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口服固体速释制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口服固体速释制剂以其服用方便、生物利用度高、吸收快、不良反应小等特点 ,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速释机理为速崩、速溶、载体材料对药物溶出的促进作用 ;其剂型包括分散片、冻干速溶片、速释片、速液化咀嚼片、固体分散技术制得的滴丸剂和颗粒剂以及膜剂、干凝胶等。口服固体速释制剂为中药难溶性成分的口服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提供了一个新途径 ;为中药急症治疗开辟了新剂型 ;为新型药剂辅料的研究提供新思路。口服固体速释制剂在中药领域将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由于药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其所涉及的诸多因素,作者建议研制者在考虑进行速释、缓释等制剂的非临床药代动力学试验时,应主要考虑的出发点是基于保证临床病人的安全、有效,并针对不同药物的特点、科学、合理地进行试验设计和评价。  相似文献   

3.
灯盏花素制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6,他引:6  
目的:总结灯盏花素在制剂方面的研究进展,为合理开发灯盏花素提供参考。方法:通过阅读大量近几年灯盏花素在制剂方面的书籍、文献及专利,并结合本课题组的研究经验和研究现状,对该领域进行总结概述。结果:灯盏花素结构明确,新的制剂技术的发展能使其临床应用效果更加显著。结论:虽然灯盏花素新制剂品种众多,但是临床应用较少,对其主要有效成分灯盏乙素进行深入的生物药剂学和药动学研究,对于制剂的开发利用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4.
由于药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其所涉及的诸多因素,作者建议研制者在考虑进行速释、缓释等制剂的非临床药代动力学试验时,应主要考虑的出发点是基于保证临床病人的安全、有效,并针对不同药物的特点,科学、合理地进行试验设计和评价。  相似文献   

5.
杨远卓 《新疆中医药》2012,30(4):124-127
近年来,中药复方缓释制剂的研究报道逐年增加,研究广度和深度显著加强,已成为当前中药制剂研究的前沿和热点。现就中药缓释制剂的研究进展情况、制剂的类型进行综述并提出研究思路,为中药缓控释制剂的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中药口服缓释制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近年来中药口服缓释制剂的研究进展。中药单体化合物、有效部位、单味药和复方的口服缓释制剂均有研究报道,内容主要是缓释制剂的制备工艺和体外释放度评价,也有制剂缓释作用综合评价方法的探索,以及药动学和药效毒理等方面的研究。随着中医药基础研究的深入,中药缓释制剂研究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宋娟  潘金火 《江西中医药》2007,38(11):73-75
随着药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药物研究已进入制剂创新的时代,如缓释和控释制剂等越来越备受人们的青睐.缓控释制剂在药剂学的发展进程中为第三代制剂,属于现代给药系统.这种制剂由于克服了频繁给药的弊端,有利于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能在较长时间内维持体内药物有效浓度,从而可大大提高患者服药的顺应性,被广泛用于治疗多种疾病.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新辅料、新材料、新设备和新工艺的不断涌现及药物载体的修饰等,更为药剂工作者在缓控释制剂领域的探索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推动着我国医药产业的迅猛发展.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缓释、控释制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缓/控释制剂类型及各种制剂制备技术的研究概况及展望方法以国内外发表的文献为依据,对缓/控释制剂类型及各种制剂制备技术分别进行介绍。结果与结论目前制备缓/控释制剂的技术日益增多,研究开发品种亦较多,但还需要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9.
我国中医药发展历史悠久,很早便有了缓控释技术的雏形.现代缓控释制剂作为第3代药物制剂,具有服药周期短、药物作用时间长、安全性高、疗效好等显著的优势,已成为中药制剂领域的研究热点.中药缓控释制剂以缓释片、缓释胶囊、微囊微球及凝胶剂等剂型研究较多,结合相关文献对现代缓控释制剂的研究概况、缓控释技术在中药领域的应用及其价值和...  相似文献   

10.
固体速释制剂泛指口服给药后能快速崩解或快速溶解,通过口腔或胃肠黏膜迅速释放并吸收的固体制剂,如分散片、速溶片等,具有以下特点:①速崩、速溶、起效快:②吸收允分生物利用度高:③肠道残留少、不良反应小:④服用方便。近年来中药口服同体速释制剂取得了相当的进步,现将有关内容综述如下,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1.
药用辅料是药物制剂的基础材料和重要组成部分,在制剂剂型和生产中起关键作用。随着药用辅料生产技术的迅速发展,具有低吸湿性、对原辅料和人体惰性、优异的压片性能与口感良好的优良辅料正在口服固体制剂的开发中被越来越多地关注。从经济性与技术性评价两方面分析了乳糖、纤维素衍生物、磷酸盐、甘露醇等主流固体制剂填充与黏合剂的特点,以便为口服固体制剂中药用辅料的筛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传统矿物中药是中药富有特色的组成部分,在中医药学的发展上有其独特的作用。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传统矿物中药的研究逐渐深入、广泛。近几年,传统矿物中药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矿物药的物理性质、结构、化学成分、药理学和治病机制的研究。上述几个方面的研究在矿物药的实际应用和理论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该研究对上述几个方面的研究现状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做了简要的总结和评述,并对其发展做了展望,以便对今后传统矿物中药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不同透皮促进剂对高乌甲素凝胶体外透皮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目的:研究不同透皮促进剂对高乌甲素凝胶体外经皮渗透的影响,筛选有效的复合透皮吸收促进剂,提高高乌甲素的透皮吸收速率。方法:采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以离体大鼠皮肤为透皮屏障,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透皮吸收促进剂对高乌甲素凝胶的累积渗透量、透皮吸收速率、透皮时滞等体外透皮吸收动力学参数的影响。对氮酮(Azone)、丙二醇(PG)、油酸(OA)、月桂醇(LA)4种透皮吸收促进剂单独应用和任意2种合用的促渗效果进行考察。结果:以Azone+PG,LA+PG,OA+PG为复合促进剂时释药速率显著提高,其中以OA+PG促渗作用最强。结论:通过考察促进剂对高乌甲素凝胶的影响,为研究其透皮给药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口感是影响口服制剂成药性和患者用药依从性的重要因素,是口服制剂处方设计和临床应用的重要考量指标,如何客观、准确、简便、高效地表征口感,是制约口服制剂口感设计与开发利用的瓶颈问题。目前,国内外常用的口服制剂口感评价方法有口尝法、电子舌法、动物味觉喜好实验、体外溶出度实验和电生理实验。口尝法是口感评价的首选,但结果的客观性和重复性较差。鉴于此,其他4种口感评价技术已作为辅助方法应用于制药行业,但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该研究重点对上述方法的检测原理、适用性及优缺点进行评述,以期为现阶段口服制剂的矫味和口感评价研究提供方法学借鉴,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和口服制剂产品的业内竞争力,推动口服制剂工艺研究水平的进步。  相似文献   

15.
陶培  王毓杰 《中草药》2021,52(23):7214-7220
目的 比较高乌甲素及其水解产物的心脏毒性及抗心律失常活性,明确C-4位芳香取代基对其活性和毒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碱水解、硅胶柱色谱以及波谱法对高乌甲素水解产物进行分离鉴定;采用心脏毒性实验和乌头碱诱发心律失常模型,比较高乌甲素及其水解产物的毒性和活性.结果 分离并鉴定出高乌甲素水解产物为刺乌宁;股iv 2.40 mg/...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制备抗肿瘤药物藤黄酸(GA)纳米结构脂质载体(GA-NLC),考察其理化性质,并对其抗肿瘤作用进行初步评价。[方法]采用乳化-固化法制备,以粒径、Zeta电位、包封率为评价指标考察其理化性质,并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进行验证。采用CCK-8法测定GA-NLC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的抑制作用。[结果]制备的GANLC粒径分布在20 nm左右,Zeta电位为-(5.86±0.64)mV、包封率为(99.46±0.23)%。DSC结果表明GA以无定型的形式存在于藤黄酸纳米结构脂质载体中。[结论]通过乳化-固化法制备出的GA-NLC,粒径较小、分布均匀,包封率高,与GA溶液相比,GA-NLC具有更强的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17.
口服中药多组分同步缓释制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田振  张晶  周欣  宋洪涛 《中草药》2011,42(10):2130-2134
同步缓释具有缓释和多组分同步释放的特征,是口服中药复方、单方或有效部位缓释制剂研究中的热点之一。由于中药自身成分复杂的特点,使多组分同步缓释成为当前口服中药缓释制剂研究的难点问题。对近年来口服中药多组分同步缓释制剂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进一步推动其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雷蕾  杨乐  李小阳  刘骏  王晰  王忠 《中草药》2022,53(6):1822-1827
目的 比较解表功效中药化学和收涩功效中药成分的重要理化性质、Murcko骨架结构特征并计算Bayesian距离,为中药功效和化学成分结构性质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首先将《中药学》收载的解表中药和收涩中药名作为关键词,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  相似文献   

19.
日本汉方制剂及其特点与中药新药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平  林丹  宋菊  阳长明 《中草药》2018,49(9):1985-1989
通过对日本汉方制剂目录、分类、审批、生产销售等基本情况的介绍,以及对其药材、剂型、工艺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特点的分析,提出我国经典名方制剂研究应注意结合临床应用遴选经典名方,尊重中医药理论指导和中医临床应用特点,重视上市后再研究,加强质量控制研究,积极关注已上市"经典名方"制剂的再评价;中药新药研究应加强药材/饮片源头质量控制,基于人用历史开展中药复方新药研究,以"质量源于设计"的思路和理念开展中药新药的质量控制,加强工艺过程控制和质量标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