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选择性脾动脉栓塞术与脾修补术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12年我院进行的16例选择性脾动脉栓塞和23例脾修补术。结果:2组病人均无死亡病例。选择性脾动脉栓塞组2例有术后并发症,脾修补术组10例有术后并发症(P〈.0.05)。选择性脾动脉栓塞组病人无输血,脾修补术组16例输血,平均输血(650.6±178.3)ml(P〈0.05)。选择性脾动脉栓塞组平均住院日(6.3±1.2)d,脾修术组平均住院日(10.4±4.4)d(P〈0.05)。选择性脾动脉栓塞组平均手术时间(1.5±0.6)h,脾修补术组平均手术时间(2.5±0.6)h(P〈0.05)。结论:选择性脾动脉栓塞与脾修补术的治疗效果相同。选择性脾动脉栓塞比脾修补术输血少,术后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手术时间短。  相似文献   

2.
肝动脉鞘切除术对门静脉高压症肝动脉血流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因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择期行脾切除门奇断流术20例按入院先后分为两组(各10例)。加肝总动脉鞘切除作处理组。术前、术后2周、术后3个月用超声多普勒直固有动脉、门静脉血流量。处理组术后2周肝固有动脉血流量交术前增30%,术后3个月仍维持较术前增加18%的量,最高可达40%。病人住院时间较对照组平均少5天。门 干血流量未受肝固有动脉血流量增加的影响。门奇断流术不减少病人肝门静脉血流量,手术中加作肝总动脉鞘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近端脾肾静脉分流加门奇断流联合手术和门奇断流术的临床疗效及对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总结近8年采用脾肾分流加门奇断流联合手术和门奇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245例,于术前一周和术后2周应用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测量门静脉、脾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的直径,流速和流量,并于术中动态测量门静脉压力。结果 联合手术组术后较术前门静脉血流量下降,肠系膜上静脉流量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门静脉直径和自由门静脉压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手术组与断流组相比,门静脉血流量的减少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而自由门静脉压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手术组术后再出血率明显低于断流组,而肝功能和脑病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联合手术可结合断流和分流手术的优点,既明显降低出血率又不增加脑病发生,应成为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合并出血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前瞻性观察对比脾肾分流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与单纯门奇断流术的特点和临床疗效。方法将1984~2004年入院的门静脉高压症3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断流联合术(250例)和门奇断流术(110例)。通过临床疗效观察、彩色多普勒(DCFI)检查、术中动态观察自由门静脉压(FPP)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观察手术前后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1)术后出血:分断流联合术组近期无1例出血,远期出血率为8.0%,断流术组近期再出血率为5.5%,远期再出血率为17.6%(P〈0.05),(2)肝性脑病发生率:分断流组为5.6%,断流组为4.4%(P〉0.05)。(3)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分断流术后的FPP降低较断流术后明显(P〈0.05);分断流术后门静脉直径(DPV)缩小较断流术后明显(P〈0.05);分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流量(PVF)减少与断流术后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分断流联合术降低FPP,较断流术明显,可较为有效的缓解了门静脉学高动力血流状态,且其临床疗效优于断流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选择性睥动脉栓塞术与非手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2006年我院进行的23例选择性脾动脉栓塞和32例非手术治疗睥破裂的患者。结果:选择性脾动脉栓塞组无输血,非手术组1例输血。选择性脾动脉栓塞组2例并发左侧胸腔积液,1例并发左下肺感染;非手术组1例出现并发脾周脓肿(P=0.298)。非手术组保脾成功率为81.3%(26/32)。选择性脾动脉栓塞组成功率为100%(23/23,P=0.035)。两组患者均无死亡病例。选择性脾动脉栓塞组平均住院(7.9±2.1)d,非手术组平均住院(11.9±4.6)d,P=0.045。结论:脾Ⅰ、Ⅱ级损伤适宜保脾治疗,选择性脾动脉栓塞术比非手术治疗更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单纯门奇静脉断流术与改良Sugiura术在门静脉高压症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3年行改良Sugiura手术30例患者与同期行单纯门奇静脉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34例的临床资料。结果两组患者术前的一般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均P〉0.05),两组均无术中、术后近期严重并发症和手术死亡病例。两组在手术中出血、术后近期并发症、住院天数、术后远期消化道大出血率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但改良组食管静脉曲张消失者明显多于断流组(P〈0.05)。结论改良Sugiura手术后的食管静脉消失率明显好于传统断流术,但两者的远期疗效相似。  相似文献   

7.
根据55例小儿门静脉高压门奇静脉断流术的疗效观察,探讨影响疗效的因素与手术方法。55例分别采用食管静脉结扎术、脾切除加大网膜固定术、Hassab手术、改良Sugiura手术与Aoki手术,无手术死亡率。经过6月~5年随访,生存50例(91%),死亡5例(9%),术后食管再出血率7.3%,无术后肝性脑病。结果提示肝功能Child分级,手术时机的选择,引起门静脉高压的病理以及手术方式是影响疗效的因素;对断流血管的妥善处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脾亢)的外科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2000年8月至2010年8月41例原发性肝癌合并脾亢手术病例,11例合并重度脾亢患者行肝癌切除及脾脏切除(脾切除组),其中3例附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30例由于中度脾亢采用了肝癌切除及脾动脉结扎术(脾动脉结扎组)。结果术后两组脾亢症状基本消除,脾切除组和脾动脉结扎组术后1周血小板、白细胞均上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脾切除组术后有2例胸腔积液,1例切口感染,3例术后黄疸及腹水并发症,脾动脉结扎组术后腹水2例,1例切口脂肪液化,1例胸腔积液,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并发症在出院时消失,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肝癌合并巨脾可行肝切除及脾切除,而有消化道出血史可联合行断流术,手术是安全可行的;而对合并中度脾亢,肝切除合并脾动脉结扎同样近期能达到消除脾亢症状同时减少手术创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62例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和脾功能亢进患者。全组均行PSE,观察手术前后外周血象变化,门静脉、脾静脉管径变化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PSE术后白细胞、血小板计数高于术前(P〈0.05);门静脉、脾静脉管径较术前缩小(P〈0.05),全组病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PSE治疗肝硬化并脾功能亢进操作简便、创伤较小、疗效稳固,可以抢救和预防再出血,尤适用于高危病重、老年不适于手术治疗者,是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成人外伤性脾破裂非手术治疗55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非手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进行临床分析,为外伤性脾破裂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初步证据。方法回顾1992年至2006年我院收治的包括选择性脾动脉栓塞和保守治疗的非手术治疗脾破裂患者55例,对治疗成功率、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分析比较,并评价其卫生经济学效益。结果治疗总成功率87.27%(48/55),元患者死亡。损伤严重程度分组,51例脾Ⅰ、Ⅱ级损伤,总有效率90.19%(46/51),再次栓塞或开腹手术5例。4例脾外伤Ⅲ级患者,2例非手术治疗成功,再次栓塞或开腹手术2例。治疗分组分析,传统保守治疗组保脾成功率为81.3%(26/32),选择性脾动脉栓塞组成功率为100%(23/23)(P=0.035)。选择性脾动脉栓塞组2例并发左侧胸腔积液,1例并发左下肺感染;保守治疗组1例并发脾周脓肿。选择性脾动脉栓塞组平均住院日较保守治疗组[(7.9±4.2.1)d比(11.9±4.4.6)d]明显缩短(P=0.045),但住院花费增加[(4216±668.4)元比(2616±437.8)元](P〈0.05)。结论脾损伤Ⅰ、Ⅱ级患者适宜保脾治疗,选择性脾动脉栓塞术比传统非手术保守治疗疗效更为可靠,在医疗设备和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考虑栓塞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影响延长Fontan类手术后患者恢复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60例行Fontan类手术患者的基本资料、术前导管及超声资料,术前、术中及术后血流动力学资料和血液指标资料。根据住院时间不同,将60例患者分为两组,正常恢复组[45例,男33例,女12例;年龄(5.7±1.7)岁,住院时间〈32.5d]和延迟恢复组[15例,男10例,女5例;年龄(4.9±1.6)岁,住院时间〉32.5d,延迟恢复组指超出75%分位住院时间者]。60例患者住院时间12~53d,75%分位住院时间为32.5d。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术后恢复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前脉搏血氧饱和度80.5%±7.4%,术前射血分数64.1%±6.6%,肺动脉指数(370.6±234.2)mm^2/m^2,McGoon比值2.2±0.7,术前平均肺动脉压(12.4±4.0)mmHg。Fontan类手术前行Glenn手术27例(45.0%),行Glenn手术患者的年龄0.9~4.0岁,距离Fontan类手术1.0~5.1年。患者住院期间死亡2例(3.3%)。55例并行循环下手术体外循环时间(112.0±52.4)min;5例患者需要停循环修补心内畸形,主动脉阻断时间(44.8±9.2)min。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18.8±6.4)h。术后住ICU时间(5.1±2.1)d。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平均肺动脉压(PAP)增高(P〈0.05)、术前射血分数低(P〈0.05)、体循环心室为右心室(P〈0.05)、分期手术(P〈0.05)、合并腔静脉异位引流(P〈0.05)、术后乳酸(Lac)增高(P〈0.05)、术后中心静脉压(CVP)高(P〈0.05)、术后当天需要大量晶胶体液维持循环稳定(P〈0.05)、术后胸腔引流时间长(P〈0.05)和术后合并感染(P〈0.05)是Fontan类手术患者术后延迟恢复的危险因素。结论Fontan类手术治疗功能性单心室已经取得了很好的近期结果,明确患者手术风险因素,并妥善处理才能缩短患者的恢复进程,使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子宫动脉栓塞术在终止切口妊娠中的作用。方法2004年4月-2010年10月在我院行刮宫术的切口妊娠患者中,筛选术前行子宫动脉栓塞术和未行子宫动脉栓塞术患者各12例。结果栓塞组患者刮宫术术中出血量(25.0±11.3)ml,明显低于未栓塞组(190.0±229.1)ml(P〈0.01);栓塞组未出现大出血病例而未栓塞组发生2例(16.7%);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栓塞组16.7%(2/12),未栓塞组25.0%(3/12),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子宫动脉栓塞应用于刮宫术治疗切口妊娠患者,可明显减少术中出血量,是安全有益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超选择脾下极动脉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的疗效。方法应用介入治疗的手段,采用同轴导管技术,将微导管超选择送至脾下极动脉进行栓塞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症48例,观察术前术后外周血细胞、凝血酶原时间、免疫球蛋白、肝功能的变化、脾脏大小、并发症的发生及愈后情况。结果术后白血胞、血小板和凝血酶原时间迅速恢复或接近正常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与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2周内肝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损害,以后逐渐改善;术后血清免疫球蛋白无变化;术后近期(1~3个月)脾脏大小变化不明显,6~9个月后明显缩小;术后并发症:均有腹痛、发热等。48例脾功能亢进患者行超选择脾下极动脉栓塞术后治愈(CR)37例(77.1%),有效(PR)9例(18.1%),总有效率95.8%,37例获CR者随访1年,7例复发,复发率18.9%。结论超选择脾下极动脉栓塞术是肝硬化脾功能亢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改良Sugiura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引起的食管下端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我院2004年1月至2010年8月治疗的70例门静脉高压症并出血的病例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术前自由门静脉压力为(38.71±7.71)cmH2O,断流术后为(32.33±7.61)cmH2O,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例急诊手术,止血率达90%。围手术期死亡3例,30例少量腹水,胸腔积液20例,门静脉血栓8例。术后消化道再出血7例,其中1例为急诊手术患者。结论改良Sugiura术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引起的食管下端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脾肾分流术对肝炎后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肠道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69例肝炎后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并有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病史的病人按入院先后分为脾肾分流组和断流组。术中、术后动态测量自由门静脉压(free portal pressure,FPP),术后1、3、5、7、9d检测门静脉血内毒素、D-乳酸水平,术前及术后7d尿乳果糖/甘露醇(lactulose/manicol,LAC/MAN)比值。结果近期观测FPP,发现稳定期分流组明显低于断流组(P〈0.05)。分流组脾窝引流液明显少于断流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肛门恢复排气及开始进食所需时间明显短于断流组(P〈0.05)。分流组术后1d内毒素、D.乳酸显著低于断流组;且下降较快,术后3d又显著低于术后1d;术后5d进入稳定期(P〈0.05)。而断流组内毒素、D.乳酸下降较慢,术后5d才显著低于术后1d,术后7d进入稳定期(P〈0.05)。分流组术后LAC/MAN比值显著低于断流组(P〈0.05)。结论脾肾分流术既能维持有效的向肝门静脉血流灌注;又能适当降低门静脉压,减轻胃肠血流瘀滞,对肝炎后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肠道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Fontan术后顽固性胸腔积液相关因素分析及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胸腔积液是Fontan术后较常见的并发症。1999年6月至2003年12月,我们共对49例复杂先天心性病(先心病)病儿进行改良Fontan手术,死亡6例,43例生存病儿中,发生顽固性胸腔积液(胸腔渗出时间超过2周)8例,占18.6%。现对这43例病儿术前、术后的各项指标进行分析,以期找出与顽固性胸腔积液有关的因素,并总结顽固性胸腔积液的治疗经验。  相似文献   

17.
脾肾分流加门奇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附5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脾肾分流加门奇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脾肾分流加门奇断流术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1例,女17例,平均年龄42.5岁;肝炎后肝硬变51例,务吸虫肝硬变7例;肝功能Child A级26例,B级28例,C级4例。行择期手术39例(ChildA级20例,B级18例,C级1例);早期手术10例(Child A级3例,B级6例,C级1例);急诊手术9例(Child A级3例,B级4例,C级2例)。结果:Child C级2例(3.4%)急诊手术死亡,其余均恢复,食管静脉曲张均消失或明显改善。19例术后不同程度肝功能损害和23例膈下积液、感染或胸腔积液,均经保守治疗治愈。48例得到5-10年随访,2例(3.4%)再出血,2例(3.4%)发生餐后脑病。结论:脾肾分流加门奇断流的联合手术应是目前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脾肾分流加门奇断流联合术的临床疗效及其对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通过脾肾分流加门奇断流联合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150例前瞻性随访20年的疗效。对其中部分病人采用彩色多普勒B超(DCF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术中PVP动态测量,综合观察手术前后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变化,并与25例门奇断流术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近期无1例出血,再出血率为7.7%,术后肝性脑病发生率为4.6%,手术死亡率为3.3%,术后3,5.10和15年生存率为93.6%,83.6%,64.5%和54.5%。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变化:联合术后门静脉直径(DPV)和门静脉压(PVP)较断流术无显著差异(P>0.05),联合术后让静脉头向侧支消失,肝脏门静脉灌注良好。结论:本联合术即切断了门奇静脉间反常血流侧支,又降低了PVP和缓解了门静脉高动力血流状态,临床疗效满意,是一种合理,实用的术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快速康复外科(FTS)理念在乙肝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脾切除门奇断流术围手术期中应用的安全性.方法 选择2009年1月~2013年6月在本院普外科住院,接受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的乙肝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187例,随机分为FTS组97例及对照组9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围术期诊疗方法,FTS组采用快速康复的新型围术期干预措施;采集不同组间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住院时间、输液总量、白蛋白及血浆输入总量、首次排气及排便时间、肝功能恢复正常时间等指标,统计分析两组间术后并发症发生及相关指标差异,以评估FTS在乙肝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脾切除门奇断流术围手术期诊疗中应用的安全性.结果 FTS组的患者肺部感染、切口并发症、胃肠道并发症及腹水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明显较少,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肛门排气及排便时间提前,术后白蛋白及血浆输入总量、术后补液总量明显减少,术后住院时间缩短,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乙肝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脾切除门奇断流术围手术期中应用FTS理念是安全、有效的,对促进患者康复具有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腹腔镜巨脾切除的适应证与手术疗效。方法对23例腹腔镜巨脾切除病例与53例腹腔镜普通大小脾脏切除及35例开腹巨脾切除病例的手术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本组腹腔镜巨脾切除23例,其中3例同时行腹腔镜巨脾切除伴责门周围血管离断术,9例同时行胆囊切除术,无手术死亡,其中2例中转开腹。巨脾组和普通组相比,手术时间长[(142±29)min vs(92±18)min]和术中出血量多[(540±90)ml vs(210±80)ml](P均〈0.05).术后住院时间、腹腔引流置管时间、术后并发症和中转开腹率方面没有差异。巨脾组与开腹组相比,术后腹腔镜引流置管时间[(4.7±0.5)d vs(7.7±0.9)d]和术后住院时间[(5.7+0.5)d vs(8.4±0.9)d]短,术后并发症少(4.3%vs11.4%)(P均〈0.05),但术中出血和手术时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巨脾切除术安全可行.近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