中,死冠血管出现率为61.5%(32/52),其中死冠动脉出现率明显高于静脉出现率〔46.2%(24/52)比34.6%(18/52),P0.05〕。耻骨吻合支上缘部位水平距离耻骨联合中点的距离在死冠动脉和死冠静脉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3±5.2)mm比(54±5.7)mm,t=0.076,P0.05〕。死冠动脉直径明显小于死冠静脉直径〔(3.2±0.3)mm比(3.4±0.4)mm,t=2.231,P0.05〕。2男性患者的死冠动脉、静脉出现率均明显高于女性患者(P0.05),与女性患者比较,男性患者的发病年龄更大(P0.05),腹壁厚度更小(P0.05),死冠血管直径更大(P0.05)。3腹股沟直疝中死冠血管总出现率明显低于斜疝(P0.05),其中动脉出现率也明显低于其在斜疝中的出现率(P0.05)。直疝患者的发病年龄大于斜疝患者(P0.05)。结论死冠血管在腹股沟斜疝患者中出现率较高,其在男性腹股沟疝患者中的出现率高于女性,男性患者的腹股沟疝发病年龄大于女性患者,推断该血管可能对于影响腹壁退化有一定关系,对于腹腔镜全腹膜外疝修补手术中对死冠血管的定位及规避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比研究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和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行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1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126例患者随机分为二组,观察组56例患者行TEP,对照组70例患者行TAPP。比较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治疗费用、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60±5)min,对照组(65±6)min,二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15,P=0.022)。观察组住院时间(5±2)d,对照组(6±2)d,二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68,P=0.076)。观察组无复发,对照组复发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31,P=0.020)。观察组平均手术费用(7246±671)元,对照组(12387±743)元,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25,P=0.001)。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1.05,P:0.075)。结论 TEP和TAPP治疗腹股沟疝均安全有效,但TEP手术时间较短,费用较低,临床推广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成人腹股沟区的面积,并以此推算在不影响疗效的前提下用材最少的腹股沟疝修补网片。方法:在彩超引导下测量65例腹股沟疝患者腹股沟区的三条边长,运用海伦公式计算腹股沟区面积,再据此推算在不影响疗效的前提下用材最少的最佳网片面积。结果:患者患侧腹股沟区平均面积为(23.65±4.85)cm~2(95%CI=22.57~24.74)。最佳网片面积为(39.42±8.08)cm~2(95%CI=37.61~41.23),明显小于李金斯坦疝协会推荐的网片面积(7 cm×15 cm)(t=-72.16,P=0.000,95%CI=-67.39~-63.77)。结论:42 cm~2与腹股沟区形状相似的类三角形网片即可满足绝大多数患者的需求,有效节省网片资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9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497例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与临床病例因素的关系。结果497例患者中,术后出现并发症46例(切口感染10例,浆液样肿8例,阴囊肿胀13例,异物感及慢性疼痛15例)。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体重指数(BMI)、疝环粘连程度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关,患者的性别(χ2=0.120,P=0.729)、年龄(χ2=0.005,P=0.945)、疝类型(χ2=0.042,P=0.979)、疝囊大小(χ2=0.174,P=0.676)、补片类型(χ2=0.226,P=0.635)、麻醉方式(χ2=0.001,P=0.977)与术后的并发症发生无关。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的BMI指数(P=0.018)和疝环粘连程度(P=0.045)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均有关。结论患者的BMI指数和疝环粘连程度是影响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龄患者对侧隐匿性疝(concealed hernia,COH)的临床特点和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3年4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收治高龄腹股沟疝患者96例,行经腹腹前疝修补术(TAPP)治疗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中20例高龄患者COH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结果。结果9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出现并发症13例,主要包括血清肿和皮下气肿。全组平均手术时间(105±27)min,单侧疝手术时间(100±15)min,双侧疝手术时间(140±30)min,单侧疝合并COH手术时间(130±25)min。双侧疝、单侧疝合并COH与单侧疝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6、2.12,P=0.03、0.04)。合并COH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5.0%(3/20),单侧疝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1.6%(8/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34,P=0.12)。随访2~4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30个月,无复发。结论行TAPP时同时修补高龄患者对侧隐匿性疝是安全可行的,是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相对于开放式腹股沟疝修补术的重要优势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同BMI分级、膝关节KSS评分与膝骨关节炎(OA)发病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1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年龄在50岁以上行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膝OA患者214例,根据患者身高、体重计算出BMI.按照我国成年人体重指数标准划分为体重过轻、体重正常、超重、肥胖四组,分别记录各组患者术前膝关节KSS评分,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探讨BMI与膝OA发病的关联性.结果 (1)本组患者总人数214人,其中男88例,女126例,性别比例男:女=0.70;年龄50~85岁,平均68岁,其中,60~69岁组和70~79岁组最多,分别为90例和85例,各占总人数的42.06%和39.72%;(2)本组老年严重膝OA患者BMI与膝关节KSS评分呈低度线性相关,有统计学意义(r=0.135,P〈0.05),两变量存在一定程度的线性相关;各BMI分组中年龄无明显差异;(3)本组老年严重膝OA患者中女性比例高于男性,女性BMI超重人数比例大于男性,有统计学意义(2=7.91,P〈0.05);(4)本组老年严重膝OA患者中,随着BMI的增加,患病人数有增加的趋势,呈正相关,相关系数有统计学意义(r=0.945,P〈0.05).本组患者中以Ⅲ级及Ⅳ级为主;(5)本组老年严重膝OA患者中,随着膝关节KSS评分的降低,患病人数有增加的趋势,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0.944,P〈0.05),有统计学意义.本组患者中以膝关节KSS评分差(<60分)为主.结论 体重指数与膝OA呈低度线性相关,两变量存在一定程度的线性相关,说明体重指数是老年严重膝OA发病的一个危险因素,但并非其严重化的主要因素;膝OA发病中男女存在差异,女性比男性更易患本病;肥胖程度对膝OA发病的影响较大,两者存在一定的关联性,是膝OA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自固定轻量补片在腹腔镜下腹膜前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至2012年4月,天津市泰达医院收治的腹股沟疝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二组,观察组50例,应用自固定轻量补片行腹腔镜下腹膜前腹股沟疝修补术;对照组50例,采用传统补片(普通聚丙烯补片)行腹腔镜下腹膜前腹股沟疝修补术。观察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治疗费用、恢复时间、并发症、复发率、术后短期疼痛情况。结果二组患者手术时间、治疗费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81、2.223,P=0.021、0.023)。二组患者恢复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32、P=0.123),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435,P=0.246)。二组患者术后1dVAS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03,P=0.136)。观察组术后7d,1、6个月VA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56、2.513、2.869,P=0.037、0.029、0.012)。二组均无复发病例。结论对腹股沟疝患者采用腹腔镜下经腹膜前自固定轻量补片术,有利于降低手术难度,节约治疗费用,减轻患者的疼痛,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治疗腹股沟嵌顿疝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9月至2012年8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何贤纪念医院收治的腹股沟嵌顿疝患者100例。观察组50例患者行腹股沟嵌顿疝腹腔镜下复位+经腹腔腹膜前腹腔镜疝修补术,对照组50例患者行腹股沟嵌顿疝切开复位+Bassini法腹股沟疝修补术。比较二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下床时间、住院费用和复发率。结果观察组50例患者手术均成功完成,无中转开腹,平均手术时间为(35±11)min,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为(44±10)min,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2, P=0.130);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为(5.2±0.9)d,对照组平均为(6.8±1.1)d,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0,P=0.039);观察组平均下床时间为(12±1)h,对照组平均为(18±1)h,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7,P=0.004);观察组住院费用多于开放组,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P=0.045);随访12∽36个月,观察组无复发,对照组有8例复发,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6,P=0.000)。结论 TAPP是治疗腹股沟嵌顿疝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操作简单、住院时间短、复发率低等优势,但费用相对较高,临床可根据患者情况适时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及其组织抑制剂(TIMP-2)在成人腹股沟疝患者腹横筋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切取50例开腹手术患者腹横筋膜组织,其中合并腹股沟斜疝25例,直疝15例,无疝患者1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比分析MMP-2及TIMP-2蛋白在各组中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斜疝组及对照组相比,MMP-2在直疝患者中高表达,TIMP-2在直疝患者中低表达(P〈0.05),MMP-2、TIMP-2蛋白在斜疝组和对照组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MMP-2及TIMP-2对腹横筋膜的降解作用是成人原发性直疝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腹股沟疝日间手术后早期切口疼痛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至2013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就诊并接受疝日间手术患者1221例临床资料。依据术后24 h切口疼痛的VAS评分将患者分为轻度疼痛组(VAS≤3分)及中、重度疼痛组(VAS>3分)。术后早期切口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年龄≥40岁中、重疼痛发生率为8.1%,年龄<40岁为38.8%,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9.3,P=0.000)。BMI指数≥22中、重疼痛发生率为9.9%,BMI指数<22为18.4%,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1,P=0.000)。吸烟患者较未吸烟者中、重疼痛发生率高,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 P=0.044)。局部麻醉药(0.5%利多卡因)用量≥50 ml 较用量<50 ml 中、重疼痛发生率高(χ2=14.2,P=0.000)。未采取术后镇痛较采取术后镇痛中、重疼痛发生率高(χ2=177.2,P=0.000)。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患者年龄≥40岁[OR(95%CI)=0.2(0.1~0.3),P=0.000]、BMI指数≥22[OR(95%CI)=0.6(0.4~0.7),P=0.001]、术中麻醉药用量≥50 ml[OR(95%CI)=1.6(1.2~2.0),P=0.011]及未采取术后镇痛[OR(95%CI)=0.1(0.0~0.2),P=0.000]是发生术后早期切口中、重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疝日间手术后早期切口疼痛,患者年龄、BMI指数、术中麻醉药用量及是否采用术后镇痛与中、重度切口疼痛的发生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儿童先天性腹股沟斜疝发病危险因素。 方法选择2018年2月至2020年6月352例先天性腹股沟斜疝患者为斜疝组,以性别、年龄(±0.5)岁进行1:1配比选择同期住院的无腹外疝、先天性畸形及恶性肿瘤的352例住院患儿为对照组。收集可能影响儿童先天性腹股沟斜疝发病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行χ2检验或t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单因素基础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出生体质量<2.5 kg(OR=1.571,95%CI=1.111-2.223)、有腹股沟家族史(OR=1.589,95%CI=1.112-2.270)、母亲妊娠期有贫血史(OR=1.508,95%CI=1.054-2.159)、母亲围孕期饮茶≥1次/周(OR=1.531,95%CI=1.099-2.132)及有母亲主/被动吸烟史(OR=1.536,95%CI=1.136-2.077)为儿童先天性腹股沟斜疝发病的危险因素(P<0.05)。 结论儿童先天性腹股沟斜疝的发病与患儿出生体质量、腹股沟疝家族史等因素有关,临床上可通过对上述因素进行干预以降低先天性腹股沟斜疝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