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动对兔膝制动后软骨形态的影响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不同运动方式对兔膝退变关节兔膝退变关节骨的形态学和关节功能的影响。以新西兰白兔为研究对象,采用左后膝伸直位管石膏固定8周的方法建立OA动物模型,通过施加主动活动,被动活动,主动加被动活动,自由活动等运动处理因素因素,观察X线检查,关节活动度,生物力学特性和软骨组织的形态学改变。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不同运动方式对兔膝退变关节软骨的形态学和关节功能的影响。以新西兰白兔为研究对象,采用左后膝伸直位管型石膏固定8周的方法建立OA动物模型,通过施加主动活动、被动活动、主动加被动活动,自由活动等运动处理因素,观察X线检查、关节活动度、生物力学特性和软骨组织的形态学改变。结果显示:(1)关节制动可诱发关节软骨退变,运动对退变软骨具有保护和促进修复作用。(2)主动活动利于OA病情逆转,被动活动可促进关节活动功能恢复,两者结合效果最佳。认为适宜的运动方式和强度对退变关节软骨具有促进修复和保护作用,并可增加关节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正>患者,男,17岁,因"右手第2~5指活动受限16年"就诊我院门诊。患者1岁时,家长发现其右手第2~5指近侧指间关节活动稍受限,未予治疗,随着年龄增长,活动受限逐渐加重,出现第2~5指近侧指间关节不能活动。查体:右手第4、5指近侧指间关节强直,第2、3指近侧指间关节主动活动受限,被动活动约15°,右手各指掌指关节、远侧指间关节活动正常,左手各关节活动正常。X线片示:右手第4、5指近侧指间关节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研究正常新鲜足标本在正常情况下进行距下关节融合后对跟骰、距舟关节和踝关节的三维运动度的影响程度。方法采用新鲜足标本12例,将距下关节融合后,通过加载使足产生某种形式的运动,用三维数字化坐标仪测量跟骰、距舟关节和踩关节各关节组成骨在某种运动状态下的相对三维坐标位移,通过矩阵转换和求解非线性函数方程计算其三维旋转角度,了解跟骰、距舟关节和踝关节在距下关节融合前后2种状态下的相对运动范围,确定距下关节融合后对于周围足踝关节运动的影响程度。结果距下关节融合前后跟骰、距舟关节和踝关节在背屈一跖屈、内翻一外翻、内收一外展轴的三维运动范围之间的统计学分析显示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各关节平均三维运动范围受限程度分别为36.14%、38.36%、21.84%。结论距下关节融合后对跟骰、距舟关节和踝关节的活动度存在一定的限制作用,降低了前足与后足的协同性,可能增加足跗关节间退行性关节炎发生,但保留了距舟、跟骰关节的大部分活动。  相似文献   

5.
下肢骨损伤早期用关节活动器对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136例下肢骨损伤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8例,对照组进行一般肌肉舒缩锻炼,观察组在一般运动锻炼的基础上,手术3—7d后应用下肢关节被动活动器(CPM)进行功能锻炼,根据关节伸屈范围恢复的情况评价两组病人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1.2%,对照组为51.5%,两组疗效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提示早期应用CPM进行被动关节运动可促进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带跖趾关节的第二趾移植再造拇手指过程中,利用跖骨头软骨面下选择性截骨来改善跖趾关节屈曲方向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 方法 对21例21指带跖趾关节的第二趾移植再造拇、手指病例,术中在第二跖骨头底部关节囊近侧做截骨口,距跖趾关节面5.0 mm处进入跖骨,弧形截除松质骨,使跖趾关节可以屈曲到90°为止,纵贯或交叉克氏针固定关节,再按常规的再造方法重建动力、神经及血液循环. 结果 本组所有再造指均成活.随访时间6~24个月,其中6例得到长期随访(12 ~ 24个月).再造指的掌指关节被动活动范围65°~85°,平均75°.主动活动范围45°~80°,平均65°.X线片复查显示骨质愈合良好,无关节退性行变表现. 结论 在带跖趾关节的第二趾移植再造拇、手指过程中,采用跖骨头软骨面下选择性截骨的方法能明显增加再造掌指关节主、被动屈伸活动度,是提高再造指掌指关节活动度的较佳方法.  相似文献   

7.
手部多功能电动牵引支具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手部多功能电动牵引支具由机械和电子两部分构成。它具有多功能、多用途、多项调节等特点,可作为固定器、牵引器和练功器使用,治疗手部的关节骨折脱位、关节挛缩和肌腱粘连等疾病。天津医院及大连210医院从1992年1月~1993年11月应用于关节松解术后15例21指,结果优17指,良4指;手指鞘内屈肌腱缝合及游离肌腱移植术后6例,优2例,良4例;屈肌腱松解术后3例,均为优;近侧指骨或中节指骨基底骨折、脱位4例5指,优4指,良1指。总共应用的35指中,优26指,良9指。由于此支具以电机为动力持续被动活动,活动速度缓慢、均匀,并有一定的牵引力,因此患者基本上无痛苦。对于屈肌腱粘连合并关节挛缩的病例可以一期手术解决。静止期可将患指固定在生理位,避免了各种弹性支具所易产生的关节囊挛缩的后遗症。  相似文献   

8.
关节被动活动术治疗髋关节术后关节僵硬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先天性髋脱位术后关节僵硬一直影响着它的治疗效果,尽管采取术前牵引,术中减少关节创作等方法其发生率仍然较高,通过主动锻炼的方法部分患者难以奏效。我院自1978年以来收治先天性髋脱位患者551髋,并发关节僵硬114髋,占全部病例的20.7%。采取麻醉下关节内激素同时活动关节的治疗方法一次活动成功率占86%。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断指再植与手外科新技术”学习班通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18岁。因右前臂被玻璃割伤而入院。局部检查时发现其双手3~5指近侧指间关节强直.示指近侧指间关节有10°被动活动度.双手余各指掌指关节和远侧指间关节活动均正常。X线片示:双手中、环、小指近侧指间关节完全融合,示指近侧指间关节间隙明显狭窄(见图1)。追问家族史:其兄、父亲、姑姑、奶奶均有类似疾病。其家族调查谱(见图2),20名成员中,共有8例28个近侧指间关节活动受限。  相似文献   

10.
肩关节是人体活动范围最大的关节,属球窝关节。正常肩关节的被动活动范围取决于喙肩弓的外形和结构,以及在关节极度旋转时的关节囊紧张程度[1]。其稳定性取决于过关节的静力性结构(包括韧带和肌腱)和动力性结构(肌肉收缩)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而关节面对合、关节翻转、关节腔负压及关节面的黏附和内聚作用在维持肩关节的稳定性中也起辅助作用[2]。在重建时,要想保持关节的静力和动力的微妙平衡关系是相当困难的,严重的软组织和骨质解剖改变使得在软组织松解和恢复关节方位时很难保持关节稳定性[3]。并发症包括感染、神经损伤、术中骨折、关节…  相似文献   

11.
手部小关节的关节内骨折伴软骨面受累时,治疗非常困难,关节结构的重建具有挑战性,目前仍没有确定的可靠的治疗方法。近侧指间关节骨折,常导致关节僵硬和残疾。而近侧指间关节活动范围的减少会明显影响手指的完全主动活动范围。  相似文献   

12.
患者 女,30岁。2个月前因左手用力推他人上臂,拇指于过伸位被阻挡,当时感觉撕裂声,拇指剧痛并出现肿胀畸形,左手抓握捏活动明显受限而收住入院。局部检查:左拇指呈掌指关节过伸、指问关节屈曲畸形。第一掌骨头向掌侧突出并有压痛,拇指末节主动及被动屈伸活动正常,对掌受限,握捏活动不能。左手X线斜位片见拇指掌指关节过伸,两侧籽骨位置未见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13.
腰椎节段性失稳的概念及诊断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顾勇杰  陈其昕 《中国骨伤》2006,19(11):697-699
在整个脊柱运动范围中存在着一个中性区域,在这个区域内,脊柱活动时受到的阻力较小。腰椎节段性失稳的定义是在生理载荷下,脊柱的稳定系统将脊柱运动的中性区域维持在生理范围内的能力减退,从而出现脊柱的畸形、神经症状和不能忍受的疼痛。脊柱的稳定系统由被动系统、主动系统和神经控制系统组成。腰椎节段性失稳是腰椎退变过程中一个暂时的阶段。腰椎屈伸侧位片拍摄的是腰椎活动的最后阶段,只反应了脊柱被动系统的功能,而没有反应主动系统和神经控制系统的功能。因为临床表现、腰椎正侧位片和体格检查可以反应脊柱的中性区城和稳定系统,所以能作为诊断腰椎节段性失稳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近指间关节(proximal interphalangeal joint,PIP)闭合性损伤的解剖特点及不同结构损伤的治疗及预后.方法 通过对20个成年人新鲜尸体手指标本的解剖学研究,了解近指间关节损伤及关节囊挛缩发生的机制.临床上对21例近指间关节损伤的患者进行手术.结果 解剖学研究发现,副韧带及掌板近侧损伤对近指间关节活动度无明显影响.侧副韧带损伤主要破坏关节侧方的稳定性,掌板损伤主要破坏关节前后方的稳定性.21例术后随访3~13个月,平均7个月.各指近指间关节主动屈、伸活动范围:屈曲60°~95°,平均78°;背伸0°~15°,平均8°.被动屈、伸活动范围:屈曲71°~98°,平均82°;背伸0°~18°,平均11°.结论 对于掌板及侧副韧带损伤,应尽早进行手术修复及止点重建,可防止关节囊挛缩.  相似文献   

15.
人体掌指关节活动中侧副韧带的作用(关节运动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40只人体手指标本作掌指关节运动学研究。测量掌指关节伸屈时,其桡侧副韧带的长度变化、伸长率;韧带断裂时关节屈曲角度。结果表明:侧副韧带对关节屈曲幅度起决定作用,屈曲关节时侧副韧带较中立位时伸长26.6%~37.5%不等,伸长率从示指至小指渐减.被动活动使韧带断裂的屈曲度数由示指至小指递增。研究结果揭示恢复掌指关节屈曲幅度和关节稳定性的关键在于侧副韧带合适的紧张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膝关节骨折综合治疗的方法。方法:对膝关节骨折患者采取早期坚强固定,并于术后早期进行关节间歇被动活动和关节间歇主动活动。结果:通过与长期关节制动相比,术后早期活动膝关节的患者,其关节功能的优良率明显优于前者。结论:在骨折牢固固定的基础上,关节早期活动可以改善组织修复的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盂肱关节的稳定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盂肱关节是人体内活动范围最大的关节,也是最不稳定、最常发生脱位的关节之一,约占所有关节脱位的45%。1956年Rowe报道了500例肩关节脱位,其中98%为前方脱位,2%为后方脱位,96%为创伤性。前脱位的典型机制是上臂外展外旋时的间接创伤,最常见于过头顶的运动中。上臂内收内旋时轴向的后方应力是后脱位的主要原因。由于缺乏足够  相似文献   

18.
改良跖趾关节屈曲方向的第二足趾移植再造拇手指   总被引:10,自引:9,他引:10  
目的 介绍改良跖趾关节屈曲方向的第二足趾移植再造拇手指的方法。 方法 在第二足趾移植时将跖骨头截断 ,并沿矢状面由背侧向跖侧旋转 90°后再行游离移植拇手指再造术共 8例 ,使再造的掌指关节具有类似原掌指关节的活动范围。 结果  8例均一期成活 ,术后经 12~ 3 6个月的随访 ,外形、感觉及运动功能均获满意恢复 ,其中 ,两点分辨觉在 6~ 10mm之间 ,再造掌指关节伸直位到掌侧被动活动范围最大 80° ,最小 65° ,平均 75° ,主动活动范围最大 70° ,最小 45° ,平均 60° ,X线照片复查 ,骨质愈合良好 ,关节无退行性变表现。 结论 改良跖趾关节屈曲方向的第二足趾移植再造拇手指 ,是一种值得应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距下关节、踝关节对后足运动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研究踝关节与距下关节的运动范围及其对后足运动的影响。方法选用青壮年新鲜小腿-足标本8足,分别固定于特制的夹具中,用横穿跟骨体部的骨圆针标记跟骨,测量跟骨在坐标系内的三维位移,分别固定距下关节、踝关节,测量各自在固定情况下跟骨在坐标系内的三维位移。通过矩阵转换和函数方程,利用位移计算跟骨的三维旋转角度。分析后足在距下关节固定、踝关节固定或不固定任何关节时各平面活动范围及对后足活动度的影响。结果后足在不同的关节固定情况下均表现出三维运动。固定踝关节时,后足内翻15.99°±2.81°,外翻8.62°±1.90°,背屈3.70°±1.00°,跖屈5.87°±1.39°,内收7.64°±2.04°,外展3.99°±1.78°;固定距下关节时,后足内翻7.13°±1.07°,外翻5.52°±0.85°,背屈17.09°±2.87°,跖屈30.75°±5.04°,内收10.77°±1.56°,外展6.54°±1.88°;不固定任何关节时,后足内翻18.87°±3.89°,外翻9.12°±2.05°,背屈22.62°±3.21°,跖屈40.88°±5.77°,内收17.48°±2.26°,外展11.47°±2.29°。距下关节或踝关节固定后,后足在三个平面上的运动均受到影响。结论在后足运动中,内、外翻主要是距下关节的活动,背屈、跖屈主要是踝关节的活动。后足在冠状面上的运动,踝关节与距下关节能相互代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总结在静脉麻醉下被动手法锻炼治疗全膝关节置换后关节僵硬效果和经验。方法 2001年2月至2011年10月,对于术后活动范围小于70°,行膝关节初次置换和翻修的患者19例,于静脉麻醉下行手法被动整复,分别于术后1周,3周,6周门诊随访。结果 19患者中18例获得整复后第6周门诊随访,膝关节活动范围提高为-2°(伸)~93°(屈),平均87°,合并膝关节血肿3例,无骨折、韧带断裂病例。结论静脉麻醉下被动运动配合康复运动锻炼是治疗全膝关节置换后因功能康复不足导致的关节僵硬有效措施;静脉麻醉具有快捷、毋须椎管穿刺特点;注意操作过程的手法力度和循序渐进,防止骨折、韧带断裂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