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川崎病(KD)又称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是一种以全身小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出疹性疾病,除累及皮肤、黏膜、淋巴结外,还可致多系统、多器官损害,其中心血管病变是其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影响预后,已在临床上引起广泛关注,而其他系统损害亦不容忽视。本文对12例KD合并肝脏损害的病例做如下分析。  相似文献   

2.
川崎病脑部损害12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川崎病脑部损害的特点、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我科18年来收治的12例川崎病并发脑部损害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川崎病脑部损害年龄为4个月-8岁7个月,平均年龄为3岁4个月,男>女。易与病毒性脑炎混淆。结论 川崎病脑部损害的临床表现较为常见,但缺乏特异性,临床以发热、头痛、呕吐、惊厥为主要表现,脑脊液检查结果易与病毒性脑炎混淆,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3.
患儿,男,8个月,主因"发热6 d,全身皮肤轻度黄染伴皮疹4 d"入院.患儿于入院前6 d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间断发热,热峰39.5℃,无咳嗽、流涕.病初偶有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非喷射状呕吐,每日呕吐数次.大便4~5次/d,为黄色稀糊便.于入院前4 d患儿全身皮肤出现轻微黄染,且伴有全身皮疹.当地医院考虑"发热、皮疹原因待查",抗感染(头孢呋辛)治疗2 d,效果欠佳,仍有发热,且精神、反应较前差,伴有呻吟.遂转入我院.入院查体:T 38.4℃,R 28次/min,P 150次/min,体质量8kg,SPO294%,精神差,伴有呻吟,全身皮肤轻度黄染,双下肢水肿,以足背较为显,手足指趾末端肿胀.  相似文献   

4.
患儿,男,8个月,主因"发热6 d,全身皮肤轻度黄染伴皮疹4 d"入院.患儿于入院前6 d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间断发热,热峰39.5℃,无咳嗽、流涕.病初偶有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非喷射状呕吐,每日呕吐数次.大便4~5次/d,为黄色稀糊便.于入院前4 d患儿全身皮肤出现轻微黄染,且伴有全身皮疹.当地医院考虑"发热、皮疹原因待查",抗感染(头孢呋辛)治疗2 d,效果欠佳,仍有发热,且精神、反应较前差,伴有呻吟.遂转入我院.入院查体:T 38.4℃,R 28次/min,P 150次/min,体质量8kg,SPO294%,精神差,伴有呻吟,全身皮肤轻度黄染,双下肢水肿,以足背较为显,手足指趾末端肿胀.  相似文献   

5.
川崎病致肝胆损害19例报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川崎病(KD)并发冠状动脉损害(CAL)患儿的临床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对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2008年9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19例诊断为KD并发CAL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KD患儿并发CAL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为3.75∶1,其中冠状动脉瘤(CAA)患儿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男∶女为8∶1;小于1岁患儿多发,占36.8%。患儿CAL的发生率为16.4%;冠状动脉扩张(CAD)10例,CAA5例,巨大冠状动脉瘤(GCAA)4例,其发生率分别为8.6%、4.3%、3.5%;73.7%的患儿为病后2~3周发生CAL;按累及分支数计,累及双支冠状动脉占68.4%;按累及部位计,右冠状动脉受累占41.5%,左主干受累占39.0%,左前降支受累占17.1%,左回旋支受累占2.4%。患儿CAL的严重程度临床分级为:Ⅱ级病变5例,占26.3%;Ⅲ级病变8例,占42.1%;IV级病变6例,占31.6%。随访发现71.4%的患儿CAA或扩张呈明显回缩,回缩时间平均(1.5±0.7)年,其中1例CAA完全消退。结论 KD患儿并发CAL的发生率为16.4%,其中CAD比例最高,GCAA比例最低;CAL多发生在病后2~3周,各分支均可受损,最易累及右冠状动脉,CAL严重程度Ⅲ级的比例最高,多数CAA或扩张在1~2年内呈明显回缩。  相似文献   

7.
川崎病并肝脏损害3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目的 探讨川崎病并肝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 分析34例川崎病并肝损害的临床资料。结果 有轻度或无消化道表现者32例,中重度2例。肝大轻度6例,中度以上8例。肝功能并常主要表现为丙氯酸氯基转移酶(AIJ)轻度升高,血清清蛋白(ALB)降低和蛋白电泳并常。对32例中8例中度以上肝大者予口服药物保肝治疗,余均未特殊处理,胃肠道表现在1周内改善,肝功能和肝大在2~3周恢复正常。结论 川崎病致肝损害临床表现轻,少见黄疸,可有不同程度的肝大,肝功能并常以轻度ALT增高、ALB降低及α2球蛋白升高为主,多不经特殊处理,可随着KD的治疗而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川崎病(KD)对肾动脉造成的损害。方法 43例KD患儿纳入研究,根据其急性期血压分为血压正常和血压升高两个亚组;18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患儿作为对照(简称上感组)。比较组间肾动脉主干起始部内径、肾主动脉和叶间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及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水平。结果急性期KD两个亚组肾动脉主干起始部内径小于上感组,肾主动脉阻力指数(RI)大于上感组,舒张末期最低流速(EDV)小于上感组(P0.05);血压升高亚组肾叶间动脉EDV小于血压正常亚组,RI大于血压正常亚组和上感组,其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Ⅱ及醛固酮水平均较血压正常亚组高(P0.05)。亚急性期血压升高亚组肾叶间动脉EDV高于急性期,RI值低于急性期(P0.05)。结论 KD可导致肾动脉损伤及早期血流动力学改变,并使部分病例出现暂时性血压升高现象。  相似文献   

9.
川崎病肝脏损害32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象 :本院 1996年 6月至 2 0 0 1年6月收治的 15 6例川崎病 (KD)患儿 ,其中男 90例 ,女 6 6例 ;年龄 4个月至 6岁 ,平均 (2 6± 1 3)岁 ;入院时病程 4~ 12d ,平均 (6 .4± 2 5 )d。KD诊断标准 :15 6例均符合 1984年日本KD委员会修订的标准。肝脏损害诊断标准 :目前  相似文献   

10.
川崎病神经系统损害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川崎病)对神经系统损害临床报道少见、我们曾收治3例,现报告如下。 例1,男,10岁,因发热5天,头痛,喷射状呕吐3天入院,用青霉素治疗无效,3天来高热。查体 T39.5℃,P110次/分,R28次/分,神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小儿川崎病、不完全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及合并多系统损害的临床特点及诊疗转归.方法 采集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收治的24例川崎病、不完全川崎病合并多系统损害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川崎病16例,不完全川崎病8例;其中男15例,女9例,男女之比为1.67∶1;5岁及以上2例,5岁以下22例(占91.7%).合并心血管系统损害14例,占58.3%,其中冠状动脉扩张6例,占25.0%;血液系统损害20例,占83.3%;呼吸系统损害10例,占41.7%;消化系统损害7例,占29.2%;泌尿系统损害2例,占8.3%;两个以上系统损害16例,占66.7%.结论 川崎病发病年龄以5岁以下为主,男性多见.病变可累及全身各系统,以血液、心血管及呼吸系统损害为主,尤其是可引起冠状动脉损害.川崎病、不完全川崎病合并多系统损害多为良性经过,多随川崎病康复而消失.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川崎病肝脏损害的临床特征。方法对12,4例川崎病常规做肝功能检查,对41例肝功能异常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川崎病肝脏损害发生率为33%,肝功能异常主要表现为谷丙转氨酶(ALT)升高,或伴谷草转氨酶升高、血清白蛋白降低、白/球倒置;消化道表现轻;肝大轻度10例、中度5例;黄疸3例。对41例中有消化道表现伴肝大者给予一般保肝治疗,余均按川崎病治疗,肝功能、肝大、消化道表现均在1~3周恢复正常。结论川崎病肝脏损害发生率较高,但临床表现轻、黄疸少见、肝功能异常以轻度ALT升高为主,可有不同程度的肝大,多不经特殊处理,可随川崎病的好转而恢复。  相似文献   

13.
川崎病13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川崎病的临床特点。方法总结13例川崎病的临床资料。结果13例川崎病早期确诊3例,疑诊5例,误诊5例。结论对临床表现特殊的川崎病和早期症状不全具备的川崎病,早期诊断困难,易误诊。  相似文献   

15.
川崎病8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又称川崎病 (KD) ,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1] 。其潜在危险是冠状动脉病变致狭窄、栓塞。致死主要病因是巨大冠状动脉瘤和心肌梗死。KD目前已成为儿童后天获得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之一[2 ] 。为有效地治疗KD ,我们在急性期给予单次大剂量静脉输注人血丙种球蛋白 (IVIG)、阿司匹林(ASA) ,用以缩短急性期病程 ,从而降低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我科 1996年 1月~ 2 0 0 1年 12月收治 86例KD ,现分析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  86例中男 5 2例 ,女 34例 ;年龄 5个月~7岁。均符合…  相似文献   

16.
川崎病5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川崎病是一种病因未明,表现为全身性血管炎的疾病。近年来随着超声心动图诊断技术的不断提高,对其合并症尤其是冠状动脉的病变可以早期发现、及时诊断,并应用阿斯匹林加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治疗方法,对缩短疗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  相似文献   

17.
川崎病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川崎病的临床特点及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2例分为阿斯匹林加静脉用丙种球蛋白组及单用阿斯匹林组,对其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阿斯匹林、静注丙种球蛋白组在热程、平均住院时间、冠状动脉病变、恢复时间均较单用阿斯匹林组缩短。结论:阿斯匹林和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联合应用,辅以抗凝治疗,对减轻临床症状、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方面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8.
19.
川崎病4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我科于 1996年 2月~ 2 0 0 0年 2月共收治川崎病 4 8例 ,对其临床表现进行分析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情况 川崎病患儿 4 8例 ,男 2 8例 ,女 2 0例。年龄 6个月~ 12岁 ,<2岁 2 1例 ,~ 4岁 18例 ,>4岁 9例。入院时病程 2~ 12d。符合 1984年日本MCLS研究会制定的川崎病诊断标准[1] 。二、临床表现 均于病程d1出现发热 ,热程 5d以上 ,指(趾 )端脱皮 4 6例 (95 .83% ) ,4 4例病程 10d以后出现症状 ;口唇潮红、皲裂 4 7例 (97.92 % ) ,4 3例病程 4d内出现 ,持续时间 6~ 13d ,平均 11d ;眼结膜充血 32例 (6 6 .6 7% ) ,…  相似文献   

20.
川崎病14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我院于1990年1月~1996年4月共收治川崎病140例,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 男86例,女54例。发病年龄2月~11岁,其中~1岁19例,~2岁47例,~3岁27例,~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