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DNA复制及抗病毒治疗与原发性肝癌病人术后复发及生存率的关系。方法通过对过去5年前在我院经病理确诊为原发性肝癌(均合并乙肝病毒感染)、未提示出现远处转移,并在我院行外科手术切除后的32例病人的生存率观察,根据其乙肝病毒DNA复制情况及是否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时机的选择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32例患者中,抗病毒治疗22例,未进行抗病毒治疗10例;术前开始抗病毒治疗14例,术后开始抗病毒治疗8例。结果提示抗病毒治疗组较未进行抗病毒治疗组有较高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开始抗病毒治疗组与术后开始抗病毒治疗组生存率无明显差异。结论积极抗病毒治疗可有效控制原发性肝癌的复发、提高原发性肝癌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提高临床对内脏型带状疱疹诊治水平。 方法报道以严重持续性上腹痛伴进行性黄疸为主要表现的1例72岁男性内脏型带状疱疹患者临床诊治过程。 结果患者经抗病毒治疗后疱疹皮损痊愈但病情反复,肝组织活检显示肝细胞内仍可见病毒包涵体和胆汁淤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带状疱疹病毒染色阳性。经长时间抗病毒治疗后患者内脏型带状疱疹痊愈。 结论内脏型带状疱疹抗病毒治疗应延长疗程。  相似文献   

3.
HBV-DNA阳性肝细胞癌患者抗病毒治疗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抗乙肝病毒(HBV)治疗对于HBV-DNA阳性并行手术切除的肝细胞癌(HCC)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2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HBV DNA≥103copies/ml且行肝癌切除术的HCC患者共68例,按在围手术期及术后是否行正规抗HBV治疗分为未抗病毒组(33例)及抗病毒组(35例)。抗病毒方案为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二联方案或恩替卡韦单药治疗。比较两组间临床病理学参数,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的血清HBV DNA含量,术后整体生存时间及无瘤生存时间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病理学参数及术前血清HBV DNA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抗病毒组HBV DNA术后明显降低,而未抗病毒组HBV DNA持续处于高水平,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抗病毒组术后总体生存时间明显高于未抗病毒组(33.65±5.43月vs 15.64±2.48月),未抗病毒组术后无瘤生存明显少于抗病毒组(12.43±1.90月vs 24.51±4.44月)。结论针对HBV-DNA阳性HCC患者行正规抗病毒治疗可有效降低血清HBV-DNA含量,延长术后总体生存时间及无瘤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4.
丙肝抗病毒治疗前脾切除纠正血小板减少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脾脏切除术纠正血小板减少症,为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提供条件。方法回顾性总结了我们收治的7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7例慢性丙型肝炎或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均为Child A级,行开腹病理性脾脏切除术,术中出血量为150—400ml左右,未输血,术后所有患者血小板均在1周内升至正常水平,无手术死亡或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术后10至14天后均给予干扰素加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24—48周。结论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施行脾脏切除术是安全有效的,术后1周患者外周血血小板就显著上升,即可开始干扰素抗病毒治疗。该方法适用于慢性丙型肝炎准备行抗病毒治疗,因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减少而无法进行的患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相关肝细胞性肝癌切除后复发的影响。方法利用2010年2月至2011年1月在我中心接受部分肝切除治疗的87例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肝癌患者(其中62例接受规范化抗病毒治疗,25例未进行抗病毒治疗)的详细临床资料以及3年的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抗乙肝病毒治疗对于患者肝癌切除后复发以及总体生存的影响。结果 87例HBs Ag阳性患者全部具有完整的随访资料。患者3年随访资料表明,抗病毒治疗可以明显降低术后1个月之后的血清转氨酶水平,提供对肝脏的保护。同时,回顾性研究也证实,抗病毒治疗组相对于对照组的3年癌症复发率有明显改善(50%与64%),3年总体生存率也获得显著提高(66.6%与48.7%)。结论针对HBV-DNA大于104/ml的患者进行围手术期和术后规范化抗病毒治疗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与手术切除联合,定期复查,严格防控耐药性病毒株的产生,可以明显延缓患者术后肝脏功能,减少肝癌复发、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慢性乙肝患者在院外抗病毒治疗的依从性及影响因素,有助于护士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提高乙肝患者抗病毒的疗效。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92例院外进行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患者服药依从性较好,按时复诊检查、遵守健康行为依从性较差。影响乙肝患者治疗依从性的主要因素包括患者的认知、健康信念、选择不同的抗病毒药物。结论:医护人员应该加强乙肝患者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抗病毒治疗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7.
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不良反应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24例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患者进行观察及护理。结果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10种不良反应中排序前3位的为恶心70.8%.乏力62.5%,皮疹45.8%。提出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患者需加强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以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保障治疗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儿抗病毒治疗的短期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19年12月符合入组标准的6例慢性乙型肝炎儿童的临床资料、抗病毒治疗24周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结果6例患儿中男性2例,女性4例,确诊年龄1岁4月至9岁4月。5例患儿母亲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1例患儿父亲HBsAg阳性,且均为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阳性患者。疗效:6例患儿治疗24周时4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恢复正常,2例ALT维持在较低水平波动;4例患儿治疗24周时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2例HBV DNA载量显著降低,分别为2.31 × 103IU/ml和1.96 × 102IU/ml。治疗24周时1例患者HBeAg转阴,1例患者实现HBeAg血清学转换;3例HBsAg转阴,其中1例抗-HBs阳性,但HBeAg仍阳性;2例HBsAg迅速下降,分别为55.35 IU/ml和35.45 IU/ml。1例9岁4个月HBeAg阴性CHB患儿ALT恢复正常,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HBsAg定量仍较高,为9 875 IU/ml。不良反应:轻度流感样症状者4例,发热者4例,轻度乏力者3例,食欲下降4例;血常规中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下降,未予特殊干预自行恢复;4例患者治疗初期ALT一过性增高,多为轻度升高;无皮疹、脱发、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病例。 结论CHB儿童患者抗病毒治疗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对于有治疗指征者建议尽早开始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哈尔滨市艾滋病的流行现状及趋势,分析艾滋病患者高效抗病毒治疗(HAART)的治疗效果,为艾滋病的防治提供策略和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在哈尔滨某综合医院接受艾滋病免费抗病毒治疗的80例患者,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80例病例中有72例(90%)处于随访中,男女比例为5.15︰1,平均年龄41岁;已婚和同居者占48.75%(39/80),未婚者占32.5%(26/80),同性性传播占全部例数的56.25%(45/80),其次为异性传播,占21.25%(17/80),有2例女性系通过丈夫而感染。治疗前CD4<200个/μl高达73.75%(59/80),其中<50个/μl者24例(30%);16.25%(13/80)患者近1年曾有过结核感染史;治疗后,患者相应临床症状显著改善,CD4水平在治疗3、6、12个月均有显著提升,86.67%患者病毒载量低于检测下限,治疗有效率达81.67%(49/60)。结论哈尔滨市艾滋病目前处于低流行区,但在特殊人群中处于高流行态势;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效果明显;各级防控人员必须加强该人群的干预和检测;鼓励符合治疗要求的患者接受治疗。  相似文献   

10.
干扰素在肿瘤治疗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干扰素由一族具有多种功能的多肽分子组成,具有抗病毒、抗增生和免疫调节作用,在宿主抗病毒和抗肿瘤免疫防御中发挥核心作用。尽管临床使用干扰素治疗恶性肿瘤已有超过15年的历史,实践证明只有部分病人对治疗敏感。对干扰素抗肿瘤机制进一步了解有助于完善临床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体会,以提高其抢救成功率。方法运用流行病学调研方法 ,分析2007年传染病专科医院147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救治结果 ,并报告抗病毒治疗对提高生存率的影响。结果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内科治疗的病死率约42.86%(63/147),较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应用前显著下降;符合纳入标准、入院超过2周的115例患者中使用核苷(酸)类抗病毒治疗者达87.83%(101/115),病死率为26.96%(31/115)。本组病例既往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发生慢性重型肝炎者25例,占21.74%(25/115)。结论抗病毒治疗可显著降低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病死率;需对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加强长期监护,杜绝发生与抗病毒治疗相关的重型肝炎。  相似文献   

12.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自然史研究表明,HBV持续复制是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病情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抗病毒治疗是CHB治疗的关键。但是抗病毒治疗后,仅部分患者的远期预后获得显著改善,部分CHB患者则发生原发无应答、应答不佳,甚至出现耐药及复发,疗效差异较大。目前大量临床研究发现,治疗前病毒、宿主及药物选择等因素及治疗早期宿主对药物应答反应均可影响抗病毒治疗疗效,充分了解这些影响因素与抗病毒疗效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提高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疗效,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患者依从性,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实现疗效最优化。本文仅就治疗前及治疗过程中病毒因素对CHB抗病毒疗效的影响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我国肝细胞癌(以下简称肝癌)发病率高, 且我国肝癌中乙肝病毒相关肝癌占比非常高。在抗肿瘤治疗的同时, 抗病毒治疗已成为乙肝相关肝癌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贯穿肝癌治疗的全过程, 覆盖肝癌治疗的全分期。近年来, 国内外学者在病毒因素对肝癌发生、发展的影响, 抗病毒治疗对改善肝癌患者预后等方面开展大量研究工作, 相关研究结果已在临床得到广泛认可, 为延长肝癌患者生存时间发挥重要作用。《乙肝病毒相关肝细胞癌抗病毒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凝聚中国抗病毒治疗的经验和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 旨在以此为蓝本, 求同存异, 将抗病毒治疗更科学、更有效地应用于肝癌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抗病毒与中药灌肠联合治疗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疗效,以寻求更佳的治疗方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法60例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A、B、C3组。A组应用拉米夫定或阿德福韦酯并辨证施治,给予中药灌肠疗法,每日2次,疗程1个月。B组给予拉米夫定或阿德福韦酯。C组给予复方益肝灵、复方氨基酸、门冬酸钾镁、还原型谷胱甘肽等保肝支持疗法,酌情给予利尿剂、预防感染等对症治疗。观察肝功能、凝血功能、HBVDNA定量、HBV表面标志物及Child-Pugh评分、临床结局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3组就上述指标进行比较,A组较B、C组疗效好,差异有显著性;只有A组发生2例HBeAg/HBeAb血清学转换;A组和B组临床结局好转率均为100%,3组均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抗病毒与中药灌肠联合治疗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有协同作用,安全有效,可明显改善肝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单独抗病毒和仅保肝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高病毒载量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抗病毒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我院门诊72例HBsAg阳性患者,病程均超过6个月,血清HBV DNA≥105拷贝/m l(HBeAg阴性者为≥104拷贝/ml),ALT水平正常,所有患者均接受超声引导下自动活检枪经皮肝穿刺,肝组织学检查由病理科医师完成,对于肝组织学评分Knodell HAI≥4(和或≥G2、S2)的病例行抗病毒治疗.结果 72例患者肝脏均有不同程度炎症或纤维化,其中21例肝组织学评分Knodell HAI≥4(和或≥G2、S2),12例接受抗病毒治疗,且均产生病毒学应答和部分血清学应答.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肝脏病理检查可作为判断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6.
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不良反应的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24例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患者进行观察及护理.结果 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10种不良反应中排序前3住的为恶心70.8%,乏力62.5%,皮疹45.8%.提出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患者需加强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以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保障治疗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持续随访提高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耐受性及依从性的效果。方法将460例艾滋病患者按抗病毒治疗编号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230例,对照组仅给予常规的用药指导、依从性教育及复查时间;干预组实施持续随访管理:根据随访时间表,由专职人员通过电话、短信、微信等方式对患者实施持续随访,内容包括服药情况、机体适应性、依从性教育、不良反应的应对以及心理支持等。结果实施持续随访管理后,干预组患者抗病毒治疗的耐受性和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持续随访可显著提高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的耐受性和依从性,从而保证抗病毒治疗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持续随访提高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耐受性及依从性的效果.方法 将460例艾滋病患者按抗病毒治疗编号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230例,对照组仅给予常规的用药指导、依从性教育及复查时间;干预组实施持续随访管理:根据随访时间表,由专职人员通过电话、短信、微信等方式对患者实施持续随访,内容包括服药情况、机体适应性、依从性教育、不良反应的应对以及心理支持等.结果 实施持续随访管理后,干预组患者抗病毒治疗的耐受性和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持续随访可显著提高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的耐受性和依从性,从而保证抗病毒治疗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9.
阿昔洛韦广泛应用于临床抗病毒治疗,是目前国内外具有高度选择性和低毒性的抗病毒药物。多用于水痘、疱疹、尖锐湿疣、乙肝、EB病毒等。近5年来,我科共收治阿昔洛韦致急性肾衰竭病例12例,现整理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0.
口服核苷(酸)类似物类药物应用于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已近10年,研究表明,口服核苷(酸)类似物类药物与干扰素一起,使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获得巨大进展。单一或联合核苷(酸)类似物类药物的使用,可使临床上90%以上的患者达到持续抑制HBV复制的基本目标。对需要长期抗病毒治疗的患者进行全程管理,针对适合患者选择有效药物,加强治疗中监测,优化治疗方案,从而提高抗病毒疗效,降低、延迟耐药发生,是口服核苷(酸)类似物类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