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病例摘要 患儿,女,9岁,主因"10天前呕血3天,发现肝脾肿大10天"入院.患儿于1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反复呕血,暗红色,每次10~100ml左右.不伴腹痛、腹泻,无发热,无皮疹和关节痛.就诊于当地医院,查体发现肝脾肿大,血常规WBC 9.9×109/L,Hb 67g/L,Plt 146×109/L, CRP<8mg/L,肝肾功能正常.给予巴曲酶、生长抑素和垂体后叶素等治疗,并输血1300ml,7天前呕血停止.2天前复查血常规WBC 2.1×109/L,Hb 69g/L,Plt 61×109/L, 网织红细胞 4.04%,已行骨穿结果未回报,为求进一步诊治入本院.发病以来,患儿精神反应弱,一直禁食,曾黑便1次,尿量可,睡眠可.既往体健,否认肝炎和结核等病史,否认肝炎接触史.父母非近亲结婚,家族史无特殊. 相似文献
2.
3.
发热、咳嗽、皮疹、胸水、肝脾淋巴结肿大——查房选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病历摘要 患者,男, 41岁,畏寒高热皮疹 22天伴咳嗽咳痰于 1998年 12月 18日 10时入院。患者 22天前因受凉后骤然畏寒,无明显寒战,继以高热,高达 40℃,伴有咳嗽咳痰,痰多呈白色粘液样,量较多,有时痰中可见少量血丝,鲜红色。自行服用抗生素治疗无明显好转。于 12天后到当地县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经胸片检查发现“肺炎”,给予先锋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等治疗,咳嗽咳痰有所减少,痰血消失,但仍持续高热。发热大多开始于上午 9时左右,发热前先有畏寒,需要盖厚被御寒。服用退热药后体温降退时常伴有大汗淋漓,若不服用退热药,高热… 相似文献
4.
1 病例介绍患男 ,2 4岁 ,农民。因长期不规则发热 4月 ,发现肝脾肿大 ,进行衰竭于 1 998年 9月 2 3日收住院。 4月前在南方打工时无明原因发热 ,无明显规律 ,体温波动在 3 8~ 41℃ ,伴四肢困痛乏力。遂往广东某医院就诊 ,疑诊为“伤寒”治疗无效 ,具体用药不详。随即转西安数家医院 ,疑诊为“肺结核”经抗痨治疗 2 0 d,无明显疗效。某院查体发现肝脾肿大 ,曾经多次骨髓检查及多部位 CT检查均无明显异常发现 ,疑诊为“恶组”、“淋巴瘤”,给予联合化疗及支持治疗 ,具体用药不详 ,体温无明显下降。4d前因鼻出血 ,头昏 ,心慌 ,消瘦。遂来我…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探讨儿童肝脾肿大病因、诊断方法和思路。方法 对61例于1992年-2001年以肝脾大待查收入病房的病例进行回溯性分析。结果 61例中,主要病因包括代谢、肿瘤、血液系统疾病,免疫性疾病,肝脏及感染性疾病,对诊断起关键作用的辅助检查方法包括病原学、影像学、免疫学、骨髓及组织活检。结论 肝脾肿大根据年龄组、病程及肝脾肿大的程度不同其病W构成不同;小儿常见病因依次为血液病、肿瘤、代谢、结缔组织病、肝脏疾病、脾静脉栓塞和感染与成人不同;病毒感染、肝脏代谢性疾病以肝大为主,血液、脂代谢异常及脾静脉栓塞以脾大为主,感染、肿瘤及结缔组织病肝脾均可增大。在肝脾肿大诊断过程中应提高对活组织检查的重视及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儿童肝脾肿大病因、诊断方法和思路。方法 对61例于1992年-2001年收治的以肝脾大待查入院的病例进行回溯性分析。结果 根据相关检查获得明确诊断的61例患儿中男38例,女23例:年龄40天-12岁,平均6.08岁;病程5天-7年,平均11.98个月。主要诊断方法包括血清学和细菌学检查21例(34.4%);影像学检查19例(31.2%);骨髓检查10例(16.4%);组织活检6例(9.8%):免疫学检查4例(6.6%):肌电图检查1例(1.6%);主要病因为代谢性疾病14例(30.0%),肿瘤及血液系统疾病13例(21.396),免疫性疾病10例(16.496,结缔组织病8例),肝脏疾病及其它13例(21.3%),感染性疾病11例(占18.0%,病毒感染10例)。结论 肝脾肿大根据年龄组、病程及肝脾肿大的程度不同其病因构成不同;小儿肝脾肿大常见病因为血液病、肿瘤、代谢病、结缔组织病、肝脏疾病、脾静脉栓塞和感染与成人不同;病毒感染、肝脏代谢性疾病(肝糖原累积症、肝淀粉样变)以肝大为主,血液系统疾病、脂代谢异常及脾静脉栓塞以脾大为主,感染、肿瘤及结缔组织病肝脾均可增大。在肝脾肿大诊断过程中应提高对活组织检查的重视及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回顾性分析20例临床确诊噬血细胞综合征(HPS)患者骨髓涂片中噬血细胞形态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根据骨髓中噬血细胞形态将20例HPS患者分成成熟组和幼稚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发热)、体征(年龄、肝脾大)、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功能、三酰甘油、乳酸脱氢酶、铁蛋白、凝血功能)及其病死率。结果成熟组患者较幼稚组年龄大(P<0.05),血小板及清蛋白水平低(P<0.05),病死率高(P<0.05),其余项目如血红蛋白、白细胞、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球蛋白、乳酸脱氢酶、三酰甘油、铁蛋白、凝血酶原时间、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发热、肝脾大等两组间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骨髓噬血细胞形态是HPS的预后影响因子,成熟组HPS患者比幼稚组病死率高,这可能与成熟组患者出血倾向的加重和一般状况更差有关。 相似文献
9.
粟世勇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2,34(1):28-29
目的分析噬血细胞综合征(HPS)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HPS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特征、治疗及转归。结果 HPS临床表现有持续发热15例、脾肿大12例、血细胞减少15例、高甘油三酯10例、低纤维蛋白血症9例、铁蛋白升高13例、NK细胞活性降低13例。病因以感染多见8例,非霍奇金淋巴瘤4例。经治疗原发病及激素、免疫抑制剂、IVIG等治疗后,好转5例,死亡8例,自动出院2例。结论 HPS由多种病因所致,临床表现多样,病情凶险,病死率高。积极治疗原发病及激素、免疫抑制剂、IVIG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刘云凤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0,31(12)
患儿,男性,14岁,因反复发热伴咳嗽半月余于2010年7月1日入院.患儿于2010年6月13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膝关节X线肿痛,当时无发热,关节X线摄片无异常,当地卫生院予青霉素320万U静脉滴注3d、地塞米松静脉注射1次肿痛消失.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提高对噬血细胞综合征(HPS)的临床表现和治疗的认识。方法对我中心收治的10例HPS病儿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10例HPS病儿有5例与感染有关,1例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所致,4例病因未明。本组病例主要表现为持续发热,肝大及脾大,实验室检查以血常规二系或三系减少、肝功能损害为主,其次为骨髓有噬血细胞现象、血清铁蛋白升高、高三酰甘油血症、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等。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给予免疫抑制剂及对症支持治疗,好转5例,死亡2例,自动出院3例。结论 HPS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病情凶险,病死率高,多次骨髓检查有助于及时诊断,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病儿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14.
<正>患儿女,2月。因全身皮肤黄染2d之主诉于1992年4月入院。4d前其母发现患儿小便发黄,里浓茶样,2d前皮肤、巩膜黄染,且抽风1次,无发热、咳嗽及皮疹。患儿系2胎2产,足月顺产,生后无窒息、母乳喂养。其姐于生后1月因腹胀死亡(原因不明)。 查体:T38℃,P120次/min,R28次/min。发育差,营养中等,全身皮肤中度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头颅无畸形及包块,前囟2cm×2cm,后囟未闭。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率120次/min,律齐,未闻及杂音。腹平坦,肝助下4cm,脾助下5cm,神经系统未见阳性体征。 相似文献
15.
报告2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合并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LH)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患者均表现为发热、PLT和WBC减少,伴多脏器功能受损,并证实为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所致,其中1例中性粒细胞胞浆中存在包涵体,同时临床表现符合HLH诊断标准。重视SFTS相关的HLH可能有助于减少该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17.
噬血细胞综合征(H L H )又称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是由原发或继发性免疫异常引起的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系统异常激活、增殖,分泌大量炎性细胞因子而引起的一系列炎性反应,最终导致组织浸润和多器官系统衰竭[1].HL H可根据触发因素不同而分为原发性(遗传性)和继发性(获得性).原发性HLH中常由基因缺陷...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儿童感染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感染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病儿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结果EB病毒感染者23例(62.2%),CMV感染者4例(10.8%),细菌感染者8例(21.6%),病原不明者2例(5.4%);本组病例临床主要特点为持续高热(100.0%),肝大(83.3%),脾大(91.7%);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减少(76.2%),血小板减少(91.7%),血红蛋白减少(77.8%);纤维蛋白原低下(66.7%);肝功能异常(51.2%),血清三酰甘油升高(100.0%),铁蛋白升高(83.3%);骨髓涂片找到噬血细胞(100.0%)。VP-16、环孢素A(CsA)、糖皮质激素及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联合治疗33例,糖皮质激素及IVIG联合治疗2例,其中治疗有效30例,死亡5例。确诊后放弃治疗2例。结论典型的儿童感染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临床以持续高热、肝脾大为主要表现,实验室检查以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及血小板中两系或三系减少、低纤维蛋白血症、高三酰甘油血症、肝功能异常及血清铁蛋白升高,骨髓找到噬血细胞为主要特点。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能挽救该类病儿的生命。 相似文献
19.
20.
<正> 病例摘要 患儿,男,11/12岁。以间断发热2月余入院。2个多月前,因感冒流鼻涕、咳嗽、发热达40℃,伴有抽风1次,约5min,头后仰,双眼凝视,四肢抽动,意识丧失。在当地医院经过针刺,降温抽风止。诊断为上感,高热惊厥。随后体温时高时低,精神不振,食纳差,消瘦,烦躁不安。曾按败血症应用多种抗生素和激素治疗,仍然高热不退,反复出现高热惊厥,经过骨髓穿刺诊断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经大剂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