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全球范围内,成功率很高的膝关节置换手术缓解了终末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膝关节疼痛并改善了他们的膝关节功能,提高了生活质量。膝关节置换手术技术经历了40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相对成熟。而各种膝关节置换用假体的设计特点各异,且种类繁多,应用指征不尽相同。为不同的膝关节置换患者选择合适的假体是人工膝关节置换取得良好疗效的基础。本文介绍了不同膝关节置换假体设计的特点以及假体性能的优缺点,概括了不同假体类型的应用原则及其疗效,并对膝关节假体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单间室膝关节置换(unicompanfn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的概念早在1952年由McKeever实现,他将一个金属的单侧胫骨平台假体植入病变一侧的胫股关节间室,用于治疗单一间室的膝关节骨关节炎。现代意义上的单髁膝关节置换(unicondylar knee arthroplasty,UKA)是1973年由Marmor设计的单髁表面置换假体,此后的很多固定平台单髁置换假体都是模仿他的设计。  相似文献   

3.
背景:目前,骨水泥型全膝关节置换术仍是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的金标准,但随着假体制造工艺的提高,尤其是小梁金属在关节假体中的应用,逐渐克服了早期非骨水泥型TKA缺点,理论可获得更高的生存率,但其临床效果尚存争议。目的:比较非骨水泥钽金属一体化胫骨平台(tantalum monoblock tibial component, TMT)与骨水泥型胫骨平台在全膝关节置换中的中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2年7月至2016年7月获得随访的440例因膝关节骨关节炎选用同系列股骨假体的TKA患者术后临床效果,其中,234例患者选用TMT,共350个膝关节;206例患者选用骨水泥型胫骨平台假体,共332个膝关节;比较分析两组术后关节活动度、KSS评分、VAS评分、WOMAC评分、SF-36评分、术后X线评价、并发症及中短期假体生存率。结果:两组术后ROM、KSS、VAS、WOMAC、SF-36等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 TMT组假体周围关节感染(periprosthetic joint infection, PJI)发生率较骨水泥组低(P=0.03),术后其他并发症及假体生存率方面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影像学检查两组均未见>1 mm或进行性发展的透亮线,TMT组术后早期透亮线逐渐消失,展现出良好的骨长入特性;两组胫骨平台β角(胫骨假体内翻角)、δ角(胫骨假体后倾角)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骨水泥型胫骨平台比较,TMT并未增加TKA术后膝关节早期功能锻炼的失败率,二者在临床效果、影像学评价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但应用TMT的患者PJI发生率较低,并展现出良好的骨长入特性,因而理论上可获得更高的长期假体生存率。  相似文献   

4.
金属对金属髋关节假体主要指全髋关节表面置换假体、金属对金属大直径股骨头全髋关节假体以及金属对金属小直径股骨头全髋关节假体。金属对金属髋关节假体置换术在20世纪50年代首先开展,但在临床应用过程中由于磨损、松动、股骨颈骨折等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而一度被束之高阁。随着材料学的改进、假体设计制造水平的提高、手术技术及器械的完善,其耐磨性能及术后假体生存率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5.
应用人工关节置换方法重建关节功能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自从John Charnley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和Gunston研究多中心全膝关节假体以来,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较快发展,取得了肯定的疗效。John Charnley为人工关节置换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主要贡献是确立了关节假体设计中的低摩擦原理,  相似文献   

6.
背景:应用全膝置换治疗儿童股骨髁部恶性骨肿瘤会破坏胫骨端骨骺而导致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出现双侧肢体不等长。本课题组针对单纯半膝髁表面置换后金属假体对胫骨平台造成磨损的问题,首次提出双运动轨迹半膝关节置换理念。目的:分析儿童双运动轨迹半膝关节假体在临床应用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并对该假体的具体参数和力学特性进行研究。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7月至2013年3月行双运动轨迹半膝关节置换术的6例患儿,对假体髁部参数进行测量及对术后膝关节AKS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选取1例股骨远端骨肿瘤患儿,采集其健侧膝关节的CT及MR数据,利用Mimics10.01及Geomagic studio 12.0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及图像配准。结果:6例患儿的术后AKS评分与其使用的假体髁部参数存在线性关系;三维重建的股骨髁及关节软骨的复合模型导入Pro/Engineer 5.0软件中计算膝关节力线及旋转轴,并做韧带打孔及内部结构的设计。结论:假体旋转中心在矢状面的横向及纵向偏移均可引起假体不稳,直接导致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不佳;新方法制作的双运动轨迹半膝关节假体拥有静力学稳定性,同时可最大程度恢复膝关节的前后向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单纯金属底座髌骨假体的翻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带金属底座髌骨假体失败的原因,并观察单纯髌骨假体翻修的临床疗效。方法对 22例 (30膝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因金属底座髌骨假体失败而行单纯髌骨假体翻修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假体均为同一类型的后十字韧带保留型假体,以金属底座髌骨假体置换髌骨。应用膝关节 KSS评分标准评价翻修术后的临床转归。结果髌骨假体失败时间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 26~ 96个月,平均 62.3个月,主要症状有金属摩擦感 (80% )和膝关节疼痛 (70% )。术中发现 23膝 (76.7% )聚乙烯完全磨损、金属底座外露; 9膝髌骨倾斜或半脱位; 2膝完全脱位。 30膝均成功施行骨水泥全聚乙烯髌骨翻修术,随访时间 24~ 81个月,平均 42.5个月。所有患者主诉症状消失,可独立行走活动,膝关节评分从术前的平均 73分( 27~ 88分)增加至 87分( 60~ 100分);膝关节屈曲度由术前的平均 91°增加至 99.5°。结论 (1)金属底座髌骨假体早期失败率较高; (2)髌骨位线不良和异常滑动轨迹是导致带金属底座髌骨假体失败的诱发因素; (3)单纯髌骨假体翻修可获满意的临床结果,其发生并发症的潜在危险和人工全膝关节翻修术相似,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8.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14):1304-1307
内轴型膝关节假体自1999年上市以来,已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到临床上。从设计原理上,内轴型膝关节假体系统较传统膝关节置换系统有显著优势,可最大程度的恢复正常的髌股关节和胫股关节活动,并且使用最接近膝关节解剖形态的股骨假体设计,提高了关节活动的稳定性,同时增加关节面的接触面积,最大程度降低了聚乙烯的磨损。但有关内轴型膝关节假体置换术后中远期随访研究相对较少,大宗的研究数据亦不多见,这些文献研究中绝大多数为针对欧美国家人群的研究,针对中国人置换该系统后的中远期随访目前无相关报道。本文通过广泛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内轴型假体临床应用的相关研究进展,指出目前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9.
胫骨假体旋转对线是影响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功能和假体生存的重要因素。至今尚无明确的胫骨假体旋转对线的定位方法。目前常用的旋转对线定位方法包括关节外胫骨假体旋转参考标志和自我形合技术等,但关节外旋转对线不可靠,易受到膝关节内外翻畸形的影响,自我形舍技术一般会导致胫骨假体过度外旋,两者易导致胫骨假体旋转不良。近年有文献报道使用胫骨截骨面解剖标志来确定胫骨假体旋转对线,其中胫骨平台Akagi前后线及胫骨髁间棘间沟线较为可靠,易于术中定位,是目前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值得采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丁松  陈明亮  谷成毅  许涛  周游 《中国骨伤》2022,35(10):962-966
下肢力线与单髁假体位置角度是影响单髁置换术假体长期生存率及临床疗效的重要因素。下肢力线矫正不足将加速假体磨损进而减少假体生存率,下肢力线矫正过度会加速对侧间室关节炎的进展。通常认为单髁置换术下肢力线应纠正轻度内翻,然而部分学者的研究认为术后下肢力线对单髁置换术后功能评分和假体生存率无影响。股骨、胫骨假体位置不佳将造成患者膝关节不明原因疼痛甚至假体磨损,但股骨胫骨假体最佳位置存在争议。通常认为单髁置换术胫骨平台后倾角应纠正在3°~7°,但部分学者认为胫骨平台后倾角的改变过大也将影响膝关节间隙平衡及膝关节活动度。本文研究认为单髁置换术下肢力线的纠正至轻度内翻仍是单髁置换术最佳下肢力线,股骨与胫骨假体最佳位置有待进一步生物力学研究证实,胫骨平台后倾角的纠正应该根据术前患者具体原始解剖角度而变化。  相似文献   

11.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15):1424-1427
[目的]评估导航辅助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的长期临床疗效。[方法]应用三维红外导航系统实时定位引导下进行手术,对其手术结果、临床疗效、X线资料进行评估。[结果]相较于传统膝关节置换手术方法,计算机术中导航能明显优化假体的位置,减少假体放置的失误率;假体装置误差率不大于±1°,手术切口显著缩短,但手术时间相应延长(P0.05)。而在出血量、术后功能评分及假体10年生存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三维导航辅助全膝关节置换能够提高全膝关节置换中截骨、假体置入操作的精确性,提高假体安装精确度,确保手术的准确性,降低手术的失误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膝关节置换术后胫骨侧假体的数字几何模型,为进行相关力学分析奠定基础。方法将正常成人胫骨上段CT扫描数据导入图像工作站、以Mimics10.0与ANSYS11.0软件处理建立数字化模型,以ProE软件建立6种不同柄体形状的胫骨假体以及高分子聚乙烯垫、骨水泥的数字模型,将上述模型进行组装。结果通过该技术可以成功建立膝关节置换术后胫骨及6种不同形状胫骨假体数字模拟。结论本研究模型更加真实地模拟了膝关节置换术后的胫骨侧实际情况,为进一步力学分析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3.
郭林  杨柳  段小军  陈光兴  戴刚 《中华外科杂志》2008,46(23):1804-1807
目的 针对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保留型膝关节假体置换术进行15年以上临床随访研究,分析其临床疗效及失败原因.方法 对Medico-Chirurgical du Cedre中心1990年9月至1992年3月行PCL保留型全膝关节假体初次置换术获得随访的153例(178膝)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对其采用术后X线测量结合随访时国际膝关节协会临床评分评估手术疗效,X线测量包括髋膝踝角(HKA)平均值、HKA绝对偏差、α角、β角、髌骨指数(AP/AT)、胫骨后倾角(PTA)等.以翻修率作为假体生存率最终评定标准.结果 153例患者随访时31例(49膝)死亡,4例(4膝)失访,获访118例(125膝).翻修11膝,15年以上假体生存率93.7%.翻修11膝原因分别为:9膝为假体界面无菌性松动(其中7膝伴严重骨溶解,2膝为胫骨假体周围透亮线伴疼痛),1膝反曲畸形,1膝内侧胫骨平台塌陷.术后随访时膝关节协会评分达173分,优良率95.9%.对比翻修患者与未翻修患者临床资料:对侧未手术膝关节内外翻角、术前正位X线片β角、两组手术前后膝关节协会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L保留型假体可以较好地恢复膝关节生物力学特性,15年以上生存率优良.仅个别病例失败与PCL失效有关,聚乙烯衬垫后部过度磨损和髌股关节并发症少见.未手术侧膝关节畸形程度和术侧膝关节胫骨侧内翻畸形程度可能是影响假体翻修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一、全膝关节置换假体设计标准 20世纪60年代末,全膝关节置换假体(TKRs)的设计得到很大的发展。在材料或设计特征方面都有大量的创新,但是大部分新设计都是在原有设计基础上的改进与提高。这样的设计发展进程的优势是确保已经被证明成功的设计特征保留下来,新的设计特征在采纳之前会被仔细评估。尽管如此,仍然有必要阐述一下TKRs设计标准,以使新的设计规范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采用后稳定型假体行全膝关节置换的疗效及其技术特点.方法 采用后稳定型假体对47例(48膝)关节进行置换.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随访9~56个月,术后膝关节活动度为110.2°(80~130°),比术前提高了28°;膝关节功能KSS评分平均82.6分(72~95分),比术前提高了53分.结论 采用后稳定型假体行全膝关节置换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6.
2000年全国膝关节重建外科进展学习班暨国际研讨会纪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和北京积水潭医院联合举办的“2000年全国膝关节重建外科进展学习班暨国际研讨会”于2000年4月15~19日在北京国际饭店和北京积水潭医院举行。会议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翻修术、膝关节镜技术、膝关节周围截骨术、膝关节关节内截骨术等领域的新认识、新观念、新方法。一、如何正确安置假体一般来说全膝置换术是膝关节的表面置换过程,该过程通过准确的股骨侧和胫骨侧截骨(髌骨置换者包括髌骨截骨)与精确的关节内外软组织平衡重建来恢复下肢的正常力线与膝关节的稳定性及活…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对照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旋转平台假体与固定平台假体的早期效果。[方法]从2011年8月~2012年12月收集了120位患者的样本,包括162例在此期间进行了膝关节置换术的膝关节。膝关节假体(旋转平台与固定平台)是通过随机抽样选出的。对所有患者在手术前与手术后1、6、12个月进行评估,全部使用标准评分方法 (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功能评分,活动度)。[结果]A组66位患者共85膝使用的是旋转平台假体,平均年龄为(63.13±7.18)岁。B组54位患者共77膝使用的是固定平台假体。平均年龄为(61.35±6.75)岁。平均随访时间为(8.25±6.22)个月。全膝关节置换术固定平台假体与旋转平台假体的平均膝关节协会评分在1年之后分别为(84.5±13.8)分和(82.2±15.7)分,平均膝关节功能评分在1年之后分别为(70.3±20.5)分和(71.4±19.3)分,全膝置换的固定平台假体与旋转平台假体平均活动度在一年之后分别为(103.2±13.5)°和(104.3±13.7)°。两组的术后效果并无差异(P0.05)。[结论]在旋转平台假体与固定平台假体设计中,当前研究表示没有明显的临床性、功能性和影像学上的差异。研究表明,控制其他可变因素,不论使用旋转平台假体或者固定平台假体设计,都不会在短期随访时间内影响到效果。  相似文献   

18.
据美国矫形外科医师学会统计,美国人工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的例数在2003年已经超过40万/年,较1994年增加近30%,并预测到2030年膝关节置换的患者将达到340万[1]。随着假体设计的改进、材料学的发展、外科技术及麻醉方法的提高,TKA在更大年龄范围中得到推广应用,并发症明显减少,已经成为治疗膝关节疾病最重要的手术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系统评价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骨水泥固定假体与非骨水泥固定假体的生存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全面搜索国内外关于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骨水泥固定假体和非骨水泥固定假体的临床对照研究资料,按照既定的纳入、排除标准,核定检出符合评价标准的文献,提取所需研究数据,采用RevMan 5.0.18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临床对照研究12篇,共计3 244膝全膝关节置换术,骨水泥固定假体组和非骨水泥固定假体组分别为1 877膝和1 367膝,假体生存率分别为96.7%和93.0%,荟萃分析加权后OR=2.58,95%CI(1.76,3.78),P<0.05.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不论是小于等于5年组还是大于5年组,均是骨水泥固定假体生存率高于非骨水泥假体生存率.[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假体应用骨水泥固定与非骨水泥固定相比,术后假体生存率高,但二者间的比较仍需大规模多中心的RCT来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临床骨科杂志》2021,(2):198-198
作者分析了325例牛津球形单髁外侧膝关节置换患者资料,平均随访7年(3~14年),手术时患者平均年龄65岁(39~90岁)。平均牛津膝关节评分为43分,其中260例恢复至优良结果(>34分)。34例(10%)接受了翻修术。其中14例(4%)为脱位,12例更换衬垫后无复发,2例并发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进行全面翻修。假体10年生存率为85%。年龄、体重、活跃程度以及髌股关节磨损对临床结果和假体生存率没有显著影响。作者认为,牛津球形单髁外侧膝关节置换临床疗效满意,术中需要仔细检查假体稳定性,如果有脱位倾向,应该使用衬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