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治疗腹股沟嵌顿疝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9月至2012年8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何贤纪念医院收治的腹股沟嵌顿疝患者100例。观察组50例患者行腹股沟嵌顿疝腹腔镜下复位+经腹腔腹膜前腹腔镜疝修补术,对照组50例患者行腹股沟嵌顿疝切开复位+Bassini法腹股沟疝修补术。比较二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下床时间、住院费用和复发率。结果观察组50例患者手术均成功完成,无中转开腹,平均手术时间为(35±11)min,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为(44±10)min,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2, P=0.130);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为(5.2±0.9)d,对照组平均为(6.8±1.1)d,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0,P=0.039);观察组平均下床时间为(12±1)h,对照组平均为(18±1)h,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7,P=0.004);观察组住院费用多于开放组,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P=0.045);随访12∽36个月,观察组无复发,对照组有8例复发,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6,P=0.000)。结论 TAPP是治疗腹股沟嵌顿疝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操作简单、住院时间短、复发率低等优势,但费用相对较高,临床可根据患者情况适时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腹膜前间隙(Bogros间隙)疝修补术与平片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在临床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探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7月,丰顺县人民医院收治的腹股沟疝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二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腹膜前间隙疝修补术,对照组采用平片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对比分析二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手术指标。结果二组患者经不同方法进行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显效率(56%)明显高于对照组显效率(26%),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15,P=0.003)。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2%),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64%),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15, P=0.001)。观察组手术时间(48±9)min,对照组手术时间(62±10)min,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07,P=0.001);观察组恢复时间(3±1)d,对照组恢复时间(2±1)d,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949,P=0.000);观察组住院时间(6±1)d,对照组住院时间(3±1)d,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695,P=0.002)。结论腹膜前间隙疝修补术明显优于平片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更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安全可靠,值得广大医院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在治疗腹股沟疝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2年8月,山东省即墨市中医医院收治的腹股沟疝患者130例,随机分为二组。观察组(68例)实施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对照组(62例)实施传统疝修补术。对二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和复发情况、疼痛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42±5)min,对照组手术时间(71±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62,P=0.049)。观察组住院时间(5.4±1.0)d,对照组住院时间(7.8±0.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30,P=0.038)。对照组复发2例,发生率为3.22%,观察组无一例复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15,P=0.029)。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8.8%(6/68),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14.5%(9/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81,P=0.020)。结论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术更符合局部解剖和生理,可以减轻患者痛苦,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传统疝修补术与疝环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2年12月,巨野县人民医院收治的腹股沟疝患者94例,根据患者采用的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53例和对照组41例。观察组给予疝环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疝修补术治疗。结果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二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以及镇痛人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9.019、6.634、28.201,χ2=7.393,P=0.007、0.012、0.031、0.007)。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106、0.034,P=0.745、0.854)。结论与传统疝修补术比较,疝环填充式无张力修补术在腹股沟疝中具有手术时间短、镇痛患者少等优点,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无张力疝修补术在急性腹股沟嵌顿疝中临床应用的疗效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2月至2012年11月210例急性腹股沟嵌顿疝行一期无张力疝修补术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包括网塞加补片修补法(Rutkow)42例、超普网塞修补法(UPP)138例、超普疝修补装置(UH3)39例,茅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比较用,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结墨腹股沟嵌顿性癌患者渗出液细菌培养结果显示,嵌够时间超过12h的162例病例,渗出液绌菌培养阳性38例,阳性率23.5%;嵌顿时间小于12h的48例病例的细菌检出阳性2例,阳性率4.2%,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17,P〈0.05)。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2.9%(6/210,血肿3例、出血1例、感染2例,切口感染均为糖尿病患者,无深部补片感染,给予敞开切口引流换药后愈合),3种手术方式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88,P〉0.05)。210例嵌顿疝患者行一期修补术后1年内复发者1例,复发率为0.5%。结论选择合理手术方法、熟悉腹股沟区局部解剖、熟练掌握疝修补技术,无张力疝修补术在急性腹股沟嵌顿疝中的应用是可行的、安全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Kugel疝修补术的技术改进与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3年4月,浙江省台州市立医院收治的268例使用Kugel疝修补术的单侧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由同一组医师完成。根据手术方法随机分二组:A组112例,行经典Kugel疝修补术。B组156例,行技术改进后的Kugel疝修补术。观察二组病例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血肿、慢性疼痛、复发情况。结果手术时间A组(43±13)min,B组(40±1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3,P=0.034);术后并发血肿 A组8例(7.1%),B 组2例(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4,P=0.012);慢性疼痛A组4例(3.5%),B组2例(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5,P=0.211);复发A组5例(4.4%),B组1例(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5,P=0.036)。结论技术改进可降低Kugel疝修补术的手术难度,缩短手术时间,并可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利于该术式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前后入路腹膜前疝修补技术治疗腹股沟疝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至2012年2月,江西省景德镇市第二人民医院开展Kugel手术(Kugel组,38例)及M-K补片手术(M-K组,43例)的腹股沟疝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二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重度疼痛、复发、阴囊血肿、尿潴留及切口感染等指标。结果 Kugel组切口疼痛、阴囊血肿发生率低于M-K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94、3.873,P=0.015、0.049)。二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尿潴留和复发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692、1.425,χ2=0.000、0.004,P=0.476、0.078、1.000、0.950)。二组均无补片感染现象。结论 Kugel手术及M-K补片手术各有优缺,Kugel手术组患者舒适感明显,值得临床开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嵌顿疝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采用无张力补片修补治疗的患者50例(观察组)和应用传统手术方法治疗的患者42例,分析两者的手术一般情况、术后并发症和复发率。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观察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疼痛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2.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5.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随访18~24个月.观察组患者复发l例,复发率为2.00%,对照组复发8例,复发率为19.05%;传统手术的复发率明显高于无张力补片修补治疗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张力补片修补治疗腹股沟嵌顿疝具有手术痛苦小、术后恢复快、复发率低、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传统疝修补术与无张力疝修补术后,患者疼痛的病因分析与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北京市密云县中医医院收治的腹股沟疝患者300例。将300例患者随机分为二组,每组各150例。观察组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对照组采用传统疝修补术。分析二组术后疼痛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疼痛发生率为4.1%(6/150),对照组疼痛发生率为12%(18/150),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60,P=0.02)。结论无张力疝修补术可明显降低腹股沟疝修补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蔡伟  康骅  海涛  梁阔 《临床外科杂志》2011,19(8):541-543
目的比较无张力疝修补术与传统修补术在嵌顿性腹股沟疝治疗中的利弊。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收治的嵌顿性腹股沟疝70例,急诊手术分为两组:无张力疝补片修补术组(47例),行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Rutkow);传统疝修补手术组(23例),行Bassini修补术。术前有腹膜炎体征、术前考虑为嵌顿疝而术中发现为绞窄疝者不在此研究之列。结果无张力手术组平均手术时间为(87±13)min,较传统手术组长(78±14)min;住院时间传统手术组(6.4±2.9)d稍高于无张力组(5.9±2.3)d;术后阴囊血肿的发生无张力组为8.5%(4例),而在传统手术组仪4.3%(1例),但以上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均无切口感染病例。传统手术组术后应用止痛剂11例,而无张力组仅有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随访9~100个月,传统手术组复发率13%(3例)与无张力组(0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结论在嵌顿性腹股沟疝的治疗中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术中的手术技巧和预防感染的措施,对防止手术并发症的作用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复合麻醉方式在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临床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至2013年12月,唐山市玉田县计生中心医院收治的腹股沟疝患者120例,按照麻醉方式分为二组。观察组采用复合麻醉,对照组采用单一麻醉方式,比较二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的麻醉优良率为97.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7.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5,P=0.00)。观察组麻醉起效时间为(6±1)min,明显短于对照组的(9±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75,P=0.015)。观察组的术后30 min、2h VAS评分分别为(1.8±0.4)、(2.3±1.0)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9±0.7)、(3.5±1.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26、7.79,P=0.000、0.001);观察组的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5,P=0.02)。结论复合麻醉方式应用于腹股沟疝手术中麻醉效果满意,缩短了麻醉起效时间,起到良好的镇痛作用,并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比分析自固定补片与普通平片在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O二医院2013年1-9月应用自固定补片和普通平片行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患者169例,其中应用自固定补片行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78例(观察组),应用普通平片行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91例(对照组),比较二组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阴囊积液、疼痛、复发及切口感染等指标。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48.3±0.4)min,对照组手术时间(63.8±0.4)min,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61,P=0.00);观察组术后住院(3.2±0.5)d,对照组术后住院(3.5±0.6)d,二组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3,P;0.13)。二组患者术后均随访3个月至1年,二组均无复发及切口感染。观察组阴囊积液2例,对照组阴囊积液3例,经对症治疗后均治愈;观察组经随访无局部疼痛患者,对照组局部明显疼痛5例(VAS〉3),观察6个月后疼痛消失,二组疼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4)。结论 应用自固定补片可减少患者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并减轻术后疼痛,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腹横纹小切口与传统手术对儿童腹股沟疝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湖北民族学院附属民大医院收治的400例腹股沟疝患儿,随机分为改进组201例,传统组199例。改进组采用腹横纹小切口术,传统组采用传统手术方式。比较二组的手术情况及预后情况。结果改进组的手术时间为(24±5)min,切口长度为(2.1±0.2)cm,术中出血量为(5.3±2.5)ml,平均住院时间为(3±1)d;传统组的手术时间为(46±10)min,切口长度为(3.6±0.3)em,术中出血量为(14.1±3.6)ml,平均住院时间为(7±1)d,以上指标二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80、1.984、2.347、2.813,P=0.011、0.049、0.019、0.005)。改进组患儿的术后恢复正常活动时间为(3.2±0.4)d,无阴囊血肿,疝复发1例(0.5%);传统组患儿的术后恢复正常活动时间为(8.7±1.6)d,阴囊血肿9例(4.5%),疝复发6例(3.0%)二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13,r=6.617、5.012,P=0.027、0.011、0.026)。结论腹横纹小切口术在儿童腹股沟疝的治疗上取得的效果更好,安全性更高,具有明显的优势,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9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497例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与临床病例因素的关系。结果497例患者中,术后出现并发症46例(切口感染10例,浆液样肿8例,阴囊肿胀13例,异物感及慢性疼痛15例)。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体重指数(BMI)、疝环粘连程度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关,患者的性别(χ2=0.120,P=0.729)、年龄(χ2=0.005,P=0.945)、疝类型(χ2=0.042,P=0.979)、疝囊大小(χ2=0.174,P=0.676)、补片类型(χ2=0.226,P=0.635)、麻醉方式(χ2=0.001,P=0.977)与术后的并发症发生无关。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的BMI指数(P=0.018)和疝环粘连程度(P=0.045)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均有关。结论患者的BMI指数和疝环粘连程度是影响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