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三支病变介入治疗的特点和近、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16例行PC I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高龄冠心病三支病变患者的临床及冠脉病变特点,不宜或未能置入支架而需外科搭桥以及术后发生不良事件的比例。结果高龄冠心病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冠脉多支病变和复杂病变多,住院期间及远期随访提示经介入治疗后症状和(或)体征缓解明显。结论高龄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的特点常为多支和复杂病变,介入治疗后症状和(或)体征缓解明显、远期效果好。  相似文献   

2.
研究表明,冠心病患者中老年人占64%~87%,冠心病是老年人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本研究通过分析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高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其疗效差异及对患者近远期预后的影响,为高龄冠心病患者治疗及预防提供理论依据。1资料与方法选择2003年2月~2005年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雷帕霉素洗脱支架(CYPHER)与紫杉醇洗脱支架(TAXUS)治疗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3年6月至2004年12月在我院置入药物洗脱支架的416例多支病变冠心病患者,剔除合并左主干病变、急性心肌梗死、再次血管重建及合用普通支架者。随机分为两组:CYPHER支架组210例,TAXUS支架组206例。比较两组支架术后近期及远期疗效。结果支架置入术前两组患者冠心病危险因素、心功能状况及冠状动脉病变特征无统计学差异。两组PCI手术成功率、平均支架置入数(3.24±1.25)比(3.19±1.38)枚/例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术后平均随访(19.5±8.9)个月,总随访率、心绞痛复发率、造影复查再狭窄率、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心功能改善率及无事件存活率均无统计学差异。与CYPHER支架组比较TAXUS支架组术后亚急性血栓发生率有增高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1.0%比0.5%,P>0.05)。用QCA测量术后6~9个月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支架内最小管腔直径(MLD)、节段内MLD、支架内晚期管腔丢失及节段内晚期管腔丢失两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置入CYPHER和TAXUS两种药物洗脱支架均能达到成功率高,再狭窄率低,远期临床疗效好的结果,两者疗效及安全性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应用药物支架治疗冠心病分叉病变时对开口狭窄的分支血管不同处理方法的疗效.方法 入选66例主支血管药物支架置入术后引起直径≥2.0mm且<2.5mm分支血管开口狭窄大于50%的、于术后6~12个月间接受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的患者,根据分支血管采取的不同治疗方法分成2组,即主支置入支架、分支血管单纯球囊扩张组(球囊扩张组)和主支置入支架、分支未处理组(未处理组).观察分支血管开口狭窄程度变化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于术后6~12个月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复查随访时,虽然分支开口狭窄程度在球囊扩张组优于未处理组,但两组间主支血管再狭窄率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支架置入后开口狭窄的分支血管采取单纯球囊扩张治疗并没有改善远期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5.
男患,85岁,退休干部,病案号606819。因气短、咳嗽、咯痰10h,心前区疼痛2h于2003年1月2日10:00人院。患者于10h前睡眠时突然憋醒,被迫坐起,感气短,伴大汗,无剧烈胸痛及咯血。即刻服用速效救心丸、硝酸甘油,30min后症状无缓解。继之出现阵咳,咯粉红色泡沫样痰。“120急救”医生测患者血压110/70mmHg,心率116次/min,律整,给予极化液 鲁南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分析择期老年冠心病介入治疗连续病例的靶病变近端发生的急性医源性血管事件及其处理结果。方法对2001-2004年间完成的老年择期冠状动脉介入手术986例进行回顾分析,总结在处理靶血管中、远段靶病变的过程中,因为损伤近端非干预病变造成近端急性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特点和处理结果,比较发生和未发生急性血管事件的近端非干预病变的造影特点。主要分析指标包括病变成功率、靶病变近端急性血管事件率、并发症率和病死率。结果986例患者共干预2136根血管和2367个病变,植入2556枚支架。病变成功率100%,病例成功率99.9%,病死率0.1%,并发症率0.5%。2136支靶血管存在261处近端非干预性病变(12.2%)。发生近端急性血管事件24次,发生率9.2%,包括近端夹层11例(45.8%)、急性血栓形成5例(20.8%)、严重血管痉挛8例(33.3%)。近端非干预病变和近端急性事件病变造影特点无显著差异(P〉0.05)。急性血管事件的处理结果为直接植入支架11例(45.8%),冠脉内溶栓后植入支架4例(16.7%),急诊静脉溶栓后植入支架1例(4.2%),冠脉内反复注射硝酸甘油缓解痉挛8例(33.3%)。结论(1)靶病变近端不稳定斑块的识别对介入操作的决策和步骤具有重要影响;(2)靶病变近端不稳定性斑块的机械性激惹和破坏是造成术中和术后近期急性血管事件的重要原因之一;(3)准确识别和有效保护靶病变近端不稳定斑块是防止围术期并发症的重要措施;(4)介入手术后加强稳定斑块的药物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冠心病(CHD)患者血浆Apelin水平的变化,探讨其与冠状动脉狭窄的关系及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中可能的作用。方法入选30例冠心病患者(CHD组);27例冠状动脉造影阴性为对照组(NC组)。两组在造影前、后及支架置入/造影后24h分别经肘静脉、股动脉途径采血;用放免法测定血浆Apelin水平。结果(1)CHD组造影后与支架置入/造影后24h血浆Apelin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动脉血浆78.11±2.84μg/L比87.83±3.43μg/L,静脉血浆77.43±2.38μg/L比85.03±2.64μg/L,P均<0.05);造影前与造影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CHD组动、静脉血浆Apelin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NC组血浆Apelin水平在造影前、后及造影后24h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NC组与CHD组血浆Apelin水平造影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造影前动脉血浆90.25±2.96μg/L比77.04±3.89μg/L,静脉血浆87.83±3.34μg/L比75.14±3.16μg/L;造影后动脉血浆91.25±2.04μg/L比78.11±2.84μg/L,静脉血浆90.79±2.58μg/L比77.43±2.38μg/L;P均<0.05);支架置入/造影后24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CHD组血浆Apelin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的程度有负相关性(r=-0.366,P<0.05);与冠状动脉病变评分明显负相关(r=-0.467,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浆Apelin水平低,介入治疗后升高;其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有关,提示Apelin可能参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曲美他嗪对冠脉多支病变血运重建不完全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冠脉多支病变血运重建不完全患者8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两组均于介入治疗后行常规治疗,同时治疗组还13服曲美他嗪,观察两组心功能、心绞痛的改善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总有效率为92.9%:80.0%(P〈0.05),较之对照组,治疗组的心功能有明显改善,复发心绞痛明显减少(P均〈0.05),治疗组的心血管事件较对照组减少,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对冠脉多支病变血运重建不完全的患者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合并糖尿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7例(糖尿病组36例,非糖尿病组51例)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患者接受PCI治疗的临床资料,比较糖尿病与非糖尿病患者行冠状动脉左主干PCI治疗的方法、疗效和随访结果。结果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外糖尿病组左主干合并前降支病变的比例高于非糖尿病组外,两组病变部位及合并病变冠状动脉分支的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支架植入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36/36)vs.98%(50/51),P0.05]。两组介入治疗的各项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CI治疗后1年各项冠状动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检查均未发现左主干支架内有局部血栓的影象学表现。共83例患者随访到2007年12月,临床随访率95.4%(83/87),随访时间(31.8±6.3)个月。至随访结束,2例死亡,病死率2.4%(2/83),共有7例复发心绞痛,4例经造影证实为左主干支架内再狭窄。结论合并糖尿病的左主干病变患者,在血管内超声指导下进行介入治疗可以获得与非糖尿病患者相同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85~94岁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治疗的疗效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90例85岁以上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治疗的临床和造影特点、住院期间和长期疗效.结果 90例中,21例应用金属裸支架(BMS),69例应用药物洗脱支架(DES).三支病变41例,2支病变21例,单支病变28例.手术成功率为94.4%,术前与术后TIMI-3级血流比例分别为72.2%和94.4%.手术相关并发症为15.6%,主要为冠脉夹层(11.1%).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为7.8%,其中DES组住院期间MACE为5.8%,BMS组为14.3%.DES组出现2例严重出血.86例患者随访1年时,总的MACE为4.6%,其中DES组为6.0%,BMS组没有任何MACE.DES组出现]例脑卒中和1例严重出血.47例患者随访2年时,总的MACE为14.9%,其中DES组MACE为19.4%,BMS组无任何MACE.DES组1例发生严重出血,BMS组1例发生脑卒中.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肌酐水平和高血压是影响长期预后的重要因素.结论 85岁以上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治疗手术成功牢较高,住院期间和长期的MACE事件发生率较低,并存高血压和严重.肾功能不全的患者MACE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影响老年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后的预后因素. 方法 1981例经皮介入治疗后的冠心病患者被分为老年组(≥65岁)801例和对照组(非老年组,<65岁)1180例.术后随访12~84个月(平均36个月). 结果 老年组全因死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5.4%和2.3%,P<0.01);老年组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明显高于对照组(18.9%和3.7%,P<0.01).影响介入治疗后死亡的因素为年龄65岁(OR=1.05,95% CI=1.02~1.10,P=0.014),左主干病变(OR=4.78,95% CI=2.36~17.22,P=0.027),冠状动脉3支病变(OR=5.68,95% CI=3.17~15.32,P=0.018),合并糖尿病(OR=6.24,95%CI=2.11~16.36,P=0.001);影响介入治疗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因素为年龄65岁(OR=2.06,95%CI=2.23~4.32,P=0.007),左主干病变(OR=3.64,95%CI=1.86~15.34,P=0.001),冠状动脉3支病变(OR=4.35,95%CI=2.54~13.82,P=0.017),合并糖尿病(OR=5.35,95% CI=1.77~14.51,P=0.001).性别和高血压不是影响总死亡率和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因素. 结论 年龄、糖尿病、左主干病变、冠状动脉3支病变是影响老年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预后的主要因素,而性别和高血压对预后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冠心病特别是心肌梗塞的发生率逐年升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致死、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恢复冠状动脉血运,改善心肌缺血,挽救濒临死亡心肌是冠心病治疗的主要措施之一,其中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已经成为冠心病血管重建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65岁以上老年冠心病患者PTCA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总结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特征、PTCA治疗结果和预后情况.方法53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中,男35例,女18例,33例为急性Q波心肌梗死,2例为急性非Q波心肌梗死,14例为不稳定心绞痛,4例为冠心病合并严重心力衰竭.采用传统的PTCA方法,必要时插入预防性临时起搏器.如涉及小血管病变、多支血管弥漫性病变或一次行2支血管PTCA,术后使用肝素治疗.结果老年冠心病患者多存在多支、弥漫性严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复杂,手术难度大,手术成功率为98%,住院期间死亡率为11%.30例病人接受了(8.7±5.4)个月的临床随访,11例(36%)病人有心绞痛复发,1例病人(3.5%)发生心肌梗死,1例(3.5%)病人在术后2个月发生脑梗死死亡,其余17例(57%)无症状.结论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介入治疗是可行的.老年冠心病患者病变复杂,手术难度大,住院期间死亡率和后期的症状复发率都较高.但是只要对病情估计充分、操作得当,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介入治疗仍是优于单纯内科保守治疗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冠状血管内腔的情况及其与介入治疗方法的关系.方法应用冠脉血管内窥镜观察31例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和恢复期)患者,经皮冠状动脉腔内再通术(PTCR)组14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组10例,支架置入组15例(其中8例行PTCA后置入支架)治疗后即刻及1个月后的冠状动脉内腔血栓的形态、颜色情况.结果在支架置入组中冠状动脉内腔均为附壁内栓,无一例是管腔内血栓;而在PTCR组和PTCA组中管腔内血栓分别占86%和90%,比支架置入组管腔内血栓多(P<0.001).结论通过冠脉血管内窥镜的应用得知,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支架置入术在降低急性冠状动脉闭塞及再狭窄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方面优于PTCA和PTCR.  相似文献   

15.
慢性完全闭塞病变2 051例的临床及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慢性完全闭塞(CTO)冠状动脉(冠脉)病变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89年6月至2005年5月诊断冠心病并经冠脉造影证实有CTO病变患者的临床和冠脉造影资料。结果有一支以上CTO病变者共2051例,涉及2848支CTO血管;年龄25~86(60.5±10.5)岁;男1051例(占80.5%)。其中临床不稳定型心绞痛1027例(占50.1%),有心肌梗死史878例(占42.8%);吸烟者900例(占43.9%),合并高血压病1142例(占55.7%),糖尿病451例(占22.0%),高脂血症394例(占19.2%)。病变血管包括有桥状侧支循环形成的CTO血管985支(占34.6%),CTO闭塞段呈刀切状为909支(占31.9%);≥15mm的CTO病变1632支(占57.3%);病变近端或病变处弯曲≥45度有1124支(占39.5%),病变近端或病变处钙化501支(占17.6%);闭塞处有分支发出的CTO血管834支(占29.3%);CTO位于血管开口处为1149支(占47.1%),位于血管远端1341支(占24.1%)。结论本组CTO病例有吸烟、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脂血症等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比例较高;患有不稳定型心绞痛、陈旧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脑血管病的比例亦较高;病变血管具有桥侧支、刀切状CTO断端、闭塞长度≥15mm、病变近端或病变处弯曲≥45度,较多患者影像上存在中重度钙化、闭塞处有分支发出及CTO位于血管开口处等特征。这些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可能增加CTO病变行PCI治疗的难度,对成功率有一定影响。糖尿病、高血压病、吸烟、心功能、病程对CTO病变影像学特征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6.
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新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CI的出现,大大改变了冠心病的治疗状况。PCI在心血管病治疗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AMI)等急症时更具优势。PCI能够解除狭窄,减轻症状,迅速缓解高危状态,降低AMI患者急性期病死率。因此,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日益普及,全国每年接受PCI的冠心病患者例数  相似文献   

17.
冠心病分叉病变的处理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是冠心病介入治疗领域颇具挑战性的病变类型,其手术技术复杂,术后再狭窄率高,即使在药物洗脱支架时代,分支再狭窄率仍未显著降低。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原则包括分支保护、合理选择支架植入策略、对吻球囊后扩张等。  相似文献   

18.
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前后循环内皮祖细胞数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并比较正常人与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的差异,以及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外周血中EPCs的数量变化.方法 将患者分成4组:稳定性心绞痛组、不稳定性心绞痛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及正常对照组.利用流式细胞术双色分析法检测对照组以及3组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在PCI术前、术后即刻、术后24 h EPCs占外周血有核细胞的百分比,其中EPCs以CD133~+/VEGFR-2~+双标记阳性确定.结果 PCI术前,外周血中EPCs数量在稳定性心绞痛组为(0.043±0.043)%、不稳定性心绞痛组为(0.014±0.018)%、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为(0.040±0.036)%,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0.111%±0.078)%](均P<0.01),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外周血中EPCs的数量明显低于稳定性心绞痛组(P<0.05).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外周血中EPCs的数量在PCI术后24 h较术前明显增加[(0.054±0.045)%比(0.014±0.018)%,P<0.01].稳定性心绞痛组及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PCI术前、术后EPCs的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外周血中EPCs数量的变化可能与冠心病的病变程度有关.PCI对外周血EPCs数量的影响可能与冠心病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手术住院期间死亡的危险因素及死亡原因。方法:438例接受急诊PCI的AMI患者,根据住院期间存活与否,分为死亡组(21例)和存活组(41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结果,分析发生院内死亡的原因及死亡预测因素。结果:死亡组患者中年龄65岁、心功能Killp分级≥Ⅱ级、心源性休克、广泛前壁梗死、多支闭塞(≥2支)、近段闭塞、梗死相关动脉(IRA)开通后即刻TIMI血流≤Ⅱ级、IRA开通后即刻血压下降与存活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65岁、心功能Killp分级≥Ⅱ级、心源性休克、广泛前壁梗死、IRA开通后即刻TIMI血流≤Ⅱ级是急诊PCI患者围术期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死亡原因中,心源性休克8例(38.1%)、恶性心律失常6例(28.6%)分居第1和第2位。结论:年龄65岁、心功能Killp分级≥Ⅱ级、心源性休克、广泛前壁梗死、IRA开通后即刻TIMI血流≤Ⅱ级是急诊PCI患者围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心源性休克、恶性心律失常是急诊PCI手术住院期间主要死亡原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失败后行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0年12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11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失败后行急诊CABG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院内随访内容包括心脏性死亡、Q波心肌梗死、肾功能不全、神经系统事件;院外随访的研究终点为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包括死亡、心肌梗死和靶病变血管重建.结果 患者年龄(61±5)岁.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三支病变患者5例(45.5%).在介入治疗的靶血管病变中,9例(81.8%)位于左前降支,中、重度钙化、慢性完全闭塞及弥漫性长病变分别为3例(27.3%)、4例(36.4%)和4例(36.4%).11例患者均有行急诊CABG的指征,其中冠状动脉夹层5例(45.5%)、冠状动脉穿孔 3例(27.3%)、病变无法充分扩张1例(9.1%)、血管急性闭塞1例(9.1%)和支架脱载1例(9.1%).CABG术后随访(47±33)个月.院内随访期间,发生心脏性死亡1例(9.1%),Q波心肌梗死2例(18.2%).院外随访期间,1例(9.1%)患者死于肾功能衰竭,无因心原性事件再次住院的患者.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失败后行急诊CABG多见于复杂冠状动脉病变,术后患者的长期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