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宋存峰  秦伟  焦力群  朱风水 《山东医药》2010,50(44):100-101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并发症。方法选择经脑血管造影证实的颈动脉狭窄患者100例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术中应用抗栓塞远端保护装置,球囊预扩张狭窄部位,释放颈动脉自膨支架。结果所有支架释放定位准确,残余狭窄〈30%,围手术期出现1例脑出血,1例急性血管形成。临床随访1例再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超声示支架远端再狭窄。结论应用脑保护装置进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安全可行的方法 。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动脉内支架置入治疗过程中的眼部并发症,为减少严重的视力丧失提供指导方法收集412例住院行颈动脉内支架置入治疗的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眼部并发症。结果 412例患者中有3例患者发生眼部并发症,其中发生眼缺血综合征1例,缺血性视神经病变1例,视网膜分支动脉栓塞1例,发生率为0.7%。结论颈动脉内支架置入治疗时需要注意颈动脉狭窄相关眼部并发症,详细的病史采集和眼部检查以及在治疗前和治疗过程中,明确眼动脉的起源或代偿供血血管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经验 ,评价其疗效。方法 :颈动脉狭窄患者 2 6 3例 ,其中双侧颈动脉狭窄 97例 ,对侧颈动脉闭塞 2 3例 ,均使用自膨式支架进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在 2 6 3根病变血管中置入支架 2 6 5枚 ,其中 84例使用了脑保护装置。结果 :技术成功率 98 9%。术后小卒中 5例 ,颅内出血 4例。围手术期神经源性病死率为 1 14 % ,致残率为 1 5 2 %。对 95例患者进行了随访(超过 6个月 ) ,其中 2例发生再狭窄 ,1例死亡。结论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相对安全、有效的方法 ,但这一结果还有待长期随访证实 ,其技术和应用材料也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263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经验,评价其疗效。方法:颈动脉狭窄患者263例,其中双侧颈动脉狭窄97例,对侧颈动脉闭塞23例,均使用自膨式支架进行预动脉支架成形术。在263根病变血管中置入支架265枚,其中84例使用了脑保护装置。结果:技术成功率98.9%?术后小卒中5例,颅内出血4例。围手术期神经源性病死率为1.14%,致残率为1.52%?对95例患者进行了随访(超过6个月),其中2例发生再狭窄,1例死亡。结论: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相对安全、有效的方法,但这一结果还有待长期随访证实,其技术和应用材料也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老年人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总结老年人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carotid endartreetomy,CEA)并发症的发生、预防和处理方法 . 方法 收集我院收治的行CAS的老年患者88例,回顾性分析并发症的防治措施. 结果 88例患者共置人支架92个,均为自膨式支架.支架置入成功率100%,平均狭窄率由术前的84.6%下降至13.2%.所有患者随访3~12个月.发生颈动脉窦反应23例,占26.1%.70~79岁组和80岁以上组与60~69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狭窄与颈动脉分叉部的距离≤10 mm者与>10 mm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收缩压>160mm Hg)6例,高灌注综合征4例,其中颅内出血1例;缺血性脑卒中1例,脑血管痉挛4例,肾功能不全3例,穿刺部位淤斑或血肿7例.随访期间发生短暂脑缺血发作(TIA)3例,心肌梗死1例,脑出血1例.遗留轻度神经功能障碍2例,无死亡病例. 结论 老年人CAS风险相对较高,正确预防和处理可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脑卒中是目前发病率、致残率均较高的一种疾病,我国每年约有150万人发生卒中,75%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残疾,其中20%~30%是因为颈动脉狭窄或闭塞所致。颈动脉狭窄是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是引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TIA)和脑梗死的重原因,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与生活质量。目前,在治疗颈动脉狭窄方面,  相似文献   

7.
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颈内动脉扩张和支架疗法,创伤小、疗效好,但在血管成形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管损伤、微栓子脱落、血管痉挛、支架内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特别是支架置入后,血管狭窄程度减轻,脑血流量增加,可能发生脑组织的过度灌注,出现脑水肿和脑出血,危及生命。另外术后可能出现高灌注综合征、血压下降、心动过缓、血尿、皮下血肿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颈动脉狭窄患者支架置入术(CAS)围术期30d内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行CAS治疗的颈动脉狭窄患者137例,共行141处支架,按年龄分为3组:中年组(<60岁)44例,老年组(60~79岁)68例,高龄组(≥80岁)25例,观察3组间围术期30 d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3组术中心动过缓、短暂性低血压、脑梗死、高灌注综合征等并发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高龄组术后持续性低血压发生率明显高于中年组和老年组(48.0%vs 11.4%,16.2%,P<0.05)。结论 CAS在各年龄段治疗颈动脉狭窄都是安全有效的;高龄患者术后持续性低血压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应早期积极治疗,以免出现相关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方法回顾55例颈动脉狭窄患者CAS治疗后的并发症及处理方法,所有患者均随访3~6个月.结果发生保护伞装置不能回收1例,穿刺部位血肿5例(其中假性动脉瘤1例),血管痉挛1例,颈动脉窦反应12例,动脉内膜夹层形成1例,术后高血压1例,延迟性脑出血1例.结论积极术前准备、规范术中操作、术后正规治疗可有效预防和控制围手术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高危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20例高危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为62~76岁,平均69岁。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1例,脑梗死9例。对所有患者均行全脑血管造影,显示颈动脉狭窄率均〉70%,其中一侧颈动脉重度狭窄9例(2例为颈动脉剥脱术后再狭窄);双侧颈动脉重度狭窄6例;一侧颈动脉闭塞,另--N重度狭窄5例(1例为鼻咽癌放疗术后)。对所有患者使用脑保护装置,并均采用预扩张,预扩张后均使用自膨式支架。结果技术成功率为100%,残余狭窄率均〈30%。所有患者术中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短暂性心率、血压下降,1例患者出现了微栓子栓塞,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其余患者围手术期内无缺血性卒中发作。术后复查颈动脉超声见,显示狭窄明显改善。结论颈动脉支架治疗高危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创伤小,围手术期并发症少,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治疗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59,自引:4,他引:59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治疗的并发症。方法 对478例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及颈部超声检查。对195例患者使用脑保护装置,在未使用保护装置的283例患者中,对202例患者采用预扩张,占71.4%;66例采取后扩张,占23.3%;12例采用球囊扩张式支架,占4.2%;3例未扩张,占1.1%。结果 478例患者技术成功率为100%,患者症状消失或好转率为78.7%。心率<50次/min者占26.4%;术中栓子脱落5例,其中2例治疗后恢复,2例遗留一侧肢体运动障碍,1例死亡;术后颅内出血死亡1例,术后30d内卒中或死亡6例,占1.26%。随访率为77.8%。再狭窄17例,占4.6%。结论颈内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治疗是安全的,若操作规范,可以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老年颈动脉狭窄病人经皮颈动脉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carotidarterystenting,CAS)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行CAS,颅外段颈动脉狭窄老年患者39例:男28例,女11例;年龄55~81(64±10)岁。随访1年。术前及术后1年行颈动脉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手术成功率为100%,发生微小脑梗死1例;高灌注综合征1例。围手术期及随访中未见死亡及卒中的事件发生,超声检查示狭窄程度明显改善(P<0.001),仅见50%的支架内再狭窄2例(4.9%)。结论老年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病人CAS是一种简单、安全、可行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支架置入术治疗不符合NASCET纳入标准的高危有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20例不符合NASCET纳入标准的高危有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其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62~76岁(平均69岁),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1例,脑梗死9例.所有患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显示颈动脉狭窄程度>70%(NA-SCET标准),其中-侧颈动脉重度狭窄9例(2例为内膜切除术后再狭窄),双侧颈动脉重度狭窄6例,一侧颈动脉闭塞伴对侧重度狭窄5例(1例为鼻咽癌放疗术后).所有患者均使用栓子保护装置,均采用预扩张和自膨式支架.结果 手术成功率100%,残余狭窄率均<30%.所有患者术中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一过性心率和血压下降,1例患者并发微栓子栓塞.其余患者围手术期内无缺血性卒中发作.术后复查颈动脉超声见狭窄显著改善.术后1个月和3个月随访均未发现同侧缺血性卒中和冠状动脉缺血事件.结论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创伤小、围手术期并发症少,治疗外科手术高危的有症状颈动脉狭窄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目的 探讨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手术方法、适应证及操作技巧。方法 本组 2 2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均采用经股动脉入路 ,对颈动脉颈段狭窄者应用自膨式支架进行血管成形 ,对位于颈动脉海绵窦段的狭窄则使用管状支架治疗。结果  2 0例患者术后的颈动脉狭窄段直径较术前扩大 ,达到正常管径的 6 0 %以上 ,2例达到 30 %。 2 2例患者临床缺血体征术后明显改善 ,没有发生并发症。随访 2~ 2 4个月未见脑缺血发作。结论 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简便安全方式之一。但是缓慢及准确的操作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经桡动脉行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入路行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适应证和优势。方法 经桡动脉入路在颈内动脉岩部放置阻塞球囊,对38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行支架置人术。其中有症状者29例,无症状者9例。术前均行颈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脑实质血管DSA、颈动脉多普勒超声及头部MRI等检查。结果 术后患者均复查颈动脉DSA和脑实质血管DSA,显示脑部供血均有明显改善,其患侧颈内动脉、皮质下血管显影时问较术前提前0.3~0.8S,颅内血管血流经过时间缩短0.4~0.7s。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症状消失。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无并发症。随访3~15个月,无再狭窄患者。结论 当经股动脉入路为相对禁忌时,经桡动脉入路是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值得选择的一种入路。  相似文献   

16.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中少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中少见并发症的原因及其处理技巧。方法 给5例颈动脉起始段狭窄率〉98%的患昔行CAS治疗,对术中出现的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 术中斑块碎裂1例,保护伞导致的病变血管急性闭塞2例,保护伞撤出困难1例,支架到位困难1例。5例患者无一例出现术中和术后卒中发作或死亡。结论 正确预防和处理这些并发症,是避免术中致残、致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颈动脉血管成形术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近期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电子检索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1996—2006年)、MEDLINE(1996—2006年)和Cochrane图书馆(2006年12月前已发表的文献和已注册但未发表的临床试验),并与研究者取得联系获得更多的相关研究资料。纳入比较颈动脉血管成形术和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随机对照试验,比较两种治疗方法术后30d内卒中发生率和卒中与死亡的联合发生率。以卒中发生率作为疗效评价指标,以卒中和死亡的联合发生率作为安全性评价指标。2名评价员独立检索和提取资料,对纳入试验的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价,数据采用RevMan4.2.10版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术后30d内的卒中发生率方面,共纳入7项临床试验的2747例患者,其中颈动脉血管成形术组1381例,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组1366例。在术后30d的卒中和死亡的联合发生率方面,纳入8项临床试验,共2966例患者,其中颈动脉血管成形术组1488例,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组147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术后30d内的卒中发生率方面,颈动脉血管成形术略高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OR:1.44;95%CI:1.05~1.97,Z=2.28,P=0.02);在术后30d内卒中和死亡的联合发生率方面,颈动脉血管成形术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50;95%CI:0.89~2.52,Z=1.51,P=0.13)。结论现有临床研究资料显示,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颈动脉血管成形术在治疗颈动脉狭窄的近期疗效方面未显示优于内膜切除术;而在治疗的安全性方面,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颈动脉狭窄支架治疗前后的超声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影像(CDFI)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技术结合,评价随访颈动脉支架术疗效。 方法对53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治疗前后血管内径、狭窄率及颅内外血流动力学检测结果对比分析。 结果 术前颈动脉狭窄患者的血管内径为(1.644±0.817)mm,术后支架内径为(4.150±0.642)mm(P=0.000)。支架术前后血管造影和CDFI狭窄率分别为(84.24±12.17)%、(85.72±11.44)%和(26.00±8.25)%、(29.00±9.74)%(P=0.000、P=0.000)。术后MCA流速提高(20-189)%,平均(63±34)%,支架术前后MCA的血管搏动指数明显改善(0.76±0.17和1.04±0.14;P=0.000),侧支循环开放类型与患侧MCA、PCA血流变化密切相关。 结论 CDFI和TCD结果均能提示血管内支架治疗效果的客观血流变化依据,二者结合是准确评价和随访颈动脉支架术疗效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系统评价颈动脉支架(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资料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以及万方医学数据库,并辅以手工检索,收集CAS和CEA治疗颈动脉狭窄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0.2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2个研究,6903例患者,其中CAS组3460例,CEA组3443例.CAS组术后30 d脑卒中或死亡联合发生风险(RR=1.64,95%CI:1.33~2.03,P<0.00001)以及脑卒中风险(RR=1.70,95%CI:1.34~2.14,P<0.00001)高于CEA组;CEA组术后30 d心肌梗死风险(RR=0.62,95%CI:0.39~0.97,P=0.04)和颅神经损伤风险(RR=0.07,95%CI:0.03~0.16,P<0.00001)高于CAS组;两组术后30 d死亡风险(RR=1.33,95%CI:0.78~2.28,P=0.29)、致残性脑卒中风险(RR=1.27,95%CI:0.82~1.96,P=0.29)和术后1年脑卒中或死亡联合发生风险(RR=0.96,95%CI:0.63~1.46,P=0.8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从安全性方面考虑,对于一般手术风险的颈动脉狭窄患者,CEA仍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首选治疗手段.具有手术高危因素或不适合手术的患者,CAS治疗更具有优势.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carotid artery stenting (CAS) and 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 for the treatment of carotid stenosis. Methods The electronic databases (PubMed, EMbase, 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 CNKI, VIP and Wanfang) were searched in order to retriev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RCTs) about comparing CAS and CEA for the treatment of carotid stenosis. Cochrane collaboration's RevMan 5.0.24 were used for analyzing data. Results Twelve RCTs totalling 6903 patients (3460 patients were randomized to CAS and 3443 randomized to CEA) with symptomatic or asymptomatic stenosis were included in the meta-analysis. There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30-day relative risks after CAS than after CEA for death or any stroke [RR=1.64, 95%CI (1.33-2.03), P<0.00001] and for stroke [RR=1.70, 95%CI (1.34-2.14), P<0.00001]. The relative risks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RR=0.62, 95%CI (0.39-0.97), P=0.04] and cranial neuropathy [RR=0.07, 95%CI (0.03-0.16), P<0.00001] was significantly less after CAS than after CEA. The relative risks of death [RR=1.27, 95%CI (0.82-1.96), P=0.29] or disabling stroke within 30 days [RR=1.33, 95%CI (0.78-2.28), P=0.29] and any stroke or death at 1 year after the procedures [RR=0.96, 95%CI (0.63-1.46), P=0.84] did not differ significantly between CAS and CEA operation. Conclusions CEA remains the first choice for treatment of carotid stenosis for patients with low surgery risk. For patients with high surgery risk and unsuitable for surgery, CAS has more advantages. It is reasonable to view CAS and CEA as complementary rather than competing modes of therap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