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病毒(HBV)核心区DNA疫苗接种后BALB/c(-2d)小鼠的特异性免疫应答。方法构建HBV核心区DNA疫苗(PJW4303/HBc);用基因枪法和肌肉注射祛将该DNA疫苗接种BALB/c小鼠;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抗-HBC(IgG)及IgG亚类(IgG1,IgG2a);51铬释放法检测小鼠脾细胞HBcAg特异性CTL活性。结果该DNA疫苗在体外转染细胞中可良好表达HBcAg。血清抗-HBc终点滴度在DNA疫苗基因枪组和肌肉注射接种组小鼠分别为1:328050和1:109350.两组小鼠的抗-HBcIgG亚类均以IgG2a略占优势。两组小鼠的HBCAthe异性CTL杀伤活性分别达到51.1%和55.2%。结论HBV核心区DNA疫苗在小鼠实验中具有良好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2.
基因疫苗诱导小鼠抗HBV皮下移植瘤免疫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 观察 HBV DNA 疫苗(pCR3-1S) 诱导Balb/ c 小鼠( H2d) 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及其对稳定表达HBsAg 的小鼠肥大细胞瘤P815 细胞(P815HBVS) ( H2d) 成瘤性的影响.方法 肌肉注射DNA 疫苗,背部皮下接种P815HBVS 细胞,观察成瘤情况,4 h 51Cr 释放法检测小鼠脾细胞CTL 活性.结果 接种 DNA 疫苗后小鼠成瘤率为12-5 % , 对照组为100 % . 小鼠平均存活期大于38-2 d ,对照组为28-4 d ,40 d 后小鼠存活率为87-5 % ,对照组为0 % . CTL 细胞杀伤活性明显增加,pCR3-1S 组51 % ,对照组为21 % ( P< 0-001) .结论 DNA 疫苗可以诱导细胞免疫应答,对体内HBV 感染具有预防及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3.
重组丙型肝炎病毒基因转染H9细胞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重组HCV基因转染的H9细胞(人CD4,T细胞)模型。方法:以载体CDZ2(连接有1693bpHCVDNA,包括完整的HCV结构区)为模板,通过PCR获得高保真的1.73kbDNA片段(包括1693bpHCVcDNA和部分载体DNA序列),其特异性被southernblot证实。将HCVcDNA片段插入载体pCD-SRα,经菌落原位杂交以及酶切分斤和southernboIt筛选,获得重组HCV(pCD-HCV),并与pSV2-gpt载体共转染H9细胞。结果:从选择性培养基中筛选口阳性克隆细胞,经RT-PCR.dotELISA和westernblot验证表明pCD-HCV在H9细胞中可进行复制、转录和表达,表达的约1.3×105大小蛋白具有HCV抗原性。转染pCD-HCV的细胞培养至90天时,仍可检测到HCVmRNA和HCV抗原。结论:建立pCD-HCV转染的H9细胞模型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4.
杜德伟  周永兴 《肝脏》2000,5(2):72-74
目的 观察HBVDNA疫苗诱导BALB/C小鼠(H-2^d)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及其对稳定表达HBsAg的小鼠肥大细胞瘤P815细胞(这5-HBV-S)(H-2^d)成瘤性的影响。方法 肌肉注射DNA疫苗,背部皮下接种P815-HBV-S细胞,观察成瘤情况,4h^51Cr释放法不细胞细胞毒T淋细胞(CTL)活性。结果 DNA疫苗可以降低成瘤率,抑制成长小鼠存活期和提高小鼠存活率。CTL细胞杀伤活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HBcAg DNA疫苗(pJW4303/HBc)免疫C57BL/6小鼠(H-2^b)的特异性细胞和体液免疫应答。方法 基因枪和肌肉注射两种方法接种DNA疫苗;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抗-HBc(IgG)及IgG亚类(IgG1,IgG2a);^51铬释放法检测小鼠脾细胞HBcAg特异性CTL活性。结果 该DNA疫苗体外可表达HBcAg;小鼠经基因枪或肌肉注射接种该疫苗后血清抗-HBc滴度分  相似文献   

6.
乙型肝炎病毒C基因变屉对人白细胞抗原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阐明我国常见的HBV/C变异对宿主细胞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表达的影响。方法 构建携带野生型和变异型HBV/C基因的真核细胞表达载体,转染HepG2细胞,鉴定目的基因在宿主细胞中的表达,检测HLA-1,HLA-DR在宿主细胞膜上的表达。结果 PCR和Wcstern blot分析能分别检测到目的DNA片段和HBcAg的表达,约100%的HepG  相似文献   

7.
HBsAg HBeAg作用PBLs对TCR Vβ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HBV)与肝癌的相关性.方法取用乙肝疫苗注射3次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PBL);HBVDNA转染的HepG22215株培养上清(HBsAg,HBeAg阳性)感染健康人PBL后进行TCRVβ基因1-20亚家族表达水平的分析.结果乙肝疫苗注射后及HepG22215株培养上清感染健康人PBL后TCRVβ6,14;Vβ6,15特异性扩增而表达水平显著增高.结论Vβ6可能为识别HBV抗原或引发免疫应答的基因片段,但Vβ14,15各自在限制和杀伤功能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从分子水平上又证明了HBV与肝癌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丙型肝炎病毒核心基因免疫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目的研究丙型肝炎病毒(HCV)核心(C)基因免疫用于预防和治疗HCV感染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将HCVC基因片段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质粒CMV启动子的下游,在证实其可以在小鼠骨髓瘤细胞SP2/0(H2d)中表达之后,将重组质粒注射BALB/c(H2d)小鼠股四头肌,ELISA检测血清中抗体产生水平;3HTdR掺入法测定免疫小鼠淋巴细胞HCVC抗原特异性增殖能力,4h51Cr释放法检测免疫小鼠细胞毒T细胞(CTLs)体外杀伤功能.结果免疫小鼠20只,初次免疫2wk后,血清中均出现了HCVC抗体,且增加免疫剂量可提高抗体滴度;淋巴细胞增殖指数为610,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CTLs体外特异性杀伤率为631%,也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HCVC基因免疫不仅可以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的体液免疫,而且产生特异性的细胞免疫,它可能是防治HCV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修饰的反义寡核苷酸(ASON)的抗乙型肝炎病毒(HBV)作用。以2.2.15细胞为靶细胞,在HBV前C/C基因区设计合成了16聚硫代和脂肪链-硫代两种修饰的ASON,用酶联免疫吸附和斑点杂交技术分别检测作用细胞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和e抗原(HBeAg)以及HBV DNA的分泌情况。结果显示,ASON在浓度为10μmol/L时能特异性抑制细胞92% ̄95%HBsAg和84% ̄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造血干细胞移植期(HSCT)细胞因子及受体水平的变化、免疫重建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关系,以探讨临床预测aGVHD的指标。方法 22例HSCT患者,采用双夹心ELISA动态监测血清细胞因子及受体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干扰素-γ、肿瘤坏死因子-a、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水平的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移植后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25+、CD69+细胞的重建。结果 22例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6例发生I度GVHD,4例发生Ⅲ-Ⅳ度GHVD。sIL-2R在aGVHD发生组于移植后第2周上升,第3周达峰值,Ⅲ-Ⅳ度GVHD峰值为(420.3±59.8)U/L,I度GVHD峰值为(221.5±38.8)U/L,早于aGVHD的症状出现,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显著相关,随症状的缓解而下降。其他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与aGVHD的发生无明显关系。CD25+细胞的升高与sIL-2R一致。结论分析移植后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及免疫重建可以预测aGVHD的发生,sIL-2R、CD25+细胞在aGVHD发生之前明显上升,是预测aGVHD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1.材料与方法:乳哺动物细胞表达载体pBK-CMV,长约4.5kb,带有T_7公用序列。pCP10是pBR322EcoRI位点中插入双拷贝头尾相接的HBVayw亚型全基因HBVDNA重组质粒。PCR引物XI1:1428-1448nt5'CGT CCCGTC GGCGCTGAATCC3',XI_2:1672-1653nt5'AGTCCAAGAGTCCTCTTAAG3'。人肝癌细胞系SMMC-7721,出上海细胞所提供。将EcoRI酶切后回收的全基因HBV片段。在T_4DNA连接酶作用下,与EcoRI酶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裸DNA重组质粒pCD-SjFABPc在体外转染HepG2细胞以及质粒DNA免疫鼠肌组织中的表达,为进一步应用该质粒进行DNA免疫实验奠定基础。方法 用脂质体介导DNA转染法将pCD-SjFABPc转染贴壁细胞HepG2,G418加压筛选获得阳性克隆细胞并传代培养,SDS-PAGE及Western-blot鉴定目的基因在HepG2细胞中的表达,将pCD-SjFABPc质粒肌注免疫BALB  相似文献   

13.
HLA部分不相合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造血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HLA部分不相合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后造血功能重建情况,及在发生严重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时对造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对患者移植后的血象、骨髓象,生化指标进行动态观察并分析结果。结果:移植后,+ 13 d 白细胞达2.2×109/L;+ 20 d 骨髓增生活跃;+ 46 d ABO 血型、MN 血型、HLA表型、HLA DNA分型均转为供型者,显示移植物植入成功。+ 10 d 开始出现GVHD征象,+ 29 d 达GVHDⅢ度,经用马抗人胸腺细胞球蛋白(ATG)、CD3 单抗、CD25单抗后,症状消失。同时造血功能明显受抑。结论:①ALLo-PBSCT造血重建过程中,应用G-CSF可促使移植干细胞加快分化、增殖。②发生严重GVHD后,用ATG等药物抑制T细胞,同时减少T细胞分泌GM-CSF等相关细胞因子,致造血功能受抑制。  相似文献   

14.
基因工程干扰素 α-2b 加CD_3AK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45例慢性活动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随机分为三组。A组用干扰素α-2b(IntronA,干扰能)加经CD3单克隆抗体激活的杀伤细胞(CD3AK);B组单用α-2b;C组为对照组。结果:A组HBeAg和HBVDNA近期阴转率为73.3%,远期疗效为53.3%;B组分别为46.7%和33.3%。两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表明α-2b可有效抑制HBV复制,加用CD3AK可增强对乙肝病毒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建立HDV的体外细胞培养系统,采用体外细胞转染技术,用含基因HDVcDNA三聚体的重组质粒pSVLD3转染HBV的体外细胞培养株(2.2.15细胞株)。结果在转染后3天的转染细胞内和培养上清中检出了1.7KbHDVRNA和24000、27000HDAg。初步结果提示,该转染细胞培养上清中有HDV病毒的排泌,从而建立了HDV的体外短期培养系统。  相似文献   

16.
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中乙型肝炎病毒X抗原表达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基因工程技术由大肠杆菌合成重组乙型肝炎病毒(HBV)X抗原(HBxAg)并制备兔抗-HBxIgG以检测HBxAg,合成一对以HBVX基因序列为模板的引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扩增HBVDNA。免疫组织化学和血清学方法分别用以分析肝病患者肝组织中的HBxAg和血清标本中的HBxAg、抗-HBx。发现HBxAg在慢性活动性肝炎(CAH)患者肝组织中检出率为72.7%,在肝炎后肝硬化(LC)中为92.6%,而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在LC中检出率为47.8%。在CAH、慢性迁延性肝炎和LC的血清中HBxAg的阳性率分别为44.4%、66.6%和33.3%,与HBeAg的阳性率相似,而且在这些HBxAg阳性的血清中可检出HBVDNA的存在,HBxAg的表达与HBV复制紧密相关,HBxAg可能是一慢性HBV感染的重要标志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重型肝炎(CSH)病人外用血单个核细胞(PBMC)内干扰素-γ(IFN-γ)及白细胞介素-4(IL-4)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常规分离PBMC,在PMA、Ionomycin、Monensin的刺激下,采用流式细胞术(FACS),对17例CSH患者及19例正常健康者CD4+T细胞内IFN-γ和IL-4的表达进行分析,并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HBV DNA含量。结果 CD4+Th1、 Th2细胞在CSH组分别为7.2%—26.3%(平均15%)和0、l%—10.9%(平均2.0%),正常对照组则分别为2.2%—11.9%(平均5.9%)和0.4%—3.9%(平均2.2%);CD4+Th1细胞百分数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CSH组中13例HBV DNA阳性,其HBV DNA的含量与IFN-γ表达细胞百分数呈负相关。结论 Th1细胞与肝脏的炎症活动明显相关,IFN-γ的表达对HBV复制可能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在单核细胞的培养基中分别加入25mg·L ̄(-1)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lipoprotein,LDL)、氧化LDL(oxidizedLDL,OLDL)、极低密度脂蛋白(verylowdensiylipoprotein,VLDL)和氧化极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VLDL,OVLDL),培养24h后再用无血浆脂蛋白培养基收集条件培养基,并观察此条件培养基对 ̄3H-TdR投入血管壁平滑肌细胞DNA的影响。用抗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链抗体(抗PDGF-B抗体)作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表明,单核细胞能表达PDGFB,OLDL和OVLDL能明显地促进单核细胞PDGF-B的表达,其条件培养基亦能促进 ̄3H-TdR掺入平滑肌细胞DNA内。上述结果提示,OLDL和OVLDL通过加强单核细胞分泌PDGF-B并促进平滑肌细胞增殖而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过程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19.
LAK细胞治疗慢性乙,丙型肝炎疗效及免疫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报道应用自体LAK细胞回输治疗110例慢性乙型肝炎(乙肝)和20例慢性丙型肝炎(丙肝)的结果。疗程结束时慢性乙肝治疗组HBeAg阴转率、抗-HBe阳转率和HBvDNA阴转率分别为46,4%、35.5%和48.2%,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提高(P均〈0.005);2o例慢性丙肝经治疗后抗-HCV阴转2例(10%),HCVRNA阴转4例(20%),而对照组维持不变。进而对LAK治疗的免疫机制进行探讨,结果发现LAK治疗后CAH患者CD+4阳性率、CD+4/cD+8比值均增高(P<0.05),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膜白细胞介素-2受体(mIL-2R)和血清中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的水平也明显升高(P<0.01)。  相似文献   

20.
乙型肝炎病毒变异对其特异性CTL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反应是人体清除HBV的主要机制,与临床结局密切相关,了解病毒变异对CTL反应的影响尤为重要。 1.CTL表位区内的变异:CTL通过识别HBV抗原特异性表位而清除病毒,HBV编码的蛋白产物上都有这种表位。表位区内的变异可能引起(1)与HLA分子结合的病毒抗原肽“错位变异”,抗原提呈失败;(2)CTL不能识别变异的表位;(3)变异性肽配体与CTL受体结合,使CTL分化信号发生改变而失去对靶抗原的杀伤作用。但HBV可表达多种抗原性、且变异绝大多数不在表位区内,个别CT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